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名文化研究.ppt_第1页
江苏地名文化研究.ppt_第2页
江苏地名文化研究.ppt_第3页
江苏地名文化研究.ppt_第4页
江苏地名文化研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地名文化研究,江苏,得名于清江宁府和苏州府二府之首字,简称“苏”。 江苏在春秋时期,分属吴、鲁、宋等国,战国时为楚、越、齐国的一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分属东海、泗水、会稽等郡。 西汉时分属徐州刺史部和扬州刺史部。,三国时,苏南属吴,苏北归魏。 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 宋代属京东路、江南东路、两浙路。 元朝时,苏北属河南行省,苏南属江浙行省。 明朝,置应天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扬州府、淮安府等,直隶南京。,清朝初年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公元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 江苏省辖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江宁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通州、海州、太仓州。其范围大致与现在相同,省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年月日,江苏全境解放,分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 年月,两署一市合并,成立江苏省人民 政 府。,一.得名于历史上行政区的名称 1.徐州市 历史上的古“九州”之一,其地理范围是“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的涵义来自于文化习俗,“其气宽舒,秉性安徐,故曰徐舒也”。 历史上尧帝封颛顼的后代钱铿于大彭山,取名为大彭氏国,钱铿亦称彭祖。,春秋为宋国彭城邑,秦代设立彭城县,属于泗水郡,楚汉战争项羽彭城定都,称西楚霸王。 汉初,为楚国辖地。汉武帝时,建立徐州刺史部,治所在郯。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将徐州刺史部治所迁于彭城,彭城始称徐州。,隋唐期间,州、郡名称多次互易。 1265年,并彭城县入徐州,1348年升为徐州路。 明代为徐州(直隶州),1733年(雍正十一年)升为徐州府。 1912年废州改县,称铜山县,先后属徐海道和铜山行政都察区。,1945年设立徐州市,从此市、县分置。 1948年12月解放,为山东省省辖市。 1953年1月回归江苏省,为省辖市。 1983年实行市辖县体制,原徐州地区各县归徐州市管辖。 徐州地势险要,“岗峦环合,汴泗交流,北控齐鲁,南扼濠泗,东襟江淮,西通梁宋,自昔为要害之地”,可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苏轼就认为:“徐州为南北襟要,京都诸郡安危所寄也。昔项羽入关,既烧咸阳,而东归则都彭城,夫以羽之雄略,舍咸阳而取彭城,而彭城之险固形胜便足以得志于诸侯可知矣”。 徐州交通便利,为铁路枢纽。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1915年西陇海铁路通车,1925年东陇海铁路通车。,2.扬州市 历史上的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记载其地理范围是:“淮海惟扬州”,扬州的涵义来自于自然地理状况,“州界多水,水扬波”。,春秋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开邗沟、筑邗城,为扬州建城之始。 战国楚设立广陵邑,秦置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为吴国、江都国、广陵国、广陵郡所在地。 三国为魏、吴间隙,郡县不设。东晋,恢复广陵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于广陵设立扬州总管府并,始称扬州。 唐代为扬州大都督府,元升为扬州路。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称扬州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扬州府设立江都县,先后属淮扬道和江都行政都察区。,1949年解放后,析城区设扬州市,为苏北行署所在地,1953年属扬州专区。 1983年升为省辖市,实行市辖县体制。 1996年所辖泰州、泰兴、姜堰、兴化、靖江划出,另外设立省辖泰州市,形成现辖范围。,3.苏州市 苏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始建苏州城,并作为吴国的都城。 秦统一后,设立吴县,成为会稽郡的治所。汉代为吴郡的治所,三国属于孙吴。 东晋、南北朝先后称吴郡和吴州。,公元589年,隋文帝废郡改州,始称苏州,得名于城西南的姑苏山,苏州亦称之“姑苏”。 宋代易名为平江府,元代称平江路,属于江浙行省。 明初称苏州府,直隶南京,清代苏州为江苏巡抚所在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苏州府设吴县,先后属苏常道和无锡行政都察区。 1949年解放后,析城区建立苏州市。 1953年成为江苏省省辖市。 1983年实行市辖县体制,形成现辖范围。,4.南京市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八月欲搞两京制,宣布以应天为南京,以北宋故都开封为北京。 朱元璋还颁布设立南北两京的诏书,其曰:“朕观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适均,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 朕也春秋往来巡狩,播告尔民,使知朕意”。这为南京得名之始。,1378年,朱元璋罢北京,改南京为京师,成为明朝首都。 1421年,朱棣迁都北平,改为北京,并恢复南京(南直隶)的名称。 历史上成都、开封、燕京、商丘等许多地方在历史上都称过南京,而金陵称南京为最迟。,“南京”一名,在文学作品中首先见于南朝萧子显,他在诗中写道:“崇岳基洞宇,盘岭跨南京”。 