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与临床应用.ppt_第1页
成分输血与临床应用.ppt_第2页
成分输血与临床应用.ppt_第3页
成分输血与临床应用.ppt_第4页
成分输血与临床应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份输血与临床应用,成分输血概述,成分输血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把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较浓和较纯的制品以供临床输用。血液成分包括血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等。血细胞成分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成分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冷沉淀以及其他凝血因子。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血液成分制备方法目前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手工制备;另一种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献血者采集高度浓缩的某种成分,而将其他成分回输给献血者。,1818年Blundell第一次把血液输给严重出血的产妇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输血在临床治疗的重要地位。但一直沿用输注全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伤的急救中需大量的全血 ,而全血当时只能保存7-天,出现全血供应不足,以至不得不把全血分离成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回顾成分输血的发展史,这时发现血浆的输注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于是在抢救伤员时被广泛使用。血浆成分的大量应用促进了血细胞成分的分离、保存和应用的发展,战争结束后延续为民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塑料工业的发展和大型冷冻离心机的制造成功,为血液成分分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成分输血的发展,这是输血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现在临床医生逐步认识到成分输血的优越性,全血输注则相应减少,成分输注比例逐年增加,到8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成分输血占总输血量的比率达到80%-95%。,回顾成分输血的发展史,我国90年代末个别地区达到90%以上。目前国内外已经把成分输血的比率作为某国家或地区输血技术是否先进的标志,同时根据临床情况输用适宜成分也是衡量临床医师水平的标准之一。目前用物理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的分离技术、质量水平控制已经标准化,临床应用剂量与适应证均已成熟,并在此基础上正向纵深发展。 1992年美国提出成分输血向新一代发展,主要是肝细胞的提取、保存、移植和继承性免疫治疗及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制备各种血液成分,21世纪成分输血又面临一个崭新时代的挑战。,回顾成分输血的发展史,成分输血的优点,成分输血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在于较全血输注有很多的优越性。 1、疗效效果显著(高效):高纯度、高浓度、容量小、针对性强、疗效显著。成分输血的原则是确定患者缺什么成分补什么成分,将全血中的某种成分分离、纯化得到高浓度、便于保存和运输的血液制品。,成分输血的优点,2、成分输血可以降低输血反应(安全)。目前已知的各种血细胞及血浆蛋白抗原系统繁多复杂,全世界50亿人群中除同卵双胎外,几乎没有完全同型者,可见全血输注同种免疫机率很高,易于形成各种免疫输血反应。单一成分输注可避免输入不必要的血液成分所引起的输血反应,并且可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比率。特别对老年人、儿童及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可以减少输血容量,降低心血管的负荷,避免心力衰竭的发生。 3、节省血源、例如要提高患者血小板31011需输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约250ml左右,如用全血需3000ml以上; 4、有利于保存血液的各种有效成分。如PC于22震荡可保存5-7天,因子、因子可在-30一下保存1年,上述血液成分在4保存的全血中短时间内即会失效或失活。,根据临床需要,目前德州市血站提供的血液成分主要有4类,7个品种。分别是: 全血类:全血(滤除白细胞); 红细胞类:悬浮红细胞(滤除白细胞) 、洗涤悬浮红细胞(滤除白细胞) ; 血浆类 :病毒灭活血浆、冷沉淀; 血小板类:新鲜集采血小板、冰冻血小板。,血液成分制品的分类,全血的制备,目前采取的方法是过滤法在封闭条件下让血液通过虑盘滤出血液中的白细胞,所制成的血液制剂为滤除白细胞全血。 全血并不全,理由是: 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所谓ACD抗凝血保存21天或CPD-A抗凝血保存35天,都是指红细胞在24保存期末,输入人体后24-48h红细胞存活率达70%以上的保存天数,而不是指所有的血液成分。 血小板需要在222平衡震荡条件下保存; 白细胞中的粒细胞很难保存,生存期只有8小时; 因子和因子是不稳定因子,在全血中保存13天活性丧失50%。