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_第1页
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_第2页
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_第3页
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_第4页
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5 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 【 正 文】 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靡满全球的社会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与此同时,在人文社会科学界,至少有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此给予热情的关注。纷繁复杂的城市化理论,林林总总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又使“城市化”概念本身显得模糊不清,甚或无所适从。大体而言 ,社会学家从人类行为 方方式的角度考察,认为 城城市化是人们行为方式 和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 向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 ;人口学家强调城市化 是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 集集中的过程;地理学家 视视城市化为一种地理景 观观,认为城市化是乡村 地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 过过程;经济学家侧重于 产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 城城市化是人们从农业向 非非农业部门转变的过程 ;历史学家则认为,城 市市化是一个变传统农业 社社会为现代工业社会的 历历史过程。 应当说, 从从不同学科的基本特征 出出发,给予“城市化” 不不同的概念和内涵,是 学学术史上的正常现象。 值值得重视的是,无论学 者者们给予“城市化”多 少少不同的概念,有一种 “较为主要的提法”已 被被多数学科所接受,这 就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 的的过程 即为城市化,因 为为,社会是一个以共同 物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人人口集团,城市作为一 个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必 定定2 / 15 集中一定数量的人口 ;而人口集中的来源必 然然来自农村。较早提出 这这一概念的埃尔德里奇 ()认为:人口集中的 过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 含含义。人口不断向城市 集集中,城市就不断发展 。人口停止向城市集中 ,城市化亦随即停止。 大英百科全书的定 义义是: 城市化 (Urb anization) 一词,是指人口向城 镇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 程程。这个集中化的过程 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 城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 各各个城市内人 口规模不 断断扩充。 由此可见, 农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乃乃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 。 城市化也是中国近 代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 会会之后,随着城市史 研研究在国内外的普遍展 开开,人口流动与中国近 代代城市化的研究已经取 得得相应的成就,对此进 行行学术史意义上的检讨 ,或许会对中国近代城 市市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 推推动作用。 一 检讨 中中外学者关于中国近代 人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研 究究历程,以本世纪 70 年年代为分界,我将此分 为为两个阶段。 早在本 世世纪 20 年代,中国社 会会的人口流动和城市 化 现现象即已引起学界重视 。然而,直至 70 年代 初初的整整半个世纪中, 本本领域的研究仍然主要 停停留在有关资料的整理 方方面,“ 足够系统的研 究究 ” 尚未出现。