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否存在所谓的“英国学派”(EnglishShool)以及英国学派对我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借鉴意义都产生了很大的争论。有些学者认为,纵然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界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不是一个学派。对存在英国学派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则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门实用型学科的国际关系学存在“英国学派”。其主要代表是,马丁怀特和赫德利布尔。【关键词】“英国学派”争论在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中,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比较年轻而又十分活跃的学科。而通过对“英国学派”的研究基本上可以探寻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轨迹。英国学派又称英国国际社会学派,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渐衍生发展起来的一支独立于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近年来,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当中是否真正存在着“英国学派”,以及如何看待它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是,无可置疑的是,无论如何定义“英国学派”,以及尽管它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如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等更多的是将视野局限在欧洲,但是“由于他们集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远比其他研究方法更加广阔(broader)和“互相交织”(embracing)的框架以及研究前景(agenda)”,(1)因此对英国学派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再者,由于在国内很少有学者专门讨论该学派,所以它又具有很强的紧迫性。一对英国学派的争论近年来,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否存在所谓的“英国学派”表示了怀疑。他们认为作为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存在所谓的国别问题,否则就不能称为“科学”;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纵然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界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并不是一个学派,“因为一个学派的建立需要大致相同的历史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共同的学派领袖、组织机构、刊物和学术传承,如兰克与年鉴学派。”(2)而所谓的英国学派显然不具备上述条件。“首先,英国在这一领域的许多最著名的学者事实上都来自与海外。其次,在这个广泛的领域里从事研究的英国学派兴趣以及用于分析和解释的方法也不同。第三,英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常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第四,存在着一个国际关系学者的世界性共同体,”(3)所以他们认为,英国学派尽管有着浓厚的英国特色,但是它并不代表所有英国国际关系研究学者的观点,所以冠之以“英国学派”是不合适的。但是另外一些学者正如科学家、哲学家,新实证主义者卡尔波普尔(KarlR.Popper)所认为:“理论作为高级智力产品,是不可化约的复杂心理过程的产物,理论体系是经验与理论、直觉与逻辑、分析与感悟糅合而成的整体。根本来说,它是多多少少有些不可言说的复杂思维过程的产物?”(4)由此,波普尔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证伪主义”的“分界”原则: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并不在于它能找到许多支持自己的例证。相反,科学和一切非科学的分界在于,科学必须接受经验的检验,并在检验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否定或证伪自己,从而过渡到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反自然的历史主义”也认为,人文世界的各种现象远较自然世界复杂,充满着新奇性,没有规律可寻,也无法进行受控的实验和量化研究,所以对它的研究既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更不能进行预测。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检验也才能得出结论。辞海对“理论”一词做了这样的解释:“(理论是)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人们对综合感性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因此可以认为,理论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也并不神秘,理论主要源于社会领域的实践,是对社会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反应。因此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决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空中楼阁”,更没有什么“从学术到学术”的纯理论。连有的西方学者也承认,“个人、国家与民族是深处其历史文化、行为经验影响的,不同的国家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应当有自己国家的学科?”