(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松的后知青小说.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松的后知青小说.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松的后知青小说.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松的后知青小说.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松的后知青小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删f j f i 删川舢埘 y 17 7 8 3 芗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亡壅垫盔逝整堂堕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 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人完全了解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意亡壅垫盔竖整堂睦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清华大学中国学术 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全文出版和编入c n k 中国知识资源总 库,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口公开 口保密( 年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应遵守此协议) 学位论文作者虢娑生羔导师虢绱 签字日期:竺坦竺:堂签字日期:沙( o 、咋t _ f ) 摘要 进入2 1 世纪,知青文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且呈现更为多元共生的状态。首先是 民间声音的张扬,这种民间声音集中地体现在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知青民间备 忘文本丛书中;其次,许多作家延续了上世纪9 0 年代知青文学另类书写的创作潜流, 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和私隐体验来抒写影响深远的知青岁月,他们的作品以更私人的话语解 构了过往知青文学的宏大叙事。在这样的语境中,王松创造了一批非常有特色的知青小说。 他的一系列后知青小说为渐趋沉寂的知青文学带来了新的风气、更为锐利的锋芒。有评论 者称之以“后知青文学 的姿态重新进入知青题材。他的后知青小说大不同于老式知青作 品,也相异于与其他作家发表的知青作品。他的后知青小说充满了后现代的况味、荒诞怪 异、神秘魔幻的超现实现象以及寓言式的意蕴和民间故事般的传奇色彩,这些特质为知青 文学开拓了新的疆域。本文从具体个案出发,研究王松后知青小说文本,试图从王松的创 作看知青文学的发展空间。论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绪论主要是简单梳理2 1 世纪前十年中国知青小说的概况,并阐明“后知青文学 的 概念。 正文是本论文的重点,由三章组成。第一章是论述王松作品中前知青时期的“文革记 忆 ,即王松以儿童的视角来审视文革这段历史。 第二章主要论述王松后知青小说的后现代叙事,他的小说颠覆了知青文学的“元叙事” 并反抗“权力 之网。 第三章主要论述王松后知青小说的怪诞现实主义,他的怪诞现实主义蕴涵了荒诞历史 时期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结语部分是小结王松后知青小说的突破及其意义。 关键词:王松;后知青小说;后现代;元叙事;权力;怪诞;怪诞现实主义 a b s t r a c t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21s tc e n t u r y , t h ee d u c a t e dy o u t hl i t e r a t u r ec o r u s c a t e sn e wv i t a l i t y , a n de m e r g e sm o r ed i v e r s i t y f i r s t ,t h ev o i c ef r o mp e o p l e sh a se x a l t e d ,t h a ti n t e n s i v e l yr e f l e c t s t h r o u g hc o m m o n p l a c eb o o ko ft h ec h i n e s ee d u c a t e dy o u t h sw h i c hi s s u e db yt h el a b o r e r s 。 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 s e c o n d l y ,m a n y w r i t e r sc o n t i n u et h eu n d e r c u r r e n to ft h ea l t e r n a t i v e e d u c a t e dy o u t h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19 9 0 s ,t h e yh a v et h e i ro w nu n i q u ep e r c e p t i o na n dp e r s o n a l e x p e r i e n c et od e s c r i b et h e i rn o n a g ew h i c ha f f e c t st h e md e e p l y t h e i r w o r k sh a v ep