唐高宗李治于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应明崇严的请求,亲自撰写“明征君碑”,碑文中亦有:“遂屈南京,负权泉兵,游属林壑,历观胜境,行次摄山,有终焉之志”。,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筑“越城”于长干里,为南京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除“南京”的名称外,历史上还有金陵、秣陵、石头、石城、建业、建邺、建康、江宁、白下、上元、升州、集庆、应天、天京等名称和别号。,金陵:这是南京最雅致而最古老的名称,一直沿用到至今。 关于金陵的名称,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其一是“因山说”:南京钟山(紫金山),在春秋时期就称金陵山,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国后,“乃因山立号,在石头山置金陵邑。”,如史记中记载:“楚威王大败越,杀无疆,尽取吴故地,置金陵邑”。 舆地志亦记载:“钟山,古金陵山也,县邑之名,由是而立”。 图经也认为:“石头有金陵邑,以金陵山得名,金陵山即紫金山。”,其二是“埋金说”,旧传南京地势极佳,包藏王气,若干年后将要出帝王。 为维护其长治久安,统治者往往埋金人以镇王气,金人埋葬之地故称金陵。 但是,金人埋葬于何处,有的说在钟山;有的说在清凉山;有的说在幕府山。,景定建康志中记载:“(前333年),楚子熊商败越,尽取吴故地,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 在景定建康志的另一条史料中也记载:“父老言秦厌(压)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城北龙湾金陵岗),昔有一碣: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后因砌靖安路而失之”。,据说,在北宋金陵岗有一石碣,正面书写“埋金碑”。 但是,也有人认为“埋金”本身是一个阴谋,宋人周应合在金陵辩中就认为:“求金之人莫知金之所在,则遍山而求之,遍山而凿之。金未获得而山之气泄矣!求金之人皆无所得,而楚秦之君求泄山气之谋遂矣”。,其三是“临金说”, 景定建康志认为:“楚威王灭越,“因山立号,置金陵邑。 又说:“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山陵),故号金陵“。,唐代李白在诗歌就用了金陵的称号:“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王宫生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刘禹锡的诗歌也用了金陵的称呼: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秣陵:相传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帝出巡各地,途经金陵,陪同的术士见金陵山势峻秀,地形险要,乃对秦始皇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 秦始皇听后大为不悦,下令“改金陵为秣陵,凿北山以绝其势”,并“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通过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将王气泻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秣,乃马吃的草料,即马草。成语就有“砺兵秣马”。秣陵之意是将金陵贬为喂马的场所,难有王者出现,以图秦朝帝系传之万世。,建业: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东吴统治者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于秣陵。 次年,在石头山(清凉山)筑军事堡垒石头城,并改秣陵为建业,取“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意。建业的称号及石城、石头的雅号均产生于兹。,建邺:公元265年,西晋建立,建都洛阳。公元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 西晋统治者对东吴“建业”的名称极为不满,遂于当年将其改为秣陵。 但是,由于当地的对抗情绪与习惯势力,人们仍称之建业,西晋统治者无奈,只好因势利导,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秣陵北部置建邺,南部置临江。,改“业”为“邺”,用了谐音字,其中有着深刻的涵义。 “邺”是司马氏为支柱的曹魏集团的发祥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定都于邺。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定都于洛阳,“邺”仍然是王都之一。,司马氏虽然篡魏建立西晋,可仍然不愿意割断乡土的渊源。 其将秣陵改名为建邺,既否定了孙吴;又随合民意,并暗示此时已是司马氏的天下,可谓一举数得。,还有人认为,改“业”为“邺”,是采取了历来惯用的加偏旁贬低法,“邺”是为“业”加了耳朵,耳朵喻为问号,意即讥讽孙权建功立业,“功在何方?业在何处?”用以嘲笑孙吴霸业的落空。 西晋末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统治者又改建邺为建康,“康”乃“安康兴盛”之意。,江宁:明正德江宁志引图经说:“古县治南临流水,故曰临江。在西南七十里,今江宁浦即其故处。”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秣陵南部置临江县。,民国首都志引舆地志说:“晋永嘉(307313年)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南门临浦水。” 以后,临江、江宁都成为南京的别名,“宁”是江宁简称,亦成为南京的简称。,白下:一种说法认为楚平王之孙白公胜曾居住南京而得名。白公胜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名胜,亦称王孙胜,封于白地,故以白为姓。 太子建因为遭受谗言而带其子逃亡到宋国避祸,后又奔郑国,被郑人杀害。白公胜在其父死后,便与伍子胥一起逃至吴国,居住在南京地区,后人亦称为白下。,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东晋在白石陂修筑堡垒,后人又在此处筑城而得其名。