(5)再者,我们知道在国际关系中,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思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一国的国家利益。正如国内有些学者所说,“国际政治问题在表象上虽然是千变万化,但当剥笋剥到最里层时,终究会发现国家的内核。国家和它所追求的现实和长远的民族利益,一直是国际政治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6)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门实用型学科的国际关系学,不同程度的会受到特定国家国家利益的影响。因此,尽管英国学派并不是一个观点划一、学者风格相同的学者群体,但是,由于他们“毕竟拥有一些共同的或相近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概念:接受国际社会的概念和思想,在研究方法上承袭传统的历史、法律、哲学反思法,在世界观上截然区别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研究对象上注重国际关系的秩序问题,在价值取向上赞同国家中心论。”(7)所以说,作为社会学科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当中存在“英国学派”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是,EH卡尔、查尔斯曼宁、马丁怀特和赫德利布尔,其中布尔的无政府的社会一致认为是英国学派的最杰出的代表作,近期的代表人物有迈克尔霍华特、亚当沃特森、伊万卢阿德、约翰文森特、盖里特冈和詹姆斯梅奥尔等人。80年代以来有影响的代表作有国际社会的扩展(1984)、国际社会中“文明”的标准(1984)、人权与国际关系(1986)、国际社会(1990)、民族主义与国际社会(1990)、国际社会的演进(1992)以及怀特的国际理论:三种传统(1992)。二英国学派的理论特色1991年,牛津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亚当罗伯茨在向中国同行介绍他对当前国际关系的观点时开宗明义地说,“在考察这些问题时,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己从事写作的国家里的观点的影响,”并认为英国国际关系观点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下列事实的影响:“联合王国有积极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的悠久传统,这种参与所采取的方式是殖民主义、贸易关系、对外军事义务和在国际组织中的活动。此外,3个世纪以来,英国既没有经历过外国的军事占领,也没有经历过革命。”确实,在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也只有英国处在这样一种位置上。(8)另外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发源地也是在英国。因此,所形成的英国学派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第一,对普遍性的抵制。正如亚当罗伯茨教授所认为,对普遍性的抵制乃是国际关系学英国学派存在的基石和要义所在。他认为,这一领域的英国学者在倡导单一思想如民族自决、社会主义或理性经济决策等的普遍适用性方面向来是小心翼翼的。他们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之间的差异上面,这种差异有时候可能会使上述思想的应用遇到严重阻力。同时他们在对国际组织的思考角度上更多的是着眼于它们对制度的构建作用。他们认为,只有均势、国际法、外交、大国作用以及战争等才是国际社会的有效制度,而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用马丁怀特的话来说,则只是一种“假制度”,并认为国家本身就是国际社会中的主要制度。从而作者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国际秩序的存在更为根本性的其它因素上来。第二,英国学派在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上要求更多的进行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可以说,英国学派最大的理论特色是他们主张用历史、法律、哲学的方法来“阐释”国际政治,而不是用需求对国际政治进行“解释”。有西方学者就指出,英国学派是由一系列一分为二的概念所组成的,如惯例和科学、读写的能力和有数理的能力、价值规范和价值中立、多元论和一元论、认知论和方法论、经验分析和实证分析、历史分析和政策分析以及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和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他们批评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在理论建构时不仅是解释世界政治,而且常常受国家外交需求驱使设法去预言国际关系的发展走向。(9)“然而就核心概念的归纳和理论框架的锤炼而言,英国学派的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的哲学基础、历史底蕴和分析方法,较之主流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似高出一筹。”(10)“甚至在现代国家社会产生之前,这些思想家就对国家间关系、战争起源、战争的正义性,如何取得国家治理的目标以及如何最优化的利用权利进行了哲学思考。”(11)从而,他们一些人就认为战争或和平根源于人性的善或恶,一些人则认为它根源于政府对不同国家人民间交易或贸易时的阻挠,同时也有一些人相信是各个国家的存在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缺乏一个中央权威所致。早在19世纪80年代的苏格兰自然法学家詹姆斯洛里默就把人类分为文明的人、未开化的人以及野蛮的人三类。他认为欧洲和美洲国家属于第一类,它们是国际社会的正式成员。亚洲独立国家如土尔其、中国等则属于第二类。而其他地方则属于第三类。而到了今天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政策高级顾问罗伯特库珀在2002年4月7日的英国观察家报发表了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帝国一文,将世界分成三类国家群体:第一类是索马里和阿富汗等前殖民地国家组成的“前现代国家”;第二类是前殖民者组成的“后帝国和后现代国家”;第三类是由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组成的“传统的现代国家”。