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2.ppt_第1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2.ppt_第2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2.ppt_第3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2.ppt_第4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2,3,4,5,6,本章内容,5.1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5.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5.3 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识别 5.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7,5.1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一、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 1大气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是指自然原因向环境释放的污染物;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形成的污染源。,8,按污染源几何形状和污染影响范围分为: 点源:污染物集中于一点或相当于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源 面源:在相当大的面积范围内有许多个污染物排放源; 线源:污染物集中在一条线上的呈线状排列的排放源; 体源:在三维空间范围内有许多个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9,源强: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的概念以源强或排放速率表示。 点源: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量(t/a, kg/h, g/s)或者单位时间排放的 污染物体积(m3/s) 面源: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排放的污染物的量g/(m2s) 线源:单位时间、单位长度上排放的污染物的量g/(ms) 瞬时排放:一次施放的污染物的总量(kg, g) 燃料的污染排放系数:单位质量的燃料燃烧所排放出的气体或烟尘污染物的量(kg/g, g/g ),10,不同存在状态,气溶胶污染物,气态污染物,指分散在气体介质中,以液体或固体微粒为分散相,粒径大部分小于lm的微粒。具有胶体性质,对光线有散射作用。,不同形成方式,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11,种类(按化学成分),含硫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含碳化合物 卤代化合物 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物质,12,大气组成与空气污染物成分,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着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以及人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组成 干洁空气: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N2、O2、Ar、CO2等 干洁空气成分中,N2、O2两种成分占99% CO2、O3所占比例很小,但对大气温度和人类生活都有较大影响,13,二、大气扩散过程,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在大气湍流作用下迅速分散开来的现象。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分布受制于大气的输送和扩散过程。大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了大气层稳定状况,因此大气湍流强度与大气层温度分布密切相关。在不同的稳定度条件下大气具有不同的稀释扩散能力。,14,大气除了整体水平运动以外,还存在着不同于主流方向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次生运动或漩涡运动,我们把这种极不规则的大气运动称作湍流。,1、湍流,15,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气温垂直变化的这种情况,用气温垂直递减率( )来表示。 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团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团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用d表示。 当 d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当 = d时,气层是中性的; 当 d时,大气则处于稳定状态。,2、大气稳定度和污染,16,17,逆 温 层,具有逆温的大气层是强稳定的大气层。 逆温层对污染物的扩散起着抑制作用,直接关系着地面污染程度 。 空气污染事故大多发生在有逆温层和静风条件下。,18,选择题,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动力因子是( )。 (A)风和大气稳定度(B)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C)湍流和大气的温度层结 (D)风和湍流 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热力因子是( )。 (A)风和大气稳定度(B)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C)湍流和大气的温度层结 (D)风和湍流,19,(1)风,3、影响大气污染的其它因素,20,(2)辐射与云 地面和大气层吸收太阳辐射能,又不断放出辐射能。 地面及大气的热状况、温度的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影响着云与降水的形成,对空气污染起着一定的作用。 