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内史苏峻叛乱,荆州刺史陶侃率兵六万赴石头平叛,其部下李根认为:“查浦地下,惟白石峻极险固,可容数千人,贼来攻不克,灭贼之要冲也”。,陶侃采取他的建议,“一宿而垒成,贼大惊”,并派庾亮带二千精兵驻守,同时向苏峻挑战,苏峻带一万步骑四面围攻,久攻不克。 不久,苏峻因酒醉兵败于阵,于白木陂(覆舟山)马踬被杀。至公元329年,叛乱被平定。,这里的白石就是白石陂,所筑垒被后人称为白石垒、白下城,地点在今南京城西北金川门外狮子山一带。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改金陵为白下县,移治于白下故城。所以,白下亦成为南京的别称。,应天:1355年,朱元璋率军攻克元朝东南重镇集庆,并改名为应天,取其举事为“应天承命”之意。 天京:1853年,太平天国大军攻克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意即天国之首都也。,5.邳州市 古称下邳,传说早在夏朝,这里便是车马发明者奚仲的领地。 战国时,齐国相邹忌曾经受封于此。秦时始置下邳县,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设立下邳国。 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的治所。,1912年,民国建立,废州改县,称邳县,先后属于徐海道和铜山行政都察区。 1948年12月邳县解放,初属山东临沂地区,1953年归江苏徐州地区。 1983年属徐州市,1992年撤邳县更名为邳州市。,6.常州市 春秋为延陵邑,为吴国公子季扎的封地,秦设延陵县,公元前202年改名为毗陵县。公元281年,西晋置毗陵郡,分设武进县。不久更名为晋陵郡和晋陵县,东晋一度侨置南兰陵郡。 589年,隋废郡改州,始置常州于常熟县,州以县名,后常熟县隶苏州,移治所于晋陵县,常州之名自始。,两宋为常州,元升为常州路,明清为常州府。民国初废府存武进县,先后属苏常道和无锡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城乡分置常州市和武进县。1953年升为省辖市,1958年改属常州专区,后又改属镇江专区,1962年复为省辖市。 1983年实行市辖县体制,形成现辖区范围。,二.得名于历史上置县时原有的名称 1.东台市 汉代境域属海陵县,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设海陵监于东台场(今东台镇)。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设泰州盐运分司于东台场。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与泰州划疆分治,在其东北境设置新县,属扬州府。,由于该县境地势平坦,西部里下河地区在上古时期是时陆时海的泽地,东部沿海地区是1194年由黄河夺淮后带来的大量泥沙堆积而成。因而东部呈略高于西部的台地,东台因此而得名。 1949年属泰州专区,1950年属盐城专区,1983年属盐城市,1988年撤县建立县级东台市。,2.高淳县 春秋时,吴王余祭在固城建濑渚邑,即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县境自秦至隋属溧阳县。 北宋设立高淳镇,因地处淳溪河北岸高地而得名。 隋至元属溧水县。,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析溧水县西南境七乡设置新县,因其县治在高淳镇而得名。先后属应天府和江宁府。 1914年属金陵道,1934年属江宁行政督察区。1949年解放后,属镇江专区,1983年属南京市。,3.沛县 远古时代,这里称沛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设立沛县,因古沛泽而得名,属泗水郡,并作为其郡治。 秦末农民大起义,刘邦率义军据于此,建立汉朝后,以沛县为汤沐邑,亦名小沛。,北齐属彭城郡,隋唐至清,历属徐州、济宁路、徐州府。民国先后属徐海道和铜山行政都察区。 1848年解放后,先属于山东省。1953年归江苏徐州专区,1983年属徐州市。,4.丰县 丰县历史悠久,其得名有三:古丰、秦台、凤城。旧通志记载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春秋时宋王偃在此定都。 秦代为沛县属乡“丰邑”。 公元前208年,置丰县,属于沛郡。,隋属彭城郡,唐宋属徐州,元属济宁路,明属南京徐州,清属徐州府。 民国先后属徐海道和铜山行政都察区。 1949年初属山东省,南境析置华山县。1953年归江苏徐州专区,华山县撤消,并入丰县。1983年属于徐州市。,5. 江浦县(浦口区)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析六合、滁州、和州等乡设立新县,治所在原六合县宣化镇(今浦口镇)。 因该镇旧称江浦,从而得名江浦县。 “浦”,水边之高地,江浦意即江岸之高地。,明清先后属于应天府和江宁府。1949年解放后,属安徽滁县专区。1953年归江苏扬州专区。1956年先后属镇江专区、扬州专区、南京市、六合专区。 1971年复归南京市。2000年撤县与浦口区合并,设立新浦口区。,三.得名于有关的历史事件 1.丹徒区 春秋时属吴国朱方邑,战国属楚国,更名为谷阳。秦初,有人言谷阳地势绝佳,有“王气”,未来将要出“天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了维护和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使其政权能长治久安并传位于万世,遣三千身着红褐色衣服的囚徒在谷阳凿京岘山,以泻“王气”。并改谷阳为丹徒。“丹”,红色也;“徒”,即指囚徒,因此而得名。,公元234年,东吴更名为武进县,西晋复名丹徒,隋初改名延陵,唐仍称丹徒。自宋至清历为州、路、府治的所在地。1914年属金陵道,1929年改为镇江县,为江苏省省会。 1949年4月,设立镇江市,分置丹徒县,属镇江专区。 1983年属镇江市。2002年撤县改为丹徒区。,2.宜兴市 古称荆溪,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设立阳羡县,属于会稽郡。 西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为表彰周处之子周玘三兴义兵之功,设立义兴郡。隋废郡改置义兴县。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为避讳,于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名为宜兴县,乃取“义者宜也”之意。,元升为军、府、州;明复为县。1724年分设荆溪县。 