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地矿论·文明史·国民性 鲁迅与科技史研究之二.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地矿论·文明史·国民性 鲁迅与科技史研究之二.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地矿论·文明史·国民性 鲁迅与科技史研究之二.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地矿论·文明史·国民性 鲁迅与科技史研究之二.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地矿论·文明史·国民性 鲁迅与科技史研究之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地矿论文明史国民性鲁迅与科技史研究之二在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鲁迅曾明确地表示过: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足见他对自己所掌握的地质矿物学知识,一直都充满了自信。那么,我们今天该怎样看待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绩和著述呢?的确,鲁迅在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时,非常刻苦认真,不仅手抄数学课本,在当时的教材金石识别的书页空白处,留下了很多听课笔记、学习心得等等,还曾花了很长时间把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的地学浅说译文抄录、装订成两大本,连书中精密的地质构造图都描摹了下来。我们知道,正是赖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这种地质学理论,对于鲁迅当时学习、掌握达尔文的进化论帮助很大,也为他后中国地质略论一文发表于1903年8月出版的浙江潮杂志第八期,署名索子,是中国矿产志一书的缩写。完成于1903年至1905年间的中国矿产志(附中国矿产全图一幅),由上海普及书局于1906年5月出版;同年12月,增订再版;1907年1月增订三版。在8个月内,连续出版3次,可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写作这部专著,鲁迅特搜集东西秘本数十余种。又旁参以各省通志所载。撮精删芜。汇为是编。续编中国矿产志广告。尤其是鲁迅发现日本农商务省地质矿山调查局的秘本中国矿产全图后,急转借摹绘。放大十二倍。付之写真钢版以供祖国。图中并附世界各国地质构造图二张,尤便于学者之参考图广告。鲁迅还为此书的出版亲撰广告,评价它搜辑宏富。记载精细,实吾国矿学界空前之作鲁迅当时计划把这项编著中国矿产志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力求详细、全面而精确。在第三版出书时又特地刊登了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惟望披阅是书者,念吾国宝藏之将亡凡有知某省某地之矿产所在者,或以报告,或以函牍,惠示仆等则不第仆等之私幸,亦吾国之大幸也。鲁迅具体开列出所需资料的详细要求:现用资本若干,现容矿夫若干,每日平均产额若干,销路之旺否,出路之便否产志征求资料广告。这里,充分表现出一位地质科学工作者的严谨学风和中国地质略论共分六章。第三章地质之分布以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为理论基础,系统介绍了至今公认的各个地质年代及其生物情况:在原始代(或太古代,ArcheanEra)的劳伦纪(LaurentianPeriod)和休伦纪(HuronianPeriod)基本上没有什么生物,但通常已有了金、银、铜、宝石等矿物质的存在。鲁迅据此推测我国黄海沿岸地方,亦当如是。鲁迅:中国地质略论。科学的发展证明,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古生代,生物由简至繁,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由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又逐渐进化到高等生物。鲁迅说这正是大自然自著之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不过是抄袭大自然而已。这充分显示了他在当时具备明确的唯物史观,并初步掌握他还指出:古生代的矿藏最为丰富,尤其是中国大陆的煤炭,蔓延分布到处都有,总储量远远超过欧洲,堪称世界第一。鲁迅生动地描述了中生代侏罗纪时期,恐龙奇形怪状,称霸于陆地,长牙齿的大鸟,在天空飞翔,认为自有生物以来,未有若斯之瑰奇繁盛者。而新生代的第三世(TertiaryPeriod)也产煤,然以新成,故远逊于石炭世。接着又以整个第四章详细考察了中国地质发展史。当时,西方地质学和地理科学研究领域中,充斥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论和人类地理学等唯心主义观点,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提供理论根据,流毒甚广,对中国的有关学科建设也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如1908年张相文编的一本地文学教科书中,生物界一篇就大力宣传崇洋媚外的人种优劣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客观上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舆论张目。