云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21,(3)天气形势 低气压控制时,若风速较大,大气多为中性或不稳定性状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在高气压控制下,易形成逆温(下沉逆温和辐射逆温),抑制湍流的向上发展 降水、雾等对空气污染状况也有影响,22,(4) 下垫面条件 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如:海洋、陆地、森林、草原、湖泊、积雪等 山区地形、水陆界面、城市热岛效应是三个最典型的下垫面对大气污染的影响。,23,5.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预测任务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应利用数学模式和必要的模拟试验,计算或估计评价项目的污染因子在评价区域内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预测内容 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不利气候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 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24,一、大气扩散基本计算公式,通常以高斯大气扩散公式为主 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污染物浓度在y、z轴上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在扩散过程中污染 物质量守恒。,25,1、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c (x, y, z) 下风向(x, y, z)点处的空气污染物浓度,mg/m3 x, y, z 下风向距离,横风向距离,距地面高度, m Q 气载污染物源强,即释放率,mg/s u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 y ,z 水平、垂直方向的扩散参数 He 有效排放高度,m 适合于连续排放扩散的物质且源强恒定的源,26,根据以上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可得地面最大浓度max及其距排气筒的距离xmax y /z=常数,27,y /z常数,且,28,2、有混合层反射的扩散公式,通常在离地面几百米到12km的高度存在一个稳定的逆温层,它使污染物的扩散受到限制,扩散只能在地面和逆温层底部之间进行。上部逆温层或稳定层底的高度称为混合层高度,用h表示。 选择题:混合层高度实际上是表征( )。 (A) 污染物的稳定性 (B)风速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污染物扩散稀释的范围 (C)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被热力湍流稀释的范围 (D)逆温的强弱,29,当 z 1.6h z 1.6h,30,夜间逆温层在日出后逐渐抬升,到烟流下边缘时,空气污染物向上扩散受到限制,而产生强烈的向下混合作用,使地面浓度剧增造成局地污染严重的状况。 某点浓度计算公式为:,zf为熏烟高度,yf =y+He/8, p=(Zf-He)/z,3、熏烟扩散公式,31,地面浓度计算公式,产生地面高浓度的距离,hf-烟流顶高度,32,连续线源是指连续排放扩散物质的线状源,其源强处处相等且不随时间变化。其浓度公式为:,Ql - 线源源强,其单位为单位时间单位长度排放的物质量; f - 表示连续点源浓度的函数,可根据源高及有无混合层反 射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表达式。,4、连续线源公式,33,线源与风向垂直,34,线源与风向平行 假设y = ax, z/ y = b,则地面浓度公式为:,35,36,选择题,1、烟熏模式的应用条件是: (A)无风条件 (B)有多个点源 (C)主要用于计算日出以后,贴地逆温从下而上消失,逐渐形成混合层 (D)小风和静风,37,3、高斯模式的理论依据 。 (A)梯度输送理论 (B)湍流统计理论 (C)相似理论 4、在源强、气象条件确定的条件下,对地面浓度的最大值及其出现的位置起决定性影响的是 。 (A)风速 (B)烟气有效高度 (C)扩散参数 (D)烟囱高度,38,对面源扩散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虚点源法和积分法。 虚点源法假定每一面源单元的污染物排放量集中在该单元的核心上,所以可以用虚点源的浓度计算公式计算面源的浓度;面源单元在下风向造成的污染可用虚拟点源所造成的同样污染所代替。,5、连续面源公式,411,39,40,6、长期平均浓度公式,41,42,y、z是表示大气湍流扩散能力的核心参数,为了估计这些参数,目前主要有两个途经: 稳定度分类法 湍流量确定法 下面重点介绍当前最常用的帕斯奎尔(Pasquill)分类方法和Pasquill -Gifford扩散参数估算方法 。,7、扩散参数的选择与计算,43,帕斯奎尔在1961年首先提出应用观测到的风速、云量、云状和日照等天气资料,将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分为强不稳定A 、不稳定B 、弱不稳定C 、中性D 、弱稳定E、稳定F六级。,44,确定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查找稳定度等级。,45,由云量、太阳高度角确定的辐射等级数,46,由辐射等级数及地表风速确定的稳定度等级,47,横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取样时间0.5h),(1)有风时扩散参数y、z的确定,48,垂直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取样时间0.5h),49,说明: 平原地区农村及城市远郊区的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如下: A、B、C级稳定度直接由表5-6和表5-7查算,D、E、F级稳定度则需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后由表5-6和表5-7查算。 工业区或城区中的点源,其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如下: A、B级不提级,C级提到B级,D、E、F级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再按表5-6和表5-7查算。 丘陵山区的农村或城市,其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同工业区。,50,(2)小凤和静风时扩散参数y、z的确定,51,8、烟气抬升公式,烟流抬升高度是确定高架源的位置,准确判断大气污染扩散及估计地面污染浓度的重要参数之一。