1912年撤荆溪县并入宜兴县,1914年属苏常道,1935年归无锡行政督察区。 1949年解放后,属常州专区,1953年先后属苏州、常州、镇江专区。1983年属无锡市,1988年撤县改市。,3.宝应县 秦朝设立东阳县,汉代县境分属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南齐改称安宜县。唐肃宗上元三年(公元762年),安宜县有个名叫真如的尼姑,在民间偶然获得“玉鸡”、“玉印”、“谷璧”等八样宝贝献于皇帝。 此时唐政权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危机之中,唐肃宗视之为祥瑞,遂将此物称为“定国之宝”。,于是改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并且将得宝之地安宜县改名为宝应县。 南宋先后设立宝应州、宝应军。元代一度改为安宜府,不久复为宝应县,属高邮府,明清属扬州府。民国先后属淮扬道和淮阴行政都察区。 1949年解放后,属泰州专区,1953年属扬州专区,1983年属扬州市。,4.仪征市 西周为徐国太子封地,自汉至隋,先后属舆县、广陵县、江都县、江阳县。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置扬子县。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4年),置建安军。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因这里曾经铸造出四尊宋代先祖皇帝金像,形象逼真,宋真宗下诏在当地建立一座仪真观,并升建安军为真州。,元改为真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除真州,设立仪真县,属于扬州府。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为避清世宗胤禛的讳,更名为仪征县。 清末,为避末代皇帝溥仪的讳,再改为扬子县。,民国初年复称仪征县,先后属淮扬道和江都行政都察区。 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泰州、扬州、六合专区,1971年属扬州地区。 1983年属扬州市。 1986年撤县改仪征市。,5淮安市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于吴、越、楚,秦代置淮阴县,因地处淮水之阴(南)而得名。 淮安设县于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析淮阴县境东南设射阳县。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置山阳县,东魏置淮州。,隋代改淮州为楚州,治所在山阳县。此后,山阳取代淮阴,历代为州、郡、路、府的治所。 南宋时,金兵南下,名将韩世忠在山阳屯兵八千,遂使淮东得以安宁,末受金兵侵扰。为此,1128年改山阳县为淮安军,后又升为淮安州。,元代设立淮安路,明代设立淮安府,清代延之。 民国初年废府改称淮安县,先后属淮扬道和淮阴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属淮阴专区,1983年属淮阴市。2001年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6.武进区 春秋吴国公子季扎(亦称延陵季子)封于此,后建立延陵邑,公元前222年置延陵县,西汉易名为毗陵县。 三国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曾改丹徒为武进,取意“以武而进,统一天下”,此为武进得名之始也。晋又恢复丹徒的名称。,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析丹徒、曲阿两县东境别置武进县。311年改为兰陵县,589年兰陵又并入曲阿县。602年,唐复置武进县,成为望县。 明初,晋陵并入武进,自隋至清,历为常州、常州路、常州府的治所。1762年,在武进东部分置阳湖县。,民国初年,阳湖县又并入武进县。后属苏常道和无锡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析城区建立常州市,市县分治。先后属常州、镇江等专区、地区。 1983年属常州市,1995年撤县建市,2002年撤市改武进区。,7.宿迁市 西周其境为徐国,春秋战国分属犰犹、钟吾两个小国,后宿国人曾迁徙于此。 秦统一后,分置下相和凌县,西汉裁凌县存下相。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置宿豫县,与下相县并置。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李豫的讳,改名为宿迁县,得名于历史上宿国人曾迁于此之历史事件。,宋属淮阳军,明属邳州,清属徐州府,民国先后属徐海道和淮阴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属淮阴专区,1983年属淮阴市,1987年撤县建立县级宿迁市。 1996年升为省辖市,析城区和宿豫县,2004年改宿豫县为宿豫区。,四.得名于人们对所在区域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常熟市 古代为荆蛮之域,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等国,秦属会稽郡。 汉设立有虞乡,因其境内虞山而得名(“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置海虞县,东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析毗陵县地置南沙县。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改南沙县为常熟县。 因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其地“土壤膏沃,岁无水旱”,虽旱涝不能成其灾,赞其岁岁丰收,故名常熟。,隋并海虞县入常熟县,隶属苏州,624年县治迁至海虞城。1726年,析县东境置昭文县,民国初年复并入常熟县,先后属苏常道和无锡行政都察区。 1949年解放后,曾析城区设立常熟市,与常熟县同属苏州专区,1958年撤市入县。1983年撤县设市,属苏州市。,2.大丰市 境内西部在隋代成陆。唐宋时期设立盐场。公元1194年黄河南下夺淮后,海岸线东迁加快。清顺治年间,今境基本形成,分别属于东台、兴化二县。 1917年,近代实业家张謇曾经在此兴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废灶兴垦。