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建立数感,了解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应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体现数学教学的生活气息与生命活力。一、创设情境1、课件出示85页主题图师: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把你看到的先跟组内的同学说一说。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生:这个地方是超市。生:超市里有很多商品。生:我知道一盒饼干重110千克。生:我知道一桶豆油重5千克。生:一位小朋友和妈妈一起买苹果,苹果重1千克。生:买东西是用秤来称的(挖掘教材资源,将学生的视角转向社会,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3、组织学生质疑提问。师:对于你所发现的数学知识,有什么疑问吗?生:克到底有多重?还有千克?生:克与千克比较,哪个重要?生:售货员阿姨是怎样用秤来称东西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数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4、引入新课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计量质量的单位,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克与千克,共同解决同学们刚才的疑问,好吗?二、探究体验1、建立1克的观念(1)出示一枚2分硬币。师:刚才有同学提问克到底有多重,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2)掂一掂师:请各组组长把1号学具袋的学具倒出来,每人盒起一枚2分硬币掂一掂,然后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每人拿出一枚2分硬币掂一掂,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汇报。(3)找一找让学生从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哪些物品大约有1千克重,并让学生说一说是自行发现的。(4)议一议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有1千克重?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1克,在建立1克的观念过程中,充分体现“做数学”的理念,并符合低年级学生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2、感受5克、10克有多重(1)感受5克的重量师:如果把5枚2分硬币放在一起,大约是多少克?组织学生掂一掂。(2)感受10克的重量师:如果把10枚2分硬币放在一起,大约是多少克?组织学生掂一掂。(循序渐进,感受重量的累积,建立5克、10克的质量观念,为估量物体打下基础。)3、估计物品的克数师:请各组组长把2号学具袋打开,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请倒出来看一看。学生分组活动:掂重量、估重量、看重量。(在建立1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估计一些物品的克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4、建立1千克的观念(1)师:请各组组长拿出3号学具袋,倒出来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一袋食盐重500克,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掂一掂这袋洗衣粉,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组织汇报。生:这袋洗衣粉有点重。生:这袋洗衣粉比刚才的2分硬币重,所以我知道1千克比1克重。师:请同学们掂一掂两袋食盐和这袋洗衣粉,你发现了什么?组织汇报。生:好像两袋食盐和一袋洗衣粉一样重。生:每袋食盐500克,两袋食盐就是1000克,所以1000克=1千克。生:我跟他们的不一样,老师我觉得两袋食盐和一袋洗衣粉是不一样重的。(3)组织学生称一称。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掂物品,有的同学发现1千克可能等于1000克;有的同学却认为不相等。到底谁的感觉正确呢?怎样才能验证?生:用秤称一称。教师说明台秤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分组称一称。(从“克”的感知到“千克”的感知,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飞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逐步体会1千克的重量,逐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估量打下了基础。)(4)议一议师: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课件出示86页几种常见的秤,你能说一说在哪见过吗?(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实践应用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师: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计一下重量,然后用台秤验证,看谁估得最准确。(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而且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并体现学生理性思维回到感性思维的第二次飞跃,即在实践中感受新知、内化新知。)反思: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即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式与应用过程。一、回归生活,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克与千克是用来表示物体质量的质量单位,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实物,克与千克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且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感性认识为主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因此课堂中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直观、感性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提出如下建议:“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设计出富有情趣与意义的学习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与千克的认识这堂课的取材正是这样的。教师利用课件,把超市的情境图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生动的情景、熟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学生能很快从画面中发现“克与千克”,而在体验“克与千克”有多重时,也是取生活中的实物:硬币、洗衣粉等。在这样的安排教学中,常客至爱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气氛中愉快地进行学习,并能在学习过程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学习乐趣。数学学习是一种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知识的形成及应用过程,这样不仅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意识,同时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重归于好发展,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课程标准就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提出如下建议:“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版主探索的过程中起下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克与千克有多重?哪个更重一些?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接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活动与交流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一袋洗衣粉的质量是1千克,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学生从掂一掂及说说中建立起1克及1千克的观念,这样设计体现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低年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