因为污染物落地浓度的最大值与烟气有效高度的平方成反比,烟气抬升高度有时可达烟筒本身高度的数倍,从而极显著地降低了地面污染物的浓度。,抬升后的烟气高度称为有效高度He: He =Hs+H Hs 烟囱几何高度 H 烟流(最大)抬升高度:烟囱顶层距烟轴的距 离,随x而变化的。,52,(1)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热释放率Qh 大于或等于2100 kJ/s,且烟气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T 大于或等于35K 时,H 采用下式计算:,Qh烟气热释放率,KJ/s; Qv实际排烟率,m3/s; u 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m/s);,53,(2)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当热释放率Qh 1700 kJ/s,或者T35K 时, V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排出速度,m/s; D排气筒出口直径,m; u 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m/s);,54,(3)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当1700Qh2100 (kJ/s)时,,Vs - 排气口出口处延期派出速度,m/s D - 排气口出口直径,m,55,(4)有风、稳定条件,按下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H(m) 式中 是垂直方向气温梯度(K/m),0.0098(K/m)是干绝热直减率d 的取值。,56,(5)静风和小风条件,按下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H(m) 取值不宜小于0.01K/m。,57,选择题,下列哪些条件会造成烟气抬升高度的增加: (A)风速增加,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降低; (B)风速增加,排气速率降低,烟气温度增加; (C)风速降低,排气烟气温度降低; (D)风速降低,排气速率降低,烟气温度降低; (E)风速降低,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增加。,58,二、空气质量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是以数学方法定量描述大气污染物从源地到接收地所经历的全过程的一种手段或工具,核心部分是大气扩散模式,主要描写大气对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稀释作用。,59,1、模式构成,60,2、模式类别,理论途径,模拟区范围,污染源形态,模式 应用,统计理论模式 K 理论模式 相似理论模式 经验模式,微尺度模式 局地尺度模式 中远距离输送模式,点源模式 线源模式 面源模式 体源模式 复合源模式,法规应用级 研究级,61,3、模式选择,通常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污染源及污染物 污染源的类型 污染物的性质,62,(2)模拟的时空范围及分辨率 模式区的范围 模拟的时间尺度 要求的空间分辨率,63,(3)模拟区的下垫面特征 (4)对模式效能的要求,64,4、模式性能评价,误差来源: 固有误差 可约束误差 源、气象和地形资料的误差 计算公式和参数不合适带来的误差 浓度实测资料的误差,65,模式的合理性 保真性 灵敏性,模式性能评价,66,一般应使用同步的排放源、气象和浓度监测资料,检验模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符合程度。 检验模式所使用的资料要求 排放源、气象与浓度资料的同时性 对所要求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具有代表性 必须是不同于建立模式所使用过的独立的数据 数据的平均时段与环境保护法规的规定一致,模式性能评价-保真性,67,检验方法 浓度差分析 最大浓度分析 浓度比值分析 相关分析 浓度分布比较,模式性能评价-保真性,68,灵敏度:模式输出(计算浓度)对输入变量的偏导数。 灵敏度分析的重要意义 分析输入-输出响应关系的合理性,为改进模式提供依据; 明确基础资料的相对重要性及精度和分辨率要求; 为评价控制空气污染的策略提供可靠性分析和环境效益分析。,模式性能评价-灵敏度分析,69,三、平原局地空气质量模式,平原局地场合:污染物的输送距离小于20 km,均匀平坦的下垫面最多不超过50 km。 1、坐标系 视污染源的状况和应用的需要,局地空气质量模式可以采用风向坐标系或者地理坐标系。 (1)风向坐标系:取x轴与平均风向一致,y轴在水平面上与风向垂直,Z轴指向天顶的直角坐标系,坐标原点设在污染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上。它是随平均风向改变的坐标系。 (2)地理坐标系:是固定在某个地理位置上的直角坐标系。通常将坐标原点设在摸拟区下垫面的西南端点,x轴指向东,y轴指向北,z轴指向天顶。,70,2小时平均浓度的计算 ( 1) 逐时计算法 ()分类计算法 按稳定度分类给出一次最大浓度及距离。 ()保证率计算法 按一定的保证率设计计算条件,使实际可能出现的污染物浓度小于计算值的概率等于所规定的保证率。,71,日均浓度计算 (1)逐日计算法 (2)典型日(控制日)法 气象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 ()保证率法 ()采样时间修正法,72,4长期平均浓度计算 (1)在已计算逐时、逐日平均浓度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求取一年内任意时段的长期平均浓度。 (2)采用联合频率法计算长期平均浓度。,73,采用联合频率法计算长期平均浓度的要点: 需要用地理坐标系以便计算不同风向浓度分布的迭加; 采用长期平均浓度公式作为基本的扩散公式,该式代表每一对源和计算点之间的相应关系,每一个计算点上的浓度等于所有源在该点长期平均浓度之和; 利用一年以上的资料可以统计模拟区大气稳定度、风速和风向的联合频率。,74,例 题,1、某污染源排放的SO2 的量为80 g/s,有效源高为60m,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为6m/s。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下,正下风方向500m 处的y=35.3m,z=18.1m,试求正下风方向500m 处SO2 的地面浓度。