1942年,将东台、兴化二县各划一部分土地建立台北县。,1949年解放后,属泰州专区,1950年改隶盐城专区。1951年改台北县为大丰县。 因张謇“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而得名。1983年属盐城市,1996年撤县建县级大丰市。,3.泰州市 上古时名海阳,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秦属东海郡。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建海陵县,属临淮郡。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置海陵郡。 隋初废郡复为海陵县,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又改称吴陵县,置吴州,不久又称海陵县。,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取其“安泰”、“通泰”之意。泰州至此得名。“泰”有平定、安定的意思,古人就信奉“否极泰来”的观点。 同时,划出南部五乡设立泰兴县。“兴”既有兴旺发达只意;又有随泰州而兴起之意。,北宋为泰州军,元升泰州路,明清为泰州,属扬州府。民国初年废泰州改泰县,1914年属淮扬道,1935年属江都行政都察区。 1949年解放后,析城郊设立泰州市,1950年和1959年,泰州市曾经先后两次与泰县合并,分别称泰县、泰州县,不久又分开。1953年至1996年属扬州专区、扬州市。1996年泰州市升为地级市,原辖市境改为海陵区。,4.兴化市 春秋属吴国,战国属楚,为楚国大将昭阳的食邑,故有“楚水”、“昭阳”等别称。 秦为九江郡地,汉至唐历属广陵、临淮、江都。五代杨吴武义二年(公元920年)析海陵地置招远场,旋改为兴化县,其意取“觊兴其化”,即昌盛教化之意。,自宋至清,历属泰州、承州、高邮路、高邮府、扬州府。民国先后属于淮扬道和盐城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先后属于扬州专区、扬州市。1987年撤县改为县级市,1996年改属泰州市。,5.阜宁县 县境在西汉分别属于射阳、盐渎二县。晋代先后为山阳县、左乡县。隋代以后历属山阳县和盐城县。 元代,庙湾(今阜城镇)为黄河入海口,水势深广,航运畅通。之后海滩日涨,海岸线在黄河冲积物的堆积下向东移去,淤成大片陆地。,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于庙湾垒土埠,筑城池,以防潮水和倭寇。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划出山阳县和盐城县部分土地及盐场、海滩升涨之地置新的埠宁县。,以庙湾为县治,取其“土埠安宁”之意,即以其驻海边土埠,安宁无患,而得县名,属淮安府。 1911年改称阜宁县,民国先后属淮扬道和淮阴行政都察区。 建国后,隶属盐城专区,1983年属盐城市。,6.海安县 境内青墩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六千年的历史。汉代至东晋,境内先后属海陵、宁海等县。 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78年)置海安县。其名系古人祈求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保一方平安之意,不久废县。,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复建海安县。722年又并入海陵县,明初洪武年间海陵县并入泰州。 民国初年废州改为泰县。1943年,析泰县、东台、如皋部分土地建紫石县。 1948年复为海安县,1949年后属南通专区,1983年属南通市。,7.睢宁县 上古为取虑国,西汉置睢陵县,后改为取虑县。境内睢水曾经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无所居之 地。 东汉至晋,曾用睢陵、取虑、晋城、潼城等名,隋代裁县,唐宋并入宿迁县。,金宣宗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析宿迁古城置睢宁县,取“睢水安宁”之意。 元初废,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复置。明清先后属淮安府、徐州府。 民国先后属徐海道和铜山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先后属安徽宿县专区、江苏淮阴专区、徐州专区。1983年属徐州市。,五.得名于境内主要江河湖泊的名称 1.吴江市 汉代为吴县地,唐置松陵镇。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吴越国析吴县南部和嘉兴北境始置吴江县,因吴凇江流经该县境内,乃以其命名。 元贞元二年(公元1296年)升为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为县,属苏州。,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析县西北地区设震泽县。 民国初年,震泽县并入吴江县。先后属苏常道和无锡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属苏州专区,1983年属苏州市, 1992年撤县改为县级市。,2.溧水县 春秋属吴国,处于吴楚边境,公元前541年,建立濑渚邑。 秦统一后,将濑渚邑改为溧阳县,属彰郡,后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有变迁,地名亦有变化。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析溧阳县西北境和丹阳县(小丹阳)故地东境设立新县,属蒋州。,因县境内古有濑水(胥溪)而得名,吴语濑与溧属近音。 唐宋先后属扬州、江宁府、建康府,元升为溧水州,明复为县,属应天府,清属江宁府。 民国先后属金陵道和江宁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属镇江专区,1983年属南京市。,3.邗江区 得名于境内古邗沟。春秋时,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争霸中原,于公元前486年在长江北岸古邗国故地,筑城以作屯军之所,始称邗城,凿邗沟(又称邗江)以通军运。 秦至南北朝期间,地属广陵、江都。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广陵县为邗江县,始有其名。,605年,又改邗江县为江阳县,南唐复为广陵县。宋代并广陵入江都县。