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专题之三--劳动力转移-1.ppt_第1页
农专题之三--劳动力转移-1.ppt_第2页
农专题之三--劳动力转移-1.ppt_第3页
农专题之三--劳动力转移-1.ppt_第4页
农专题之三--劳动力转移-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之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主 要 内 容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类型及估算方法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与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与转移的 特点 5.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6.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7.城市化,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类型及估算方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中外的定义主要有三类: “零值边际劳动生产率”说。即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数的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换句话说,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的这样一个部分,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把这部分除掉以后,产出总量并不减少,甚至还略有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地-劳比例变动”说。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下降趋势时,我们认为该国(或地区)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 最通俗的讲法:指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积累性的剩余。由于劳动力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而引起的劳力剩余。4:1 结构性剩余。 西经中的含义是指由于技术进步,某些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某些工人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不能适应这些岗位的要求,出现了有工作岗位而又有失业的劳动剩余。 在我国结构性剩余则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指农业或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而产生的劳动力剩余;,二是指由于城乡结构不合理而形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 三是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而未从农业或农村中转移出来。 季节性剩余。即在农闲季节多余的劳动力。 替代性剩余。 一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节约了劳动,使部分劳动力成为剩余。 二是工业劳动代替农业劳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方法 总的说来无法确切估算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按劳均耕地面积来计算: 剩余劳动力(G)= 农业总劳动力(A) 农田耕作所需要的劳动力(F) 按亩用工测算。即从每种作物算起,测算出每亩地的用工数。,每个单项播种面积亩用工数 按农产品需求来测算: 劳动力剩余量=农业劳动力总量社会一定时期的农业劳动力需求量 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数=现有农业劳动力总数农闲季节需要劳动力,对常年性和季节性剩余的估计 农业常年剩余劳动力数=现有农业劳动力总数农忙季节需要的劳动力 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数=现有农业劳动力总数农闲季节需要劳动力,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与规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与方式 概念 观点一: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业产业的流动或向城市的流动。 观点二:不仅是向非农产业与城市的流动,还包括农业内部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的流动,或者说是农业内部各业之间的流动。 评价:一般是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部门转移:即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 空间转移,即由农村转向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或不变),使一些农业劳动力成为剩余,同时二、三产业的发展又需要劳动力,于是这些剩余劳动力就必然要向二、三产业转移。 一般来说,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明显低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受利益驱使农业劳动力必然向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优越性,也极大地吸引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人均GDP在300美元以下,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三分之二以上。 人均GDP30010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的比重为三分之二至50%。 人均GDP100025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的比重为50%至三分之一。 人均GDP25005000美元,比重为三分之一至十分之一。 (5)人均GDP5000美元以上,比重为10%以下。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即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速度就慢。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总劳力的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总的趋势是:先慢-后快-再慢-趋于稳定 三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1、 刘易斯模式,1954年,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式。基本含义为: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所谓剩余劳动力是直接对于土地资源而言,一些劳动力虽然出工出力,但是并不增加产量,其边际产量很低,低到接近零甚至负数。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循环往复,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失,不再无限供给。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农业得到改造,二元结构逐步消失。 l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无限劳动供给模式,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基本上是适用的。二元结构在由殖民地、半殖民地脱胎而来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普遍的客观存在;在人口众多、土地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确实大量存在,发展中国家为了谋求经济发展,必须改造二元结构使其一元化,必须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流动。 l 该模式在许多方面也有不足之处:该模式仅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该模式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比例始终是不变的,资本积累越多,工业部门扩大越快,新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从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畅通无阻地流入工业部门。然而,事实上,工业部门在扩大再生产时,往往倾向于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采用,以至就业机会增加的速度会落后于资本积累的速度,从而流入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部分将不可能得到在工业部门就业的机会。 l 该模式在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失业。显然这一假定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不符,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有着大量失业人口。 l 该模式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事实上,随着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城市工资必然会相应的上升。,2、拉尼斯费模式 拉尼斯和费景汉两人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力流动模式。 他们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显性 第二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粮食短缺,价格上涨,提高工资。 第三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进入商业化点,二元消失。 然而,仅仅是工业和农业两部门生产率同步增长还 不能保证二元经济顺利进入商业化阶段。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必然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折旧增大了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从而加重了劳动力流动的负担,在人口增长的情况下,试图摆脱经济二元性,达到转折点(指农业生产率增加时,粮食短缺点与,商业化点的重合点),必须使劳动力移动速度快于人口 增长速度。 为此,他们提出了所谓临界最小努力方程: 上式中,C表示工业劳动力增长率,它被看作实际努力的一个指标,G表示人口增长率,V表示最初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Vt(T)表示T年总人口的比重。在这个方程中,只要给定一个达到转折点的时期T,临界最小努力值C就可以被确定,这就是说,在T年内,如果工业部门劳动力增长率低于C,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在T年内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想顺利进入商业化阶段,其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率必须大于人口增长率。