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80年代”历史与人的影像重塑.doc_第1页
《立春》“80年代”历史与人的影像重塑.doc_第2页
《立春》“80年代”历史与人的影像重塑.doc_第3页
《立春》“80年代”历史与人的影像重塑.doc_第4页
《立春》“80年代”历史与人的影像重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春“80年代”历史与人的影像重塑 【摘要】从“重返80年代”的文化反思着眼,电影立春淡化了政治转向对人的生活命运的控制,转而关注一个更宏观的时代气象对人的生存驱动的内在影响力,从而使电影超越了上世纪思想文化视野中的伤痕、反思性的政治意识层面,完成了对“80年代”历史与人的影像重塑,获得了当下的文化反思意义。 【关键词】立春王彩玲影像重塑文化反思生存体验 “80年代”成为一个学术性的概念近几年来越发频繁,随着世纪的转弯和20年历程的历史情感积淀,学界对“80年代”这段社会历史越来越出现一种理性的眼光,诸如“80年代”人的访谈、重返“80年代”文学研究等。他们关注的不再是从一个政治变革的角度反映新时期对思想、文学、艺术、知识分子等的重新启航,而是从一个更加广泛的视角,反映出个体生存经验在时代深层所呈现出的文化历史底蕴;这段社会历史留给今天的人们反思之处,已不是身处其境的人们直接承受到的政治风向对个体生活前途的影响,而是扒开意识形态的面纱,重新将我们带入历史记忆当中,更真实地感受到时代节气对个体内心渗透的切肤之痛。作为亲历其问的顾长卫,他对这个年代可以说理解得很稔熟了,其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孔雀即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这正是“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迎来的早春时节;而电影立春的上映,正好碰上了这段社会历史被不断地学术化的时机。当然,导演或许赶的不是什么学术潮流,他更注重的是个体生命体验在一个历史时期的遭际。但毫无疑问的是,电影这门艺术正好与学术文化思潮相得成映,它们共同进入“80年代”这一历史时段的反思层面。从世纪过后的文化反省中重新认识历史,让我们已然淡化政治意识转向对人的生活命运的控制,转而关注一个更宏观的时代气象对人的生存驱动的内在影响力。可以说,电影立春似乎是更加关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所可能导致的各种时代气象与个体心灵的蜕变。 当代文学研究者李杨在论述重返“新时期文学”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时强调,“它关涉到一代人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反思,也关涉到我们在今天的文化政治语境中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身为新时期文学的亲历者,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一概念有着更多的了解,相反,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其实常常是陌生的。”对重新审视“80年代”历史图景的抽象的理论言说被电影立春更好地展现了出来。导演顾长卫正是亲历者,他用高超的影像技巧和艺术感受力,把熟悉的生活年代陌生化地表现了出来。这正是电影艺术创作者们的自我反思,突破了前辈电影人(如谢晋的芙蓉镇)的历史书写,对这一历史年代进行深层的重塑。 我们把目光从抽象的文化学术背景回到电影文本本身上来。电影立春不仅重现一个时代伊始时的社会节气的历史塑像,就像电影的开始和结尾均强化一个历史时期的物象意蕴“斑驳的亭子”一样;而且传达了曾亲历其间的一代人被逐渐埋没时代历史的个体经验史,一如主角王彩玲在无数次上北京失败之后,送学生进京比赛时的自况:“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你能明白吗?”这种在时代面前遭受的个体内心的失败经验确实是刻骨铭心的。当最后一次王彩玲已然淡化了那种对艺术与爱情的执着与虔诚,带上自己的养女去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听到钟声的敲击,那种惆怅的神情,好像是在极力回忆个体生活历史的早春情怀,那段被历史所掩盖的个体心灵史。所以,亲自体认了那个历史时代的导演顾长卫,最后虚构了一个王彩玲在音乐大厅里的纵情演唱。以此在慰藉他们那一代人被历史时代重压的生存情绪的补偿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有感于此,本文企图借一种文化学术的背景,从历史与人的角度,来看看顾长卫是如何展示那个对第五代导演影响尤深的历史时代。如何重塑他们一代人的生存影像的。 诚然,摄影师出身的顾长卫对一个时代的造像能力手段非凡。从电影一开始的“亭子”物像,到大多俯景式的角度选取。强化了个体生命的出路在一个时代的重压下无法摆脱受控的生存空间:再加上北方小城春寒料峭的灰色生活主格调、地域性的语言、平庸地踏着生活步调的大众人群,越发显得这个社会时代离春的节气还早。影片中那一批大龄文艺青年正是落入这一时代布景之下的一群。对于他们来说,旧的禁锢思想和艺术的历史年代虽已过去,但新的开放自由的时代还未到来,他们是在时代的夹缝里生存着的人。