,全血的特点是血液中99.99%以上的白细胞已经去除,使得HLA抗原作用较弱,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及HLA同种免疫的发生,且降低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全血(滤除白细胞)的特点,全血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同时补充红细胞和血容量的情况,例如:换血、大失血等。 急性大量出血 如产后大出血、大手术或严重创伤时,患者丧失大量血液,红细胞和血容量明显减少。 体外循环 心肺手术时,常用体外循环,以前常用全血作泵底液,现在主张配合白蛋白和晶体液,可冲淡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以避免术后肾功能衰竭。 慢性贫血患者。,全血输注剂量及方法,输血量和输血速度需根据适应症、年龄、贫血程度、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心肺情况等决定。一般来说,对一个体重60kg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输注400ml全血约提高血红蛋白(Hb)10g/L;对大量出血或休克患者,输血量要加大;对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每次输注200400ml为宜。输注前需交叉配血。,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生理功能。红细胞制品的种类很多,国内外常用的制品包括悬浮滤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分离各种不同的血液成分依据全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比重不同(分别为1.08-1.09,1.03-1.04,和1.027),利用重力离心法分离血液成分,多采用大容量低温离心机。,红细胞制品种类及制备,悬浮细胞红细胞制备,将全血离心分层后,在封闭条件下分出上层大部分血浆,向红细胞内加入定量添加液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悬浮红细胞特点:滤除了99.99%以上的白细胞和大部分部血浆,从而降低了由白细胞引起的免疫性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适用于各类需要输注红细胞的病人; 特别适合于已有白细胞抗体的病人、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的病人。,悬浮红细胞的适应症,悬浮红细胞输注的剂量与用法,适应症:适用于同时需要纠正贫血和血容量的患者,失血量小于血容量30%的出血,可单独使用;失血量大于血容量30%的出血可与PC、少浆蛋白制剂及晶体液配合输用。 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用法同全血。输注全血的剂量是以血红蛋白增加来衡量的。输血总量及间隔时间应视患者的贫血或失血情况而定。一般输注2U,大约可提高血红蛋白10g/L或红细胞压积3%,输注前后应测定患者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来调整剂量,使血红蛋白达到60g/L-80g/L或以上。,保存期内的全血、悬浮红细胞均可作为洗涤红细胞的原料血,用0.9%的生理盐水洗涤3次,去除绝大部分非红细胞部分,并将红细胞悬浮在0.9%生理盐水中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洗涤红细胞的制备,洗涤红细胞的特点,(1)洗涤红细胞是在滤除白细胞的基础上用 0.9%生理盐水反复洗涤三遍以上制备而成。 经过洗涤的红细胞去除了99.99%以上的白细胞和98%以上的血浆蛋白。 (3)也去除了大量的细胞碎屑、代谢产物、抗凝集、乳酸盐、钾、氨和微聚物。 (4)同时也损失了大约20%以上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适应症,洗涤红细胞使用于各类需要输注红细胞的病人。 更适合于对血浆蛋白有严重过敏反应的病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以及新生儿换血等。,洗涤红细胞贮存于42冷藏箱,应在制备后24小时内输注。 由于该成分内已基本不含抗A抗B抗体,输注前可只做主侧配血。 输注剂量要比浓缩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增加30%。,洗涤红细胞注意事项及输注剂量,浓缩血小板(PC)制备,血小板是血液有形成分中比重最轻的一种血细胞,比重约为1.030-1.042,正常成人血小板数为(100-300)109/L。目前血小板制备方法有两种: 手工制备血小板 :将室温保存的多联袋全血,于68小时内在全封闭条件下离心分层,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血浆内所制成的一种成分血。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和白膜法两种方法制备。,手工制备血小板对原料全血的要求:(1)68小时内使用多联袋采集的全血。(2)400ml全血应在6分钟内采完。(3)保存温度2024。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单采PC):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血细胞分离机问世以后,开始用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国内近几年来大部分血站广泛地应用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用血细胞分离机一次从一个献血者采集血小板1-2个治疗量,一般每袋血小板含量3.01011个以上。,节省献血者:1位成年患者1次输注1个治疗量,计数应大于3.01011个,相当于每次输注2U全血制备的血小板6-8袋,。 降低红细胞的浪费:手工制备血小板,每分离1袋PC,必定有2U悬浮红细胞,但临床对红细胞和PC不等比例的需求,可造成大量红细胞的浪费。