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避讳和灵力崇拜禁忌.ppt_第1页
风俗避讳和灵力崇拜禁忌.ppt_第2页
风俗避讳和灵力崇拜禁忌.ppt_第3页
风俗避讳和灵力崇拜禁忌.ppt_第4页
风俗避讳和灵力崇拜禁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中国避讳风俗之起源 二 灵力崇拜与禁忌 三 关于欲望的禁忌 三 关于仪式性禁忌 五 教训与禁忌 六 汉语语讳:独一无二的文化俗信,中国的避讳文化,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中一个词语叫Tabu或Taboo,汉语译作“塔布“或“塔怖“,精神分析学鼻祖佛洛伊德将它定义为“某种含有被限制或被禁止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并说“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首先,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或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与“塔怖“相似的汉语词语有禁忌、避忌、避讳、忌讳等等。,禁忌是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其各自不同的禁忌,每个民族形形色色的禁忌可谓是其民族文化性格的曲折反映。 中国自古就有问禁问讳的古训,初至异地,先访问其政教风俗的禁忌,以免触犯。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如果入人之境,不知避忌,就有可能如王充所说: “人不忌避,有病死之祸。” 国语晋语九:“ 范献子聘于鲁 ,问具山、敖山 、 鲁人以其乡对。 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 献子归,徧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 韦昭注:“献,伯禽之曾孙,微公之子献公具 。 武,献公之庶子武公敖 。”三国志蜀志陈震传:“ 献子适鲁,犯其山讳,春秋讥之。”,一 中国避讳风俗之起源,禁忌与宗教总是常常纠缠在一起,关于宗教的起源,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 “禁忌的本质就是不依靠经验就先天地把某些事情说成是危险的。”,禁忌观念一旦形成,就如弗雷泽在金枝中所说,具有“不可抗拒的约束力量”。并且 “不管是早先的禁忌也好,后来的禁忌也好,其产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把一些偶然的因素,误以为是普遍适用的内在规律,一人传开,说得有声有色,众人跟随,也就信以为真了,自此逐步形成的共同的禁忌。”,中国避讳之俗起于何时? 陈垣史讳举例序:“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陈先生所谓避讳之俗起于周似有所本,颜师古匡谬正俗名字:“在身自述,必皆称名;他人褒美,则相呼字。传曰: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不言讳字也。” 顾炎武庙讳御名议:“臣闻讳名之礼,始自周人。”清李赓芸炳烛编讳名亦云:“讳始于周,然讳死而不讳生。”,避讳自有周一代蔚为风尚大概近是,但如果认为姬周之前不知避讳则恐非事实。殷墟甲骨刻辞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甲午王往逐兕,小臣载车马硪 王车,子央亦坠。 这大概与周昭王南征而不复,周人讳言其事的心理相同。 中国禁忌之俗萌生至迟不晚于殷商时代。,关于禁忌的由来,或以为有如下四端:一是对灵力的崇拜和畏惧(简称“灵力说”);二是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简称“欲望说”);三是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简称“仪式说”);四是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简称“教训说”)。,二 灵力崇拜与禁忌,所谓灵力崇拜亦即自然崇拜。崇拜与禁忌是一对孪生姊妹,由于原始先民笃信在冥冥之中有一种超自然力(即“灵力”)存在,这种超自然力每每会以自然的、直接的方式或间接的、传染的方式显现出来,它附着在一个人或物或鬼身上,它可以左右人们的吉凶祸福。这种原始的观念形成了原始人心目中的禁忌物和原始的禁制。,禁忌物有各种各样,日、月、风、雨、雷、电,鸟、兽、鱼、虫、草、木在古人眼里皆有灵力,也皆有禁忌。日、月、风、雨、雷、电,事关乎天,易系辞上谓:“天垂象,见吉凶”。淮南子天文训:“虹、蜺、彗星者,天之忌也。”后称虹曰天忌。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象纬:“虹曰天弓,亦曰帝弓,见白虎通。又名天忌。”,顾炎武日知录中载有“人事感天”的故事。 易传言先天后天。考之史书所载,人事动于下而天象变于上,有验于顷刻之间而不容迟者。宋武帝(刘裕 )欲受晋禅,乃集朝臣宴饮,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叩扉人见,请还都谋禅代之事。(傅亮)及出已夜,见长星(彗星)竟天,拊髀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 资治通鉴宋纪一:“六月,壬戌,王至建康。傅亮讽晋恭帝禅位于宋,具诏草呈帝,使书之。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遂书赤纸为诏。 