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能源价格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_第1页
论能源价格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_第2页
论能源价格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_第3页
论能源价格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_第4页
论能源价格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题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发展,较低的能源价格和充足的能源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能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我国能源如何继续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油然而生。我国的能源定价还处于政府定价阶段,煤炭价格虽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是由于电价没有放开,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进行得并不彻底,存在合同价和市场价双轨制。成品油定价机制也经过了三次改革,力图与国际价格波动联动,但是由于国内成品油中准价审批的滞后性,这种定价机制并不科学。电价由发改委审批,在煤炭价格高涨的时期,国家推出“煤电联动”机制,但是实践表明这种暂时性的价格机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价管制和煤炭价格放开之间的矛盾。在现有的能源定价机制下,我国的能源价格水平不能反应市场的供求信息,造成对能源的过度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高耗能企业的发展势头充分体现了不合理的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低效率。同时,在现有的定价机制下,政府往往对生产侧进行补贴,而不是直接对消费侧补贴,补贴多少往往是政府与能源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因此能源价格体制改革的含义在于,建立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根据市场供需情况由市场对能源定价,同时国家根据需要对消费侧进行补贴,补贴金额可以通过听证会等方式确定。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将逐渐有步骤地取消补贴。这样既可以发挥能源价格在是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又充分考虑了不同层面对能源价格水平的接受消化能力,把能源定价机制改革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安定的影响降到最低。目前,能源定价机制改革的步伐比较慢,力度比较轻,主要是因为政府对能源价格体制改革的影响不确定,对能源价格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过分担忧是影响能源价格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经济是基础,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进行能源定价机制改革首先要明确能源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传导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1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从工业增长、外贸等总量角度以及行业角度,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投入产出分析全面研究我国主要能源(煤炭、电力、石油)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国内外研究现状西方对能源经济问题的研究比较早,国外能源经济学学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培养了大批学者和研究人员,他们对西方发达国家能源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积累了丰富的能源经济学理论。而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能源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刚刚起步,对能源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西方能源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体系,并不能直接适用于我国的情况。因此对能源经济关系的研究可以对现有的研究进行补充,并推动能源经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1国外能源一经济研究现状西方对能源价格与经济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涨,经济陷入衰退,这场经济衰退是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由此引发了对石油价格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包括PierCe和Enzler(1974), RaSCheandTatom(1977),Mork和 Hal1(1980)以及Darby(1982),这些研究都证明和解释了石油价格上涨以及宏观经济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Hami1ton(l983)运用VAR方法,检验了二战以后包括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的油价、GNP和失业的数据,发现石油价格引领了二战之后除1960年以外的每次经济衰退。随后,GISSer和Goodwin(1986)和Hiekman等(1987)利用美国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石油价格上涨与经济的负相关性。Darby(1982),Burbidge和Harrison(1984),以及Brun。(1981),SachS(1985)则对其他国家的这种负相关性进行了相似的实证检验。此后,实证分析进一步得到拓展,JoneS和Leiby(1996)估计出以GNP度量的石油价格弹性区间为卜0.02,一0.08。JoneS和Leiby(1996)进一步肯定了这21导论一估计,认为1973年之后,石油价格在GNP中的比重为4%一6%,从这个比重来看,石油价格弹性在卜0.02,一0.081区间内是合理的。在对石油价格和经济负相关性进行实证的同时,西方经济学学者也试图对这种负相关性进行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1、供给冲击效应Rasehe和Tatom(1977,1981),Barro(1984)以及Brown和YuCel(1999)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带来供给冲击。石油价格上涨,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石油资源稀缺性凸显,减缓了产出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产出降低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上涨带来失业的增加。如果消费者认为石油价格的上涨是暂时的,他们会通过减少储蓄或者增加借贷来平滑自己的消费,这种行为会带来实际利率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带来GDP的下降。2、财富转移效应 Fr1ed和Sehulze(1975)以及Dohner(1981)认为石油价格上涨会使财富和购买力由石油进口国向石油出口国转移。石油进口国的消费需求下降,石油出口国的消费需求增加,往往石油出口国的需求增加量要小于石油进口国的需求减少量,从而造成总需求的下降,相应地,世界储蓄供给会相应增加,从而实际利率会下降。实际利率下降会抵消一部分由于石油进口国的消费者平滑自身消费而带来的实际利率的上升(正如供给冲击中所讲到的),实际利率的下降还会刺激投资,从而弥补石油进口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减少。