,75,解:,76,2、已知某一高架连续点源,在沿轴线地面最大浓度模式中,yz0.08,u = 5.0 m/s,排烟有效源高He180m,排烟量为4.1104 m3/h,排烟中SO2 浓度为1000 cm3/m3,试问该高架点源在轴线上最大浓度为多少?,77,解:先求出排烟中SO2的含量即源强: Q(4.1104/3600)(1000/106) 1.139102 m3/s,78,3、某城市远郊区有一高架源,烟囱几何高度100 m,实际排烟率为20 m3/s,烟气出口温度200,求在有风不稳定条件下,环境温度10,大气压力1000 hPa,100米高度处风速2.35 m/s的情况下,烟囱的有效源高?,79,解:,He = H+H = 100+105 = 205m,80,5.3 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识别,一、大气环境影响的类型 1、按影响时段 (1)建设阶段影响 (2)运行阶段影响 (3)服务期满后的影响 2接影响方式划分 (1)直接影响 (2)间接影响,81,二、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识别 1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识别 (1)汽车尾气污染的特殊性,决定了交通运输业对大气影响的严重性。 (2)汽车尾气排气口高度接近于人的呼吸高度。 (3)汽车的体积小,流动性大。汽车尾气污染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82,2、能源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 火力发电厂: (1)主要来自煤炭燃烧后的排放 (2)排放量大 (3)一般都以高架点源的形式排放污染物 (4)影响范围大,83,3、矿业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识别 开采过程是识别重点 粉尘,84,5.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一、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 1、工作程序 弄清建设项目概况,进行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评价区地形和气象资料的收集和观测 评价区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 评价区污染浓度预测 确定评价标准,评价预测结果,作出结论,提出预防和改善大气质量的对策和建议,85,2评价等级划分,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 定义为 式中: P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86,C0i 一般选用GB3095 中1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87,88,3、评价标准,GB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类功能区: 一类区,主要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主要适用于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相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二级,89,二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1污染源调查内容 (1)工艺流程 (2)排放量(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 (3)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现有工程改造后污染物削减量) (4)毒性较大的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点火开炉、设备检修、原燃料成分波动、净化措施不达标、管理事故等) (5)污染物排放方式,90,(6)点源调查统计内容:,91,(7) 面源调查统计内容,92,(8) 对排放颗粒物的重点点源:除排放量外,还应 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和粒径分布 (9) 风面源: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93,对于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可参照一级评价项目的调查内容进行,但可适当从简。 民用污染源调查,主要污染因子可限二氧化硫、颗粒物两项,其排放量可按全年平均燃料使用量估算,对于有明显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地区,应分别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统计。,94,、调查方法,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或根据设计资料确定污染源资料; 对于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业污染源调查,可以现有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为基础,再对变化情况进行核实、调整。,95,(1)现场实测 (2)物料衡算 (3)经验估算法,核实污染物排放量一般有三种方法:,96,3、污染源评价,等标污染负荷:,式中:Pij:第j个污染源的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m3/s; ij:第j个污染源的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m3; oj:第j个污染源的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mg/m3; Qij:第j个污染源中含有第i种污染物的介质排放流量,m3/s。,97,污染源 j 有 n 种污染物参与评价,则污染源j的总等标污染负荷 Pj 为各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 Pij 之和: 评价区有 m 个污染源含第 i 种污染物,则该污染物在评价区内的总等标污染负荷Pi 为各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 Pij 之和。,98,等标污染负荷比: 在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Kij 是一个确定污染源内各个污染物排序的参数, 最大者就是最主要的污染物。