文章认为,由于这些前现代国家丧失了使用武力的合法性和对内使用武力的垄断权,成了世界安全和稳定的威胁,因此向“后现代国家”输出稳定和自由是必须的。文章还怂恿“后帝国”对前殖民地国家采取前一个世纪的丛林法则武力、先发制人的打击、欺骗等无论什么手段。众所周知,在英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诸如托马斯霍布斯、约翰弥尔顿、詹姆斯哈灵顿、约翰洛克等众多深刻影响后代的政治思想家。“英国之所以能够开创西方自由与宪政的传统,是与其历史发展的独特道路及其积淀形成的政治文化分不开的。”(12)英国历史学家希利(SirJohnRobertseeley)曾经以“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则是现在的历史”的观点来论述大英帝国的政治史和殖民地政策史。这种历史感不仅认为要介绍历史事实,而且还认为要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只有通过了解其自身独特的历史经历才能实现。这和更注重分析结构的研究方法不同:后一种研究方法是截取经济关系或权利关系的横断面,然后以此为基础演绎出结论。亚当罗伯茨教授同样在1991年北京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都不应忘记以现代面目出现的思想体系常常不过是古老主题的变种。”为了加强他的观点,他还引用了法国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德托克维尔的一段名言:“有多少道德体系和政治体系经历了被发现、被忘却、被重新发现、被再次忘却、过了不久又被发现这一连续过程,而每一次被发现都给世界带来魄力和惊奇,好象它们是全新的,充满了智慧。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人类精神的多产,而是由于人类的无知,这种情况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第三,对完全改变国际体系的突然变革是进步的关键这一思想持怀疑态度。正如亚当罗伯茨教授认为,这种怀疑态度可以和处在英国法律体系中心位置且正在完善的“习惯法”观点相比较。“习惯法就是指人们公认并被视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些习惯、惯例和通行的做法。”(见牛津法律大辞典第263页)这种习惯法观点认为:相对议会的法令或条约中所确定的法律而言,经验实践常常会提供更有效的或者至少是更全面的指导。并认为,这种怀疑态度和寻找创造世界秩序模式的研究方法不同,和通过比如说为一个新的世界政府制定新宪法以寻求一个“新起点”的研究方法也不同,这类研究方法更多地出现在美国而不在英国。在目前广有影响的“社会连带主义”也指出,有效力的国际法只来源于国家的实践中,同时它们声称有效力的国际法不仅来源于国家所同意的那些规则,也来源于整个国际社会得以实现团结和产生共识的那些规则,尽管某些国家不承认这些规则。(13)罗莎琳希金斯在其重要的著作通过联合国政治机构发展国际法中也曾经指出,总的看来,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是“习惯法的重要渊源”。第四,英国学派的“中庸之道”为解决国际关系理论中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论开辟了一条路径。针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争论,卡尔就曾经指出,“理想主义者忽视了历史教训,但现实主义者对历史的认识又过于悲观;理想主义者夸大了选择的自由,而现实主义者则夸大了因果律,结果陷入了宿命论;理想主义者将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的普遍道德准则混为一谈,而现实主义者则过于愤世嫉俗,因而不能为有目的、有意义的行动提供依据。”(14)其实,卡尔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辨证地提出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关系,他在辨证关系的运用上反映了马克思思想的巨大影响,因此有人甚至把卡尔誉为“马克思的现实主义者”。多尔蒂和法尔格拉夫就指出今天卡尔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所作的辨证分析依然是适时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论战的再次爆发,人们就再次将眼光集中到英国学派的这种“中庸之道”上。我们知道,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论战分歧并不是无政府状态是否存在,而是无政府状态的含义及影响,以及像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共同体及欧盟这样的国际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罗伯特基欧汉就指出,如果新现实主义者和新自由制度主义者想要认识国际关系,就要在有关国际制度的作用方面寻找共同点。而英国学派的集大成者布尔对国际社会、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的经典论述无疑为他们之间的对话提供了经典阐释。而亚历山大温特和雷蒙杜瓦尔等建构主义者却认为英国学派的国际制度研究不同于新自由主义,而应该是自己学派的同盟军,因为前者是社会阐释论,后者则是理性选择论。事实上,这些建构主义者更多的是选取曼宁和怀特的国际社会观。其目的是借用来抨击主流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从此可以看出英国学派“中庸之道”也反映了该学派在思想上的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也可以说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最后,我们知道,既然是国际关系,如只局限在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之内,用的基本上是同一或相近的语言与思维方式,依靠的只是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一部分位置的文化基础,则很难有大开拓,即使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资金,亦无济于事。因为人们都是从各自的历史角度对人类精神进行自己方式的反思?美国印地安纳州立博尔大学政治系美籍华人张德光教授在为台湾书局所著政治学一书作叙时说到,如果整个研究仍不能摆脱依附外来学说,“这是学术独立发展的一种障碍,如果无法以本国文学介绍及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