甲子,帝逊于琅邪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流涕哀恸。” 当日魏文帝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后来晋武帝司马炎依样画葫芦,而今宋武帝刘裕再依样画葫芦。,隋文帝立晋王广为皇太子,其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坏,压死者百余口。 唐玄宗为临淄王,将诛韦氏,与刘幽求等微服人苑中。向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幽求曰:“天道如此,时不可失。” (唐)文宗以右军中尉王守澄(大宦官)之言,召郑注对于浴堂门(“甘露之变” ),是夜彗出东方,长三尺。 然则荆轲为燕太子丹谋刺秦王,而白虹贯日;卫先生为秦昭王画长平之事,而太白食昂,固理之所有。孟子言“气壹则动志”,其此之谓与?,关于鸟、兽、鱼、虫的禁忌,蛇这种爬行动物。体圆而细长,有鳞,无四肢。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捕食蛙、鼠等小动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蛇或因形象可怖,上古人不敢直呼其名,而讳称为“它”。说文解字:“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卿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托何切。它或从虫。”且不说上古,即便今天,仍有许多地方讳言其名,北方地区称“蛇”叫“长虫”。湖南有的地区叫“鳅鳅”。十二属相中有蛇但不叫“蛇”却称之为“小龙” 。,关于草木之禁忌,北方流传着这样的俗语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为什么“前不栽桑”呢?据说“桑”与“丧”谐音,宅前栽桑会有“丧”事在前;为什么“后不栽柳”?柳者,溜也,屋后栽柳财气就会溜之乎也。也有人说柳树不结籽,屋后栽柳就会绝户无子。何谓“鬼拍手”?“鬼拍手”就是杨树的代称,风中杨树叶子哗哗啦啦地象是“鬼”拍手一样,让人心惊肉跳,因此,俗谚有“当院不栽鬼拍手”之说。,在形形色色的禁忌中还有一些,从事情发生过程本身并看不出直接的吉凶利害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禁忌,此可谓间接禁忌。在诸禁忌中有所谓的生肖禁忌或属此类。据说宋徽宗属狗,当时的宰相曾奏言圣上:“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 有人认为崇拜动物是十二生肖起源的直接原因。狗作为十二生肖的名称与尔雅释畜所说的:“未成豪,狗。”亦即郝懿行义疏所说的:“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的自然界动物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它们都不过是一种用于区别的名称而已。,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名称是什么呢?名称是用来区别的符号,是某种十分明显的标志。”马克思亦说:“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我知道这个人名哲科布,我依然不知他是怎样的人。” 至于宋徽宗与那汪汪叫、会咬人的动物之间更是一种任意关系,但就是这种任意关系,却被迷信语言魔力的古人看得十分重要,因而,产生了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禁忌。,柳宗元永某氏之鼠 :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待生肖的态度与宋徽宗和永州的某氏其实并无二致。民间广泛流传十二生肖相克的谚语,例如: 青龙克白虎,虎鼠不结亲。 龙虎相斗,必有一伤。 龙虎相斗,必定短寿。 两虎不同山。 猪猴不到头。 两只羊,活不长。 白马怕青牛。 鸡狗不一家。 鸡狗相配断头婚。,狗咬鸡,满天飞。 白马怕金牛, 鼠羊不到头。 蛇见猛虎如刀锉, 猪见婴猴泪长流。 子鼠见羊万年愁, 不叫白马见青牛, 虎见巳蛇如刀割, 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 亥猪不可见猿猴。 自古白马不配牛, 羊鼠相配一旦休, 金鸡不与狗相见, 青龙见兔泪交流, 猪猴见面如刀割, 虎蛇相配不到头。 蛇配虎,男克女; 猪配猴,不到头; ,兔见蛇,如刀割。 白马怕青牛。 乌猪怕猿猴, 蛇怕猛虎如刀断, 羊鼠相逢一旦休, 黑狗不能进羊圈, 庚鸡见犬泪交流。 辰子申忌蛇鸡牛, 巳酉丑忌虎马狗, 寅午戌忌猪兔羊, 亥卯未忌龙鼠猴。,王充在论衡物势篇: 寅,木也,其禽虎也;戍,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曰:审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亦有不相胜之效。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猕猴者,畏鼠也。啮猕猴者,犬也。鼠,水。猕猴,金也。水不胜金,猕猴何故畏鼠也?戍,土也,申,猴也。土不胜金,猴何故畏犬?,三 关于欲望的禁忌,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 “ 禁忌本身是一个矛盾情感的字眼”,因为“一件强烈禁止的事情,必然也是一件人人想做的事情。”“一个具有能激发人们被禁止的欲望,或使他们的矛盾情感觉醒的人,即使本身没有触犯禁忌,他也将永远或暂时的成为禁忌(P.49.)。”