采用机采PC红细胞回输给献血者,避免红细胞浪费。 质量优于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机采PC容量小,且纯度高;白细胞污染少;红细胞含量极少,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减少了多个异体抗原对患者的刺激,降低了同种抗体的产生率,使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率降低。,单采血小板的优点。,(1)浓缩PC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止血或预防出血; (2)PC数量减少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特发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感染、化疗或放疗后、大量输注库存血等; (3)PC功能障碍如:血小板无力证、药物(阿司匹林)、白血病、DIC以及创伤和手术病人等。,PC适应证,PC输注剂量,取决于患者输血前PC计数和预期达到的PC计数和临床情况。输入的PC存活期为5天,故应23天输注一次,直至出血停止。机采的PC每袋计数为31011以上为一个治疗量。,PC输注注意事项及输注方法,1患有血栓性PC减少性紫癜(TTP)患者不易输PC。 2PC在输注时无需交叉配血,但要求ABO血型相同输注。 3应使用带标准率网的输血器(孔径为170UM),以受血者可以耐受为原则快速输注。 4不得使用输液器输注PC。 5RH阴性的患者应该输注RH阴性的PC。,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仅用于存在潜在出血危险的受血者,不可滥用。血小板数与出血之间尚无公认的临界值。有人推断将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临界值定为10109/L,但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 血小板20109/L,无明显出血不输注。 血小板20109/L,有发热或感染或有潜在出血部位须输注。 血小板10109/L,须紧急输注(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 做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应将血小板提升至50109/L(骨髓穿刺例外)。 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内眼、某些泌尿外科手术)应将血小板提升至100109/L.,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适应症,PC贮存条件,用联袋制备的血小板浓缩液液态贮存于PVC塑料袋,在222,平床震荡器(60次/分)条件下可保存1-3天。机采血小板特殊保存袋可保存5-7天。,在采集的血小板中,加入5%二甲基亚砜(DMSO),放置在-80冰箱冻存。其保存期1年。,冰冻血小板制备,适应证:一般适用于急诊、出血抢救患者。 输注剂量:同新鲜PC.,冰冻PC适应症及输注剂量,病毒灭活血浆是利用光敏剂亚甲蓝能与病毒结合的特性,对血浆中的病毒进行灭活,提高血浆的安全性,能有效地控制血浆引起的病毒传播性疾病的发生率。 亚甲蓝是一种光敏剂,可以与病毒的核酸以及病毒的脂质包膜相结合,从而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在血浆病毒灭活照射箱对已添加亚甲蓝的血浆进行照射,箱内温度应保持在2-10,光照强度应在30000-40000LUX,每批照射时间为30min。照射后,在2-6低温操作台上滤出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亚甲蓝光化学法,适应症,使用于第因子和第因子以外的凝血因子缺乏患者。 能够同时补充凝血因子,血浆蛋白,血容量 贮存于-20以下条件下,自采血日起保存期为5年。,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1-6水浴溶化箱,封闭状态下融化分离出沉淀在血浆中的冷不容解的白色沉淀物,它是由PooL博士1964-1965年期间发现的。其被加热至37时溶解液态,主要含有第因子、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因子以及纤维蛋白等成分。,冷沉淀制备,冷沉淀适应症,主要用于儿童及轻型成年人甲型血友病。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等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导致出血的病人等。 DIC、严重肝病和尿毒症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 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重度感染、恶性肿瘤和其他重症疾病引起的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的治疗。,冷沉淀的融化一般在输注前进行,不宜在血站或血液中心融化。因为要求融化后尽快给患者输注,以防止融化后在室温环境下使第因子的活性下降。另外,融化温度为3037,不宜超过37,以免引起第因子活性丧失。 应按ABO血型相容原则输注,不需做交叉配血。 输注前应在37水浴中内融化,融化过程中应不断轻轻摇动,避免局部温度过高。 融化后的因子应在4h内尽快输注,不可再重复冻存。 其输注剂量首次为每6kg10kg体重1个单位,以后减半,每日一次,婴幼儿计量可以加倍。成人每输1单位冷沉淀,可提升体内因子2%。,输注剂量计算公式 : 输注剂量体重期望的因子0.5/80 甲型血友病者有轻度出血按体重给1015单位/kg;中度出血按体重给2030单位/kg;重度出血按体重给4050单位/kg。小量出血时,需将患者凝血因子水平提高到30%,每12h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