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教学设计1_第1页
《诗四首》教学设计1_第2页
《诗四首》教学设计1_第3页
《诗四首》教学设计1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教学设想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田园居游山西村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学生可能这样说:陶渊明:(略)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读一读: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译一译: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说一说: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诵读体验: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总结存储: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课外延伸:朗读背诵,加深理解。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第二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巩固理解: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解释引读: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说一说: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说一说: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体验拓展: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不是,是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