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的运动(补充.ppt_第1页
岩石圈的运动(补充.ppt_第2页
岩石圈的运动(补充.ppt_第3页
岩石圈的运动(补充.ppt_第4页
岩石圈的运动(补充.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岩石圈的运动(补充),一、岩石圈运动的方向 水平运动: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 垂直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造陆运动,造山运动,沉积旋回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退层位在垂直剖面上构成颗粒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有规律的变化,表明该区地壳曾经历一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过程,称为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二、岩石圈运动的表现 (一)地层厚度、产状与接触关系,图4-11 地层接触关系示意图 a-整和接触关系;b-假整和接触关系;c-不整和接触关系,(二)地槽与地台的概念,地槽是地壳中强烈活动的地带,多呈狭长带状。在这里,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很大,因而在地槽凹陷里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激烈频繁,变质作用显著,是地壳上相对活动的构造单元。(地槽不是想象的低洼地) 地台是地槽经回返上升后转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地区,或者说是褶皱带经准平原化以后转变而成。 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活动性比较轻微,只以大面积的缓慢的升降运动为主,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比较微弱,形状多成较平坦的巨大地块。,三、地质构造,地质力学认为: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变化,地壳内部必然有地应力的存在和作用,当地应力作用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后,岩石就会产生变形,形成褶皱、断层、节理等一系列的构造现象,地质力学称之为构造形迹,我国巨型的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主要有三条,自北而南是 1)阴山一天山构造带 2)秦岭一昆仑构造带 3)南岭构造带 我国出露的南北向构造带主要是压性的,最显著的是川滇南北构造带横断山脉地区。,四、大地构造学说,深海钻探所揭示的海底年龄:1968年开始,美、法、德、日、英等国在各大洋进行深海钻探,到1978年共打了680个钻孔,钻探最大水深6,247m,钻进洋底最深1,768m.结果表明,最老的岩石不超过2亿年,而且从洋脊向两侧岩石年龄由新逐渐变老。,*板块构造学说,最重要的学说 20世纪地球科学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板块相对于下伏的软流圈来说,是相对刚性的,漂浮在软流圈之上。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边缘则是相对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并且还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 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围绕着一个旋转轴在活动,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大陆的漂移就是板块运动的表现。在运动过程中,板块或者拉张裂开,或者积压碰撞,或者平移相错。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一)板块的划分 岩石圈可以划分成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七个大板块,和纳兹卡、伊朗、阿拉伯、菲律宾、可可斯、加勒比等小板块,(二)板块的边界 板块的边界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拉张型边界,又称离散型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它是岩石圈板块的生长场所,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 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或者比尼奥夫带。主要以海沟-岛弧为代表,是板块相向移动、挤压、俯冲、消减的地带。 转换断层型边界,又称剪切型边界或者平错型边界。在这种边界上,既没有板块的新生,也没有板块的消亡,只是表现为板块的平移和错断。,图4-24 威尔逊旋回的六个阶段(Strahler, 1997),(三)板块运动与大洋演化、大陆漂移,(1)胚胎期:地幔的活化,引起大陆壳(岩石圈)的破裂,形成大陆裂谷,东非裂谷就是最著名的实例。 (2)幼年期:地幔物质上涌、溢出,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并开始出现洋中脊和狭窄的洋壳盆地,可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 (3)成年期:洋中脊的进一步延长和扩张作用的加强,洋盆扩大,两侧大陆相向分离,出现了成熟的大洋盆地,洋盆两侧并未发生俯冲作用,与相邻大陆间不存在海沟和火山弧,称为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是其典型代表。 (4)衰退期:随着海底扩张的进行,洋盆一侧或者两侧开始出现了海沟,俯冲消减作用开始进行,主动大陆边缘开始出现,洋盆面积开始缩小,两侧大陆相互靠近,太平洋即处于这个阶段。 (5)残余期:随着俯冲消减作用的进行,两侧大陆相互靠近,其间仅残留一个狭窄的海盆,地中海即处于这个阶段。 (6)消亡期:最后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海域完全消失,转化为高峻山系。横亘欧亚大陆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最好的代表,它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接触的地带,是一条很长的地缝合线。,(四)板块运动的动力,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匀,在受热强烈、温度比较高的地方,地幔物质上涌,上涌的物质受到岩石圈的阻挡,在岩石圈底下向两侧运移,到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沉,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幔对流旋回。在对流上升的地方,导致板块分离和新的洋壳的形成,而在对流下沉的地方,导致板块的俯冲和板块的消亡。还有的认为双层地幔对流模式。,也有的人认为板块的运动,与热地幔柱与冷地幔柱有关。在热地幔柱存在的地方,板块分离,地幔物质上涌,形成裂谷、洋中脊;在冷地幔柱存在的地方,地幔物质下沉,板块汇聚。丸山茂德认为,现在地球是由位于亚洲大陆之下的超级冷地幔柱与位于南太平洋和南非之下的超级热地幔柱制约的。,(五)板块构造理论对地震与火山分布规律的解释,五、岩石圈运动的特征,岩石圈的运动,存在一定的特征与规律性。 (一) 反对称性 所谓反对称性是指,在空间位置和几何形态上是对称的,而在运动方式与构造特征方面则是相反的。 (二) 非平稳性 岩石圈运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