著名社 会会学家陈达先生在其3 / 15 “ 写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中中 ” 的英文本现代中 国国人口中如此写道: 国内的迁徙运动,是最 普普通的一种移民运动。 在在近几十年来,一直进 行行着乡村与都市的人口 移移动,这种移动的结果 ,不断地使许多年青人 从从乡村徙入都市里,包 括括长江流域和沿海各城 市市如上海、无锡、汉口 、广州及天津等地。潮 水水似的继续不断的徙民 都都是来自乡间的。虽然 移移 民运动的进行,其吸 引引力及离心力究是如何 ,还没有足够系统的研 究究,但大量人口朝向都 市市流入,确是普遍的事 实实。 国内对本研究领 域域的关注首先出现在 20 、 30 年代活跃的社 会会学界。 1929 年由 世世界书局出版的吴景超 的的都市社会学首开 中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先河 ,该书简明扼要地指出 了了都市社会学的研究范 围围,介绍了西方都市社 会会学的研究方法,并对 都都市经济、人口、区域 和和控制进行了初步论述 。一些研究中国人口问 题题的著作也开始涉及此 一一领域,如 1922 年 由由上海世界书局印行的 黎黎世衡的历代户口通 论论,就 有根据海关报 告告整理的各商埠人口资 料料和 10 万人口以上都 市市表。1930 年商务 印印书馆出版的许仕廉 中中国人口问题,列有 “ 城乡人口之分布 ” 一 节节并对当时中国城 乡人 口口比重作出估计。 20 年代以降,农民离村 问问题成为中国社会严重 问问题之一,初步统计对 此此进行研究的论文至少 在在 20 篇以上。其中最 有有份量者,乃是东方 杂杂志第三十四卷,第 十十五号,第4 / 15 二十二 二二十四号连载的吴至信 的的中国农民离村问题 专文。该文分农民离 村村之时代背景、原因、 数数字分析、出路、社会 影影响、展望、结论七部 分分,对此问题进 行了较 为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另另一篇重要的研究论文 是是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 的的论江浙两省人口之 密密度,该文在研究江 浙浙两省人口密度的基础 上上,对江浙地区人口在 一一万至十万以上的城邑 进进行统计分类,并与全 国国及世界主要国家进行 了了对比。 日本学者对 本本领域的研究具有自己 的的学术风格。 20-70年代,加藤繁、佐伯 富富、中村治兵卫等人对 明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中国 的的集市作了大量细致的 研研究,其中一些论文对 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集 市 市人口作出了统计或估 计 计。施坚雅(Skinn er)“ 十九世纪中 国国的区域城市化 ” ,注 释释 20,原文载 :The City in L ate Imperi al China, Universityy Press,19777。按,笔者至少见 到到施坚雅此文的三种中 译译本,即青海人民出版 社社 1988 年版国外 中中国学研究译丛第 2 辑辑;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89 年出版 城市 史史 研究第 1 辑;吉 林林教育出版社 1991 年年版中国封建社会晚 期期城市研究 施坚雅 式式。惟国外中国学 研研究译丛有注释译文 ,后两种均删去未刊, 亦亦属憾事。本文以下引 用用施坚雅此文者,均依 前前者。)加藤繁的清 代代村 镇的定期市就是 一一个典型的代表,该文 根根据康熙、乾隆以来, 以以至光绪、宣统和民国 时时期的大量方志,考察 了了直隶、山东、山西、 河河南、福建、广东、5 / 15 广 西西七省各州县的定集市 ,并尽可能地估计了各 州州县定集市的平均人口 。 。另一位不应忘记的日 本 本学者是饭田茂三郎。 1 934 年 10 月,根 据据饭田茂三郎在 “ 望月 军军四郎氏基金中国问题 讲讲座 ” 的演 讲稿,由洪 炎炎秋、张我军合译中 国国人口问题研究由北 平平人人书店刊行,该书 专专辟“中国人口的都市 和和村落别的构成”一节 ,对 30 年代初的中国 都都市化提出看法。另外 ,在 1929 年社会 月月刊第一卷第六号上 ,还刊登过曾任上海 每每日新闻及上海周 报报记者的田中忠夫 中中国农民的离村问题 一一文,该文分农民离村 的的沿革、农民离村的数 量量、农民离村的质量, 农农民离村的原因、农民 离离村的类别、农民离村 的的时期、农民离村的职 业业、农民离村的影响, 共共八章近两万言,对此 问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 大洋彼岸美国学者 也也对本领域资料的整理 和和初步研究作出了贡献 。 。笔者所见最早的此类 资 资料整理是夏之时(Fa ther Richa rd)的中华坤舆 详详志,辑录范围主要 限限于20 世纪头十 年。 此此后 40 年均有城市人 口口资料的论著出现:如 史史杜弗 (stufferr)在中华归主中 辑辑录了 1922 年的数 据据;杜格谢夫 (Bori s. )在其论文 中中国城市人口中辑录 了了 1920年代末的城 市市人口资料; Gleen TTrewar ttha 则综合 40 年代 以以前的各种资料,著有 中国城市:数量与分 布布;此类资料集大成 者者乃为莫里斯 B 厄 尔尔曼 (ullman,m orris B)的 著著作大陆中国的城市 1 953-1958 。