他们挣扎着向外寻求艺术和爱情的理想前途,几乎放弃生活的一切,那么虔诚,那么忍耐地为艺术和爱情的理想献身。他们就像春寒中抖缩的小草,在顽强地挣扎着顶住头上冰冷的石块。影片中。被主角王彩玲反复咏唱的意大利歌曲慕春仿佛就是一首顽强的生命赞歌,又更像是对生命潜力被无情压制住的咏叹。 北方的立春时节,在节气上已经越过了冬天,但在气候上还是处于冬季。生命在这个季节里迫使着推迟生长的权利,一如70、80年代之交的社会节气里,在寒冷中等待着的一大批向往现代艺术的青年。他们不是像80年代的知青文学叙事中的主人公,受到政治的压迫、出身的影响、和遗留的孽债,而只是无奈于这个时代氛围和生存境遇,他们没有具体的敌人作抗争。在电影场景的铺设中,我们没有看到那个时代鲜明的政治标语的残迹,也没有看到时常官话实足的政治红人给他们向光明的引导。是的,这些大龄的文艺青年的前途跟政治身分、阶级立场等一切现实政治背景没有关系,他们只是普通的家庭,个人的奋斗。所以,他们并没有幸运地得到从“文革”到新时期的时代断裂和政治转变所重现的光明前景,恰恰相反,他们的不幸来自于两个时代转换之间的滞缓节奏,这个滞缓的时代节奏延误了社会时代的节气,让他们闻不到新的时代的气息,属于他们的时代依然被冻结了。在他们的生命轨迹上,他们只能是在最小的圈子里寻找知音,被人群视为异类:每当火车在呼呼地开进,最终他们又都是失败地回来。他们几乎成了被这个时代捉弄的对象。在任由地消耗他们短暂的艺术生命力,似乎他们只是昆虫,而时代是残酷的自然。 导演运用俯视性的镜头来铺设一个时代场景,其用意正是要强化观众对时代的反思能力,通过对宏观画面的艺术感受。将历史场景拉入到今天新的文化视野中,从而理解历史时代是如何在不着痕迹地对今天已经逐渐老去的一代人的生命前景与理想追求的情感戕害。 电影人与电影文本从来都不是关注空洞的历史镜头,他总是更多地注视着历史镜像中的人,一批在时代夹缝中坚持向外寻求理想的先锋青年:唱女高音的音乐老师王彩玲、画油画的青年工人黄四宝、有点朗诵天赋的工人周瑜、跳芭蕾的市群众艺术馆老师胡金泉。他们是文革后最早向往现代艺术的知识青年,一 如五四时期最早向往现代文明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们本该是“报春花”,是踏破时代坚冰的先锋者。他们对艺术与爱情的执着与虔诚足够感动一个时代,引领一个时代的精神。但这只是我们惯有的想像方式和人物塑造的愿望。在今天的历史视野中,经历了20年来的历史反思与情感沉淀,我们蓦然发现,原来一切的时代新气象并不属于他们,他们早已被时代给遗弃了。是这个时代厌弃的“六指儿”。丑陋、累赘而多余:他们越来越走向理想生活的绝望境地,一步步地被压制在滞缓的时代节奏和世俗社会的生活轨迹里。纵然有对艺术的痴迷,对世俗社会的不屑,依然是被这个历史时代当成无用之物来抛弃。若要说真正能够从这个时代起步,并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的,或许是年轻而懂得世故和资源利用的“高贝贝们”。她通过非常的手段取得歌唱大赛的出名,走出这个封闭的生存环境,进入更大的文艺市场。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电影立春甚至可以看成是主角王彩玲的个人生活遭遇史。她为了理想化的艺术生活,为了追求音乐和爱情的纯粹,放弃了世俗生活的一切。老处女、清高、满脸疙瘩和黑斑、仰头走路、衿持搭话,这是电影中王彩玲的形象。她外表丑陋,内心高傲:她对艺术执着,却又不择手段地想进北京,观众不得不佩服蒋雯丽塑造这一特殊形象的演技。围绕着王彩玲的生活前途,影片逐步展开了一个大龄文艺青年受历史时代扼制的失败人生经历。她在黄四宝面前遭遇爱情的凌辱,拒绝对世俗生活开始妥协的周瑜,并愧疚地面对胡金泉以极端的方式抗击世俗力量,生活中连番的挫折让她身心疲惫,渴望回家。但精神之家在无奈的软弱中一步步沦陷,并接受着现实家庭中两个老态的父母亲辛酸的逼视。 她开始接受了美容、征婚、收养女儿,女儿叫王小凡,平凡的凡。她终于明白,或者不明白人生的失败为何如此惆怅、如此苍凉,身心的剧痛让她不得不求助于世俗的生活,并无奈地走入其中。但王彩玲的蜕变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外在生活的变动,不像黄四宝的下海从商,也不像周瑜过上世俗婚姻生活的日子,更不像胡金泉的走极端。她的蜕变倒像是跟这个历史时代的节拍一样,外表是滞缓的,内心却在隐隐地经受颤动。她理想生活的前程正被时代给无情地埋没,一步步地黯淡:但内心却一直在顽强地坚守着、挑剔着。她毅然地资助学生高贝贝到北京去参加大赛,当感动的激情受到欺骗时,我们看到她顶着逆风骑车前行的身影:她不能容忍小张老师对自己弱者式的同情,抗拒那种被他人认定的不幸命运:最后,她收养了一个女儿,过着独立的家居生活。她甚至略感宽慰地想到。比起短暂的昆虫的生命,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幸福多了。因为她付出过,追求过,执着地为了自己生活的信念而生存着,没有让世俗的生活完全废弃。 王彩玲的理想生活信念,虽然遭受了时代的遗弃,但内心的世界没有遗弃自己。当今天的第五代导演的同龄人从艺术的道路上幸运地成就的时候,有多少曾经的一代人被这个历史年代给埋没呢?这是导演顾长卫和他们那一代在20年生活历程中由衷地泛出的情感记忆,甚至是一份早年经历伤痛史的人生档案:导演真切而投入地用电影艺术对自己所属的时代进行反省式的历史形象重塑,为当下的新时代提供一种历史反思视野,更提供一种心灵体验的人生借鉴。所以,电影最后用了一个虚幻式的场景,安排了王彩玲在大型歌剧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