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三国演义》的节奏艺术_第1页
(论文)《三国演义》的节奏艺术_第2页
(论文)《三国演义》的节奏艺术_第3页
(论文)《三国演义》的节奏艺术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7 年第4 期 中国文学研究 R e s e a r c h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第4 期,2 0 0 7 n 与代文学 三国演义的节奏艺术 邓百意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上海2 0 0 0 6 2 ) 关键词:三国演义;节奏 摘要:三国演义的节奏表现具有推进快,橄榄状节奏塑形吐及变奏幅度大的特征。详细解析三国演义的节 奏既有利于把握中国古典小说节奏表现的常态,又可助于我们更精切地体味创作者的艺术匠心。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3 7 5 3 5 ( 2 0 0 7 ) 0 4 0 5 4 0 4 T h e R h y t h m A r to f T h eR o m a n c eo f t h e T h r e e K i n g d o m s D e n gB a l y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h i n e i e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v r a l u r v - E a s t C h i n a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脚,S h a n g h a i2 0 0 0 6 2 ) K e yw o r d s :T h e R o m a n c eo ft h e T h r e e K i n g d O l l f l S ;R h y t h m A b s t r a c t :A d v a n c i n g a t f a s t s p e e d ,t a k i n g o l l t h e s h a p eo f o l i v e l i k e ,a n d h a v i n g l a r g e e x t e n t o fv a r i a t i o n a r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o ft h er h y t h m e x p r e s s i o n o fT h eR o m a n c eo ft h e T h r e e K i n g d o m s P a r s i n g t h er h y t h mo fT h eR o m a n c eo f t h e T h r e e K i n g d o m s c a r o f u t i yw i l lb eh e l p f u l t or e a l i r , et h en o m u d r h y t h me x p r e s s i o a o f C h i n e s eA n c l e u tN o v d a n dh eh e l p f u lf o ru s t 0a p p r e c i a t e t h e c r a f t s m a n s h i p o ft h ea u t h e r a c c u r a t e l y 当代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如此解释节奏:“乐音时值 的有组织的顺序,是时值各要素节拍、重音、体止等相 互燕系的结合。强弱、快慢、松紧是节奏的决定因素。其 作用是把乐音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体现某种乐 思。”w 随着适用范围的扩大,“节奏”渐渐超越的音乐的 范畴,演变成形容一切事物运行轻重、缓急、行止交替的泛 化概念。在小说的叙述中,小说家将林林总总的艺术要素 聚合在一起,然后再适应各种需要进行多样化的形式组 合,其变动不拘然的运行方式,产生起伏不定然亦有一定 规律可循的动感,这种动感就是节奏。 中国古代曲家认为,曲之节奏控制是否得当,是曲目 演奏成功与否的关键,其控制之法全在轻重缓急得宜,惟 有把握了制曲的轻重缓急之道,然后怨慕怀思之意乃出, 若全曲不分缓急平平而过,则跌宕顿挫、哀伤怨慕皆无分 辨。小说节奏亦似于如此,凡讲求小说节奏效果者,必须 重视节奏的缓急得宜,亦即恰到的节奏速度,缺乏r 这一 重要的技术参数,则进一步有关节奏张驰交替之审美效果 的探讨,都将因为失去可供解析的标准而沦为空荡无依之 谈。