而“破坏禁忌的人所以会成为一种禁忌,仍是因为他已具备了一种诱使他人追随他的行为的特性了(P.49.)。”欲望是人的本能要求,圣人孔子曾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告子也说:“食色性也”。,在19世纪后期,人类学家巴霍芬、摩尔根等都设想过人类早期历史中曾经有过一段对性行为不加限制的杂交阶段,甚至存在于父母子女等血亲之间。我国的古书中曾经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此似可视为对杂交性的婚姻关系的古老记忆。关于兄妹之间发生性关系的记载:伏牺、女娲,但是也有专家指出“经过一百多年以来新资料的积累,这一点已经基本上为许多当代文化人类学家所否认。事实上,完全没有限制的的婚姻,在考古学、历史学和民族志的资料中,都是找不到依据的。” 至于,在人类原始社会初期,是不是真正经历过完全没有限制的婚姻形式,这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只要承认人是动物,人有动物性的一面,那么,人象其它动物一样杂交的可能性就有可能存在。,人类最初的两性生活的状况,今天只能去揣测,很难得到确切的实证。然可以肯定的自人类走出蒙昧阶段以后,在不同的人群就有形形色色的与性欲望有关的禁忌存在。尽管不同的社会对待婚姻的规定各不相同,但禁止乱伦是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的一项最为严格的禁忌。 中国古代一旦有违反乱伦禁忌者,则被视为禽兽,将遭天诛地灭。前引孟子滕文公上云:“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 舜 )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管子八观:“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史书中有关于王公贵族乱伦陨身的记载,最有名的莫过于齐襄公通文姜之事。据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云: 襄公元年,始为太子时,尝与无知斗,及立,绌无知秩服,无知怨。 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厘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八年,伐纪,纪迁去其邑。 十二年,初,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及瓜而代。往戍一岁,卒瓜时而公弗为发代。或为请代,公弗许。故此二人怒,因公孙无知谋作乱。连称有从妹在公宫,无宠,使之间襄公,曰“事成以女为无知夫人”。 冬十二月,襄公游姑棼,遂猎沛丘。见彘,从者曰“彭生”。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公惧,坠车伤足,失屦。反而鞭主屦者三百。出宫。而无知、连称、管至父等闻公伤,乃遂率其众袭宫。逢主屦,曰:“且无入惊宫,惊宫未易入也。”无知弗信,示之创,乃信之。待宫外,令先入。先入,即匿襄公户间。良久,无知等恐,遂入宫。反与宫中及公之幸臣攻无知等,不胜,皆死。无知入宫,求公不得。或见人足于户间,发视,乃襄公,遂弑之,而无知自立为齐君。,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 。 齐襄公兄妹乱伦,祸及社稷,殃及群弟。还有母子乱伦者亦见于左传: 初,卫宣公烝(下淫上。指与母辈通奸)于夷姜(” 杜预 注:“ 夷姜 , 宣公 之庶母也。上淫曰烝。”),生急子,属(委托)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卫宣公以下淫上,霸占子妇,可谓是一个十足的淫棍,但他这样淫纵不检的结果,不仅使他丧妻绝子,连他本人也因受不了两个儿子一齐被杀的精神刺激,不久就呜呼哀哉了。卫国由是种下动乱的种子。诗经卫风乘舟所讲的就是此事,卫宣公未能留芳千古,却因此遗臭万年了。(再如雷雨) 据史记管蔡世家第五记载: “四十九年, (蔡)景侯为太子般娶妇于楚,而景侯通焉。”蔡景侯的儿子与卫宣公的儿子急子、寿子性格不同,“为父不父”,为子者亦不子,结果“太子弑景侯而自立,是为灵侯。”如此父子,形同寇仇。 中外古今,乱伦皆为大忌。因此,礼记曲礼下:“儗(比拟)人必于其伦。”,四 关于仪式性禁忌,何谓仪式性禁忌?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这样诠释:“有些禁制的目的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可是,相反的,有些禁制却是令人难以了解,它们几乎是被视为无意义和愚蠢的。后者我们称它为仪式的。” 仪式性禁忌,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东汉王充论衡四讳:“俗有大讳四。一曰讳西益宅。西益宅谓之不祥,不祥必有死亡,相惧以此,故世莫敢西益宅。”,淮南子也有这样的记载: 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以为不祥。哀公作色而怒,左右数谏而弗听,以问其傅宰质睢曰:“吾欲西益宅,史以为不祥,何如?”,宰质睢曰:“天下有三不祥,西益宅不与焉。”哀公大悦。有顷,复问曰:“何谓三不祥?”对曰:“不行礼义,一不祥也;嗜欲无止,二不祥也;不听规谏,三不祥也。”哀公缪然深惟,慨然自反,遂不益宅。,王充:夫宅之四皆地也,三面不谓之凶,益西面独谓不祥,何哉?西益宅何伤于地体?何害于宅神?西益不祥,东益能吉乎?夫不祥必有祥者,犹不吉必有吉矣。宅有形体,神有吉凶,动德致福,犯刑起祸,今言西益宅谓之不祥,何益而祥者?且恶人西益宅者,谁也?如地恶之,益东家之西,损西家之东,何伤于地?如以宅神不欲西益,神尤人也,人之处宅欲得广大,何故恶之?