施坚雅和珀金斯 (Dw ight 6 / 15 Hpe r kins)均认为此 书书是此类资料最为完整 的的一部。 70 年代以 前前,美国对中国近代城 市市研究中最富理论色彩 的的是施坚雅的集市体系 理理论。 1964-19665 年施坚雅的长文 中中国农村的集市贸易和 社社会结构连载于亚 洲洲研究学刊,在德国 学学者克里斯塔勒 (wal ter chirst aller)中心地 理理论的基础上,施坚雅 根根据其在 1949-50 年间在四川成都东南 225公里处的集市高店 子子所作的田野调查以及 对对许多定居海外的大陆 移移民的采访,并参阅各 地地方志和其他出版物, 提提出了这样一个基本论 点点:同下一级的中心地 相相比, 上一级的中心地 能能够提供更为专门化的 货货物供应,并拥有更为 广广阔的腹地。据此,施 氏氏还划分出了五个等级 的的中心地:基层集市、 中中型集市、中心集市、 地地方城市、区域城市。 应当说, 40 年代陈达 先先生概括的本领域缺乏 “ 足够系统的研究 ” 局 面面一直沿续到 70 年代 。 1966 年,新当选 的的美国亚洲研究会主席 奈奈特 毕乃德在其题为 现代化与近代初期的 中中国的就职演说中, 仍仍然不无遗憾地讲道: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近代 交交通运输和商业的扩展 以以及十九世纪末以来近 代代工业的扩展,为城市 发发展提供了非同一般的 刺刺激。虽然这 种发展与 现现代化的大部分其他方 面面的发展一样,首先出 现现在外国控制的通商口 岸岸,但在 1919 年以 前前,纯粹的中国城市也 在在一定程度上成长起来 。遗憾的是,这个时期 中中国人口的可靠数据几 乎乎没有,也几乎没有人 去去把分散7 / 15 的资料收集起 来来,以说明城市化的趋 势势。西里尔 E 希等 主主编比较现代化, 上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版,第 218 页。) 二 七十年代后,本领 域域研究开始打破长期沉 寂寂的局面,而新局面的 出出现首先来自美国汉学 界界。 大体而言,七十 年年代以前,美国对中国 近近代史的研究主要受费 正 正清 (John )为 代 代表的 “ 冲击 反应 ” 模式(Impact- respense m odel)和利文森 ()为代表的 “ 传统 近代 ” 模式 (trad ition-mode rnity modeel)的影响,认为中 国国社会基本上处于一个 长长期停滞的状态,循环 往往复而缺乏突破传统社 会会框架的内部动力,只 有有到 19 世纪中叶遭遇 西西方冲击后,才发生向 近近代社会演变的剧变, 柯柯文 (PaulA. C ohen)批评其为 典典型的 “ 西方中心论 ” 。六、七十年代之交, 在在美国方兴未艾的历史 反反思潮流中,年轻 一代 的的史学家一面尖锐地批 评评 “西方中心论”的弊 端端,一面又倡导以中国 为为出发点,以实证的研 究究成果向其发起挑战。 柯柯文将此概括为“中国 中中心观” (china- centered A pproach), 并并将其特点归纳为四点 : (1)从中国而不 是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 国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 部部的而不是外部的准绳 来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 象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22)把中国按 “ 横向 ” 分分解为区域、省、州、 县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 与与地方历史的研究; (33)把中国社会8 / 15 再按 “ 纵纵向 ” 分解为若干不同 阶阶层,推动较下层社会 历历史的撰写; (4)热 情情欢迎历 史学以外诸学 科科中已形成的各种理论 、方法与技巧,并力求 把把它们和历史分析结合 起起来。 斯坦福大学人 类类学系的“怪杰”施坚 雅雅先生是“中国中心观 ”的代表人物,而其主 编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 城城市则将晚清 城市 史史 的研究推进到一个 新新的高度。该书按不同 主主题分为三编,每编各 收收入论文五、六篇,并 冠冠以施坚雅所撰的专题 导导言,其中施氏本人的 十九世纪中国的区域 城城市化、城市与地 方方体系层次、中华 帝帝国的城市发展等重 要要论文均收入其中。芝 加 加哥大学教授诺顿 金 斯 斯伯格(Norton Ginsburg)评评论道: “ 此书标志着 对对中国城市的研究,已 经经跳出了晦涩难懂的传 统统汉学的窠臼,开始进 入入了历史社会科学的比 较较城市研究的轨道。 ” 施坚雅对晚清城市史研 究究的最大贡献是其提出 的的区域体系理论 (reg ional syst em theory) ,在他看来, “ 工业 化化前期,以中国作为整 体体的全国城市化率实际 上上几乎毫无意义,要重 新新系统地阐述这一问题 ,就必须从各个区域出 发发。 ”按照河流系统从 支支脉到干流的层次,施 坚坚雅将中国划分为九大 区区域:长江下游、岭南 、东南、西北、长江中 游游、华北、长江上游、 云云贵及东北。施坚雅的 这这种划分,不仅打破了 传传统以政治边界划分中 国国的方法,而且改变了 自自 20 年代以来西方学 界界认为中国城市化无从 谈谈起的韦伯模式,其意 义义重大9 / 15 且影响巨深。施 坚坚雅的理论 并没有停止 于于此,他还在其宏观区 域域理论中引入了中心边 际际论,即每一个宏观区 域域都包括中心和边际两 大大部分。中心地区是人 口口众多,耕地面积较大 ,交通运输发达的大城 市市所在地;而边际地区 则则是较中心地区各方面 均均为萧条的、联系较为 松松散的地区。换言之, 人人口和资源往往集中在 中中心地区,并随着从中 心心向边际地带外移越来 越越稀 落。柯文对此评论 说说:“在我看来,施坚 雅雅取向的最大优点在于 他他同时突出了各个区域 之之间以及每一区域内部 的的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 之之间,在空间与时间上 存存在的差异。”应当说 ,施坚雅的理论并不是 无无懈可击的,例如许多 学学者对施氏理论忽略各 巨巨区 (macroreg ion)间的联系, 忽忽略全国性因素在区域 研研究中的重要性就提出 过过尖锐的批评。 不能 忽忽略的是,施坚雅的理 论论受到过普林斯顿大学 社社会学教授罗兹曼 (Gl bert Rozmaan)的影响。罗兹曼 在在 1973 年出版的 清清代中国和德川幕府时 代代日本的城 市网络中 创创立了城市空间网络学 说说。罗兹曼认为,在中 日日两国的工业化过程中 ,中国的城市化明显落 后后于日本,在此书的扉 页页,他特别绘制了两个 金金字塔形的图形来说明 中中日两国城市结构的差 异异。罗兹曼强调,由于 中中国人口集中于城镇和 乡乡村,百万人口以上的 大大城市寥寥可数,因而 金金字塔的形状是 “ 上小 下下大 ” 的锥形结构。这 种种城市网络,使中国难 以以形成一体化的城市体 系系,从而削弱了中央集 权权的统 治。日本的情况 则则恰恰10 / 15 相反, 19 世纪 初初期开始,伴随着各地 大大城市的出现,农村的 集集市却呈衰微之势,日 本本的城市网络表现 为规 格格的金字塔形状。中日 两两国城市网络的差异, 正正表现在城市化指数的 巨巨大差异,罗氏认为, 118 世纪日本的城市化 指指数已是中国的两倍多 ,之后的一个多世纪内 ,这种差距愈发加大。 还应注意的是哈佛大学 经经济学教授珀金斯的相 关关成果。珀金斯在 60 年年代末出版的中国农 业业的发展, 1368-11968 年一书中, 曾曾专辟城市人口资料 , 1900-1958一节作为附录,罗列 了了约 1900-1910 年、 20 年代初期、 11938 年、 1953 年年、1957 年、 19558 年 6 个年份 10 万 人人口以上的城市数据, 并并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 释释,也是研究中国近代 城城市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 威斯康辛大学经济 学学教授赵冈先生长期致 力力中国经济史的研究。 据据笔者陋见, 80 年代 后后赵冈先生对中国 城 市市史 研究给予关注, 1 983 年作者的长篇 论论文中国历史上的城 市市人口在台湾食货 月月刊第 13 卷第 3-4 期发表,可以视其为 城城市人口的代表作。该 文文估算了自战国迄至近 代代的城市人口,并判断 中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的 发发展有两个重大的转折 点点,即十二世纪的南宋 和和十九世纪的清末。他 认认为,南宋城市人口占 总总人口的 %是中国历史 上上的最 高峰,至 19 世 纪纪中叶降至最低点。 90 年代初,历史研究 杂志又发表了赵文 从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 市市史。 1995 年, 台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11 / 15 司 又又出版了赵冈先生的 中中国城市发展史论收 录录了他有关中国城市史 研研究的主要成果。 最 后后,有关美国对中国近 代代城市研究的个案著作 ,最应注意的是霍普金 斯斯大学历史学教授罗威 廉廉 (wlillan,T . Rowe)有关 汉汉口的两本著作,即 19984 年的汉口:一 个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 会会 1796-1889, 1989 年的汉 口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 突突与社区 1976-19985。其中,在 19989 年的著作中,罗 威威廉在第一个部分就将 “ 城市人口 ” 作为重点 首首先进行了讨论,涉及 到到汉口城市人口总量、 人人口移动、人口异质度 增增强等问题,以便展开 对对其冲突与社区主题的 讨讨论。