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理架构.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理架构.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理架构.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理架构.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理架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理架构【内容提要】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充分认识和理解依法治国,不仅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解决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核心问题的现实途径和切入点,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法治的内在要求。【关键词】依法治国/政治文明/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的政治文明,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同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政治文明相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鲜明的特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政治文明的法制保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终极价值旨在促进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保障人的自由权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体现了法治理念(价值)、制度和运作的高度统一。一、倡导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实质是关于法在与国家和权力交互作用时人们对这一关系所选择的价值标准和持有的稳定心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即使法制状况不甚理想,它也会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逐步走向改善。(一)善法价值标准的确立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法律应该是善意的、合乎自然正义原则、符合人类理性标准的。这反映了自然法哲学的主张。自然法哲学认为,自然法是蕴藏在整个宇宙的结构或秩序之中的普遍性的法则,对所有人(包括统治者)都有约束力,而且可以通过人类理性思维而发现。自然正义原则高于法律本身的规定,法律必须反映自然正义原则和理性精神。现代社会更强调自然正义原则与人的价值的内在联系。法治应是良法之治,良法应体现这些价值标准:人权、生存、安全、民主、自由、平等、正义、和平、发展、共同福利、人道主义等。1法治应当以这些正面价值为取向,充分维护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和宪政,保障人民福祉的实现。如果法治依据之法违背这些准则,以负面价值为依归,那么法律将沦为推行专制、暴政,践踏人权,毁灭人性的工具(历史上出现纳粹法西斯专政便是典型的例子)。符合自然正义的法律才具有极大的权威,应当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允许存在超然于法律之上的、专横的权力,在这样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求得善法,人们应在对应价值发生矛盾时作出如下选择:正义与利益以正义为先;自由与秩序以自由为先;公平与效率以公平为先;安全与和平以安全为先;生存与发展以生存为先。正义、自由、公平、安全、生存为善法之恒定价值,其余为相对价值。至善之法,即是衡平价值关系而使价值冲突降至最低限度之法。这一价值尺度应成为立法的首选原则。将这一观念推之于社会,公众也就掌握了判别法律正义与否的标准,法治随而也就具有了去恶从善的内在活力。(二)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实行法治,必然要求一个国家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拥有至高至上的权威。这种权威不是由贤人圣君赋予的,而是来自人民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在我国,法律至上就是人民利益、国家意志和党的主张三者高度有机统一的权威至上。自然,“法律至上”与“法律万能”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前者讲的是法律的权威和效力问题,而后者谈的是法律功能和作用问题。法律不是万能的,但这不等于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律至上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法律至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法律是党的正确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同时领导人民执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第二,法律至圣。法律是神圣的、正义的,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因而不可侵犯。第三,法律至贵。就一个国家而言,法律是最可珍贵的法宝。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法律相比,其他任何发明只能使人们驾御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而法律则可以使人类驾御整个社会。第四,法律至信。法律是全社会的信仰,只有在法律得到社会全体成员普遍信任并统一遵行,法律的价值才将完全实现。当然,法律从社会强制规范到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认同和信任,需要一个过程。不管这个过程长短或难易,确立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正是任何法治的理想追求。1(三)法的统治地位的确认法的统治的观念是法治精神的核心。这种观念不同于政治学上所说的阶级统治。阶级统治的观点不承认统治阶级再接受其他主体的统治,而法的统治的观点,则把法作为主体,而把社会所有人作为客体。在这种观念里,最有价值的思想是承认统治阶级也必须守法,而不承认法律之外另有主宰法而不被法制约的主体。在法的统治的主客体公式里,法的主体地位实则代表着人民的主体地位。如果说无产阶级或其政党没有超越人民的私利,那么,统治阶级或执政党接受法的统治恰好证明了自己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性质。可见法的统治的观念,是消除特权、要求立法者首先守法的观念。法的普遍性、平等性等原则都能从这种观念中获得说明。要实现法的统治,还必须使我们的人民学会在法律的指导下生活,学会在法律中生活。将法律作为自己从事社会生活的依据,评价人间是非的准则。2(四)权利文化人文基础的建立权利文化是法治社会得以形成的人文条件,权利文化的凝聚形态就是权利本位的观念。以权利为本位是法治国家的明显特征。要以权利为本位,必须考察权利保障的制约因素。权利的保障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权利受义务制约;二是权利受权力的制约。在权利与义务相对关系中,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保障权利的实现;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权利是义务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强调义务和强调权利的实际后果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关心自我的本能。权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具有比义务更大的号召力。因此从保障权利出发带动义务的履行,比从义务出发更加有效,而且,它还有利于社会权利的扩大和良性发展。在权利和权力关系中,两者有着重大区别。这里的权力,是指国家权力;这里的权利主要是指民众个人或群体的权利。两相比较,权力易于膨胀,而权利难以自保。在权利与权力之间,权利易于受到权力的侵犯。权利本位观念的意义就在于定位权利和权力的关系。人民有权主宰国家,国家以保证人民主人地位的获得为绝对义务。国家权力的行使以为人民创设和实现权利为目的,以人民权利为运行的边界,在法律上与权利定明界限。权利本位观念使人们从传统的义务约束、身份限制和专制统治的影响下解放出来,从而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和富有活力的法治社会。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为了使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一,调整各法律部门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尤其应重新认识并调整公法和私法的关系。