r i v a t e d i s c o u r s ew h i c hd e c o n s t r u c t st h eg r a n dn a r r a t i o no ft h ep a s te d u c a t e dy o u t hl i t e r a t u r e i ns u c h c o n t e x t w a n g s o n gc r e a t e sn u m b e r s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le d u c a t e dy o u t hn o v e l s s o m e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sn a m ew a n g s o n g sw o r k st h ep o s t e d u c a t e dn o v e l h i sp o s t - e d u c a t e dn o v e l sa r et o t a l l y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c o n d i t i o n a le d u c a t e dy o u t h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d i s s i m i l a rf r o mt h ew o r k sw h i c h c r e a t e db yo t h e rw r i t e r si nt h e21s tc e n t u r y w a n g s o n g sp o s t e d u c a t e dn o v e l sa l ef u l l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p o s t m o d e ma n da r eg l u t t e dw i t ha b s u r d i t y , m o n s t r o s i t ya n dm a g i ci m a g e ,a n d 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a n g s o n g sw o r k sa r ef i l l e dw i t hf a b l ei m p l i c a t i o na n df o l k l o r es t o r i e s ,t h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e x p a n dn e wt e r r i t o r yf o rt h ee d u c a t e dy r o u t h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t h e s i si sf o c u so n s t u d y i n gw a n g s o n g sp o s t e d u c a t e dn o v e l s ,a n dt r yt of i n do u tt h eb r o a ds p a c ef o r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e d u c a t e dy o u t hl i t e r a t u r e t l l i st h e s i se x p o u n d sf r o mt h r e e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e x ta n d c o n c l u d i n gs e c t i o n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s u r v e yo ft h et h ee d u c a t e dy o u t h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2 1s t c e n t u r y , a n di n t e r p r e t s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p o s t e d u c a t e dn o v e l s t h et e x ti st h ek e yp o i n to ft h et h e s i s w h i c h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e l a b o r a t e so nt h em e m o r yo ft h ec u l t u r a lr e v o l u t i o no fw a n g s o n g sp r e - e d u c a t e dy o u t h l i t e r a t u r e i nt h e s en o v e l s ,w a n g s o n gr e f l e c t s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c u l t u r a lr e v o l u t i o nf r o m c h i l d r e n s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e l a b o r a t e so nt h ep o s t m o d e mn a r r a t i v eo ft h e w a n g s o n g s p o s t e d u c a t e dn o v e l s g s o n g sp o s t e d u c a t e dn o v e l ss u b v e r tt h em e t a - n a r r a t i v eo ft h e e d u c a t