与音乐节奏快慢纯粹以物理时间刻度作为评价标准 相比,小说节奏的速度衡量既适府节奏速度测定的一般性 原则,又充分体现了小说的艺术门类属性。在音乐艺术领 域,节奏速度眦每分钟多少拍为评价标准,如要求以慢板 速度表现的乐段,它的节奏就应该是每分钟5 2 拍。小说 节奏的快慢缓急评定同样诉诸于时间但是这里的时问不 是指物理时间,而是故事时间,小说的这种“以文字形态进 行的叙述运动”的特征,决定了小说的节奏快慢应该由一 定长度文字中所包禽的被叙述故事时问总量的大小米衡 量。同一文字长度的叙述段落所包含的故事时间总量越 大,小说的节奏运行速度越快,反之,单位文字内所含时间 量越小,小说的节奏运行速度就会越慢。 当代小说家古华在闲话芙蓉镇中曾经说过:“我国 古典文学作品中,故事发展的节奏和速度都是较快的。读 者也读着痛快、习惯。”口相对于现当代小说而言,中国古 典小说的节奏无疑是相当快的,这种快节奏特征在历史题 材小说中表现得尤其鲜明。三国演义作为古代中国第 一部用于阅读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一面世就产生了轰动效 应,形成经久不衰的“三国”热,以之为艺术范本的小说创 作代代不绝,其巨大的示范效应使得它对于整个明清古典 收稿日期 :2 0 0 7 3 2 1 作者筒舟 :邓百意( 1 9 8 0 一) ,女,湖南湘潭人,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现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 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 主义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都是非常显在而深远的。就节 奏艺术言之,说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快节奏叙述风格定型 于三国演义殊非过论。 要测定三国演义的整体节奏推进速率,通过确定 故事的起止时间来计算故事时间总量具有重大意义,因为 “节奏分析可以从对素材的时间过程作一个鸟瞰作为开 始。一旦对各种事件或事件系列所包括的时间总量作出 鸟瞰,就有可能运用这些资料确定总体节奏。”H 3 嘉靖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文的故事时间始于汉灵帝2 年 公元 1 6 9 年) ,终于晋武帝太康元年( 公元2 8 0 年) ,共计1 1 2 年, 计算平均值相当于每1 回需要叙述0 9 3 年问发生之事, 亦即三国演义叙述的平均推进速度是0 9 3 年故事时 间回。以上对嘉靖本故事时间总量的分析已经透露出了 三国演义在节奏设计方面的一个重要信息,而如果我 们再以毛评本作为统计对象,以上的数据都要改写。毛宗 岗出于在引首部分追溯前代历史传统的执着追求。将小说 时间的起始位置从建宁2 年一下子提前到了。周末七国纷 争”之时,如此便可故事时问的起点位置上溯到公元前4 世纪。时间终止位置则要下挪至晋太安元年( 公元3 0 2 年) 纵横上下共计7 0 0 多年。平均下来,后一种计算方法中每 回的时间跨度须大于6 年,与0 9 3 年故事时间回相比 整体节奏又加快了近7 倍。这种动辄百年乃至几百上千 年的大时间框架设计,在整个中国古代小说故事时间框架 设计中随处可见。历史题材小说自不待言,就是在水浒 传、金瓶梅、红搂梦等以反映英雄传奇和世态人情 为核心的小说中,也是一个非常显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 肇始者,毫无疑问,应该是三国演义。与许多惯于从漫 长时问流中截取出具有特别意义的几年、几个月、几天、甚 至几个小时来予以慢节奏精细表现的现当代小说相比, 三国演义引领的这种纵览百年的框架设计无疑会带给 读者非同一般的快节奏阅读感受。当然节奏的快慢感受 不仅仅受故事时间总量大小的影响,它还与阅读者的审美 接受水平以及创作者特定的叙述技法运用有关,但不可否 认,在有限篇幅内让大量的故事时间迅捷流过,的确是制 造快节奏教述效果的一种便捷方式。 进一步考察三国演义的整体故事时间分布规律, 可以找到一个鲜明的撤榄形结构设计。如上所述,毛评本 三国演义在小说的开头添设了1 个引首部分,叙述人 以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合”引领全文, 从周末7 国纷争说起,自秦而汉,自高祖统天下而至于 正文故事开头部分的中平元年,短短6 0 0 字内故事时间飞 速推进了6 0 0 多年。即便不以毛评本为评价对象。嘉靖本 卷之1 开篇9 0 0 内亦迅速将故事时间从建宁2 年推进到 中平元年,其时间推进也是全书中极为迅速的1 个部分。 