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质》PPT课件.ppt_第1页
《道德的本质》PPT课件.ppt_第2页
《道德的本质》PPT课件.ppt_第3页
《道德的本质》PPT课件.ppt_第4页
《道德的本质》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他,“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的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惟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爱因斯坦,(一)道德的起源,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1、天意神启论:天理/上帝 试图以人之外的某种客观意志来说明道德的起源。 2、先天人性论:孟子的良知说/康德的先验理性 以人先天存在的意志来说明道德的起源。 3、情感欲望论:霍布斯、功利主义 认为道德根源于人们的情感欲望,是人们为实现情感欲望而形成的行为要求。 4、动物本能论:达尔文的进化论 人类道德是动物本能的延续。,1、神命论(Divine Command Theory)认为“道德上正确的事情”就等同于“上帝命令我去做的事情”,换句话说,一件事之所以是道德的,是因为这是上帝所意愿的。除了上帝的意愿之外,道德的合理性不需要任何独立的理由。 苏格拉底在欧绪弗洛篇中,向他的对手问道:“虔敬的东西是因为诸神喜欢它才是虔敬的,还是因为它是虔敬的所以才受到诸神的喜爱?”,如果上帝的意愿是决定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根据。那么,上帝的意愿是基于什么的呢?有两个可能的答案。 第一,上帝的意愿是出于某种理由。比如说,上帝意愿诚实,是因为诚实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上帝的意愿基于一个不依赖上帝自己的标准。 这是自相矛盾的。 第二,上帝的意愿是任意的、专断的。如果上帝命令我们撒谎,那么撒谎就可以因为上帝的命令而成为一个正确的观点。而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2、先天人性论:尽管认识到了道德无法离开人而存在的意识或精神,但却忽视了道德的社会基础。 3、情感欲望论:离开社会处境将道德完全归结为人们的情感欲望要求,容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 4、动物本能论:道德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意味着对本能的拒绝。(动物无所谓道德与否),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第一,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第二,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发展。,2、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精神器官的所有能力都是在社会生活的逻辑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阿德勒 第一,人需要道德。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第二,社会交往需要道德。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3、道德是人类自觉意识的结晶。 马克思: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时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劳动、社会关系和自觉意识三者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解道德起源问题的基本视角。,(二)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恩格斯,第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内容。 “我们的个人主义的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具有一些为我们的经济秩序所独有的组织形式和总体结构形式。” 韦伯,个人主义 资本主义(私有制)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韦伯说:“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新教伦理在有关尘世活动的最重要问题上给资本主义精神以强大伦理支持,保护了一批具有强烈功利主义动机的理性经济人,把他们从传统主义加给他们的伪善、贪婪、冷酷等道德指责中解脱出来,使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活动获得了社会合法性。“新教伦理是现代经济人摇篮旁的守护者”。,资本主义一经成熟,理性化充斥整个社会,人们便会抛弃上帝(工具理性对世界的去魅) 。正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结尾时韦伯不无担心的那样:“当竭尽天职已不再与精神和文化的最高价值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天职观念已转化为经济冲动。从而也就不再感受到的时候,一般地讲,个人也就根本不会再试图找什么理由为之辩护了。”,第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忠孝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 “存天理,灭人欲”到个人利益的合理追求 “男尊女卑”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死)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第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第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道德的历史继承性(社会公德)、对社会发展的能动反作用,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方式 作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行为规范的道德,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柔性的和内在的规范。,第一,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结合。 如果说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主要是一种他律性的对人们行为的调节,那么内心信念则是一种自律性的自我调节与规约。