e dy o u t h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g e tr i do f t h en e to f t h ep o w e r t h em i r dc h a p t e re l a b o r a t e so nt h eg r o t e s q u e r e a l i s mo ft h ew a n g s o n g sp o s t e d u c a t e d n o v e l s h i sw o r k s g r o t e s q u e r e a l i s mi m p l i e st h ep e o p l ey e a r nf o rl i b e r t yi nt h ea b s u r dh i s t o r y t h ec o n c l u d i n gs e c t i o ns u m su p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a n d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w a n g s o n g s p o s t e d u c a t e dn o v e l s k e yw o r d s :w a n g s o n g ;p o s t - e d u c a t e dn o v e l s ;p o s t m o d e r n ;m e t a n a r r a t i v e ;p o w e r ; g r o t e s q u e ;g r o t e s q u e - r e a l i s m i i 附录一:王松主要作品要目3 4 附录二:我对知青这个群落充满着人文关怀与王松谈知青文学3 5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清单4 5 后记4 6 i i i 引言多元共生的2 l 世纪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从2 0 世纪5 0 年代开始,持续 至今。文革时期、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主要文学思潮,知青小说几乎都有深刻的参与。尤 其在上世纪7 0 年代末至8 0 年代,文坛响彻了知青文学的声音。到了9 0 年代,知青文学 才渐渐式微。但是“时至今日,知青文学在自身发展的4 0 年间,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文学 资讯。可以说,从李剑的醉卧花丛起始至今这2 0 年间,在主流知青文学之外,还有 一条绵延不断的虚线,即李剑的醉卧花丛阿城棋王刘醒龙大树还小 李洱鬼子进村何顿眺望人生王小波黄金时代池莉怀念声 名狼藉的日子等。这些作品以一种反叛主流的另类叙述,呈现8 0 、9 0 年代至今知青文 学的非主流倾向。【1 】 事实上,考察知青小说的发展状况,我们会发现郭小东所认为“这条绵延不断的虚 线 ,到了2 1 世纪前十年已经演变成一条实线。“2 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平淡已久的中国 知青文学,突然间以一种后现代姿态,挑战原初知青文学的辉煌,这种挑战不动声色同时 充满自信自觉的文学精神。仿佛蓄谋已久,仿佛与时代生活共着一个崭新的节律,它傲视 以往且自信于前瞻,它不满足于颠覆与反动,也不表达为破坏,而是沉静地建树着自己的 既定并塑造着未来。 2 1 进入2 1 世纪,知青文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且呈现多元共生的 状态。 首先是民间声音的张扬,这种民间声音集中地体现在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知 青民间备忘文本 3 1 丛书中,这套丛书以集团军的方式面世,用近乎撕裂的呐喊还原了血 淋淋的历史真实,其血腥性与现场感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知青群体的巨大反响【4 】, 它以集体的方式张扬了民间立场。该丛书的责任编辑岳建一在编者的话宣言说:“这 套文本将有意远离虚饰和浮嚣,远离媚俗和媚雅、拜金和拜权,把追溯一代人生命与精神 的本真、本源作为目标,对中国知青精神作最诚实、最本色的探索,尤重长篇非虚构写作、 长篇纪实文学及长篇纪实小说( 亦称新新闻主义小说、报告小说、非虚构小说) ,努力荟 萃散失在民间的富有个人特质、生命血脉、精神容量和历史价值的尤其是忠实于原生状态, 袒呈个人与集体灵魂世界的文本,将历史的本真过程及其隐秘角落还给历史。中国知青 民间备忘文本“拒绝表述记忆的僵化、矫饰、轻浅和圆通”,“鼓励将记忆靠近良知的自 我解剖和灵魂酷审”,“有心从虚饰中突围,深刻楔入人类精神的真实的处境,从而获得一 种广阔而深远的历史感与人类感”。然而纵观这套文本,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作者们始终 摆脱不了自伤自悼自炫的情结,他们的作品仍难以找到形而上的艺术与哲学的思考精神, 1 亦缺少对历史的沉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丛书的出版把知青文 学重新拉回到了伤痕或反思阶段,它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意义远远超过文学意义。 其次,许多作家延续了上世纪9 0 年代知青文学另类书写的创作潜流,他们都用自己 独特的视角和更私隐的体验来抒写对他们影响深远的知青岁月,他们的作品以更私人的话 语解构了过往知青文学的宏大叙事。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四位女作家池莉、潘婧、王小妮和 林白。 池莉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收获2 0 0 1 年第l 期) 中的豆芽菜无疑是知青文学史 上一位极为鲜活的知青形象。