而以宅神恶烦恼,则四面益宅,皆当不祥。,与忌西益宅之俗十分相似的还有所谓讳人、讳犬之忌,讳人之忌就是忌讳看到产妇生育孩子。王充论衡四讳:“今六畜与人无异,其乳皆同一状。六畜与人无异,讳人不讳六畜,不晓其故也。”讳犬之忌即忌讳看到母狗产仔。有关记载同样见于论衡四讳:“ 江北乳子,不出房室,知其无恶也。至于犬乳,置之宅外,此复惑也。 江北讳犬不讳人, 江南讳人不讳犬,謡俗防恶,各不同也。”,讳人、讳犬、讳西益宅,这些禁忌奇怪归奇怪,但不可怕,然而古书中所记载的某些俗信今天读来不免令人骇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其西有噉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取妻美,则让其兄。今乌浒人是也。”,啖首子之俗两见于墨子: 楚之南有啖人之国焉,其国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鲁问篇) 越之东有獦沐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节葬篇) 列子汤问的记载略同于墨子: 越之东有骇沐之国,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 :“鬼妻不可以同居处 。” 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剔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博物志也有相同的说法: 越之东有骇沐之国 ,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 据汉书元后传载,生活在北方的羌胡也有杀首子之俗,京兆尹王章对汉成帝之问说: 且羌胡尚杀首子以荡肠正世,况于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 前引诸书所谓杀首子或谓自食,或谓“以遗其君”,未言具体实例,韩非子、管子、淮南子诸书则有这样的记载: 昔者,齐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首子而饵子。(淮南子主术) 桓公好味,易牙蒸其首子而进之。(韩非子二柄) 裘锡圭先生说,主术“烹其首子”的烹字,也许是“蒸”字之误。,韩非子十过又曰: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同书难一: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烝其子首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此弗爱其子,安能爱君?,管子小称所载更为周详: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讳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管仲对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且谒之。虽然,君犹不能行也。”公曰:“仲父命寡人东,寡人东;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于寡人,寡人敢不从乎?”管仲摄衣冠起对曰:“臣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夫易牙以调味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于是烝其子首而献之公;人情非不爱其子也,于子之不爱,将何有于公?,那么,边裔地区为什么会流行杀首子之“恶俗”呢? 吕思勉先秦史将之与春秋时代邾、鲁等国用俘虏为人牲相提并论。 裘锡圭:“首子跟俘虏的身分有天壤之别,吕氏的说法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按汉书元后传京兆尹王章的说法,羌胡杀首子的动机是由于父亲怕第一个儿子实际上是他人之子。章太炎在其检论序种姓上中支持这种说法,他认为羌胡尚杀首子,骇沐国解长子而食之,都是由于“妇初来也,疑挟他姓遗腹以至,故生子则弃长而畜稚”。,杨树达易牙非齐人考认为元后传所谓“荡胸正世”“为杀首子之真因”,墨子等书所谓“宜弟”“乃俗成后文饰之辞耳”。马长寿中国四裔的幼子承继权把杀首子跟幼子承继权联系起来,看法跟章氏相近。裘锡圭先生认为,怀疑首子是他人之子,似乎不必要把他杀死,更不有必要杀而食之。裘先生认为杀首子与中国古代的“尝”祭就是献新之祭有关,“我国古代杀首子的习俗,显然也应该解释为把头生子女献给鬼神。,在古书的有关记载里没有提到杀首子的祭祀性质,是由于记载的人对这种习俗缺乏深入的了解。献第一批收获于鬼神,是为了能平安地保有、食用收获的其它部分,并在来年继续得到新的收获。献首子当然也是为了以后能得到新的孩子,并使他们能够安全地成长。所以墨子说杀首子是为了宜弟,是很有道理的。羌胡杀首子,主要也应该是由于这一原因。” “既然杀首子有献新祭的性质,食被杀首子有尝新圣餐的性质,我国古代有些地方杀首子后还要献于君的现象,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易牙蒸首子献于桓公,也许是把他当作神来对待。” 易牙如真是一个巫,他蒸首子而进于齐桓公,除了有习俗背景外,可能还有别的宗教上的意义。”,五 教训与禁忌,谈起禁忌,人们总是斥之为迷信。其实,许许多多迷信皆是来自于对人类所付出的惨痛教训的总结。例如,我们在贵姓何来一节中讲到的“同姓不婚”其实也是一种禁忌,这一禁忌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在汉民族的发展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有一些缘于人类教训的禁忌后来变成了科学的结晶,有些禁忌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的航标,这其中便有一些来自饮食方面的禁忌。 