,99,评价区内,第j 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P:评价区内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100,实 例,评价标准:C SO2 =0.15 mg/m3 ;C NOx=0.1 mg/m3 ; CTSP=0.3 mg/m3,101,等标污染负荷,102,三大气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范围和监测项目 (2)监测布点 监测点设置的数量应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功能布局和敏感受体的分布,结合地形、污染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监测点的位置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设点的测量值能反映一定范围地区的大气环境污染的水平和规律。 监测点位置布设方法:,103,网格布点法 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 配对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污染源分布非常分散(面源为主),孤立源所在地风向多变,评价区域风向变化不大,线污染源,了解污染物对不同功能区的影响,104,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扇形布点法,105,106,(3)监测时间和频率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 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107,监测时间的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监测时应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 小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 时8 个小时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 时4 个小时浓度值。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符合GB3095 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108,(4)采样及分析方法 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109,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监测结果的统计及分析 数据的有效性检验 数据的统计 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 数据的分析 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110,(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单项评价指数法,111,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计算评价指数和污染分担率 建设项目的厂址和总图布置的评价 污染源评价 分析超标时的气象条件 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 确定分担率 环境保护对策,112, 计算评价指数和污染分担率,评价指数Ii : 式中:ci i污染因子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预测值,mg/m3 ; c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3。 Ii1为超标,否则为未超标。 应对预测的各污染因子的浓度分布图,指明其超标区或Ii最大值区(未超标时)的位置、面积、Ii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以及超标区的功能特点。,113,污染分担率Kij 式中:ciji类污染因子的第j类(或个)源在同一接 收点上所产生的地面浓度,mg/m3; ci某种污染因子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预测 值,mg/m3。 给出各计算点(包括关心点)的Kij值以及超标区、各功能区和全评价区的Kij平均值。,114, 建设项目的厂址和总图布置的评价,根据建设项目各主要污染因子的全部排放源在评价区的超标区(或Ii值的最大区域)中或关心点上的污染分担率Kij,同时结合评价区的环境特点、工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规划,以及环境质量水平和可能的改造措施等因素,从大气环保角度,对厂址选择是否合理,提出评价和建议。,115,根据建设项目各类(如点、面源;各分厂或车间等)和各个(点源)污染源在评价区(主要指超标区和关心点)以及本项目的厂区、办公区、职工生活区的污染分担率,同时结合环境、经济等其它因素,对总图布置从大气环保角度提出评价和建议。,116,如果在该评价区内有几种厂址选择的方案或总图布置方案,则应给出各种方案的预测结果(包括浓度分布图和污染分担率),再结合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全面权衡利弊,从大气环保角度,提出最佳选择方案的建议。,117, 分析超标时的气象条件,气象条件:静风,大气不稳定状态,日出和日落前后的熏烟和辐射逆温的形成,海岸线熏烟,下沉逆温,因特定的地表或地形条件引起的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热岛环流等)等。 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出现超标时的气象条件。给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出现时间、强度、周期和频率。 对于扩建项目,如已有污染因子的监测数据,可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分析其超标时的气象条件。,118, 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根据评价或分析结果,结合调查中的各项资料,全面分析建设项目最终选择的设计方案(一种或几种)对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并给出这一影响的综合性估计和评价。,119, 确定分担率,如果条件具备,应在当地环保部门的主持下,根据建设项目预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及预测的污染分担率,评价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其改造和长远发展规划,当地的地理地形和气象特征等因素给出各污染因子的标准分担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