她具有超前意识,大胆、豪爽、率真、单纯,她内心充满反 叛和反抗精神与整个年代的小心压抑形成鲜明对比。她下乡初始目的很简单,是为了摆脱 胆小怕事的父母的唠叨,能在乡下享受自由生活,包括穿考板裤,戴时髦发卡。她认为只 有坚定地踏上那广袤、热闹的农村,自己的人生才是辉煌的,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但 是,到最后也“只有豆芽菜,成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女孩,是小妖精的代名词,池莉解释 写作这部作品的缘由时说:“我只想写一个年轻的个体生命在那个时代环境里的真实状况 和成熟过程,想写出特殊的时代环境下的个体经验。 5 1 潘婧的“抒情年华可以说是继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后又一部采取私人叙事 的、具有自由主义立场的小说作者坚定的、极具个性的表述,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它深化了我们对私人叙事的认知,也深化了我们对自由主义理念的认知。尽管风格截 然不同,抒情年华是继黄金时代之后又一部近年来难得一遇的具有特立独行品格 的文学作品。 6 1 ”抒情年华没有浮夸的理想主义激情,也没有对知青自恋似的哀诉,作 品更多的是表现青春成长过程中的惶惑与精神的反抗。潘婧以富有哲思性的文字,质疑“文 革 那个混乱的时代,并对人性和时代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王小妮的方圆四十里在叙述方式上与抒情年华有异曲同工之处,碎片化的叙 述,钩沉出了那个时代被遮蔽的知青人群和知青生活。与抒情年华中那群追求艺术的 知青相异,方圆四十里里的知青群体其生活是粗粝的,其精神状态是暴戾的。在方圆 四十里的锦绣公社,陈晓克、金榜、杨小勇、铁男、李火焰、郭永等知青没有希望地活着, 他们没有高蹈的理想主义情怀,没有对当时意识形态的忠诚也没有反叛。因为恶劣的生存 环境和命运颠踬,他们没有可能顾及这些,他们面对的只是千重万袭的赤贫和绝望,为活 着而活着。作者真实地写出了特定历史时期特殊身份的人群和生存状态。王小妮在这部小 说的“后记”中说:“真j 下的生活本身经常不存在必然的关联,它们常常自然地散布、发 生着。特别在那个年代,生活中充满了不可知。那是一段相当混沌全无条理的生活。” 2 林白的致一九七五用朴实却不乏情感的文字追忆了一批知青在一九七五年的内心 狂想。致一九七五分为上部时光和下部在六感那边。上部时光是叙述者李 飘扬对往昔光阳的追忆与重构,是众多人和事在时间中漂浮的身影,细密真切同时缓慢地 流动,是由情绪和细节带动的散文化叙述,情感饱满真挚。下部在六感那边则是知青 生活的个人化叙述,是一个人的内心狂想与日常生活互相渗透,懵懂、天真、荒唐,有一 种年少无知的生机勃勃的力量。 除了以上四位女作家的作品比较突出外,男作家如苏炜、阿蛮、杨剑龙、毕飞宇等也 创作了别具一格的知青小说。 苏炜的米调彷佛回到了“青春无悔”的情感漩涡中。苏炜没有抛弃英雄主义的情 怀,他把青春的悲壮与理想主义激情延续到了知青运动结束后的几十年里。主人翁米调是 一位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和文革时候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年青时的米调怀有“为地 球上三分之二还没有解放的人民而斗争崇高理想,因此,革命一开始,总能在各种批斗 会上看到红卫兵小将米调捋胳膊蹬腿的身影:在老舍批斗会上,带头从腰间抽出武装带动 手抽打“文艺黑帮”;在“红卫兵万人围斗洋修女 的事件中出尽风头;在王府井、全聚 德、长安街、东交民巷罩砸牌子改名字,南下冲击山东曲阜孔庙孔林;火烧英国代办处 理想破碎后的米调,不仅没有回到现实中,而是在温玛长老的指点下,变成了索罗卡拉一 一另一个有着更崇高理想的米调:企图寻找到上天慈怀里诞生的“根源之地”,寻找到人 的“根性,以拯救迷乱的人性。在米调身上,在“寻根”的寓言中,闪现的是一种久违 的理想和激情,凝结的是知青一代人更为深邃、永不停止的思考。 很难厘定杨剑龙的金牛河是一部乡土小说还是一部知青小说。作者题记的意旨: 献给曾在广阔天地里的知青们,这里有我知青岁月的青春印痕,很鲜明地表达了杨剑龙对 知青岁月的怀念和对知青的体恤。受汪曾祺的影响,作者刻意采取散文化、诗化的手法, 营构了风景唯美、与外界半隔绝的金牛镇。在小说中,知青宋青海似乎成了金牛镇的旁观 者,他看到了这个偏僻小地方强大的封建陋俗所造成的人伦悲剧;他目睹了文革的荒唐野 蛮也肆无忌惮地在这个宁谧的小地方上演,他更感染到了人性的质朴和人间的真善美。“就 写作视角而言,金牛河摆脱了知青文学常见青春无悔叙事,牛汉国、大老李、宋 海清们不再是受苦受难的耶稣,金牛镇也不再是他们的流放地,而是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接 纳了他们。况铁匠、姜阿翠、惠德婆婆们友善重义,给予牛汉国、宋海清们以极大帮助, 一定意义上说,文革浪潮中,他们的集体沉默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小说中,金牛镇、 知青、农民石土地连同人们庸常破碎的日常生活、渺小无告的生命状态,成为了叙事推进 1 的精神资源,知青文学惯常的苦难倾诉、惆怅惘然都让位于人性的反思。在叙事视角上, 汤汤金牛河没有局限于个体经验的陈述,而是有意识地将视点下移,采用知青与农民 的互文视角,看取他们的人性、人情与人道,既没有一味地美化他们的粗砺性情,也没有 把他们的人生简单化,而是在人物命运之外,融进了民间意识,体现了对弱小生命的尊重 与体恤。【1 7 】, 没有知青经历的毕飞宇( 毕飞宇生于1 9 6 4 年) ,他的平原“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农 民”,他“要为农民说句话,因此小说中混世魔王( 知青) 把端方( 农民) 唯一的生路给 掐死了呻1 。如果仅仅如此,那么毕飞宇所表达的思想并不会比刘醒龙、李洱等人在上世 纪9 0 年代末所表达的更深刻。