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老师文言文训练四.ppt_第1页
尤老师文言文训练四.ppt_第2页
尤老师文言文训练四.ppt_第3页
尤老师文言文训练四.ppt_第4页
尤老师文言文训练四.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训练之三,一、阅读下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家家思乱,人人自危。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时余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夫文武之道,知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建安十年,始定冀州,濊貊贡良弓,燕代献名马。时岁之暮春,句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余曰:“埒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 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精熟。常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骁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常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甘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鄛,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江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节选自曹丕典论自叙)【注】濊貊:中国东北的古老的民族。句(gu)芒: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埒(li):矮墙,场地四周的土围墙。鄛(cho):中国汉代乡名。,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多体健,心每不 厌 厌:满足 B 后军南征,次曲蠡 次:接下来 C要狡兽,截轻禽 要:截击 D余却脚鄛,正截其颡 却:退回 答案: B/次:驻扎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好弓马”的一组 : 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 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 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 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 常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 A B C D 答案: D/是说自己脱险,是说与人交往。,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董卓乱政、诸侯割据、黄巾起事等事件,描绘了汉末天下战乱的形势,为下文重点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提供了背景。 B文中叙写了随父习武的经历,流露出得到父亲喜爱的欢欣;又浓墨描绘了一场比武的胜利,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沾沾自喜:这样使文章多了一份生活气息。 C作者写自己平定冀州,边地之人进献良弓名马;又写随军南征,常与军中名将共饮。这既印证“长戎旅之间”的自述,也表现出征战功高的得意之情。 D本文是曹丕自叙身世,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叙述事件简洁自然,描写人物生动形象,文笔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C/“自己平定冀州”“征战功高”说法不当。,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将军法非也。余顾常好之,又得善术。(3分) 答案:将军的剑法不行。我只是一直爱好击剑,又得到了好的剑术。 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4分) 答案:昔日阳庆让淳于意舍弃他以前惯用的药方,另外传授他秘方,现在我也希望邓将军丢掉惯用的剑法,另外学习更好的剑法。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义理,生于不学。 (取材于吕氏春秋),译文 先王的礼教,没有比孝更荣耀的,没有比忠更显赫的。忠孝,是君主和父母所最希望的。显荣,是子女和人臣所最向往的。然而君主、父母的愿望不能实现,子女和人臣的愿望不能达到,这是由于不懂理义。不懂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答案:(2)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日作 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1)王诗中“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分) 答案:(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借景抒情是两诗的共同特点,但在景和情的关系上又有不同,请具体分析。(4分) 答案: 王诗以哀景写哀情。写身处边地,八月已经霜严草枯,一派凄冷萧瑟之景,令人倍感离家的凄伤。 杨诗以乐景写哀情。写眼前菊花盛开,一派生机绚烂,芬芳四溢,反衬思乡的伤感凄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郁然负公辅望 负:怀有 C趣内阁撰敕 趣:通“促”,催促 D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 顾:顾念,答案:D顾:反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3分) 下诏罪己,求直言 凡十余条,皆切至 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 B C D 答案:C 解析: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不属于直言劝谏的;是说杨廷和拒绝皇帝提出的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的,不是劝谏的话;是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答案:D 解析:“终于阻止了此事”说法不当。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5分) 答案:(1)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5分),答案:(2)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 参考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崇对两宫皇后的 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但武宗不省察。,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杨廷和上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杨廷和极力劝谏,说:“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美好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还可以支付几年。”皇帝感慨地说:“这是杨廷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萃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萃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萃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萃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萃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萃老求文为记。,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萃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选自清文观止),2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登:登上,到达。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 差:略微,稍微。 解析 登:五谷成熟。 答案 A,2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孙萃老“不知命”的一组是( ) 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萃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 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 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 B C D 解析 体现孙萃老悠闲自在,忙里偷闲。是指“君子”的行为,排除有的选项。 答案 D,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是点题,交代孙萃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记述孙萃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萃老的做法糊涂。 D“物必归于尽”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主旨。 解析 第三段,批判孙萃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 答案 C,答案: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2)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答案:一切事情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 (3)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辩。答案: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萃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墨妙亭。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不是有特别的事情,很少有宾客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抵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为消遣。自从孙萃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土质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粮非常严重,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萃老开仓放粮赈灾,亲自抚恤慰劳前来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贩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萃老会日夜处理文书,前往约期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可是孙萃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文章,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叹息,孙萃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述的文章。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东西反而求助于速坏的东西。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是孙萃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我认为知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理应没有遗憾。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国家有兴盛一定会有灭亡一样。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长生缓死的东西没有不用的,那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灭亡的措施没有不使用的,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罢了。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详细记述了要知命的观点,并把名物列在左边。,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丁年:壮年。,译诗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1、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6分),“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 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