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中考“文言文阅读” 命题趋势及应考策略_第1页
2005 年中考“文言文阅读” 命题趋势及应考策略_第2页
2005 年中考“文言文阅读” 命题趋势及应考策略_第3页
2005 年中考“文言文阅读” 命题趋势及应考策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 一、命题趋势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各地中考语文的重点之一,历来为广大初三老师和同学们所关注。眼下,随着考期日近,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趋势自然又成了老师和同学们迫切想了解的问题。对此,笔者通过对 2003、 2004 两年全国各地各四十份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命题情况的统计分析认为,今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总体趋势为“稳中有变,重心外移”,即命题的题点、题型、题量、分值等都与前两年大致保持稳定,不过命题取材的重心呈由课内向课外转移的 1意思)是历年各地必考的内容,占被统计数的 100%;其次是“虚词的用法”和“重要语句的背默”,分别占被统计数的 87.1%和 83.2%;再次是文段大意(或层意,或观点)的概括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价,或受到的启示),分别占被统计数的 78.4%和 71.5%,即使排列最后的句读(或朗读节奏)也占被统计数的 30.1%。而这些题点,恰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要求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 工具书理解基本内 2和问答题等,不过选择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选择题大多用来考查“实、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等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 2004年黑龙江省宾州地区卷第( 2)题: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方羲之 之不可强仕 以文字问之。 B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羲之之书晚乃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 以临于溪 曰新城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因为这几种题型都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对文言语句的把握及对文意、作者观点、写作特色等的理解,所以也将 3 2 题,如 2004 年青岛课改实验区试卷(被统计对象中仅此一家),最多的为 6题,如 2004年上海、江西、四川成都郫县课改实验区、辽宁省、沈阳市、桂林市等地区的试卷,其余地区的题量都在 4-5题。分值最低的为 4分,如 2003年河南省试卷,最高的为 16分,如 2003年福州市试卷,全部统计对象的平 均分值为 10.91。由此我们认为题量将继续保持在 4题左右,分值一般在 11 分左 1移的趋势,且这种趋势相当明显。 2003年卷中取材于课内的地区有 30家,占被统计数的 75%,2004年取材于课内的地区只有 16家,占被统计数的 40%,与 2003年相比下降了 35个百分点。取材于课外的试题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从课外选取一篇(或段)进行命题;还有一种是先选取一段课内的材料,然后再从课外选取一篇(或段)在内容上或写作上 与之相关联或相类似的材料,或进行综合命题(如 2003年吉林省、山西省, 2004年浙江嘉兴、黑龙江宾州、福建宁德、山东泰安、福建莆田等地区试题),或分别进行命题 (如 2004年上海、江苏常州、湖南常德等地区的试题 )。由于这种变化完全适应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能更有效地考查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认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文 2 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文言文阅读价值取向的考查。如: 2004年浙江嘉兴题,第( 5)题“甲乙两篇短文说的都是有关读书求学方面的事,你读了以后有什么启示?请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江西省题,第( 6)题“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因为这类题目不仅符合文言文学习要“古为今用”的原则,而且也是新课标“三维目标”观的要求,所以也将有被更多地区借鉴的可 二、应考策略 1阅读 材料取之于课外,题点还是在课内。对此,我们应该深信不疑。如 2004 年浙江宁波卷 ( 1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翻译文 其中第( 1)题中加点的四个实词,除了“轻”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轻视”相对应,对学生答题不构成障碍外,其余三个都属古代汉语的特殊用法,但它们又都是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如中的“西”,与“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及“乃令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司马迁陈涉世家)中的“西”和“东”的用法相同,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中的“趣”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趋”相通;中的“亡”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司马 迁陈涉世家)中的“亡”的意思相同。第( 2)题的四组虚词,也都是同学们学过的,且每组里的第二句就是课内的原句。即使是第( 3)题翻译文言语句,也是同学们的能力所及的。其中的难点是对“轻锐”一词的理解,这是形容词活用成名词,其实在课文中也有范例,如“将军被坚执锐” (司马迁陈涉世家)。联系前后文,这里是指“轻快精锐的部队”。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必须牢固确立读通读懂文言课文,认认真真地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类积累工作的思想,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的积累。这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条 件。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求收集散落在每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和通假字,对常用的实词要按照“一词多义”、 二要做好文言虚词的积累。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组织学生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 三要做好文言成语的积累。正确使用成语,“能大大地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季羡林语)。有相当部分的成语就出自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因此,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习这些有生命的语言。要组 织学生收集文言课文中的成语。不仅要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还要知道它们作为成语的现代意思。初中文言课文中的成语如:“明察秋毫”、“怡然自得”、“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愚公移山”、“出污泥而不染”、“唇焦口燥”、“不求甚解”、“老骥伏枥”、“得道多助”、“生于忧患”、“舍生取义”、“嗟来之食”、“苛政猛于虎”、“气象万千”、“百废俱兴”、“心旷神怡”、“醉翁之意不在酒”、“一鼓作 四要做好文言句式的积累 。由于历史的原因,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要读懂浅易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法。就初中学生而言,应当着重掌握这 五要做好文言名篇(段)的积累。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一贯要求初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优秀诗文。且各地对古代优秀诗文背默的考查都十分重视,分值一般都在 10分左右。从命题情况看,古代诗词名句的考查一般都单项命题,而文言文背默的考查往往融入文言文阅读题。为此,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我们不仅要求能 够准确地背诵,还要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默写。要特别强调不写错别字,甚至做到连标点符号也要准 六要做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除了要掌握重要作家及其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常识外,还应适当积累一些文学史知识,如“古文运动”、“唐宋散文八大家”、“三苏”、“建安风骨”等 , 2适当延伸,突出实践。既然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取材的重心呈由课内向课外转移的趋势,那么,我们在组织学生复习时 也应当关注课外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训练。不过在训练时 一是要注意选材的相关性。什么样的课外文言文适宜初中学生阅读?其前提条件就是与文言课文在内容上要相关联,在写作方法上要相类似。这样的材料能较充分地体现阅读的延伸性。运用这样的材料考查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如 2004 年福建莆田卷选取了课内文乐羊子妻,同时又选了课外文何岳得金不昧与之综合命题。显然,两文都是围绕“拾金不昧”的主题进行说理或写人,在内容上是紧密相关的。山东泰安卷选取了课内文孟子三章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三、四 节的同时,选取了课外文郁离子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进行综合命题,就是从两文在写作上都具有“卒章显志”的特点考虑的。 二是要注意把握选文的难易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提出的阅读文言文的目标要求,也是我们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的标准,其中的关键词是“浅易”。具体地说,某以为应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准出发,选取与初中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古代的神话、寓言、人物传记、名人故事等短文或片断为宜。神话如:“精卫填海”、“巫山神女”、“牛郎织女”等 ;寓言如:“揠苗助长”、“朝三暮四”、“买椟还珠”、“守株待兔”、“守信”、“纪昌学射”、“孟母教子”、“日喻”等;人物传记如:“苏武牧羊”、“三余”、等;名人故事如;“管宁割席”、“铁杵成 三是要注意突出阅读的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作为课外阅读,应当更加突出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教给了阅读方法,明确了阅读要求,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