毕飞宇最关注的是人性在历史中的挣扎。被称为“铁姑娘” 的知青吴蔓玲,从人性的泯灭到人性的复归,最后却变得疯狂,这样的处理时颇有历史讽 喻。在小说的结尾,被狗咬后失去理性的吴蔓玲一口咬住端方好糊不清地说:“端方,我 终于逮住你了! h 。这是人性压抑过久后的总爆发,原来,她青春时期所有的理想追求归 根结底就是对这样一位极具雄性气魄的男人拥有。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 当然,在2 1 世纪前十年了,其他不少作家也纷纷把创作的笔触投向知青题材,写出 了不少颇有颠覆的作品。 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王松创造了一批非常有特色的知青小说。这些小说为渐趋沉寂 的知青文学带来了新的风气,突出更为锐利的锋芒。他的葵花向太阳( 当代2 0 0 4 年 第2 期) 、后知青的猪( 大家2 0 0 4 年第3 期) 、眉毛( 收获2 0 0 5 年第5 期) 、双 驴记( 收获2 0 0 6 年第3 期) 、秋鸣山( 收获2 0 0 7 年第2 期) 、木鸡竖吹( 当 代2 0 0 7 年第4 期) 、猪头琴( 作品2 0 0 7 年第6 期) 、葵花引( 芙蓉2 0 0 7 年第 6 期) 、哭麦( 人民文学2 0 0 7 第9 期) 、我们的故事等中短篇小说试图以全新的角 度解构并阐释那段特殊历史,有评论者称之以“后知青文学的姿态重新进入知青题材。 他的后知青小说大不同于老牌知青作品,也相异于以上作家的知青作品。他的后知青小说 充满了后现代的况味、荒诞怪异、神秘魔幻的超现实现象、寓言式的意蕴和民间故事般的 传奇色彩,这些特质为知青文学开拓了新的疆域。 所谓的后知青文学的“后”,并非仅就时间维度而言,而更带有解构与再阐释的意思, 这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微妙关系是有着相似之处的。“后知青文学”中,记忆 与小说,记忆与想象,小说与小说,个人汜忆与集体记忆有太多的“互文”与“对话 彼此问抗争杂糅,从而构成别具一格的风貌。而作家亦由此而拥有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精 神领地,在这一心灵领地中,记忆早已脱去了事件表面的外壳,而渐渐被酿造成了“固结 4 于灵魂深处中的“情结 。在这一记忆的脱壳过程中,作家的精神获得了自由【1 0 】。而按郭 小东的说法,后知青文学“就是生命中不可表现之感的苦闷与宣泄的后现代状况 ,“英雄 与崇高,再不是故事叙述主体,秩序或反秩序的正反面人物构成,也不存在小说叙述的主 题部分。一种利奥塔所说的佯谬,充满似是而非,怪诞神妙的存在或精神状况的叙写, 使小说失却常规或习惯的现实依托,而进入无法清晰明了,以及情节显然不合乎常识的因 果关系之中。它似乎努力为了曲折地证明一些含混不清、暖昧同时具有无限诉说、延展功 能的生活真理。这种真理存在常识常见之中,却早已被遮蔽被荒凉。作家企图重新发掘出 来重拾出来却又旷同持久无法明确地加以打捞。】 本论文从具体个案出发,研究王松所创作的后知青小说文本,试图从王松的创作中看 知青文学的发展空间。 第一章童年视角的“文革记忆刀 “文革”这段荒谬的历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痛苦而宝贵的资源,对“文革的不 同视角与姿态的叙事已经构成了当代文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许子东说的:“自1 9 7 7 年至8 0 年代末,相当多数的中国当代小说,都和文革背景有关,如何回忆和叙述文革的 过程和细节,如何梳理和解释文革的来源和影响,这是一个很少中国当代作家能够忽视和 回避的问题。1 1 2 ”回顾新时期中国文学,“伤痕文学、“反思 文学、“寻根”文学、“改 革 文学、“先锋”文学直至现在的各种文学潮流,其作品都以各自的叙事姿态言说着作 者心中的“文革记忆”。很多5 0 、6 0 年代出生的作家都曾尝试过书写文革,苏童、余华、 王彪、东西、艾伟在他们的笔下,有关“文革与成长 的主题,都曾获得了非常独到 的展示,不少作品甚至已成为他们的代表作。这个主题涉及到的作品很多,涵括长中短篇。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朔的动物凶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东西的后悔录、耳 光响亮,苏章的“少年血 系列,毕飞宇的玉米、平原,叶弥的美哉少年,叶 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程青的十周岁,刘庆的长势喜人,王刚的英格力士, 王彪的成长仪式,李冯的碎爸爸,魏微的流年,严歌苓穗子物语,李晶、李 盈的沉雪,裘山山的少女七一在1 9 7 3 年、你坐渡船去干什么等掣b 】。 进入2 1 世纪之初,王松也开始述说他的“文革记忆”。王松生于1 9 5 6 年,有过短暂的 知青经历。早期,他创作了欲望都市、春天不谈爱情、欲望如歌、动机等小说, 但是并没有在文坛上引起太多关注,直至他“文革记忆 小说的不断涌现,才得到文学评 论界的广泛好评。 王松有关“文革记忆”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叙写他当知青前的文革体验的小说, 王松以儿童视角来审视文革,其代表性作品是他的“三红一血”:红汞( 收获2 0 0 2 年 第3 期) 、红风筝( 收获2 0 0 4 年第1 期) 、红莓花儿开( 收获2 0 0 4 年第4 期) 、 血疑( 人民文学2 0 0 4 年第9 期) ;一类是他的后知青小说,他以“后”的目光来审 视知青运动。本节主要是论述王松的第一类作品。 夏康达认为:“王松的文革叙事不再注重意识形态,而是更多地展示人性的被扭 曲,且以一种非真实的荒诞感来展现生活的真实。他立足于自己亲身经历,又充分展开自 己的艺术想象力,几乎是令人匪夷所思地把故事一再推向出乎人们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目 瞪口呆之后领悟到痛心疾首的反讽意义。1 1 4 】” 对于文革,他有切肤之痛。