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活风情和日常礼俗第一编:天文历律.ppt_第1页
中国古代生活风情和日常礼俗第一编:天文历律.ppt_第2页
中国古代生活风情和日常礼俗第一编:天文历律.ppt_第3页
中国古代生活风情和日常礼俗第一编:天文历律.ppt_第4页
中国古代生活风情和日常礼俗第一编:天文历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生活风情和 日常礼俗,概 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崇仰礼乐、仁义重德、务实圆通、敏睿却相对自闭保守,善于总结经验而精密逻辑推理能力相对缺失、世俗和崇高兼具的矛盾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目 录,第一章 天文律历 第一节、古代人的天文常识 第二节、古代人的历法知识 第二章 生养丧葬 第一节、古代的人口和年龄 第二节、古代的生育和生命仪式 第三节、古代人的命名及避讳 第四节、古代人的葬丧礼俗 第三章、婚姻家庭 第一节、古代的婚姻 第二节、古代的家庭,第四章、衣食住行 第一节、服饰 第二节、妆扮 第三节、佩饰 第四节、古代人的饮食 第五章 休闲娱乐 第一节、文艺娱乐 第二节、烟花柳巷里的女伎 第三节、体育运动,第一章:天文律历,第一节、古代人的天文常识 一、“帝”、“上帝”和“皇帝” 二、自然神话 第二节、古代人的历法知识 一、年月日划定和节气 二、几大重要节日的礼俗 三、古代的时间记录法则,一、“帝”、“上帝”和“皇帝” 1、帝、上帝:上古时,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为同义词。 2、皇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皇帝被认为是天(上帝)的儿子,代表天帝在人间行使统治世界的权力,因此称天子。 春秋感精符曰:人主与日月同明,四时合信,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父天於圜丘之礼也。母地於方泽之祭也。兄日於东郊,姊月於西郊也。),第一节、古代人的天文常识,皇帝的别称: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国家”。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圣人”、“宅家”。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官家”、“官里”,取“五帝宫天下,三王家天下”意。又以庙、祖称皇帝,如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 。 此外,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比如万历、崇祯等等)。 皇帝与国王的区别:,“皇帝”一词的来历: 最早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在我国,“皇帝”的称号始于秦始皇。 三皇:天皇、地皇和人皇,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为伏羲(太昊)、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亦称有熊氏)。 五帝: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 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 氏及帝舜有虞氏。,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20),二、自然神话:人格化的风雨云日月,1、风师飞廉:飞廉,亦作蜚廉。 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上林赋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騕褭,射封豕”的句子,集解郭璞曰:“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 汉书武帝纪有“还,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晋灼注飞廉曰:“身似鹿,头如爵(雀),有角而蛇尾”; 三辅黄图:“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2、雨师荓翳(屏翳):传说掌管雨的神。 周语:“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注:“翳,犹屏也。一曰灭也。”广雅:“翳,障也。”广韵:“隐也,蔽也。” 广韵雨师谓之荓翳。史记司马相如传:“召屏翳。”注:“雷师也。” 3、云师丰隆:传说中的云神。 九歌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 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九章思美人:“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远游:“召丰隆使先导兮,问太微之所居。” 九辩:“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4、日御羲和:太阳女神,也是最早有记载的关于时间历法的官职。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五帝中的少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泉。” 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无迫。” 王充论衡:“日中有三足乌”,“日出扶桑,暮入细柳”。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史记夏本纪记载:“羲和,掌天地四时”。,5、月御望舒:望舒是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的女神。也是月亮之母。 淮南子:“月御曰望舒,又名纤阿”。 史记“阳子骖乘,纤阿为御。” 月御另外也作:明舒、素舒、圆舒。 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些始浴之。” 史记历书:“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东,起明于西。” 吕氏春秋说:“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第二章、古代人的历法知识,历法:就是安排年、月、日的方法。规定一年里有几个月,一月里有几日,一年里什么时间干什么等。,第一节、年、月、日的安排和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的划定 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 月: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朔望月)。 年:说文说:“年,熟谷也。”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太阳年)。 闰月: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十二个月:六个大月个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这个日数少于一个太阳年。