鲁迅则彻底摈弃了地质地理学中的唯心主义糟粕,明确指出: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取以贡中国,则可知栾然尘球,无非经历劫变化以来,造成此相;虽涵无量宝藏,足以缮吾生,初无大神秘不可思议之物,存乎其间,以先配吾人之命这种唯物史观的地质学思想,在当时是弥足珍贵的,也决定了鲁迅的科学思想必然表现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他的地质学研究在人之历史篇中,与生物进化论、种系发生学说结合在一起,详细地指出:以古生物学个体发生学及形态学证人类之系统,知动物进化,与人类胎儿之发达同,凡脊椎动物之始为鱼类,发生于地质学上的古生代志留纪,后来发展为泥盆纪的肺鱼,石炭纪的两栖类,二迭纪的爬虫类,以及中生代的哺乳动物,到近古代第三世,乃见半猿,次生真猿,猿有狭鼻族,由其族生犬猿,次生人猿,人猿生猿人,最后才发展成会说话的人。此皆比较解剖个体发生及脊椎动物所明证者也。这样,就完成了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的发展系统,可以图表来表示:鲁迅借这张图表,把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与地质演化和考古年代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勾勒出一幅种系发生学的形象脉络。所以,他为人之历史设定的副题是德国黑格尔氏(即海克尔笔者)种族发生学之一元研究诠解。鲁迅在世纪初年的这些努力,为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尤其是地鲁迅写于1907年的人之历史和科学史教篇,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论述科学发展史的两篇具有科技史学科奠基意义的重要文献。今天读来,当然难免会感到有些地方需要修改订正,但只要联系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现实,就会得到很大的历史启迪和思想教益。这也是鲁迅的早期科学研究和科学史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下引文均出自上述二篇论文)最初,鲁迅的科学思想及研究工作,还是和医学救国、实业救?quot;、工业救国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拯救民族、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鲁迅从事科学史研究的思想起点和力量源泉。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论的结论中,提出了中国衰败、救之奈何的问题。鲁迅当时的答案是:结合大群起而兴业,则会工业繁兴,机械为用,文明之影,日印于脑,尘尘相续,遂孕良果。鲁迅认为持续不断地发展工业、矿业,繁荣必有成效,也可以阻止并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野心,所以,在科学史教篇里,鲁迅赞颂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时泰,则为人性之光;时危,则由其灵感,生整理者如加尔诺,生强者强于拿破仑之战将?quot;。他以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抵御普鲁士、奥地利等强敌的战争为例,突出了科学家卡诺、蒙日用科学振作其国人、震怖其外敌的伟大历史作用。为了解救国家危难,尽其全力,竭其智能,是兵士不足,则补以发明,武具不足,则补以发明,从粪土中提炼硝石造火药,终于使国家转危为安。鲁迅总结说:知有科学在,而后之战胜必矣。举证这个例子,鲁迅也是想以科学来振作国人,促使中华民族早日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科学兴衰与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看问题,是鲁迅早期科学研究与科学史论著中一贯坚持的思想特色。在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中,鲁迅讴歌祖国的广漠美丽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同时又深切地痛惜炎黄子孙的愚弱,昏昧乏识,不知其家之田宅货藏,凡得几何,而怕开矿破坏风水宅相,所以不敢兴办矿业。鲁迅批判这是至愚地力杜富源,甘堕地狱。帝国主义列强派出探险家深入我国内地大肆窃取我国的地理、地质学资料,已是垂涎成雨,造图列说,奔走相议。由此,鲁迅敏锐地看到了中国存在着像印度那样沦为英国殖民地的现实危险。他认为,这固然是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的专制经营养成的,但也有地质学不发?quot;的缘故。接着,鲁迅历数近代以来,西方人如德国地理学家、旅行家李希霍芬(FerdirnandVonRichthofen1833-1905),匈牙利伯爵式奚尼(BSzechenyi)和洛川(LLoczy)以及俄国地质、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BaumupAaHacbeBHyOPyeB1863-1956)等人,对我国广阔区域进行侵略性的地质考察和科学资料窃取活动。鲁迅以利忒何芬(即李希霍芬)为例,说明他在我国东北部的地质探察,包含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祸心:毋曰一文弱之地质家,而眼光足迹间,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利忒何芬的中国一书及其考察报告里说,意曰支那大陆,均蓄石炭,而山西尤盛。然矿业盛衰,首关输送,惟扼胶州,则足制山西之矿业,故分割支那,以先得胶州为第一?quot;。正是利忒何芬的出谋划策,导致1897年德国强租我国胶州湾并修筑了胶济铁路。鲁迅以犀利的目光,透过近代史上的重重迷障,洞察到地质勘探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利害关系,揭穿了所有帝国主义国家派遣探险、考察人员的罪恶本质,指出那些披着科学外衣的所谓探险家,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先遣别动队,如果放任他们在我国到处恣意妄为,势必导致丧失祖国的领土主权和丰富的矿藏资源,中国将会由多矿产、无矿业变而为有矿业、无矿产,成为帝国主义的资源奴仆。