因此总的来说,石油进口国的市场需求可能会保持不变。但是如果价格具有棘轮效应,则消费需求的下降会超过投资需求的增加,造成GDP总量的下降。如果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GDP的下降将会得到缓解(Horwieh和Weimer(1984)。3、实际货币余额效应Pierce和Enzler(1974)认为石油价格上涨会带来货币需求量的增加。Mork(1994)认为,如果货币当局不能相应地增加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的增加就会造成实际利率的上升,从而减慢经济增长,这就是实际货币余额效应。4、货币政策效应Bohi(1989,1991)以及Bernanke,Gertler和watson(1997)认为,每次石油价格上涨后货币当局采取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造成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Bohi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解了四个工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期每次石油价格冲击后的工业数据,发现工业活动与能源强度关系不大,石油价格冲击的影响是非持续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石油价格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关系的最好解释。Bernanke,Gertler和Watson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宏观经济对石油价格上涨的反应是不同的。如果不采取货币政策措施,石油价格上涨会带来联邦储备金率上升和实际GDP下降;如果保持联邦储备金率不变,则石油价格上涨会带来实际GDP增加。Hamilton和Herrera(2000)重新验证了Bernanke,Gertler和Watson的研究,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并没有估计的那么大,通过使用更长的数据滞后期,Halnilton和Herrera发现石油价格上涨对实体经济会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即使采取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联邦储备金率不变,石油价格上涨也会使产出显著下降。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石油价格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弱化,而且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石油价格上涨对经济带来的负效应要远远大于石油价格下降对经济带来的正效应,因此许多后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石油价格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石油价格正负效应的不对称性做出解释。由于这些研究与本文的研究目的相关性比较小,不作过多介绍。.2.2国内能源一经济研究现状国内对于能源和经济关系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期,由于国内能源需求高速增长,供给不足,导致能源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需求具有刚性,如何有效的利用能源价格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持续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赵元兵、黄健(2004)定性地分析了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石油与非石油行业之间的利润再分配影响;林伯强(2006)运用协整检验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的能源需求、电力需求与中国经济发展和价格的关系,并在误差修正分析中研究了能源价格短期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杨柳、李力(2006)选取1996一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实际GDP、能源价格以及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价格变动与经1导论济增长短期内呈负相关关系,能源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孙稳存(2007)在C一D生产函数的分析框架下,结合货币政策的操作模式,分析了石油价格对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并运用模拟分析指出,能源总体价格上升10%,将导致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上升0.35%,产出缺口上升0.05%。林永生(2008)分别从企业投资决策、消费者、政府部门的决策等角度研究了能源价格对经济主体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石油价格上涨会使投资需求下降,造成产能闲置和失业;对于居民的影响,由于非自愿性失业,居民会延迟消费;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将面临很大困难。胡宗义,蔡文彬,陈浩(2008)使用CGE模型模拟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能源价格在短期和长期都可以显著地降低能源强度,但是却对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造成出口和投资需求下降。林伯强,牟敦国(2008)采用CGE模型对煤炭价格上涨和石油价格上涨对各行业产出的实际影响做了研究,研究表明煤炭价格上涨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于石油价格上涨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两者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我国对能源经济的关注比较晚,能源经济学学科建设刚刚起步,目前国内对于能源问题的经济研究还比较少,也缺乏系统性。而能源价格是能源经济问题的核心,多角度研究能源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会对进展中的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2研究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背景2研究背景2.1我国的经济增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低价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能源长期稳定的供给已成为全球性的敏感问题和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的基点。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也在急剧加大,能源供应是否能够继续支撑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我国的经济增长阶段看,城市化和重工化显著,意味着我国的能源需求具有刚性,如果不能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我国的能源供应将面临巨大压力。同时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本章节通过描述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与国际经济发展阶段的比较,分析我国严峻的资源压力。 2.1.1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都保持了上升的趋势(如图1)。自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98%,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7年全年的GDP为.9亿元,比上年增长n.