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docx_第1页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docx_第2页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docx_第3页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docx_第4页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信原理仿真作业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一、实验题目用matlab画出如下数字基带信号波形及其功率谱密度。l 单极性不归零(NRZ)波形,设0、1等概,l 单级性归零(RZ)波形,设0、1等概,l 若,输入为+1/-1序列,且等概出现。二、实验原理1. 单极性不归零(NRZ)波形:该波形的特点是电脉冲之间无间隔,极性单一。示意图:2. 单级性归零(RZ)波形:信号电压在一个码元终止时刻前总要回到零电平。示意图:三、实验过程依据实验原理中波形特点进行matlab编程仿真,调试程序,观察现象。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单极性不归零(NRZ)波形及其功率谱图分析:该波形的特点是电脉冲之间无间隔,极性单一,易于用TTL、CMOS电路产生;缺点是有直流分量,要求传输线路具有直流传输能力,因而不适应有交流耦合的远距离传输,只适用于计算机内部或极近距离的传输。不归零码在传输中难以确定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即位定时较难,对同步要求较高。2、单级性归零(RZ)波形及其功率谱图分析:信号电压在一个码元终止时刻前总要回到零电平。通常,归零波形使用半占空码,即占空比为50%。从单极性RZ波形可以直接提取定时信息。与归零波形相对应,上面的单极性波形和双极性波形属于非归零(NRZ)波形,其占空比等于100。对于单极性归零波形,由于其脉冲窄,有利于减小码元间波形的干扰。并且码元间隔明显,较不归零波形,有利于同步适中的提取。但是由于脉冲窄,码元的能量小,归零波形的功率谱比不归零波形的较低,因此在接收端的输出信噪比和归零波形相比低。另外,由于脉冲较窄,使得信道上占用的频带较宽,并且归零码的直流分量会累积。3、双极性Sa函数的波形及其功率谱图分析:对比前两种波形,该方式明显优点是直流分量大大减少,有利于数据的传输。五、附录M文件: bxing.mclear;clc;Ts=1;N_sample=128;%每个码元的抽样点数dt=Ts/N_sample;%抽样时间间隔N=1000;%码元数t=0:dt:(N*N_sample-1)*dt; gt1=ones(1,N_sample);%不归零gt2=ones(1,N_sample/2);%归零,占空比为0.5gt3=sinc(pi*t/Ts);d=(sign(randn(1,N)+1)/2;%单极性data=sigexpand(d,N_sample);%在序列间隔中插入N_sample-1个零st1=conv(data,gt1);%卷积st2=conv(data,gt2);%卷积d=2*d-1;%转换为双极性data=sigexpand(d,N_sample);st3=conv(data,gt3);%卷积f1,stf1=T2F(t,st1(1:length(t);f2,stf2=T2F(t,st2(1:length(t);f3,stf3=T2F(t,st3(1:length(t);figure(1);subplot(211);plot(t,st1(1:length(t),r);grid on;title(单极性NRZ波形);axis(0 20 0 1);subplot(212);plot(f1,10*log10(abs(stf1).2/N);axis(-5 5 -40 10);grid on;title(单极性NRZ功率谱密度(dB/Hz);figure(2);subplot(211);plot(t,st2(1:length(t),r);grid on;title(单极性归零RZ波形(占空比0.5));axis(0 20 0 1);subplot(212);plot(f2,10*log10(abs(stf2).2/N);axis(-5 5 -40 10);grid on;title(单极性归零RZ功率谱密度);figure(3);subplot(211);plot(t,st3(1:length(t);grid on;title(双极性sinc波形);axis(0 20 -2 2);subplot(212);plot(f3,10*log10(abs(stf3).2/N);axis(-5 5 -40 10);grid on;title(双极性sinc波形功率谱密度(dB/Hz);T2F.mfunction f,sf= T2F(t,st) T=t(end); df = 1/T;N = length(st); f=-N/2*df:df:N/2*df-df; sf = fft(st); sf = T/N*fftshift(sf); sigexpand.mfunction out=sigexpand(d,M) %将输入的序列扩展成间隔为M-1个0的序列 N = length(d); out = zeros(M,N); out(1,:) = d; out = reshape(out,1,M*N); 部分响应系统一、实验题目产生一个+1、1二元随机序列,用matlab画出第一或第四类部分响应系统的时域波形及眼图。二、实验原理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是在相邻的两个码元间引入码间干扰。由于理想低通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其冲激响应为,如果用以及的时延的波形作为系统的冲激响应,那么它的系统带宽肯定限制在,也就是说,系统的频带利用率为2bit/Hz。系统的冲激响应函数:这个系统的冲激响应的衰减是理想低通冲激响应函数衰减的,它比理想低通系统冲激响应函数衰减快,因此相对于对定时精度的要求降低,它的系统响应为: 可以看到,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并不满足抽样点无码间串扰的条件,其每个抽样点仅受前一个码元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减去前一个码元的干扰来确定当前抽样点值,从而正确判决。因此,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可用框图表示如下。图1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框图三、实验过程依据实验原理中的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框图进行matlab编程仿真,调试程序,观察现象。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第一部分响应系统的时域波形及眼图分析: 可以看到,第一类部分响应基带信号在抽样点的取值为:+2,-2,0。2.系统验证经过差分编码后,第一类部分相应系统判决规则:。(1)若输入序列为:100100011001111;差分编码序列:111-1-1-1-11-1-1-11-11-1;得判决结果为:100100011001111。(2)若输入序列为:010110111101000;差分编码序列:-111-111-11-111-1-1-1-1;得判决结果为:010110111101000。分析: 根据系统判决规则,多次仿真结果,能够准确的解码,仿真程序可靠。五、附录M文件:代码:wt3m.m%部分响应信号眼图示意 clear all; close all; Ts=1; N_sample=16; eye_num = 11; N_data=1000; dt = Ts/N_sample; t = -5*Ts:dt:5*Ts; %产生双极性数字信号 %d = sign(randn(1,N_data);a=randi(2,1,N_data)-1; d=zeros(1,N_data);for i=1:N_data %差分编码,将a变为b if i=1 d(i)=a(i); else d(i)=mod(a(i)+d(i-1),2); end end x=find(d=0);d(x)=-1; dd= sigexpand(d,N_sample); %部分响应系统冲击响应 ht = sinc(t+eps)/Ts)./(1- (t+eps)./Ts); ht( 6*N_sample+1 ) = 1; st = conv(dd,ht); tt = -5*Ts:dt:(N_data+5)*N_sample*dt-dt; figure(1) subplot(211); plot(tt,st); axis(0 20 -3 3);xlabel(t/Ts);title(第一类部分响应基带信号);grid on; subplot(212) %画眼图 ss=zeros(1,eye_num*N_sample); ttt = 0:dt:eye_num*N_sample*dt-dt; for k=5:50 ss = st(k*N_sample+1:(k+eye_num)*N_sample); drawnow; plot(ttt,ss); hold on; e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