鉴于以三国演义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普遍存在的 开头部分大时间跨度现象,有学者试着从文化学的角度分 析这类特殊现象的成因。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一书 中提出了“叙事元始”的概念,他说:“中国著作家往往把 叙事作品的开头,当作与天地精神和历史运行法则打交道 的契机,在宏观时空、或者超时空的精神自由状态中,建立 天人之道和全书结构技巧相结合、相沟通的总枢纽”。杨 义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开头方式隐含着特殊的文化 学密码,故将之命名为“叙事元始”,中国占代小说家之所 以偏执于篇首的大跨度时间操作是因为想要“从天地变 化和历史盛衰的漫长行程中寄寓着包举大端的宇宙哲学 和历史哲学”H J 。这种执着于在故事开头部分将正文开 始时问大幅度向前延展或者快速推进故事时间的做法,也 许并不一定都出于寄寓特定宇宙哲学和历史哲学的目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肯定与小说家“追本穷源”的 结构设计密切相关。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指出: 三国一书,有追奉穷源之炒。三国之分,由于诸镇 之角立;诸镇角立,由于董卓之乱国;董卓乱国,由于何进 之召外兵;何进召外兵,由于十常侍之专政。故叙三国必 以十常侍为之端也。然而刘备之初起,不即在诸镇之内, 而尚在草泽之问。夫草泽之所以有英雄聚义,而诸镇之所 以缮修兵革者,由于黄巾之作乱,故教三国又必以黄巾为 之端也。乃黄巾束作,则有上天垂灾异以警戒之,更有忠 谍智计之士,直言极谏以预料之,使当时为之君者体天心 之仁爱,纳良臣之谠论,断然举十常侍而屏斥焉,则黄巾可 以不作,草泽英雄可以不起,诸镇之兵革可以不修,而三国 可以不分矣。故叙三国而追本于桓、灵,犹河源之有星宿 海云。 一 正因为三国演义作者有着穷追主体故事生发本源 的预设目的,在开篇部分通过迅速的时间流转来迅速勾连 各种跨度极大的时空,进而架构出一条主体情节演化的因 一果之链,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选择。这种思维方式几乎 存在于所有古典小说家头脑中,决定了他们在小说开篇部 分必然随心所欲地演示着时空乾坤大挪移,采取极为快速 的乃至跳跃式f 直接对某段故事时闻予以省喀,造成连续故事时 程中出现步幅大小不一的跳跃) 的节奏推进方式,以迅疾的时 空转换配以深刻的命理解说,有力地冲刷着读者的神经。 就在这湍急的时速中,作者扣响了人物的命运之音,其情 感效果不啻于贝多芬在第5 交响曲开始时,模仿命运之神 敲门的几个“d i d i d i d u m ”的简单音符所带给人的力 度震撼。 如前所述,( 三国演义( 嘉靖奉) 的开篇部分节奏推进 极速,仅仅在第1 回内就将故事时间从建宁2 年推进到中 平元年,这1 6 年的故事推进中罕有慢节奏的场景叙述,几 乎全由快节奏的概括叙述或者跳跃式的省略叙述构成。 嘉靖本卷1 的“安喜张飞鞭督邮”至卷2 4 “司马复夺受禅 台”,照应着毛本第2 1 1 9 回,是为腹部,故事时间从中平 2 年算到孙皓改元之前,计7 9 年。在经历了时问激荡得 令人眼花目眩的引首部分之后,小说家终于从容进人主体 故事部分叙事快节奏概括叙述与慢节奏场面叙述交相推 进,作者开始在许多重要的情节段落中集中设计一系列大 的场面叙述来慢节奏刻画人物,时间之流在狭窄的沟谷经 5 5 历了一场瞬息万变的旅行之后,开始进人茫茫大江,势如 奔马之节奏至此变得张驰相递、悠游雍容起来。嘉靖本卷 2 4 “羊枯病中荐杜预”、“王清计取石头城”对应毛评本第 1 2 0 回,是为尾部,故事时间从元兴元年至太康元年共计 1 7 年。显而易见,在故事开始部分实行快节奏推进以后, 作者在小说结尾部分也采取了快节奏推进策略。故事叙 至晋太康元年昊主孙皓赴洛阳面见晋主司马炎、得封归命 侯,小说本可以画上休止符了,作者仍补充道:“后主刘禅 亡于晋太康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康元年,吴主孙皓,亡 于太康四年,三主皆善终。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 一统之基矣”。作者加上这儿句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阐释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的天道观,保证全书 因果链条的完整性,客观上却造成了叙述节奏大幅加快的 效果。 综列三国演义开头、主体、结尾3 个部分的故事时 间与回数之比,可以得出1 6 :1 、7 9 :1 l g 、1 7 ;l 的结果。