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9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布为n.3%,48.6%,40.1%。第二产业中,工业的增加值为.2亿元,增长13.5%。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图l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速.50000.0翩翩翩 22003 2007鲜漪菇翻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补Gop增长速度(%)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的经济高增长在未来的二十年内还将继续得以保持。林毅夫教授分析推断中国经济还能维持二三十年9%一10%的高速增长。到2030年中国人均GDP到美国的的日本,40%,市场规模是美国的两倍。他比较了现在的中国和20世纪60可达年代认为二者经济发展水平非常相似,如恩格尔系数、生命预期、农业比重等。日本用28年的时间实现了人均收入赶超美国,中国同样可以。林毅夫教授预测我国在2030的人均收入将达到美国的40%。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近期也表示,只要中国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那么中国经济继续增长30年是完全有可能的,到那时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设将全部完成。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快速增长。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对外开放的加强,经济的活力会进一步突显,整体生产力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国内的高储蓄带来未来的高投资,而投资效率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资本积累。城市化进程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不仅解决了二元经济留下的城乡矛盾,而且带动大量相关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内13亿的消费需求,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增强了本国企业的竞争实力。中国在2000年的发展水平相当于日本1960年、韩国19702研究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背景年时的发展水平,按照日本的发展轨迹,中国存在着技术潜力的后发优势,中国经济未来将继续保持三十年的健康快速发展。 2.1.2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中国经济走的是粗放型增长的道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就是:在工业化的初期,企业倾向于大量使用廉价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规模,进行资本积累。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长率和大规模生产,是这一阶段工业增长的显著特点。对于发展中国家,还表现为以直接模仿的方式,从低端产业或产业环节获得成熟的工业技术,因循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道路,以及对资源的高度依赖。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可以利用低价格资源获得产品的成本价格优势。当资源物质的机会成本很低时,大量使用资源,具有短期的经济合理性。开发技术的昂贵性和耗时性,甚至一定时期技术的不可得性,使得在一定时期“用资源替代技术”,成为获得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工业竞争力已经付出了更多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而且目前我国所处面临的实际情况,已与当初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情况不一样了。首先是国际能源和环境背景不一样,高昂的油气价格使得中国由煤向油气转换可望不可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会是一个长期的环境问题。此外,中国的消费量也决定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只能在本国生产,今后即使中国有了“在其它低收入国家生产高污染产品”的实力,也没有低收入国家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为中国提供产品。2007年,高能耗行业投资增长仍然较快。高耗能产品增长速度虽然较上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但仍然偏快,钢、氧化铝同比分别增长16.8%和45.3%。重工业增速仍快于轻工业,产业结构重型化的趋势仍在延续。主要工业产品中,增长率特别高的产品也是原料性基础产业产品,这表明工业生产的资源投入趋高。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我国的能源高消费。 2.1.3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比较目前中国所处的工业化的阶段,相当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的日本和70年代的台湾,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重工化趋势明显,美国、日本和台湾的重工化阶段分别经历了近30年、20年和25左右。中国自2002年以来,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都持续走高,依照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工业占主导的趋势将延续到2020年左右。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与能源消费有密切关系。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加速发展都处于工业化扩张和深化期。这一阶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钢铁、化工和机械等重工业又是工业中的主导。工业资本积累和城市基础建设等较快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根据测算,发达国家1820一1950年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高达0.997川。在工业化的扩张期,城市化水平的年均增长率是工业化初期的1.5一2.5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是工业化的关键阶段,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中国人均GDP在2001年达到1038美元,2008年达到2520美元。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城市化带动重工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趋势重工化。近年中国年建筑量达到20亿平方米以上,相当于全球每年建筑总量的40%,而且既有建筑中95%属不节能建筑。中国每年因建筑消耗的水泥、玻璃、钢材占全球的40%、45%、35%。城市居民对汽车、空调等耗能商品的消费也大幅增加,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上升。城市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也说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将进入加速阶段。钱纳里等人的发展模式表明,人均GDP1500美元左右对应的城市化率应在60%左右,中国人均GDP在2006年超过2000美元,但城市化率只有43.9%。2008年中国二、三产业占GDP比例为88.7%,而美国、日本和台湾在相同工业化率对应的城市化率都在60%以上,说明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和工业化水平。