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四季循环的实际周期约365 1/4日,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 1/4日,积三年则差一个月以上,故三年加一个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配合。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四季:一年分春夏秋冬四时(季),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春秋”和“春秋冬夏”: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 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 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春秋,这是因为“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 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上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二十四节气:把周岁365 1/4日平分为二十四节气。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中,二分(春秋分)二至(冬夏至)最重要,二分又叫日中、宵中或日夜分;二至又叫日永、日短或日长至、日短至。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分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 秋处露分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阳历2月起,按月两节不改变。 上半年逢6、21,下半年逢8、23。,第二节、几个重要节日和节庆礼俗,十三大重要的传统节日:元日、立春、元宵、社日、上巳、寒食和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日。,一、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古书多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等。尚书大传又称“三朝”。 宋王勉夫野客丛书卷十六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有所谓前三后四之说。元旦贺新年晨五鼓设香烛,陈果饼、酒食,拜神祉,依序拜尊长, 非至亲不面贺,惟以红帖投其门中,通名候问,三日之后,亲友往来宴会为乐,元夕,吃粉团、演灯。,传统习俗: 1门饰 所谓门饰,就是在门口装饰某些饰品来增强门驱灾迎祥的功能。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梗和桃符 桃木:东汉王充论衡订鬼:“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桃梗:由桃木雕刻成。 桃符:南北朝出现。又名桃枝、桃板、仙木等,桃符之名最著。梁朝宗懔荆处岁时记:“(元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宋代的桃符,有狻猊、白泽等神兽,和驱鬼辟邪的桃木、神荼、郁垒相配,反映了人们迎祥和驱邪的两个愿望。,春联 写在桃符上的祈福禳灾的祝颂之语,于五代时早已有了。第一幅春联是后蜀君主孟昶,某年除夕亲自写桃符置寝门左右,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明代年节用红纸书吉庆语贴于门为春联之俗,已经盛行。清初钮玉樵觚剩续编记述明末清初诗人归庄(字玄恭)的轶事云:“吴俗每逢改岁,必更易红笺,以吉语书门。忽一元旦,见其门有北平都督佥事,南台御史丈夫一联,贺岁之客,讶而未解其意,玄恭曰:我亦欲集福寿、求平安耳。” 明代春节挂春联之俗流行,但挂桃符的风俗仍存在,日后,桃符才逐渐消失,春联则流传至今。,门神 古代很早有门户之祭,后世之所谓门神,指张贴或绘在门上的神祇形象,他们守在门口,主要任务是驱鬼辟邪,为“看门神”家庭的保护神。 最古老的门神是神荼、郁垒,南北朝时才将他们称为“门神”。 梁宗懔荆处岁时记云:“岁旦,绘二神披甲执钺,贴于门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垒,谓之门神。” 唐代以后将历史人物秦琼、尉迟恭奉为门神。,2拜年 梁宗懔荆处岁时记云,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是亲族间的礼仪性的节俗。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此礼俗南宋最盛。许多人无法亲自拜年时,便请人送上自己的名片去拜贺。宋张知甫可书云:“刁景纯官于都下,遇节必令人持马衔,每至一门首,撼数声而留刺以表到。”“刺”即是名片,现在的送贺年卡之俗,正是由古代投帖拜年的风俗发展而来。,二、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它的意义是指春天从此开始。 春秋时期,立春作为一个节气就出现了。在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迎春礼的描述。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的礼俗和民间的饮食和服饰习俗。唐宋时,这些礼俗和习俗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明清两代是立春文化的鼎盛时期。辛亥革命以后,立春的官方礼俗骤然消亡,而民间的习俗也逐渐式微。现在,立春只作为一个节气而存在,相应的民间习俗只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或者说通过春节的喜庆延续着。,传统习俗: 民间: 立春祭祖。祖先和活人一样,也享受春宴,吃春饼,吃五辛盘。 “烧春”。浙江临海县志:“民家焚樟木屑于炉谓之接春”。古人认为可以“助阳气,除阴邪”。 官方: “施土牛、耕人于门外”。立春日,用泥土塑一牛和一耕田之人,立于东门外,牛与人均着象征春天的青色。保留到立夏。 “鞭春”和“送春”。向皇帝进奉春山宝座、芒神、土牛和春牛图,完成所谓“进春”仪式之后,就回到顺天府官署将牛打碎,谓之“鞭春”。这礼俗也叫“打春”。民间干脆把立春节气也叫“打春”。用于鞭春的物品是春杖。卢肇有诗曰:“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鞭春后“送春”。,“咬春”。生吃水红萝卜,谓之“咬春”。北方吃萝卜,南方吃生菜。 在立春时,还有春宴用的春盘。春盘有专用萝卜做的,也有用五种辛辣蔬菜做的五辛盘。五辛是葱、蒜、椒、姜、芥。 立春时,春盘是副食。主食是春饼。春饼用小麦面制作,烙制而成。单吃面饼不够味。于是人们又有了面饼加火腿肉、鸡肉、菜心,甚至辅以柿饼、黑枣、胡桃仁、糖、豆沙,做成馅,油炸而成。办春宴,除了主食、副食以外,还有春酒。,“春花”。立春时穿着也有讲究。官方迎春穿青衣,戴青色头巾。清代官员要穿吉服或者朝服。青年妇女头戴彩花,称春花。春花外,还戴纸做春燕、春蝶和春蛾。迎春礼中的春杖也被妇女微缩后戴在头上。孩子穿花衣、放炮,帽子和衣服上有布做的春鸡和春娃。朝庭迎春时旗帜为青色,老百姓也把青色的小旗戴在头上。 房门上贴“宜春”二字,也贴“春”、“福”、“寿” 。 牛角、马耳上系红布,或用红绿色搽牛角。,三、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传统习俗: 燃灯。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 吃元宵。 “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四、社日 社日是以社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说文:“社,地主也。”礼记郊特牲:“社,祭土。”约在春分前后,即立春后第五日,农家具牲醴,祀土神以祈年。 社日起源于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传承达数千年之久,“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 秦汉以前,社腊并称,为一年中数一数二的重要节日。 晋书礼志:“祭用仲春,义取重生”,于是“择元日命民社”,“元日”为二月的甲日,即为最初的社日。秦汉时形成春社与秋社两个社日,“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汉代后,社日确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秋分前后)。“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食其胙”。 唐宋时,社日达到全盛状态,重要性盖过中秋、重阳。妇女 “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张籍吴楚歌词)。宋代妇女有社日回娘家的习俗。 儿童“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陆游春社)。“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夸”。 “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 社日在元明顿衰。,五、上巳: 古代以阴历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为“上巳”,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修禊。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有时仍以巳日为上巳节,不固定为三月三日。 王羲之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是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浙江兰亭修禊时候所写。王羲之等人临曲水而洗涤,每人都作了诗文,王羲之作了序,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这些都是上巳日的活动。,六、寒食和清明: 不少地区又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祭祀节。寒食节应当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由于时间近,人们便习惯地把两个节日当成了一个节日。 寒食节的由来:取意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一般在清明节气那一天即介之推被焚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后来,清明节扫墓习俗流传下来,成为我国人民追念故人、寄托哀思的风俗节日。,七、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八、七夕: 农历七月七,俗称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九、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俗称“鬼节”、“施孤”。 “盂兰盆会”本是印度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的佛教仪式。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叫作“布田”。放“水旱灯”,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店铺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十、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中秋起源: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普遍;唐代玩月之风大兴。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中秋食俗: 团圆饭。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清宫尝特大的月饼,名曰“吃团圆饼”。 吃月饼。 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有“玩月羹”等,未见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十一、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易经定“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传统习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登高遥望兄弟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远眺。 遍插茱萸。 观赏菊花、饮菊花酒。艺文类聚引续晋阳秋说:“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时的“蓬饵”。,十二、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 冬至习俗: 吃馄饨。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称“添岁”。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进补。 冬至“祭祖”。,十三、腊日: 腊日是古代重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指农历十二月初八,祭祀百神之日,旧称“腊日”,俗称“腊八节”。是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传统习俗: 吃赤豆粥。 腊八粥。喝腊八粥本是佛教徒的习俗。据武林旧事记载:腊月“八日,则寺院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子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宋代,民间争相效法,在腊日熬腊八粥,俗称“腊八饭”。不仅自家食用,还馈赠亲友。嗣后,逐渐演变成了庆贺丰收的习俗。明代,腊八粥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佳品。清代,喝腊八粥之风更盛。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红枣合水煮熟,外用桃仁、杏仁、瓜子、花生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干以作点染。” 腊八蒜。,三、古代的时间记录法则 1、纪日法:干支纪日。干是天干,共有10个符号;支是地支,共有12个符号。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60干支: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