俗信:产妇在分娩后头几天里,中原一带汉族以及其它一些民族都禁忌产妇吃生冷和难以消化的食物,如肉类、油类等,而让产妇多吃鸡蛋、红糖、鸡汤、面汤、小米稀饭等。这些来自生活经验的总结的禁忌,有一些颇有道理,对我们民族成长可以说不无益处。,无庸讳言,也有许多所谓的教训禁忌,朱天顺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种种禁忌和仪式,正是人们对自然力感觉无能为力和恐怖情绪的反映,它给人们在向自然界斗争时,设下了种种限制,可叫人们与自然现象进行某种妥协,或对它表示让步、屈服,很难看出它有增加和鼓舞人们向自然界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的积极因素。”“原始宗教所以会产生上述种种限制人们向自然界斗争的禁忌和麻烦的仪式,正是来源于人们在向自然界斗争时所遭到的失败和损失人们在一次或几次失败和损失中失去信心,把不敢积极地再去向自然界斗争的心理神秘化,或在彷徨中把检讨到的一个偶然的因素夸大和绝对化,结果就成了限制人们行动的戒律和仪式。”,的确如此,诸多禁忌的负面因素远远大于其正面成份。同是饮食禁忌,有些就毫无道理,甚至荒谬可笑。 论衡命义篇云“妊妇食兔,子生缺唇。” 意思说孕妇不能吃兔子肉,一旦吃了兔子肉,生的儿子也会像兔子一样长一张“豁嘴”。清代学者熊伯龙曾在无何集中质疑此说:“世间缺唇之母,皆食兔乎?” 古俗,据说孕妇食鸭肉,令子倒出。江浙、台湾一带有此习俗。 据说孕妇吃了螃蟹,会使胎儿横生难产。据说宋代已有“食螃蟹,令子横生”的记载。 河南一带,有孕妇忌吃辣椒的习俗。一说是恐怕将来生下孩子烂眼圈、害红眼、长眼疮; 一说是恐怕将来孩子脾气火爆,性格毒辣。,不惟饮食,生活中类似的荒诞禁忌还有很多,如左传有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文章一开头便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郑庄公虽然“命苦”,然终于因“命大”而逢凶化吉,但并不是所有的新生婴儿都如此幸运。,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阳方与女子田无啬生子,未生二月前,儿啼腹中,及生,不举,葬之陌上。”“不举”意思就是不抚养,这个新生儿因产前异兆竟被父母抛弃而亡。 古代,一胎产三子,却被视为灾难,风俗通义云:“生三子不举。俗说生子至于三,子似六畜,言其妨父母,故不举之也。”,古代父母一般不养“命硬”的孩子。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孝成赵皇后 ,本长安官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也有父母为不忍抛弃“命硬”的孩子而后悔者。 唐顾况补亡诗囝:“及其生汝,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其苦。”,关于婴儿的出生日期古人也有很多避忌。 河南有 “男怕初一,女怕十五”的俗语。为什么“男怕初一,女怕十五”? 据说初一出生的男孩命大,因为初一是一年当中最喜庆的日子,过年这天大人不能打骂孩子,因此,人们便认为这孩子将来不敢管教,会妨父母的。正月十五正是观灯的元宵佳节,女孩此日急急忙忙地落地,搅扰了大人观灯。人们还认为这个时辰降生的丫头,贪于玩耍,将来会成为一个无管教的“疯丫头”,妨父母。民间亦有抛弃正月十五出生女婴的习俗。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最广的大概要数“五月五日生子不举”这一风俗吧!风俗通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西京杂记亦云:“俗谚举(五月)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母。”民间还以“五”、“户”、“父”、“母”同音,“五五”即无父、无母、无门户。五月五日的孩子妨“门户”,有害于父母。故男克其父,女克其母。其实,如果没有他的母亲的慈爱,孟尝君即使是生于五月的任何一日,恐怕都难以逃脱“葬之陌上”的悲惨命运。因为五月素称恶月,正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所云:“五月,俗称恶月,多禁。”也就是说整个五月,没有一个好日子,五月五日尤为恶日,号称“五毒日”。民间认为这一天生下的孩子,或有“五毒”投胎、转生之嫌,故而常有弃婴、溺婴之举。这一习俗的也影响到社会上层。,世说新语、孝子列传、宋书、唐书等典籍中都有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记载,据说贵为天子的宋徽宗生于五月初五,为避忌此俗,他不得不将自己的生日改作十月初十,并定为这一天为“天宁节”。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天宁节:“十月初十日天宁节。”宋史徽宗纪一:“建中靖国元年十月丁酉,天宁节,群臣及辽使初上寿于垂拱殿 。”,与五月相似,七月也不是个吉月,相传,从七月初一起,阎王爷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为那些终年饱受禁锢之苦的地狱冤魂厉鬼放风, 冤魂厉鬼们可在七月享受人间血食,故人称七月为“鬼月”。七月既忌嫁娶,又忌搬家。民间把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民间有放河灯的习俗,俗以为这天是野鬼还阳之日,人们通过“流水泛酒”,秉烛为野鬼招魂。据说,这天出生的婴儿,多半都是野鬼托着莲花灯转世投胎而来的。