中国要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必须增长到60%一70%,中国将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步伐。城市化加快将导致对重工业产品需求的持续增加,中国的重工化还将维持较长时间,而且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也是长期的过程,因此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t1大渊宽、森冈仁著,张真宁等译,经济人口学,第75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92研究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背景2.2我国的能源消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增长,能源消费持续上涨,并且表现出刚性,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和特点是加深我国能源消费方式思考的前提,引导能源消费模式优化的有效途径首先是能源价格体制的改革。2.2.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这是由中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所决定的。虽然从1990年以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从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2年的66.3%。但在2002年以后,煤炭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2006年上升到69.4%,2007年继续保持上升趋势,达到69.5%。这表明我国煤炭消费快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长率。而石油消费所占的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007年,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反倒较2006年有所下降,表明急剧增长的能源需求主要是靠煤炭消费满足。表l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在能源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与我国的能源资源察赋有关,同时也与我国的工业增长结构密切相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费结构有利于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减少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增强我国的能源安全,但是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国际舆论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垢病对我国的能源消费模式提出挑战。同时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以及运力不足等原因,我国的煤炭供应出现瓶颈,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煤炭出现净进口。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价格引导是重要的前提。把资源耗竭和环境成本计入能源价格体系,是推行节能减排的市场推动力。各种能源之间通过市场化的价格体系相互替代,也是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的有效途径。2.2.2我国主要能源消费增长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在1998年以后,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就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3和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连续以15.3%和16.1%的速率增长,达到历史最高增长速度。2005年以后,由于国家对高耗能产业的宏观调控,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2005年为9.9%,2006年为 9.6%,2007年为7.8%。图2历年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增长率拣套%璞雌尾口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消费国,200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带动了全国工业以及主要煤炭消费行业产品产量的大幅度上升,从而拉2研究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背景动了国内煤炭需求的持续大幅度增加。煤炭需求量由2002年的14.2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25.8亿吨,5年增加了n.6亿吨,2006年中国煤炭消费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41.3%。从煤炭消费增长率来看,在经过2003年的高速增长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成效的逐步显现,主要耗煤行业耗煤指标的下降,煤炭消费量的增幅开始回落,2007年较2006年增长了7.9%,比2006年的增速降低了2.5个百分点,但自2002年以来,都快于世界主要的煤炭消费国家。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力消费呈加速增长的趋势。直到2003年,由于电力生产建设滞后,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供给约束下,电力消费增速减慢。随着近几年电力项目的快速建设发展,电力生产由供不应求逐渐演变为产能过剩,电力消费又开始加速上升。但是这一阶段,由于煤炭价格高涨以及电网建设滞后等因素出现,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变化平缓。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来看,1997年至2007年,我国电力消费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71%,超过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均大于1。人均电力消费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如图3所示)图3人均电力消费和电力弹性系数3000.00 864气,人1山1山月人2500.002000.001500.00 1000,00500.000.000,20 62008.今.人均电力捎费(千瓦时)一.-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注:笔者根据中经网数据制图2001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高速增长,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持续增加,20022007的9.3%。中国石油消费增加的速度远快于美国、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石年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欧盟、日本等国家,2004年增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长率最快,达到了17.4%。2007年增速较2006年的7.5%有所下降,为4.1%。中国石油出现如此的高增长率,部分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重工业化的发展拉动的对石油的巨大需求,而2007年出现下降则可能是因为石油价格高涨对需求的过快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2.3我国能源供需情况分析中国1985一1996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5.6%;1997一1999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减慢,一次能源需求出现短暂的负增长;2002年以后,经济强劲增长,能源需求急剧增加。