1731年析江都县置甘泉县,属扬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并甘泉县入江都县。1956年,析江都县西境,复建邗江县,1958年并入扬州市,1963年复建,属扬州专区。 1983年属扬州市,2001年撤县建区。,4.新沂市 东周时,为钟吾子封地,亦称钟吾国。 秦朝置司吾县,西汉分设司吾、建陵二县。东汉复为司吾县,南北朝废司吾县,并入宿豫县,后属宿迁。 1949年5 月,析宿迁、沭阳、东海、邳县各一部分设立新县,因县治在新安镇,故得名新安县,属淮阴专区。,1952年,因与河南新安县重名,加之境内大型水利工程新沂河的完工,变水害为水利,因而改新安县为新沂县。 1953年属徐州专区,1983年属徐州市,1990年撤县建立县级市。,5.涟水县 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淮浦县,隶临淮郡,为涟水建县之始。 东汉属下邳国,南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置襄贲县,属东海郡。 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名为涟水县,以其县境内有涟水(今已湮没)而得名。唐一度置连州,不久复称涟水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改设涟水军,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升为安东州。元属山东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州改为安东县,属淮安府,清沿明制。 1914年,因与奉天安东县同名,复名为涟水县,历属淮扬道和淮阴行政都察区。建国后,属淮阴专区,1983年属淮阴市。,6.洪泽县 西周为徐国腹地,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秦属泗水郡和东海郡,西汉属临淮郡。 虽历经千年,但从未单独设县。 民国时期,属于泗县、盱眙、淮阴、泗阳、淮安、宝应等县。1956年析泗洪、盱眙、淮阴、泗阳紧临洪泽湖地区设置新县,县从湖名。,其境内包括洪泽湖全部水域及沿湖大部分地区,属淮阴专区,1983年属淮阴市。1986年政区调整,洪泽湖北、西、南部分水域划归泗洪、盱眙、淮阴、泗阳等四县,2001年属淮安市。 早在200万年前,洪泽湖只是海滨一个泻湖。由于地质作用,泻湖逐渐退居内陆,分化为破釜涧、白水塘、富陵湖等许多湖塘,散布在苏北平原淮河沿岸。,公元616年,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江南,一路干旱,经过破釜涧时天降大雨。 他喜兴顿起,就将破釜涧改名为洪泽浦。唐代以后,则改称洪泽湖,洪泽之名由此而来。,7.泗洪县 秦属泗水郡,西汉与西晋属临淮郡,北周至清初属泗州,历史上曾设立虹乡、虹州、虹县。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因大地震的影响,泗州沉于洪泽湖,州治西迁虹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撤虹县并入泗州。,1912年改泗州为泗县,1940年改建泗南、泗宿二县。 1949年4 月,划泗南、泗宿、泗阳三县部分地域,与洪泽湖管理局合并成立泗洪县,县名取泗州、洪泽湖之首字组成,属安徽宿县专区。 1955年划归江苏淮阴专区,1883年属淮阴市,1996年属宿迁市。,8.如皋市 西周为海阳之地,春秋时属吴国,称“郧”,汉代为海陵县地。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始建如皋县,属海陵郡。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县西北五十里,有如皋港(今秀水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如皋港、如皋村位于长江北岸沙咀上,平畴弥望,取荀子.大略篇中:“望其扩皋如也”之意。“如”,往也;“皋”,水边之高地也。 隋初并入宁海县,831年置如皋场,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3年),复升为如皋县,隶泰州,1724年改隶通州。 解放后,先后属泰州专区、南通专区和南通市。1991年撤县建市。,六.得名于境域与江河海洋的相关位置 1.江阴市 春秋属吴延陵邑,吴公子季扎封地。战国为楚春申君黄歇封地,故有“春申旧封”之称,现江阴市申港、黄田港、黄山、君山均与此有关。 秦统一后称延陵乡,属会稽郡。汉为毗陵县暨阳乡。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暨阳县,属毗陵郡。,南朝梁敬帝太平元年(公元556年),改称江阴县,兼置江阴郡,因位于长江南岸而得名。 古人将水之南称阴,水之北称阳;山正好相反,山之南称阳,山之北称阴。 隋废郡,改隶常州;唐置暨州,不久废州仍称江阴县。,五代南唐至宋元,曾经设立军、路、州,明初改为连洋州、江阴州,不久复为江阴县,清属常州府。 民国期间先后属苏常道和无锡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属常州专区,1953年属苏州专区。1983年属无锡市,1988年撤县改市。,2.溧阳市 战国时期称平邑,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始置溧阳县,因为古县治位于溧水(古濑水)之阳而得名,属彰郡。 三国至隋唐,溧阳县两度裁撤。620年,复置溧阳县。903年,县治从今旧县迁至溧城镇。元代,一度升为州、府、路。,1369年又改为县,属应天府;清属镇江府。民国期间先后属苏常道和无锡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属常州专区,之后两度属镇江专区。1983年属常州市,1990年撤县改市。,3.扬中市 东晋时期初成沙洲,宋代名为小洲。明代先后称新州、细民州,清称太平洲,曾经分别属丹徒、丹阳、泰兴、江都、甘泉、武进等县。 长江自南京以下被称为扬子江,这些沙洲在历史上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江中往来船只,一遇风险便倚为屏障,所以古称“太平洲”。,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4年)置太平厅,属镇江府。1912年,改称太平县。 1914年因与安徽太平县重名,所以更名为扬中县,取其位于扬子江中而命名。 解放后,属镇江专区,1983年属镇江市,1987年撤县改市。,4.江都市 战国时期为楚国广陵邑,秦置广陵县。