他的童年是在缺乏温情,冷酷的环境中度过的。他曾这样 回忆他的童年:“文革的时候,我的父母都被揪出来了,都关到牛棚去了。我从小一直都 6 是处于一种被这个社会隔着,被这个社会推到对立那面,一直是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成长 的。从我开始认知这个社会的时候,我得到的除了拳头,就是唾沫。因为我家的门口贴着 大字报,任意一个小孩都可以侮辱我,可以唾骂我,随便一个小孩可以打我,我几乎是在 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有一次,一个孩子把我气得太过了,我反抗了一下,把那个孩子打 了。那孩子的家长和那个孩子到我家里告状:你们这样的家庭,孩子还敢这样。于是,我 父亲当着那个孩子和那个孩子的家长把我痛打了一顿。当时,我感觉这种打痛不痛无所谓, 这种感觉真的让人太难受了,因为我没有做错,我希望父亲站在我这一边来替他的儿子解 释这个事,可是我父亲打了一顿,当时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道理可讲。当他们走了以后, 我父亲留着眼泪跟我说,以后人家踢你一脚,把身上的土拍干净,躲开;人家往你身上吐 一口吐沫,用手擦干净,躲开。我从来没有得到过太多的温情,我也希望得到温情。【1 5 】 童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童年所遭受的种种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以及对社会的 认知有着重要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作家其童年的经历对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比 如普鲁斯特、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不幸的童年造就了他们 不朽的著作。童庆炳对作家的童年经历对创作的影响有深刻的分析,他认为:“童年经验 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创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就作家而言,他的童年的种种遭遇,他自 己无法选择的出生环境,包括他自己的家庭,他的父母,以及其后他的必然和偶然的不幸、 痛苦、幸福、欢乐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自然的条件对他的幼小生命的 折射,这一切以整合的方式,在作家的心灵里,形成了最初的却又是最深刻的先在意向结 构的核心。 1 6 1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在所谓的最早童年记忆中,我们所保留的并不是真 正的记忆痕迹而却是后来对它的修改。这种修改后来可能受到了各种心理力量的影响。因 此,个人的童年记忆一般获得了掩蔽记忆的意义,而且童年的这种记忆与一个民 族保留它的传说和神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随着一个作家对世界和人生认识的不断丰 富和变化,他就可能不断地“修改他的童年经验,从而变异出新的内容,发现它的新的 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童年经验是作家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1 1 7 1 。很显 然,文革在王松的幼小心灵上烙下了深切的印记,且影响巨大。因此,他集中写下了一系 列关于“文革记忆”的小说,红汞、红风筝、红莓花儿开和血疑等小说更是 以少年为主角,直接回到了王松的童年时代。王松不仅延续了刘心武在新时期班主任 所表达的“救救孩子”的主题,他还深化了这个主题,他把拯救对象指向了被那个时代扭 曲的人。 。 仔细考察以上四篇小说,学数学出身的王松能准确地理解“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 7 重要作用,他说:“距离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无论观察什么,不仅要有 物理距离,也应有时间上的距离 ,他深刻明白“作家所看到的现实与现实本身也会有一 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从某种层面上说,也正是作家与现实的距离。我曾说过,在我记忆中 的现实是浑然一体的,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这也就是说,现实之于我已不再是现实本 身。【1 8 】距离”的拉开,“文革记忆 变成了“文革追忆 ,所谓的“追忆”即具有选择 性、具有消解性,即是以“后的解构策略来对文革进行书写,这也是王松有关“文革记 忆 小说的一贯叙述立场。其实,他当知青前的“文革记忆 小说也沉淀了王松在知青时 期的文革体悟。但是,王松悄然消隐了这样的体悟。许多知青作家在写“文革记忆 的时 候,他们始终难以摆脱“知青 集体话语的牢笼,他们的“文革记忆 也几乎等同于知青 时代的记忆。所以,他们的作品大多以知青作为叙述对象,叙述当知青前“文革记忆 的 文本是少之又少,即使有这样的文本,也大多糅杂了知青的视角,最为典型的是铁凝( 她 生于1 9 5 6 年比王松年长一岁) 的一些作品如哦,香雪、玫瑰门等。曾当过知青的 王松到本世纪初才开始创作关于“文革记忆 小说,他比早已成名的知青作家对文革、对 知青运动有着更成熟的思考,他站在一个适当的“距离”打捞着他积淀的记忆。尽管他自 认有比较浓郁的知青情结,但是他所站的“距离”和他理性的思维使他基本挣脱了“知青 集体话语的束缚。他当知青前的“文革记忆”小说里的“文革记忆 已经不是关于“文革 那个时代的整体记忆,而是属于个人的记忆,是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悲剧和流 传于市井中的那些荒诞、恐怖的故事。