罗威廉此书还以 汉汉口为个案深入探讨了 八八、九十年代以来风靡 美美国汉学 界的“市民社 会会公共领域”范畴,正 如如杨念群先生概括的那 样样:“罗威廉的汉口研 究究以史实勾勒出了一幅 国国家向社会公域让渡权 益益的斑斓画面。” 台 湾湾学者刘石吉对江南市 镇镇研究多有贡献,其 明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987 年由中国 社 会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收 入入作者有关江南地区专 业业市镇、太平天国后市 镇镇发展、市镇数量分析 三三篇论文,其中即有 “ 市市镇人口的一个估计 ” 。又,台湾研究院近代 史史研究所 “ 中国现代化 区区域研究 ” 项目,迄今 所所出版的湖北、山东、 闽闽浙台、湖南、江苏、 安安徽六种,均有对人口 及及城市化的专门论述。 12 / 15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 tp:/三 七 、八十年代之交,伴随 着着国内史学研究新局面 的的出现,“中国 城市 史史 研究进入前所未有 的的繁盛时期”。“七五 ”期间,国家哲学社会 科科学规划小组将上海、 天天津、重庆、武汉四城 市市 历史列为重点研究课 题题。进入 90 年代,大 部部头的四城市研究专著 陆陆续问世;有关城市史 的的学术论文 10 年间已 超超出千篇;各种有关城 市市史的学术讨论会在各 地地相继召开;专门的 城城市史研究杂志应运 而而生。有学者预言,城 市市史有可能成为中国近 代代史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 虽然本领域的研 究究只被视为中国近代城 市市史研究的一项内容, 但但其成果也足以令人欣 喜喜。除“七五”期间被 列列为重点研究的四城市 史史均辟专章或专节对城 市市人口以专门论述外, 还还出版了对上海、天津 、北京三大城市人口研 究究的专题著作:邹依仁 的的旧上 海人口变迁的 研研究 1980 年由上 海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李 竞竞能主编的天津人口 史史 1990 年由南开 大大学出版社出版;韩光 辉辉的北京历史人口地 理理 1996 年由北京 大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 拙拙著人口问题与近代 社社会、姜涛中国近 代代人口史、葛剑雄主 编编、曹树基著中国移 民民史第六卷、史明正 近代化的北京城 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 会会心态 1860-19110、忻平从上海 发发现历史 现代化进 程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 生生活、唐振常主编 上上海史、张仲礼主编 东南沿海城市 与中国 近近13 / 15 代化、茅家琦主编 横看成岭侧成峰 长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 轨轨迹、以及乔志强主 编编中国近代社会史 、池子华中国近代流 民民、何一民中国 城城市史 纲、顾朝林 中国城镇体系 历 史史、现状、展望、胡 焕焕庸等中国人口地理 、王育民中国人口 史史等专著也不同程度 地地涉及了本领域的研究 。有关江南市镇研究的 论论著也有两部:樊树志 明清 江南市镇探微 、陈学文明清时期杭 嘉嘉湖市镇史研究。 与有关专著相比,本领 域域的学术论文相对为少 ,初步统计不过 30 余 篇篇。 1989 年拙文 略略论中国近代的人口城 市市化或许是最早涉及 本本领域的学术论文,此 文文初步论述了中国古代 城城市化水平领先,近代 落落伍的史实,并对近代 中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模式 及及城市化与近代化的关 系系提出了拙见,虽不免 粗粗略缺陷,似亦抛砖引 玉玉。 90 年代后,本领 域域的学术论文逐渐增多 ,其中乐正先生的开 埠埠通商与近代中国的城 市市化问题(1840-1 911)及近代 城城市发展的主题与中国 模模式对开埠通商与近 代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与 迟迟滞、近代城市化、城 市市近代化及中国近代的 城城市化发展 模式进行了 较较为系统的论述;宫玉 松松 中国近代人口城市 化化研究对中国近代人 口口城市化的概况、原因 、特点也有粗略的罗列 和和论述;王跃生近代 中中国人口地区流动, 以以人口城乡流动为主线 ,论述了人口流动的形 式式及流动者身份、流动 人人口的归宿及地域构成 两两个问题;张景岳北 洋洋政府时期的人口变动 与与社会经济也14 / 15 对此期 人人口城市化的加速与社 会会经济的近代化趋势有 概概略阐述;张庆军民 国国时期都市人口结构分 析析就民国时期都市人 口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 、婚姻结构、职业结构 、教育结构五个方面进 行行了分析。有关农民离 村村问题的研究则有王文 昌昌 20 世 纪 30 年代 前前期农民离村问题和 鲁鲁西奇中国近代农民 离离土现象浅析两文。 个个案的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