2002一2008年能源需求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0.39%。图4历年能源消费量与生产量 00 吸砂4飞,工卜闪叭002廿00闪价T00闪000闪666T匀66州L66T966T叭小6T寸66T仍66T闪66TT66t0伪6州价O06T0仍6州的L6T.能源生产总t(万吨标准煤)翅能源消费总t(万吨标准煤)注:笔者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制图从历年我国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的对比来看,总的来说,能源消费量大于能源生产量,超过的部分由能源净进口满足。2002年以来,我国的能源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能源市场化进程缓慢,受到压制的能源价格无法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不合理的能源需求不能得到抑制;能源利用效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在低能源价格的政策条件下,提高能效的动力不足;替代能源的成本劣势也抑制了相关技术的进步。2研究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背景2.3研究我国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意义从上述两节的研究知道,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增长方式都决定了我国能源需求的高增长,在能源需求具有刚性的情况下,如何抑制不合理的能源需求,提高使用效率成为一个比较迫切的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价格是实行节能减排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能源实行政府定价,人为压低能源价格,所以能源价格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来能源价格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必要了解在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下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这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3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3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能源商品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外部性特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能源商品价值规律的研究既要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又要考虑到能源商品的特殊性。本章将首先就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3.1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进行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能源问题的经济研究也不例外。需求同价格呈反比例关系,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供给同价格呈正比例关系,价格上涨,供给增加。供给等于需求时,市场达到均衡,形成均衡的产量和价格。市场的均衡是动态的均衡。外界因素的影响会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发生移动,打破原来的均衡,同时形成新的均衡产量和价格。价格在市场均衡过程中发挥着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3.1.1能源价格对总需求的影响消费者对能源的需求,实际上是由消费者对能源及其相应的设备所产生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致的。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就增大,进而引起能源需求量的增长;但增长量的多少取决于相应设备及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在短期,能源价格影响该设备的使用强度和可能的能源替代,并间接地影响宏观经济;在长期,预期的能源价格对于相应设备的折旧处理和设备更新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社会平均的技术水平和能源强度。另外,经济的增长不是生产总值的简单增加,其间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活模式的选择。总的来说,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个渠道:一、高价格提高了节能的技术水平,减少了能源的使用量;二、高价格改变了居民的消费品组合的价格体系,造成相对价格的变动,减少了能源产品的需求;三、高的能源价格会造成经济衰退,降低因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能源需求。这三种作用机制是交叉进行的。15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1.2能源价格对总供给的影响能源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能源供给受制于资源察赋和能源开采技术的进步,从总量上看,能源供给是有限的,但是从资源耗竭的整个过程看,厂商仍然可以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决定资源开采的时间和数量,在当期收益和跨期收益之间做出权衡,其中能源价格将是权衡的重要因素。从理论角度讲,能源价格上涨会提高能源行业的当期利润,刺激能源领域的投资,增加当期的能源供给量。但是能源价格上涨会带来以能源作为要素投入的下游产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下游企业无法把能源价格带来的成本增加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下游企业只能通过缩减产量来压缩规模,从而导致社会商品和服务供给的减少,社会总供给的减少进而又导致消费物价水平的上涨。这就是能源价格上涨所带来的供给冲击。在能源价格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过程中,除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外,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会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手段对上述过程产生影响。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生产发展,还需要考虑未来的能源使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为了使社会的福利达到最大化,政府往往通过税收政策来影响生产者的能源消费决策,对能源的价格同样造成影响。例如资源税,在不同的国家税率差别很大,而造成的结果则是,资源税税率高的国家,能源价格较高,能源使用的效率也较高;但在一些计划经济国家,一切资源都是国家的,能源需求也按配额进行,经济主体缺乏节能和改进效率的动力,造成单位产值能耗普遍较高。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原来相对比较充足的能源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增长的需要,能源的稀缺预期显现。从需求的角度看,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能源的需求会加速增长,在经济增长的特定阶段,能源需求也具有刚性。在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能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逐步推高能源价格。