清 代曲学家徐太椿剖析乐曲的节奏速度结构之道时有云: “曲之徐疾,亦有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章法 之徐疾也。”o 中国的古曲一般以慢节奏起势,然后渐渐 由慢人快,至曲之煞尾,往往又有一个由快入慢的节奏转 变以缓缓收势于是其整体节奏速度分配表现为两头缓而 中闯疾。有趣的是,当我们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时闸进 行全局扫描,通过量化故事时间和叙述篇幅的比例来测定 小说节奏的整体推进速度时,可以得出1 个与古曲整体节 奏速度排布完全相反的造型:三国演义节奏速度的整 体表现形态是两头急、中间缓,好比2 个急板之间夹住了1 个慢板,平川莽莽的两端是沟谷间激浪滔滔。如果以图形 倒示的话正好构成了1 个两头尖细、中间肥大的橄榄造 型。这一节奏排布的造型非独现于三国演义,它在中 国古典小说中是一种普泛化的存在,在水浒传、金瓶 梅、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作品中都可以轻易验证。 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云:“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 停,腰腹肥满。”姜夔的所谓“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固然 是针对诗歌的结构布置而言,若放在中国古典小说节奏表 现形态问题上,也恰可为之作一个形象化的注脚。 对三国演义整个故事发生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总 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其整体节奏,将上述时间总量 的分布规律予以图像演示可以得到类似于橄榄形状的造 型,如果再细化到对具体人物和事件所涉及的时间总量进 行分段配比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三国演义各局部的 节奏,而这最后的一步对于三国演义创作艺术研究尤 具意义。 很早就有研究者指出三国演义存在明显的“尊刘 贬曹”倾向,或以个别词句的表述差异作为论据,如曹操的 出场介绍,在不同版本中有“英雄”与“奸雄”之别,或者以 某些文段的改写、删略、增添作为论据说明。当然,上列2 种情况的确能够直接映现出作者的态度,但若从小说节奏 表现的角度进行解析,将可以更深一层地印证上文结论。 5 6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展开部分( 腹部) ,快节奏的概 括叙述、省略叙述和慢节奏的场面叙述得以配比运用,小 说的节奏演进开始有了张驰推递的动人之态。这种节奏 形态的变化是很鲜明的,在明清小说创作中成为一种常 态,几乎所有的小说家都能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该技巧, 对此我们无需过多论证。需要投注特别注意力的是,三 国演义作者究竟在何处频繁使用慢节奏处理方式、何处 一般以快节奏迅速带过,以及为何率可用慢节奏详尽刻画 的场面结果用了茼括的快节奏处理方式。 作为创作三国演义时非常重要的史实资料来源 库,1 - - 国志的总卷数为6 5 卷,其中魏书3 0 卷,蜀书1 5 卷,黑书2 0 卷,魏、蜀、吴的卷目配比是6 :3 :4 ;若以总字数 论,魏书实际上更是占到了6 0 以上的篇幅。无须过多 论证,仅凭上列数据就可以明了陈寿的主体倾向是以曹魏 为正统,以刘蜀和孙吴为闰运。到了罗贯中的笔下,这一 切得到改观。稍具分析能力的读者都可发现,三国演 义作者选择把主叙事焦点放在刘备集团上,凡是涉及到 蜀汉集团的莺太事件,都采用高密度萤笔墨叙事,以相对 曹魏、孙吴集团而言缓慢得多的叙述节奏向前推进。在对 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这4 个主角频繁的聚焦中,作者 “拥刘反曹”的倾向可谓不彰而显。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 题,不妨做一点数据统计。很多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 有一个感性认识,那就是从诸葛亮出山到病逝这几十回篇 幅,蜀汉集团是绝对的叙事中心,其间的人物刻画奕奕生 辉,故事也写得虎虎有生气。究其因,与节奏的掌控有关。 在这情节发展最为扣人心弦的几十回中( 3 5 1 0 5 回) 故 事时间从建安1 3 年( 公元2 0 8 年) 推进到蜀建兴1 2 年( 岱元 2 3 4 年) ,总计2 7 年,平均节奏速度是03 8 年回而前此 3 4 回的节奏速度是1 1 5 年回。