l,拉尼斯费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它与刘易斯模式一样,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并且工业工资水平是不变的,显然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其次,还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因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这一点也是不合理的。 3、 托达罗模式 l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之交,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阐述了它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归结起来,托达罗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基本含义是: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所谓预期的收入差异,包含两个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就业概率。如果城市收入高于农村收入的一倍,只要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0%,人口就会不断向城市流动。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必然是如此。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机会不均等的必然结果。,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与转移的 特点 (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的减少。 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 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户籍制度。城市偏好 。,(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量甚少,改革开放之后转移速度加快,但总体转移量不够大 。 l从转移地域看,初以就地转移与农村内部转移为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后是内外结合。 l从转移产业看,初以工业、建筑部门为主,现呈多元化趋势。 l开始呈现家庭化和长期化 l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 5.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五、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基数大 ,且具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农业剩余劳动力基数大。 剩余劳动力有增加的可能。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在经历了80年代的超常规高速增长之后,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合乎逻辑地放慢。,二是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金趋密,就业弹性明显下降。 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数众多的矛盾突出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 信息收集与发布、中介组织发育、就业服务体系、法律法规,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的发展 (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3)有利于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具备一定的条件 (1)我国已具有农业剩余劳动力加速转移的经济条件。11年人均GDP5200美元;城市建设加快。 (2)国家已引起高度重视 要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当作重大战略来抓,走城乡统筹的路子,(二)加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L大力发展农业,吸纳更多劳动力 l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改造大量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兴修与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等,利用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l大力发展大棚等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设施农业,这不仅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而且还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l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促进农业劳动力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的转移。 努力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拉长产业链条,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l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予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更多的支持,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 l引导农村工业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路子。 l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 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三)加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配套措施 L 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 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l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应特别注意大力发展连接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尽快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体系。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3.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要大力推行9年、12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搞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 改革与完善现行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起来,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5.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业劳动 力转移解除后顾之忧 (1)城乡统筹。 (2)重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2015年初步建立,2020年与城市初步接轨。,七、城市化,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概念 现代城市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它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交往、信息沟通中处于中心地位。这是一般的说法,从不同角度,也有不同概念: 从经济学角度:是指“那些生活物质有赖于城市以外的农业劳动产品的人们的较大居住地”。 从社会学角度:城市是指相当大的面积和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一个地域共同体,其中住有各种非农业的专门人员。 有时人们也说城镇化。镇是指比城市小的区域,聚集。在我国是指经省、市自治区批准设立的建制镇。有时称城镇、小城镇。集镇是指乡政府所在地或周围数个行政村形成的集中居住地和市场 城市化是指一个由乡村社会、乡村文明逐步变为现代化城市社会和城市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 农村城市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般指农村地区生产力、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城乡差别缩小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城乡融合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也有的叫农村城镇化:它是指农村县域范围内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集镇集中的过程。,从概念看,似乎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化无实质性区别,实际上有明显的区别。它的主要特征: 时间特征:过去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 空间特征:城镇结合,以镇为主。 就业特征:亦工亦农,以非农为主。 生活方式特征: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旧亦新,以新为主。 城镇的设置标准 国际上对城市的界定主要有人口规模标准、人口密度标准、行政区划标准和职业构成标准。我国的标准是93年5月由民政部提出,经国务院批准的:,各级市设置标准 设立地级市的标准 设立县级市的标准 设立建制镇的标准 城市大小的标准 城市大小的划分可以有多个标准。目前主要是以城区人口的多少为标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人以下。 我国城市化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阶段:恢复和较快发展阶段(19491956)。56年175个市、3672个镇;14.6% 。,第二阶段:大起大落时期(5879)17.9% 第三阶段:改革与加速发展时期(1978至今)。 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整体水平低,吸纳劳动力能力不强。 城镇化与工业化脱节,既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也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城市建设重数量轻质量,从而产生了不少问题 城镇化水平地域差异大,城镇空间布局亟需调整。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 规划设计薄弱。,规模小,难形成聚集效应。 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城市化与“离土不离乡”两种劳动力转移战略的比较 城市化的优缺点 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