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客观的:公法调整的是国家与社会和公民之间纵向关系以及政治资源的配置,而私法调整的是私人的、民间的横向权利与义务关系;公法领域通行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权力与权利双向互控、民主与集中、权威与服从等,而私法领域通行的则是平等原则、竞争原则、等价有偿原则、协商原则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视私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建立一个以宪法为主导、公法与私法相分离、实体法与程序法相区别的法律架构,是国家走向法治的必然选择。第二,注重改变法律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调整机制。即从罪与罚的强制性调整方式转换为权利和义务的协调性调整方式,而且进一步从义务本位转变为权利本位,从治民为主到吏民共治。第三,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整合祖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法律体系,逐步构建起一个一国多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华”法律框架体系。三、严格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力量,支配权力的主体利用这一力量驾御客体,并迫使客体服从自己。一般而言,权力可分为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两大类。国家权力是指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对被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部分人实施统治而具有的控制力量。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其一,权力主体的优越性。权力存在于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的社会关系中。在权力关系上,权力主体的地位突出,优于权力客体,权力主体发号施令,而权力客体则对权力主体的命令遵照服从。权力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不对等关系,没有服从就没有权力。其二,权力运行的强制性。国家权力的运行是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的。当权力在运行中遇到障碍时,就会动用国家机器予以清除。其三,权力作用的普遍性。国家权力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效。其四,权力本源的人民性。在理论上,现代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即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当然,在本质上,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权力真正体现了人民性。权力制约是由权力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对权力主体、权力运行及后果予以监督和控制,以防止权力滥用而对人民权利造成危害。法治不仅是以法律统治老百姓,更是以法律约束统治者。法治就是对权力的限制。重要的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这才是法治的实质意义。权力制约首先表现为思想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然后在实践中创设各种权力制约制度。权力制约的终极价值是人民权利的实现与扩张,如果没有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人民权利最终会丧失殆尽。现代民主国家的政治体制尽管形式各异,但都体现了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以保障民主的繁荣与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权力制约的性质上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本质区别。我国的权力制约制度是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进行制约为核心的,司法机关的监督及行政机关的监督共同形成的权力制约体系。行政是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途径。依法行政可以说是运用法律制约权力的重要表现。行政的特点要求行政必须依法。行政具有立法和司法等都不具备的特点。在所有的国家权力机构中惟有行政由于其独特地位与特点而难以驾驭。一旦放松管束就可能肆行无忌,任意横行。以制约权力作为重要标志的法治,在制约权力的过程中制约行政权力的任务是最为艰巨的。行政能否依法进行,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法治;任何法治国家都以依法行政作为自己最基本的特征与非法治国家相区别。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首先,行政制度化。依法行政涉及到各个方面,但制度化是根本。行政制度化应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其一,政府机构、人员设置的法律化、制度化。健全行政执法体制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合理的机构设置制度。为配合正在进行的机构改革,并使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我们应当制定或修改、完善政府组织法、行政机关编制法和公务员法。其二,职责权限法定化。所谓职责权限法定化,就是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领域及为实现管理目标所应拥有的职权。政府职能,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上看,突出的有政府职能部门职能的确定、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和政府社会职能的加强。其三,规范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具体行政行为主要有这样几大类:行政许可、行政征收与征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奖励等。规范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要确立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明确行政行为的生效时间;规范行政行为的撤销、变更与消灭。其四,行政程序化。行政程序化在依法行政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办事是否讲程序正是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重要界限,但相对而言,行政程序在我国比行政实体更加缺少法律规定。行政程序化已成为目前依法行政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大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行政程序设定主体的法定化。基本行政程序法应由全国人大制定,各类具体事务性程序可由行政机关制定,但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程序规则时,不得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政程序法的规定相违背。第二,尽快制定行政程序法。由于基本行政程序法的阙如,我国行政程序立法上相互矛盾、重叠、空白较多。加快制定行政程序法已刻不容缓。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行政程序法,严肃追究违反法定程序者的责任。3最后,行政公开化。行政公开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行政公开化,有助于加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激发公民参政的积极性,也便于公民对行政机关活动的直接监督,极大地方便当事人。行政公开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开的范围,行政公开的范围相当广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及各部委的法规、规章,地方人大及政府制定的地方法规、章程、命令、有关解释,行政机关的工作制度,办事规则及手续等都应当公布、公开,要实现法律、法规凡未公布的,就不对相对人发生约束力的原则。二是公开的方式,中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公布,并在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上刊登;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由总理批准后在国务院公报上公布,并在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上刊登。目前,地方各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