后之1 5 回的节奏速度屉 3 0 7 回年,节奏的疾缓对比十分鲜明。如果将三国演 义所有以慢节奏方式表现的段落数量和篇幅大小按照 魏、蜀、吴3 个集团进行归类统计,将可以更清楚地明了问 题的实质。小说共计2 4 卷1 2 0 回,以蜀汉集团人物为焦 点的回目占到了近7 0 回,一些刻划十分出色且篇幅相对 庞大的慢节奏表现段落,诸如“温洒斩华雄”、“过五关斩 六将”、“血战长阪坡”、“单骑救主”、“隆中对”、“舌战群 儒”等,都是用盛大的场面描写从容展现蜀汉集团文臣武 将非凡的武功韬略。如关羽挂印封金之后,紧接过五关斩 六将,作者用了第2 7 回整回的篇幅表理不及半月之事,这 在( - - 国演义中已经是特例。更有甚者,在小说的第4 3 回,作者以鸿篇巨制大肆抒写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傲视群 伦、挥洒自如的胸襟气度,时间仅几日而占书1 回,是全书 场面叙述规模最太、节奏推进最慢者。即便是以魏、吴集 团人物活动为主的慢节奏叙述段落,也有相当一部分被用 来侧面烘托亮化刘备、诸葛亮、关羽、张一毪等人物。以“ 一5 0 固赤壁之战为例,这6 回文字中有3 3 个慢节奏叙述 段落用以正面展示周瑜的文韬武略,而在这3 3 段文字中 竟有1 2 段梭正反不一地用来烘托诸葛亮,其实际效果是 实写周瑜而虚画诸葛,随举一例如下: 肃回见靖邀 帐内。肃曰:“今日何故痛责黄盖 也? ”瑜日:“谙将怨否? ”肃日:“多有心中不平者,不敢明 言也。”瑜日:“孔明知否? ”肃日:“他也埋怨都督忒情薄。” 瑜笑日:“今番须瞒过也。”肃日:“何谓也? ”瑜日:“夸日打 黄盖。乃计也。欲夸他诈降,先须用苦内计瞒过曹操,就中 用火攻之,可_ 央胜也。”肃乃暗思孔明之高才,不敢明言。 ( 第4 6 回) 该段落叙周垧自以为瞒过了诸葛亮而矜矜自得,须不 知鲁肃刚从孔明之处回转,心内明Y :f L 明早已猜透打黄盖 的真实用意,因此周瑜的此番表演除了暴露自己的浅薄以 外,更反面映衬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可以说,如果没有 刻画周瑜的3 3 段中的这1 2 段文字,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 的形象不可能那么深人人心。返观以蜀汉集团人物活动 为焦点的慢节奏叙述场面,极少出现用以反衬或者烘托他 方集团之人的情况。 依据注意力分配的一般规律,故事节奏的快拍一般都 与创作者认定的价值意义较弱的时刻重合,从近处用细线 条详细写来的慢拍往往是意义重大的时刻,何者用快节奏 表现,何者用慢节奏表现,实际上关系到作品主题和作者 的价值取向能否准确地传达给读者。罗贯中的主流价值 取向无疑是“灭曹兴汉”、“拥刘反曹”的,这一点除r 从不 时插入的史官式议论文字可以明显看出以外,还可以在小 说章回配比上表现出来。进一步细化,则可看快节奏叙述 和慢节奏叙述在不同集团人物身上的配比。对刘备、关 羽、张飞、诸葛亮等的“功”以及各种优长,作者总是再三 再四以性质相似的场面慢节奏细腻展现,而对于他们的 “过”以及性格、能力的缺陷,不是直接跳过就是用快节奏 概要处理,即便有以场面刻划慢节奏叙述的情况,也大都 篇幅短小,一次而过。在以曹操为首的曹魏集团身上,作 者用笔正好相反,对他们是慢于“过”而速于“功”,尤其针 对曹操,作者反复用性质相似的场面慢节奏刻划他的“奸 诈”、“忌刻”和“寡恩”其雄才大略平乱安邦之能则以快 节奏匆匆带过。如此处理,即便不看彰显作者主舰态度的 议论性文字,读者也绝不会走向与预设的主题和价值接受 方向相反的一面。 再以战仗描写为例,无论是规模还是地位,三国演 义中大大小小的战仗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就地位和历 史意义的重要性来看,魏灭蜀和晋吞吴这两次战役改变了 历史格局,应该是整个三国战事体系中具有非同一般意义 的2 次大战役,而恰恰是这2 次战役,作者以粗疏的笔墨 轻轻带过。至于当阳之战、过五关斩六将等于历史走向投 有决定性意义的小战仗,作者却不惜笔墨反复皴染,频频 以慢节奏形式徐徐推进。作者以缓慢得多的节奏细腻刻 画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蜀汉集团文、武精英们的非凡举 止,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能够有力凸显表现对象一般,大 篇幅、慢节奏的聚焦在加重特定情节段落中的节奏表现力 度的同时,使得特定人物群像更加光彩照人。构成悖论的 是,这一群文武英雄所归属的蜀汉集团却是三足中最弱的 一足,群豪们拼尽全力也无法力挽狂澜、救衰扶弱,最终只 能落人“有心扶汉,无力回天”的命运悲剧。这使得客观 艺术效果上表现为作者在蜀汉集团一方投注的注意力越 多,其叙述节奏越缓慢,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