公元前209年,项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至广陵,凭江而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籍。 汉高祖刘邦封刘濞为吴王,江都为吴国治所。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设立江都县,作为江都国的治所,因“县临大江,为一都之会”而得名。,三国至两晋间,废置无常,隋大业年间再置江都县。唐宋为扬州治所,明清为扬州府治。 民国初年废府置江都县。解放后,与扬州分治,1956年析西境设邗江县。其先后属泰州、扬州专区,1983年属扬州市,1994年撤县设市。,5.东海县 春秋战国时期,属郯国,秦统一建立朐县,取其境内朐山而得名,属于郯郡。 西汉改为东海郡。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置东海县,因东临大海而得名。元初并入朐山县,不久又并入海州。,民国初年,罢海州,析置东海、灌云二县,先后属徐海道和东海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先属山东临沂专区,1953年归属江苏徐州专区,1883年属连云港市。,6.灌南县 县境秦属朐县地,西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4年)为海西侯封国之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改置海西县,属东海郡,晋废。 此后千余年,其境分属海州、涟水。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设莞渎场,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置新安镇,民国期间分属灌云、涟水二县。,1957年,将沂河南岸及涟水北部地区划出,设立新安办事处,属淮阴专区。 1958年改为灌南县,因县境处于灌河流域,又位于灌云县之南,因而得其名。1983年属淮阴市,1996年划归连云港市。,7.泗阳县 上古时期,为徐国境地,战国归楚。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在此设立凌县。 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泗阳县,因治所位于古泗水之阳(北岸)而得名,泗水发源于山东中部,经鲁南、苏北而注入淮水。,晋以后为宿豫县境,唐宋为宿迁县桃园镇,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桃园县,属淮安路。 明代改为桃源县,属淮安府。 1914年,因县名与湖南桃源县重名,复名泗阳。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和淮阴行政都察区。解放后,属淮阴专区,1983年属淮阴市,1996年属宿迁市。,8.淮阴区 淮阴设县于秦代,因治所位于淮水南岸,即水之阴而得名。 两晋为广陵郡治,东魏置淮州,隋代改淮州为楚州,移治所山阳。元代改淮阴县为清河县。 明代,清江浦兴起,遂取代山阳的位置。1760年移清河县于清江浦,并设立漕运总督府署。,民国初年废府,1914年改清河县为淮阴县,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和淮阴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属淮阴专区。1983年属淮阴市,2001年,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亦撤县改区。,9.海门市 上古时期为长江中的沙洲,称东布洲,唐末与长江北岸陆地涨接。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置海门县,因地处长江入海之门户而得名,治东洲镇,属通州。 自元末始,长江北岸涨坍无常,至清康熙年间,县境坍剩无几,遂裁县置静海乡,并入通州。,后江流回归南泓,北岸淤涨,土地日广,1768年划通州、崇明部分新涨沙州置海门直隶厅。 民国初年,废厅改为县,先后属沪海道和南通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 属南通专区,1983年属南通市,1994年撤县改市。,10.沭阳县 西汉置厚邱县,立阴平、建陵两侯国。南北朝设县更为频繁,曾有下城、潼阳、服武、淋渣诸称。 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设立沭阳郡,并于郡东部置怀文县,因其境区域位于沭水北岸,即沭水之阳而得名。,北周武帝建德七年(公元578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隋初废州存县,县名相沿至今。唐以后历属泗州、海洲、海宁州、淮安府、海州(直隶州)。 民国期间先后属徐海道和东海行政都察区。解放后,属淮阴专区,1983年属淮阴市,1996年划归宿迁市。,七.得名于境内主要山名或山的某种性状 1.铜山县 上古时期,唐尧将颛顼的后裔钱铿封于此,称大彭氏国。春秋为宋国的彭城邑,秦置彭城县,历为楚国、彭城国、彭城郡及徐州治所。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废县并入徐州,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徐州升府,并置铜山县。,因县东北境微山湖中有铜山岛(今已沦入湖中)而得名,为徐州府治所。 1912年废府留县,亦称铜山县。民国期间先后属徐海道和铜山行政都察区。 解放后,先属山东省,1952年一度撤消铜山县,1953年恢复,并归属徐州专区,1983年属徐州市。,2.六合区 春秋名棠邑,是楚国东方重要边邑,公元前221年,秦置棠邑县,属九江郡,南北朝先后设立尉氏、秦县、方山等侨治小县。 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改尉氏县为六合县,因境内六合山(今顶山,其山势六峰环合)而得名。,唐属扬州,南唐易名雄州,后周复名为六合,自宋至清,先后隶属真州、扬州府、应天府、江宁府。 1914年属金陵道。解放后,先后隶属安徽滁县、扬州、镇江等专区;六合、扬州等地区。 1975年划归南京市管辖,2002年撤县,与大厂区合并,组建六合区。,3.句容市 公元前112年,西汉在此置句容县,县名源于境内的茅山,茅山古称“勾曲山”,山体的形状呈现“S”型,“勾取而有容”。 古代语言中“勾”与“句”相通,故得名句容县,隶丹阳郡。沿至两晋隋唐年间,属置无常,先后隶属扬州、蒋州、润州、升州。,宋真宗时代为常宁县,不久复为句容县,属江宁府。元属集庆路,明属应天府,清属江宁府。 民国期间先后属金陵道和江宁行政都察区。解放后,属镇江专区,1983年属镇江市,1995年撤县改市。