这日生的孩子长大后不好管教,会克害父母。河南林县还有七月十五日是牛、驴、骡、马生日的说法,大概以为野鬼在这一天多数转生为牲畜而为人们效力了吧。人们在这一天不役使牲畜,还要善待之。民间骂人时常说“你是七月十五日生的”。,除五月、七月之类的禁月之外,民间还有一种被叫做“杨公忌”特殊的忌日。即以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据说此俗的来历与宋堪舆术士杨救贫有关。清翟灏通俗编艺术:“轨论:宋术士杨救贫习堪舆术,为时俗所推,其肤制一年有十五日,百事禁忌,名曰杨忌。”清梁章巨浪迹续谈杨公忌:“轨论云: 宋术士杨救贫 ,习堪舆术,为时俗所推,其说一年有十三日,百事禁忌,名曰杨公忌今人所传 杨公忌,以正月十三日为始,余每月皆隔前一日,惟七月有两日,一为初一日,一为二十九日,亦隔前一日也,故合为十三日。”亦省称“ 杨忌 ”。乾隆圣谕编纂的钦定协记辨方书辨讹:“世俗多畏杨公忌,通书亦多载之,谓其日不宜出行举事,犯之不利,皆因未悉其原委,故为所惑耳。”依此禁忌,一年中这十五天只能呆在家里,什么事都不要干了。,六 汉语语讳:独一无二的文化俗信,从语言角度看,汉语语讳的表现形式则更为独特,史学家陈垣先生之所以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或此之谓也。这里所说的语讳,即语言中的忌讳。它与民俗学里的忌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修辞学的“折绕”修辞格也不尽相同。 具体说语讳在语言形式上包括两项内容: 1.有忌讳词语,2.有替代词语。也就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所说的:“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 ,琴有修短之目。”,一人多避忌,家有庆贺,一切尚红,客有乘白马者,不令入厩,有一少年善谐谑,以朱涂面而往,主人讶之,生曰:知翁恶素,不敢以白面取罪也。满座大笑,主人愧而改之。” 此出于笑笑录卷三避忌,这里讲的只是主人的避忌心理,没有出现以此代彼的词语替代现象。此为民俗学上的“避忌”而不是“语讳”。,语讳与修辞学上的“折绕”或“婉语”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所谓“折绕”或“婉语”是有话不直说,却故意说得曲折,缴绕,从而达到婉转,增强语义,文饰辞面的目的。如红楼梦第7回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那焦大那里把贾蓉放在眼里,反大叫起来,赶着贾蓉叫:“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上文焦大所说的“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就是说要和贾蓉拼命。这是修辞上的“折绕”,或“婉曲”,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张力,听上去比拼命更夸张。这里是折绕,而不是忌讳。红楼梦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实在没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用的东西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叫人暗暗的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暂且慢慢的办罢。” 所谓“那件东西”便是棺材,却不说明棺材。此处以“那件东西”代“棺材”,符合以此代彼的条件,是为“语讳”。陈垣先生史讳举例中所说的“史讳”,多属此类。,就避讳对象而言,避讳可以分为避尊讳、避亲讳及其它三大类。 避尊讳就是为尊者讳,也就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这里面又有“国讳”、“御讳”、“公讳”、“庙讳”、“圣讳”等不同名目,各种名目之间又有细微差别。兹举例如下: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不避庙讳:“ 唐避太宗御讳,率改世曰代。”新唐书裴矩传,隋末唐初政治家裴矩,本名裴世矩,入唐之后避唐太宗讳而去世字。 张中丞传后叙:“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仅:范围副词,言其多),城中居人(居人:居民,避讳。 )戶亦且數萬,巡因 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中宗四男:章庶人生懿德太子重润,后宫生庶人重福、节愍太子重俊、殇帝重茂。 懿德太子重润,中宗长子也。本名重照,以避则天讳,故改焉。” 唐代著名史学家史通著者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所谓“讳嫌”即“知几”之“几”与唐玄宗李隆基之“基”字同音,要避嫌讳。 旧唐书韦贯之传:“韦贯之本名纯 ,以宪宗( 李纯 )庙讳,遂以字称。” 以上诸例皆为避国君之讳,避尊讳还包括避皇后、皇太后的圣讳乃至皇帝的岳母之讳。,史记封禅书:“野鸡夜雊(u雉鸣叫)。” 注:“雉也。吕后名雉,改为野鸡。” 晋书虞预传:“本名茂,犯明穆皇后母讳,故改焉。” 避尊讳还包括避圣人之讳,清叶名沣桥西杂记避孔子讳: “金史:明昌中,诏周公 、 孔子名俱令回避此近代避圣讳之始。” 宋史地理志:“大观四年,以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避孔子讳。 元孔克齐撰静斋至正直记三:“丘字,圣人讳也,子孙读经史,凡云孔某者,则读作某者,以丘字朱笔远圈之。凡有丘字,皆读作区。至如诗以丘为韵者,皆读作休,同义则如字。”