应该说,这是鲁迅早期科学研究中的一项伟大发现:既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又启发了反帝爱国的社会觉悟,形成了鲁迅地质学研19世纪后期,西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伪造历史,炮制了中国文明西来说,胡诌中国的文明来源于西亚。当这种谬论20世纪初年流行到日本后,当时不少中国学者(甚至包括章太炎)都一度认为是一种新奇可赏的学说。而鲁迅则奋力批驳了这种谬论,在他的地质学论著中,不仅赞颂祖国是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还肯定了中国历史上凡诸科学,发达已?quot;中国矿产,富有既如是。故帝轩辕氏。始乎铜于首山。善用地也。唐虞之世。爰铸金银铅铁。逮周而矿制成。厥后则战国以降采丹青。南北朝以降采矾石。唐以降采煤炭。及宋乃弥多。比明而益盛。业亦大矣。降及今兹。亦具矿制。鲁迅还从矿物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中国的炼铁术与欧西数世纪前者。犹无甚异耳。特铁质则纯良甚。经土法制炼后。不逊瑞典产。盖因矿悉褐铁及镜铁故也。总之,如果我们的鲁迅研究工作者能够更多地掌握一些科学尤其是医学、植物学、生理学、地质学、矿物学方面的知识,可能从鲁迅早期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史著作中还能发现其他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并充分地认识到鲁迅思想中的科学精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鲁迅关于国民性的社会批评与历史研究中都发挥了重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页注。因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历史进程,也仍然离不开自然环境地球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才决定了人类(东西方)文明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民族体质、社会结构、历史发展与文化心理上的种种不同。至今为止的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等等,都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实证。所以,我们要从决定和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发,探讨鲁迅对于东西方文化比较和国民性问题的发掘、研究及其思想衍化,目的也是为了突破那种就文化谈文化,就思想谈思想的精神循环模式的思维定势,向决定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的客观自然基础地理环境深入迈进;而不是倒退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quot;地理环境决定论。这只要联系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和鲁迅的地矿学著作,是不难具体说明比起主张地理环境直接决定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从而决定了社会制度的孟德斯鸠来,富有历史感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着实前进了不少。他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历史的精神演进的舞台,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拥有广阔草原的高原地区,主要生活着随季节变化而逐水草迁徙的游牧民族。他们时常集聚在一起袭击平原地区,掠夺财富。二是大河流域的广大平原地带,定居着农耕民族,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性和生活稳定性,造成了墨守成规、重土安迁等传统习惯,大一统的帝国往往就是建立在这种农耕居民的精神惰性上。三是沿海地区,这里的居民相对而言保守性少,文化程度较高,富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创新精神,往往形成推动世界历史前进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力量。当然,黑格尔这里描述的,还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所能认知的历史现象,并以他的唯心主义的历史精神来概括古往今来,明显地犯有形而上学和欧洲中心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才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指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这些自然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和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们所遇到的其他条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24列宁、普列汉诺夫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观点。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对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所作的批注中就明确指出: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