,4.金坛市 春秋属吴朱方邑,秦属曲阿县,置金山乡。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析曲阿县地置金山县,为建县肇始。 唐初一度裁并,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改县名为金坛县,属润州。因境内西部勾曲山(茅山)有华阳洞,其洞有“金坛万丈”的题名,亦称之“金坛之陵”,县因此而得名。,宋初至清历属镇江府,别称有茅州、良常、金沙等。 民国期间先后属金陵道和溧阳行政都察区。解放后,曾属常州、镇江专区,1983年属常州市,1993年撤县改市。,5.盱眙县 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始置县,属泗水郡。县名取盱眙,这是因为县城建在圣人山(今第一山)上,登高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之意,即高山远瞩,居高远望之意而得名。 公元前208年,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建都于此。西汉隶临淮郡,西晋末置盱眙郡。隋废郡立县,属江都郡。,唐先后属西楚州、楚州、泗州,南宋升为盱眙军,元一度改为临淮府,不久废府改县。明属风阳府,清属泗州。 民国初年属安徽淮泗道。解放后,属安徽滁县专区,1955年划归江苏淮阴专区,1966年属六合专区,1971年属淮阴地区。 1983年属淮阴市,2001年属淮安市。,6.无锡市 商末泰伯、仲雍让国,南奔梅里(今无锡梅村)拓地筑城,自号“勾吴”。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124年),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始建吴国。战国为楚春申君黄歇封邑。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为设县之始,属会稽郡。,据唐代陆羽惠山寺记中记载:当地惠山东峰,“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惮,有樵客于山下得名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故名锡山,地名无锡 ”。县名由此而来。 王莽统治时,因锡山再次产锡,又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光武年间锡竭,又复名无锡县。三国吴废,公元281年再置无锡县。隋、唐、宋相沿。,公元1295年,升为无锡州,明复为无锡县。1724年析县境东部置金匮县,1912年又并入无锡县。 民国期间先后属苏常道和无锡行政都察区。解放后,析城区设立无锡市,为苏南行政公署驻地。1953年升为省辖市,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形成今辖范围。,八.得名于境内江河海洋的自然特征 1.盐城市 上古为淮夷地,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等国,秦属九江郡、泗水郡。 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始置盐渎县,因汉初于此“煮海(盐)利兴,穿渠通运”而得名,属临淮郡。 东汉末年,孙权之父孙坚因为平定叛乱有功,被授于盐渎丞。三国废县,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复置。,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改名为盐城县,属山阳郡,因“环城皆盐场”而得其名。 北齐于盐城设射阳郡,唐属淮安道,宋属楚州,元属淮安东路,明清属淮安府。 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和盐城行政都察区。1942年抗日政权建立盐阜行政公署,1949年解放后,设立盐城专区,1983年改为省辖市。,2.靖江市 境域上古为长江中沙洲,三国东吴赤乌年间淤涨,曾为孙权军队牧马之地,因得名驮沙,亦称马州、骥沙、骥渎,牧城。 隋唐属海陵郡,宋易名阴沙,属泰兴。明初属江阳,设立巡检司。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始建县,因地扼江海门户,时值倭寇猖獗,沿江不靖,故名靖江。,明天启年间长江北泓淤塞,始与北岸如皋、泰兴接壤,历属常州府。 民国期间先后属苏常道和南通行政都察区。解放后,属泰州专区,1952年属扬州专区,1983年属扬州市,1993年撤县建市,1996年改属泰州市。,3.张家港市 境域南部属古老的太湖平原一隅,北部为长江沙洲和江岸沙滩淤涨相连而成。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属暨阳、海虞二县。公元556年,分属梁丰、海虞、常熟三县。公元594年分属常熟、江阴二县。 公元1872年以常通港以北(刘海沙)之地属通州,民国时期属南通县。,解放后,全境东西分属常熟、江阴二县,1962年析常熟14乡、常阴沙农场和江阴11个乡镇置沙洲县,属苏州专区。 1983年属苏州市,1986年撤县建市,以其境内西北重要外贸港口张家港作为市名,是八十年代崛起的新港城。,4.响水县 唐代以前其境尚为海域,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后,经过700年间泥沙的淤积,海岸线从梯云关东移近100公里。 明代后期,移民渐次增多。民国初年其境属涟水、灌云、阜宁三县。 1949年解放后,划阜东、滨海二县组成新滨海县。,1966年划滨海县废黄河以北地区与灌南部分地区建立响水县,因县城驻地响水口镇而得名,属盐城专区。 1983年属盐城市。 响水口依傍灌河南岸,河床陡深,潮汐落差大,每逢潮落,境内各支流汇入灌河,跌水轰鸣,数里之外仍能听到水响,因而得名。,5.连云港市 春秋战国先后属鲁、楚二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置朐县,因其境内朐山而得其名。 南北朝时,曾经在此侨立青、冀二州。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79年)置海州,后历代建置多有变化,但一直是周边诸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为直隶州,民国初废州设立东海县。,1914年属徐海道,1934年设立东海行政公署,1935年划东海和灌云二县沿海地带设连云市,得名于1933年在此建立的连云港,因港口位置介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