,宋人曾经避老子名字,能改斋漫录十三:“政和八年八月御笔,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名耳,字伯阳,及谥聃。见今士庶,多以此为名字,甚为渎侮,自今并为禁止。”然南渡秦相子熺字伯阳,当时不以为非,则政和之禁,亦具文耳。,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记载:“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是,汉语中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无独有偶,据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四避讳载:“宣和中,徐申干臣,自讳其名,知常州,一邑宰白事,言“已三状申府,未施行。”徐怒形于色,责之曰:“君为县宰,岂不知长吏名,乃作意相侮。”宰亦好犯上者,即大声曰:“今此事申府不报,便当申监司,否则申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直待身死即休。”语罢,长揖而退。徐虽怒,然无以罪之。三人者,皆不肯避权贵之讳以自系其姓名。”,避忌有表示尊敬之意,与不知避忌,每被以侮辱尊长论处。因此,一旦犯了避忌,轻者遭叱责,重者遭免官,甚至杀头以至于株连九族。“因犯尊者讳遭叱责者”如: “裁缝道: 曾中堂叫曾国藩 ,叫涤生。他听了,登时暴跳如雷起来,大喝道:你可反了!提了曾中堂的正讳叫起来!你知道这两个字,除了皇帝,谁敢提在口里!”此例采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虽系小说家言,但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例。 “蔡京在相位日,权势甚盛,内外官司公移皆避其名,如京东、京西并改为畿左、畿右之类。蔡门下昂避之尤谨,并禁其家人,犯者有笞责。昂尝自误及之,家人以为言,乃举手自击其口。蔡经国闻京闽音,称京为经,乃奏乞改名纯臣。此尤可笑。”,因犯尊者讳遭杖责者”如,北史杜弼传:“相府法曹辛子炎谘事云取署, 子炎读署为树,神武怒其犯讳,杖之于前。” “因犯尊者讳遭免官者”如,南史王亮传:“时有晋陵令沈巑(cun)之性粗疏,好犯亮讳,亮不堪,遂启代之。 巑之怏怏,乃造坐云:下官以犯讳被代,未知明府讳。” 因犯尊者讳而引来杀身之祸乃至家灭九族者最有名莫过于清雍正朝的那场文字狱。,犯讳的主角是浙江海宁人查嗣庭,查是康熙进士,翰林院编修,庶吉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查氏一门兄弟四人皆为进士,时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美誉。雍正四年(1726) 查嗣庭典江西乡试,以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的后四字为试题。被人告发“维止”二字,意在取“雍正”二字去其首。又查其笔札诗钞,“语多悖逆”。于是被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望”的罪名逮捕入狱。结案之时查本人已病死狱中,但雍正帝仍然难解心头之恨,将之戮尸枭示,查氏之子16岁以上者皆处斩刑,16岁以下的以及妇女皆给功臣家为奴。并暂时停止浙江全省的乡、会两试,以示惩罚。弟子多被株连。,为亲者讳又叫私讳或家讳。礼记玉藻:“于大夫所,有公讳无私讳。凡祭不讳,庙中不讳,教学临文不讳。” 孔颖达 疏:“谓士及大夫言,但讳君家,不自私讳父母也。” 陈澔 集说:“私讳,私家之讳也。”兹举私讳例如下。 司马迁的父亲名叫司马谈,故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同子参乘,袁丝变色”之语,其中的“同子”就是司马迁对汉文帝的宦官赵谈的称谓,佞幸传:“赵谈者,以星气幸”者也。赵谈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同名,司马迁为避父讳,所以就称赵谈为“同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在史记赵世家中他把张孟谈也写作张孟同。,何琇樵香小记卷上:“兰亭序后之揽者句,揽当为览,或云通用,或云误笔,其实乃自避家讳,故加扌旁。 右军 ,王览之后也。” 齐东野语四:“淮南王安,避父讳长,故淮南书,凡言长悉曰修。王羲之之父讳正,故每书正月为初月,或作一月,余则以政字代之。 王舒除会稽内史,以祖讳会,以会稽为郐稽。范晔父名泰,后汉书,郭泰为郭太。 李翱祖父名楚今,故为文皆以今为兹。 杜甫父名闲,故杜诗无闲字。 苏子瞻祖名序,故以序为叙,或改作引。 曾鲁公父名会,故避之者,以勘会为勘当。 蔡京父名准,改平准务为平货务。 此皆士大夫自避家讳也。”,旧唐书李贺传: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举进士。” 清梁章巨浪迹三谈有唐人避讳条云:古人避家讳,有绝不可解者,李长吉以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盖此风起于六朝,而唐人因之。唐律有一条,云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而冒荣居之。疏义云:“假有人父祖名常,不得任太常之官,父祖名卿,亦不合任卿。” 盖其初本避父祖名之本字,后乃并其嫌名(同音字)而亦避之。新唐书贾曾传:“曾擢中书舍人,以父名言忠,不拜。”萧复传:“进复户部尚书、行军长史,以复父名衡,改统军长史。”降至五季,犹沿此习,五代史刘昀传:“太常卿崔居俭当为礼仪使,居俭辞以祖讳蠡。”则不知此律何时始除也。