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三单元第一课《古诗二首》说课稿_第1页
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三单元第一课《古诗二首》说课稿_第2页
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三单元第一课《古诗二首》说课稿_第3页
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三单元第一课《古诗二首》说课稿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 1 北师大小学第八册古诗二首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古诗二首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结合单元主题“花”选编了两首描写春花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杜甫以浓烈的手法,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坦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惊喜的心情。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三、说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语文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就有了古诗欣赏阅读课。鉴于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景的,可产生对比,而且四年级的学生也已经有了学诗的颇多体验,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内容从三个纬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读懂诗意,理解重点字词,了解古诗大体意思。2背诵并默写,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技能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比较阅读两首诗,领悟诗歌意境,提高欣赏水平。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小组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了解两位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学生能够根据“金钥匙”的要求来自学古诗是本节课最重要的训练内容。“蹊”“不值”“屐齿”和“柴扉”等词较难理解。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片和古诗材料 学生课前搜集关于两首诗以及作者的资料四、说教法、学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二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二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诵读。3、在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引探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品词,进入诗境这一点自我感觉学生较容易理解,根据老师的引导展开想象,从而进入诗境中。4、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5、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参与、创造。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生学的时候用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的方式,学就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问题先让同学帮助解决,最后再由老师来纠正。说学法:学生学山行的时候用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的方式,学枫桥夜泊就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问题先让同学帮助解决,最后再由老师来纠正。五、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一激情导入、以旧引新。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上课伊始,我饱含深情地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千百年来,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其中诗歌的形式题材还是多种多样。”老师的语言渲染焕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热情。接着我出示春景图说:“春色一直以来都是多少古代文人墨客笔下不息的主题,你们看,春天,以她那五彩斑斓、光彩夺目而著称,万物苏醒,百花齐放,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使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她歌颂、赞美,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名词佳句。我紧接着说:“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二首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首先让我们一起跟着这一位宋朝的诗人叶绍翁一起去游园吧。”(二)范读激趣,初读正音 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去领会、感悟、传神。教师不仅要导疑、导法,也要导情、导悟。而教师的情感就会激发、影响学生的情感。所以我先在大屏幕展示全诗后,接着在古典乐曲的伴奏下深情吟咏,以诗所特有的韵美,将学生带入雅致悠远的古诗文情境。(二 尝试自学,教师扶学教师提出以下要求1用笔划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用你自己的话来写一写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理解疑难字词,并大概了解整首诗的意思通过这一步的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自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印、开、关、扣”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想象漫游法”。通过巧抓文中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 比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个场景可以提供一个画面,诗人站在围墙外仰望出墙的那支红杏。 可以让学生采用对话或内心独白的方式增加诗的内容,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人想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四:改变方式,反复诵读古诗重在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出感情。(范读一齐读一个别读一小组读一扮演角色读)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五:自学第二首,学会比较关于第二首诗,字词部分我放开让他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来完成,我只是检查,有错误的地方再正。为了能让他们更正确地体会诗中的情感,并了解更多的这首诗的相关内容,我会播放这首诗的一段视频。然后让他们说说读了这首诗有怎样的感受。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这两诗感情的比较,同是写春景景的,为什么一首感情浓烈,而另外一首却是有扫兴转为欣慰,悟出万紫千红是春,一枝独秀亦是春,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七|、板书设计:板书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古诗二首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胡蓉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知难而上,勇敢地挑战难度很大的古诗教学。以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醉心古诗教学研究的教育情感,多年积累的文化底蕴,使得她的这堂古诗教学有以下的几个特点:一、古诗教学模式的大胆转变。今天的教学流程,一改以往的诗歌一首一首的教学的“逐首教学”模式和解题入课、随后正音、字意过关、句句分析、全诗翻译、背诵扫尾的“逐环教学”模式,大胆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胡蓉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洞悉了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于是,以诗人“爱春”的情怀为主题,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首次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两首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二度整合,异中求同,索解出两首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分步解读,则是在两次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悟出万紫千红是春,一枝独秀亦是春,为二度整合铺垫情感和意象的基础。二、在本课教学中做到了几个整合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结合,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科整合,让音乐的形象生动带动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诗歌深刻的意境。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即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力求使精读与泛读都能在课堂上示范方法。新旧知识的整合,例如春夜喜雨春晓的运用,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形成链接、组成知识环。三、情感和内容上的融通。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杜甫以浓烈的手法,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坦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惊喜的心情。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胡蓉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在此基础上,学生很自然的就对两首诗歌的异同做出了判断,无论是内容上的或者情感上的,三个层次的不同都轻松的解读了。四、多种诵读和文化熏陶带动学生感悟古诗。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胡蓉老师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花、蝶、莺”化为这样的画面:从满蹊和千朵万朵的多、压枝低的繁茂等不同角度写花之状态。后两句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流连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写他在春天兴冲冲地去游园,但是园主人不在家,本是败兴之事,但是由于春花之故,使他的诗充满喜悦的情绪和明媚的色彩。而这些单单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喜诗人所喜、爱诗人所爱,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将两首古诗整合、对比教学,设计巧妙;以朗读、感悟教学,回味悠长。胡蓉老师的文学底蕴和课堂如中国文学般内链含蓄的情感表现都显得特别和谐,真真正正起到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桥梁的作用,教者悟出了文本的情,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融入了文本,融入了诗歌的意境。在教学中,也有几处地方值得商榷。1 古诗文中平仄的解释。平仄的说法可否不提?教师是否可以先肯定孩子的读法,然后告诉孩子们: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你看,第一句,黄是几声?生:二声。蹊是几声?生:一声。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黄蹊。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