所以能源不会被用尽,只会越来越用不起,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将是经济的停滞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下降。在这个过程中,不合理的能源定价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3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3.2能源价格上涨的传导机制市场是由一系列交错纵横的产业链条组成的,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表现为能源价格在各个产业链条中的传导过程,形成“价格对价格、价格对产出”的影响路径。从能源价格上涨对价格水平的影响看,能源价格上涨会通过不同的产业链条进行传导,在理想的市场条件下,能源价格上涨会导致下游产业价格水平同比例上升,下游产业又会将成本的上升同比例地转嫁给最终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能源价格上涨对实际GDP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在现实的市场条件下,能源价格传导过程非常复杂,以原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传导为例,一部分可能在经过石油和天然气加工业之后就直接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而另一部分则会经过“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一化学纤维一纺织一服装”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或者经过“化学产品制造一医药制品”这一路径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由于现实市场中存在长短不一的产业链条,能源价格上涨在上下游产业中的传导以及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转嫁给最终消费者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除了能源价格传导过程的复杂性以外,价格指数的计算编制存在的缺陷也增加了衡量能源价格上涨对总体物价水平影响的难度。从国内外研究成果看,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途径主要包括:一、供给途径。正如我们在供求理论中所阐述的,能源价格上涨不仅仅影响能源产品的供给,还会通过成本收益路径影响上下游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从而对社会总供给产生影响。能源价格上涨在上下游产业中的传导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货币途径。能源价格上涨带动市场总供求的变动,使社会总体物价水平发生上涨的现实压力或者预期压力,如果货币当局采取货币政策手段抑制通货膨胀,这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是能源价格上涨通过货币政策途径影响宏观经济的表现。在我国,由于能源价格管制和长期政府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能源价格在上下游产业中的传导收到阻滞,因此能源价格通过货币政策途径影响宏观经济的效应在我国并不明显。三、贸易途径。世界能源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世界能源贸易的繁荣,形成了各国广泛参与的国际能源市场,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通过贸易途径影响各国国内能源的价格和产出。以我国的原油进口为例,2007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接近50%,国际原油价格高涨,进口成本增加,在17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现有的能源定价机制下,我国国内石油炼化企业亏损严重,国家为此支付巨额补贴。而且,我国投入能源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国外,国家在补贴国内能源消费的同时也在补贴国外的消费者。能源价格传导的复杂性决定了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复杂性,除了市场因素外,研究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要考虑市场成熟度、能源使用的外部性特征以及我国现行的定价机制等因素对能源价格传导的影响。我们将分别在下述章节中予以讨论。3.3外部性及其对能源价格传导的影响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然而由于存在自然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性质,传统经济学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运行动力出现了失灵,货币不再是效用的最优评价。这就意味着传统经济学对生产、消费和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衡量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存在不足。在能源领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资源耗竭和环境成本。对于能源使用产生的外部性的研究,存在三个方面的难题:(1)外部性成本和收益具有经济上的重要性,但并不对决策者产生影响。如上游企业对河流造成的污染,企业决策者并不承担成本,而是由下游的水资源使用者来承担污染的治理成本。(2)外部性可以量化,但难以运用市场的方法给予定价。譬如,空气污染问题,由居民共同治理共同享受,其价值的评价更多地是通过政治方式而不是经济方法来确定,因为居民会选择承受污染而不是出钱治理,特别当一些产生污染的企业会给当地带来就业福利时,人们的选择动机将会更为复杂。(3)有些外部性难以量化,更无法定价。譬如因污染而造成的景观损失,因核能使用扩大而造成的核武器扩散的可能,等等。外部性的存在对于研究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3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于能源使用的外部性难以进行量化,尤其是在我们国家大部分能源由政府定价和能源行业由国企垄断的情况下,能源定价不考虑外部性或者对外部性的考虑不足,都导致了能源价格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低效率。在能源价格不反映外部性或者对外部性反映不足的情况下,任何经济学模型的量化结果都不能如实反应市场条件下能源价格波动对于经济的影响程度,从而对基于模型计算结果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的程度根据各个国家的能源市场情况和定价机制而各不相同。外部性的存在也导致能源价格在对经济影响的过程中出现更大的不确定性。4我国能源定价机制及其对能源价格传导的影响4我国能源定价机制及其对能源价格传导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围绕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展开,从而为我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提供一定的经济学依据。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的进程以及现有的能源定价机制在能源价格传导过程中的作用。本章将对这些内容进行介绍。4.1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建国至今,我国煤炭价格体制改革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建国初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煤炭实行统一调拨和分配,煤炭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这一时期的煤炭价格比较低,对于支持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也在悄然进行。1985年,国家规定,计划外煤炭企业可以按照市场价格自产自销。自此出现了煤炭价格双轨制。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1992年进行试点,1993年进行全面推行。但是在推行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家保留了对电煤价格实行指导价。