,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 “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的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的胞妹,在家时名字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手笑道:“是极。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国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 林黛玉讳“敏”,乃私讳也。,不小心触犯亲者之讳,每每会为人耻笑。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韩皋为京兆尹,时久旱祈雨,县官读祝文,专心记公家讳,及称官衔毕,误呼先祖之名。”县官误呼先祖的名讳,竟成了千古笑柄。,各朝避讳宽严不一,避讳方法各有不同。史书上常有为避讳改易文字的地方,甚至改变前人的姓名、官名、地名、书名、年号等,致使古书淆乱不清。 古人避讳常用的四种方法:1.改字。2.空字。3.缺笔。4.改音。 改字之例前多有述及,再如清雍正帝名胤禛,于是,就制定条例:上一字胤,用“允”字代;下一字从“示”,从“真”,用“正”字代,或用“征”字代。(如江苏省的“仪真县”改作“仪征县”)。雍正三年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二十七日皇帝谕内阁宣示先师孔子圣讳丘字回避之法:为避讳孔丘名,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都应加耳字旁为“邱”。,空字之例或因避讳空其字而不书,或以空框“”代之,或以“某”字,或径书“讳”字。空字避讳的方法,其源甚早。书金縢(tn):“惟尔元孙某。”孔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某。”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此处的“某”就是对汉景帝刘启的讳称。史记汉书在谈到汉之诸帝时皆不直书其名。,古书缺笔避讳其例甚多,尤其是古代碑版之中几乎可以俯拾。乾封元年于志宁碑,“世武”“世”字写作“卅”。前面提到黛玉在遇到她妈妈的名字“敏”字时,也采用缺笔或改音的方法。 由于避忌太多太烦,称述不便,古人也深感苛苦,因此,曲礼有“二名不偏讳”之说。郑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 日知录:“宋武公名司空,改司空为司城。是二名不偏讳之证。”,然古代避嫌名者不乏其例,史讳举例:“刘绦、缓、绥,兄弟并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为照字,惟依尔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与正讳相犯,当自可避; 其有同音异字,不可悉然。刘字之下,即有昭音。吕尚之儿,如不为上;赵壹之子,傥不作一,便是下笔即妨,是书皆触也。”,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之明君,他不赞成二名偏讳,他曾于武德九年六月下诏:“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以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 今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避。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旧唐书太宗纪) 由此可知,唐代以前二字兼避已成风俗,至唐太宗时,才下令禁之。然礼多人不怪,禁者自禁,讳者自讳。唐代二名偏讳者仍有不少。日知录:“高宗永徽初,已改民部为户部,李世勣已去世字单称勣。阎若璩谓太原晋祠有唐太宗御制碑,碑阴载当时从行诸臣姓名,内有李勣,已去世字。是唐太宗时已如此,不待永徽初也。”,避讳之俗左右着人们的行动,古人为避家讳请求改任官职不只一例。旧唐书懿宗纪:“洙奏状称:蒙恩除授滑州刺史,官号内一字与臣家讳音同,虽文字有殊,而声韵难别,请改授闲官者。”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而唐冯宿父名子华,及出为华州刺史,乃以避讳不拜。” 避讳之俗给中国古书带来诸多问题,古书中不仅有因避讳致使文字残缺不全者,还有因避讳而致使经传谬误、莫名常语者,实可谓弊端丛生。不过,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历史学家陈垣,把史书的避忌资料加以梳理,归纳出史讳的诸种条例,将之应用到历史文献的校勘上,以此来判定历史之时代,古书之真伪,实在是化腐朽为神奇之一大发明也。,此外,我国还有一些避忌不拘对象,不论古今的避忌,例如“死”和“性”。 鲁迅 彷徨祝福:“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的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似乎,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字眼就会导致死亡疾病的结果。人们相信,语言具有魔力,言语与事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虽然,虽也无法验证这种魔力存在不存在,但人们还是相信它。正如房龙所说:“超然于这个世界的人或没有生命的物体是神圣的东西,人们绝不能冒着即刻死去的痛苦或永恒磨难的代价谈论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