王松没有把文革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来展示,而是把 它淡化为背景,在这背景之下展开的是人的心灵成长历程和现实生活的刻画。 红汞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仇恨怎样在这个小孩子心中萌发并伴随他的成长而日益增 长并最终引发致命性结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叫时金宝的孩子,不过小说中出现最多 的能代表他的名字是他的绰号二百二。小说里作了解释,二百二就是红药水,也叫红 汞,时金宝这孩子之所以被人叫做二百二,是因为他的脸上总是涂着红药水。时金宝一家 以拾破烂为生,本应过着平静安宁,不受歧视的生活。但事实上,时金宝的周围充满着冷 漠丑陋自私恶毒的人。时金宝正是因为时常维护父亲的尊严而与其他小孩们大打出手,因 而脸上时常涂着红药水。小说中吴教授,陈医生,小夜叉,杨老师,还有他的同桌、陈医 生的儿子陈儿李,几乎二百二身边的每一个人与二百二之间都有着仇恨的纠缠。吴教授的 一个玩笑,小夜叉的一顿不问情由的训斥,便让二百二的父亲送了命。吴教授、陈医生的 冷漠自私,杨老师的阴险恶毒,小夜叉的蛮横跋扈始终影响着二百二的生活。面对丑恶, 二百二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以恶制恶。他利用他的聪明,利用一切条件,开始处心积虑地报 复。人性的丑恶正是人类社会最大的伤患,面对人性的丑恶,二百二奋起反抗,力争生存 的一席之地,他拿起的武器不是善良与正义,而仍是邪恶,他的结局也只能是同归于尽的 悲剧。而更大的悲剧在于,到他被判死刑的那刻,时金宝仍没有忏悔之心,他认为没有杀 死李陈儿的全家而感到“非常遗憾。 雷达指出:“王松从多年前的红汞开始,即演绎着一个个关于仇恨与报复不断循 环的故事。 他认为“这些故事并不一定来自阶级、政治、道德层面上的伤害,而是来自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人性深处的伤害。”他分析王松的作品“在表现人的问题上, 由单一到复杂,由显意识到潜意识,由理性到非理性,由有名状态到无名状态,由一般的 社会性、道德性到特殊情境下消极文化对人性的虐杀。【1 9 】 红风筝的仇恨来自两位老师“大摩登莎莉老师与祁连红老师的权力斗争, 无辜的孩子们成了她们斗争的工具和牺牲品。“斗争”的残酷性渗进了“师生 关系中。“大 摩登”是“我们班主任,也是一连二排的排长,同时兼任连指导员”,她对祁老师“一个 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老婆 有望升为营长十分不满,于是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她想 尽办法打击祁老师的孩子祁卫东从而打击祁老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发展入团为诱饵 让与祁卫东关系密切的同学汇报卫东的一举一动。于是,同学之间关系紧张,最后被怀疑 告密的郭明离开了这个朋友圈,他一个人去放风筝的时候惨死在电击下。王松有意叙写了 郭明死后的惨状,“他的尸体已被烧得缩成很小一点,只比老鼠略大一些 。这样的惨状似 乎是喻示了斗争的惨烈。 红莓花儿开把老师对学生的压制推向了极致。罗老师不能容忍他的学生比自己懂 的事情还要多,罗老师就喜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他想要的答案。华大沙和华二沙兄弟, 是两个有着强烈求知欲且极富创造性的少年,在制度化了的教育体制中,他们却被视为异 类,饱受嘲笑和摧残,大沙、二沙被叫作大傻和二傻,他们总能做出一些令罗老师难堪的 事情。所以,他千方百计地想让华大沙当众出丑,他抓住任何机会羞辱华二沙。华大沙驾 驶他自己发明的“地排车”意外身亡后,罗老师没有丝毫的怜悯而是幸灾乐祸,并借此树 立自己的权威。华二傻也是为了证明电流真能引爆炸药不慎受伤,“留下的伤疤如同眉心 绽放起一朵鲜艳的粉红色,如同眉心绽放起一朵显然的梅花 。 王松特意设计罗老师教常识,常识应该具有启蒙的作用,但是罗老师所做的恰恰是在 压制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王松“不自觉地为这两个少年天才营构了一个相对自足的精神 世界,那里有梦想,有激情,有追求,有创造,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巨痛。他们所 承受的巨大苦难,不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苍白,而是来自于缺乏人性关怀的教育体制和粗 9 暴的家长式老师共同组成的蛮横与武断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是启蒙,而是规训, 不是激发,而是扼杀。【2 0 】 在血疑中,马乌甲被扼杀的不仅仅是他的聪明( 他拿手的是抖空竹) ,最后是扼杀 了他的善良。马乌甲天性善良,赢得了周围人的喜爱。令人不解的是父母对他与弟弟马乌 丁的态度截然不同。除了在母亲的“压力 下定期为马乌丁输血外,父亲瘫痪缺乏营养, 母亲又怂恿他为父亲输血。马乌丁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五根手指,母亲用i t i 曼n 换取了 马乌甲的同情,终于让他把自己手指的关节移植给弟弟。在敲髓吸骨的母亲“逼迫”他做 换肾手术之前,马乌甲终于通过血型知道了自己并不是父母所亲生的。最终他掐死了已经 患癌症的养母,他临刑前的遗言是:我不后悔,我还觉得万幸。张老三泣不成声地问马乌 甲,“她已经的了癌症,活不了几天了,又何苦杀她 ? 马乌甲的回答是令人颤栗的:“所 以我才感到万幸,否则,我就没有机会了。川在这里,观念吸干了马乌甲的血液,观 念也给了马乌甲复仇的力量。或者说,观念的毒汁注入了“性本善 的人物,人物又引导 着故事,走向了悲哀的结局。 