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这一时期煤炭价格改革主要集中在放开电煤价格上。2002年,国家取消了电煤指导价政策,采取煤炭订货会的形式,利用电力企业集中采购的优势,争取较低的煤炭价格。2004年6月国务院决定,电煤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加紧推进电煤价格市场化改革。但是由于存在电价管制,电煤市场化改革遭遇障碍。短期内电价放开管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放开电煤价格电力企业将面临亏损,为了协调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利益关系,政府推出煤电联动机制,并于2005年开始正式实行。煤电联动原则上以六个月为一个联动周期,在联动周期内煤价波动幅度在5%以上则相应得调整电价。但是煤电联动仍然要求电力企业自行承担成本上升的30%,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煤市场化与电价管制之间的根本矛盾,这也正是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根本障碍。短20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期内煤电联动最终将促进电价市场化还是会被电价管制逼退是个博弈的过程。4.2电价机制改革建国之初,电力生产完全由财政投入,电价由国家统一制定。八十年代中期,全国出现严重的电力短缺,为了刺激电力投资,国家实行还本付息电价。与此同时,还允许电价随着燃料和运输价格的调整而调整,并设立了“2分钱”电力建设基金,作为地方电力建设的资金来源。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90年代中期出现电力供大于求的现象,为了引导节约电力建设费用,国家改变了“一厂一价,一机一价”的定价方式,用经营期电价代替还本付息电价。经营期电价的计算原则是:电力项目经济周期内的现金流必须满足电力项目的内部财务收益率,内部收益率是按照项目建设的注册资本金计算出来的。2002年厂网分离,国家发改委出台电力厂网价格分离实施办法。在该办法下,水电厂(机组)上网电价=发电厂成本费用xll87一近5年平均上网电量;其他电厂(机组)上网电价=发电厂成本费用 x1187于2001年实际上网电量或直属电厂中同类机组平均上网电量。输配电价一2001年电网销售电价一平均购电价一(1一供电损耗率);平均购电价一(独立核算电厂购电费+非独立核算电厂购电费+向其他电网购电费)一测算年总购电量2。2003年全国再次发生大规模的电荒,为了抑制不合理的电力需求,国家再次调整电价机制。规定,上网电价实行两部制电价,即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容量电价由政府制定,电量电价通过市场竞争形成。输配电价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合理成本、合理盈利、依法计税、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销售电价在竞价初期仍由政府制定。全面实行峰谷电价,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可同时实行季节性电价、高可靠性电价、可中断电价等电价形式。目前,我国电力供电系统目录电价中,上网电价占75%左右,输配电价只占25%左右。从用电分类看,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两端定价的机制,在现行电价体系的输配电环节,除个别跨网联络线核定了输电价格外,电网输配环节基本无独立价值表现,输配电价只是由销售电价减去购电价格的倒算法而得,这样的定价机制既没有上网定价和销售电价的联动,也没有按照购电,中国经济信息网,http:/..en/4我国能源定价机制及其对能源价格传导的影响成本和用户对系统的实际耗费进行价格核算。销售电价除大工业两部制电价外,其余用户实行单一电量电价制,未能反映对不同用户供电的成本差异,造成用户之间的不平等负担。由于不同的用户负荷率和供电电压对系统结构和运行的要求不同,而按照现有的电力管制价格形成机制,用户的负荷率和用电电压造成的成本差别在电价中不能得到反映。4.3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建国初,成品油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市场化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经历了如下几次改革:1998年6月国家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制定并公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汽油、柴油(标准品)零售中准价格,中准价以国际市场汽油、柴油进口完税成本(离岸价加海上运保费、关税、消费税、增值税、港口费用等)为基础,加按合理流向计算的从炼厂经中转配送到各加油站的运杂费,再加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经营差率制定。在此基础上两个集团公司在上下5%的幅度内制定具体零售价格。此次改革的意义在于,为成品油的政府定价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其特点是把国际成品油而非原油的进口价格作为定价的基础。2000年6月,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再次调整,开始参考新加坡成品油的市场价格进行相应调整。2001年n月,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进一步完善,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来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国内成品油价格以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计委制定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两大石油集团可以在中准价上下8%的范围内制定具体的成品油零售价。该机制一直沿用至今,简称为“三地成品油定价法”。目前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要在国际市场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做出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都不作调整。这导致国内石油价格被动跟踪国际石油价格,造成国内调价与国际油价的真实走势不一致。而且由于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不能制定大宗石油22能源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交易的游戏规则,没有能力将中国石油市场的变化以价格信号的形式反馈到国际市场,所以只能按照别人制定的规则购买石油,没有与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相应的国际石油价格的话语权。这是我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弊端。4.4能源定价机制对能源价格传导的影响如果价格是在市场机制下形成的,那么供给和需求对价格的最终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商品生产链中,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传导到下游产品价格,必然受到各个环节中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也就是受各个环节中产品供求关系的影响,其影响可能因为若干环节的共同上涨而叠加,也可能因为若干环节对上游价格上涨的消化吸收而减弱。如果有些商品和服务是由政府定价或政府制定指导价,虽然政府在制定价格时会考虑市场供求状况,但政府一般不能完全、准确、及时地知道市场供求状况,从而使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在政府定价环节传导时受阻、减弱或滞后。或者政府能够准确及时地知道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但为了阻止价格上涨进一步传导而引发通货膨胀,政府会有意识地利用定价环节的权力限制价格上涨,从而就冻结了价格的进一步传导。5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VAR的研究5能源价格上涨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