以上四个小说,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孩子都非常聪明,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经常能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们也非常享受他们的创造,从他们身上能看到挣脱体制束 缚,获得最大程度自由的力量,但是最后他们都是悲剧下场,成人通过各种手段扼杀了这 潜在的力量。 有论者认为:王松执著于直面“文革 苦难的不懈思索,用凝重细腻、客观深沉的笔 触抒写着“文革”的苦难。在王松的笔下,“文革 苦难已没有了为“政治 苦难献祭的 哀怨,也没有为“青春”苦难缅怀的伤感,更多的是对“文革苦难的全面深刻的审视。在 这个“苦难 的世界中,有阴谋与死亡,恐怖与报复,委琐与异化,欺诈与变态。在制造 “苦难”的历史风潮中,既有知识分子受虐变形的苦难,也有普通工人之间因果报复的苦 难;既有人与人之间的苦难,也有人与动物之间的苦难;既有成人世界的苦难,也有儿童 世界的苦难l z 。 概而言之,王松前知青时期的“文革记忆 小说刻意抛弃了对宏大历史的正面书写, 代之以显明的个人化视角,表现在荒诞历史时期中人性的挣扎,以及个体生命的生存际遇。 王松把“文革”那段荒诞的历史营构成为一个虚拟的时空背景,为演绎人物的个性和生存 状况提供了特定的舞台,而历史本身的政治化冲突在王松的笔下已经明显淡化了。在他这 些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人物人性的撕裂,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力感,他们的孤独与恐惧。二 百二( 红汞) ,郭明( 红风筝) 、华大沙、华二沙( 红莓花儿开) 、马乌甲( 血疑) l o 本来非常善良而富于创造性的小孩就是在这段历史时期,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一步步走 向了悲剧的泥沼。他们的命运遭遇,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在荒诞历史时期中人道关怀的缺 乏以及社会伦理与道德尊严的丧失。 第二章后知青小说的后现代叙事 王松说,他基本是按照他成长的历程进行写作的,“我写了三红( 红汞、红风筝、 红莓花儿开) 之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我童年的记忆,对文革痛 的思考。三红之后,我又在国内有影响的刊物发了几个童年记忆的小说,我觉得我对 文革那段历史的认识已经到了一定阶段了。我写文革题材的作品是沿着年龄来写的,从小 学开始写起,恰恰这个时候,我也该进入知青这个年龄的题材了。而知青这个经历是我一 直放不下的东西,我认为它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2 2 】” 正如在绪论所述的,近几年,王松开始重启他知青岁月那段记忆,创作了一系列知青 小说,这些小说以一种后现代的面貌为渐趋沉寂的知青文学带来了新的风气,突出更为锐 利的锋芒。他的葵花向太阳( 当代2 0 0 4 年第2 期) 、后知青的猪( 大家2 0 0 4 年第3 期) 、眉毛( 收获2 0 0 5 年第5 期) 、双驴记( 收获2 0 0 6 年第3 期) 、秋 鸣山( 收获2 0 0 7 年第2 期) 、木鸡竖吹( 当代2 0 0 7 年第4 期) 、猪头琴( 作 品2 0 0 7 年第6 期) 、葵花引( 芙蓉2 0 0 7 年第6 期) 、哭麦( 人民文学2 0 0 7 第 9 期) 、我们的故事等中短篇小说试图以全新的角度解构并阐释那段特殊历史,引起评 论界极大的关注并得到广泛好评,有评论者称之以“后知青文学”的姿态重新进入知青题 材。 何西来说:“从艺术上来说,王松的作品已经几乎褪尽了当年知青文学特有的激越情怀, 或理想追寻,或诗意抒发,或悲愤意识,而是以解构的、冷幽默的笔调表现之,多了些后 现代的味道,从而更深层地揭示出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主导下的现 实的荒谬。1 2 3 】 这无疑是一语中的的评价。高宣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根本不承认“正常 反常”、“合理不合理”的传统二元对立原则,不承认一切传统文化所确立的标准和准则, 而把整个世界、生活和艺术都当成某种毫无确定结构,并无稳定本质的荒谬事物【2 4 1 。但是 作为后现代主义“反艺术”的基本范畴,荒谬之所以不同并高于世界和生活中的荒谬,就 在于它摆脱或超越了现实人生和世界的感性和理智的原则【2 5 l 。 因此,“知青们荒谬的历史命运,知青运动荒谬的文化现象,在当前的文化语境里,是 否依然无法用传统的经典的现实主义笔法,去描画勾勒其反文化反人道的品质,它的荒谬 性荒诞性非法性及其深藏其中难以言喻的政治企图和惨痛后果,是否用佯谬的方式,更能 窥见其深层的精神本质。后现代状况的文学设置,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聪明的构想。【2 6 l ” 这种“必然的聪明的构想 在王松的后知青小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进入2 l 世 纪之初,作为“后知青”的王松巧妙地摆脱了老牌知青作家固有的知青情结,以近乎“局 1 2 外人 的身份审视着这场曾经与他命运攸关的知青运动。所以,他这一系列知青小说以后 现代姿态峭拔于知青文学是毫不意外的。王松的意指十分明确,就是在小说中充分展示人 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算计与抗争,控制与反控制、迫害与反迫害,拷问着社会政治异化 给那个年代带来的种种生活无序、人生无常和人性扭曲。 这一系列知青小说所构筑的知青人物彻底的颠覆了知青形象的元叙事,也表达了对“权 力之网的反抗。 第一节颠覆知青形象的元叙事 知青形象元叙事的形成。元叙事是后现代文艺思潮中一个重要的术语。后现代主义重 要代表人物“利奥塔创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