如果说道德义务是一种他律性的要求,道德良心则是一种自律性的意识和规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二,规范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人为道德立法康德,伦理体系,原则规范,价值信仰,第三,持久性与广泛性相一致 时间上的持久,只要存在人类与人类交往,道德就将存在。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不能共同生活或因为自足而无此需要者,就不是城邦的一个部分,它要么是只野兽,要么是个神。” 政治学,空间上的广泛道德无所在又无所不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诸领域,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诸多关系。,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 以理论的方式,例如哲学或科学活动等; 以宗教的方式,如宗教和巫术活动; 以实践精神的方式,如道德意识和伦理观念性活动等; 以艺术的方式,如文学艺术活动等。,第一,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王阳明说:“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工,失却知行本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也。” 传习录,第二,道德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 杜威:“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 “道德观念”是指这观念“在行为中见效果,使行为有所改进,变得比另外的情况下更好”,也是“成为品性的一部分,因而是行为的工作动机的一那种观念”。 “关于道德的观念”是指“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为”,是“可能不起作用和无效,好像很多关于埃及考古学的知识的那种观念。”,第三,道德是一种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并以理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的精神。 社会性道德宗教性道德 富勒:向往的道德(morality of aspiration)和义务的道德(morality of duty),第四,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世界或描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善善恶恶 总之,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四、道德是人的“应然”的存在方式 道德首先是人的存在方式,通过反思标示其存在。有做人和成人两个维度。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清焦循在孟子正义中注疏曰:“饮食男女,人有此性,禽兽亦有此性,未尝异也。乃人之性善,禽兽之性所不善者,人能知义,禽兽不能知义也。因此心之所知而存之,则异于禽兽。”,应然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对实然的反思性把握。 作为集合体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揭示的是社会应当具有何种伦理关系、伦理规范、伦理秩序,它所探究的是存在秩序、规范、关系及其合理性。 作为单个人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指示的是个人应当具有何种品质美德,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它所探究的是个人生存的意义、价值和生活方式。,“道德是关于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合理性的稳定的共享性社会精神。这种社会精神在世代社会生活中反思形成。它积淀于人们内心深处成为良知信念,流化为社会生活风尚习俗,固化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并成为人们存在意义与行为选择的价值根据。”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三)道德与宗教,在发生学的意义上,道德与宗教有着原初的混沌一体。在原始的禁忌、祭祀、巫术中,存在着原始宗教与原始道德。 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教礼仪来强化道德(规范)的社会影响力。,区别,第一,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 超然与必然 宗教总是把现实的客观必然性,转换成超人类、超尘世的虚幻的异己力量;道德反映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赋予必然以正当和善的意义,以此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调节生活的力量不同: 神威与人道 各种宗教都是借助于某种神秘力量(如神、鬼、上帝、真主等),来“启迪”劝告或威胁人们,屈从于现实的某种社会秩序,安守于某种生活境遇。道德则是依靠符合现实人道的方式对人们进行勉励、规劝或激发,引导人们遵守某种秩序,进入某种生活境界。,第三,铸造灵魂的手段不同: 他律与自律 宗教是一种精神压迫的方式,它借人们畏神崇教的心理,进行一种神秘的强制;而道德则是人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的社会工具,它遵从人们的内心信念,主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第四,对于自我的态度不同: 自卑与自尊 一切宗教都是贬斥和否定自我的;而道德则申诉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关联,首先,宗教为道德提供具有神圣性的规范要求,并将这些外在规范要求通过神启变为自觉道德义务。 宗教将一些共享性道德规范抬升至宗教教义,把恪守宗教道德诫命作为获得神宠进入天国的门票。,摩西十诫,1、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神 2、不可滥用上帝之名 3、守安息日 4、孝敬父母 5、不可杀人 6、不可奸淫 7、不可偷盗 8、不可作假见证 9、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 10、不可贪恋别人的财产,其次,宗教为道德提供社会正义理想及其根据。 康德为何在第二批判中请回上帝? 以德配福,再次,宗教通过信仰的方式,强调道德的纯洁性,为道德提供人格理想及做人意义与成人之道。 宗教信仰与道德信仰,“如果我们从方法上拒斥了神圣的观念,而又不系统地用其他观念取而代之,那么道德的准宗教特征就没有基础了。于是,人们几乎不可避免会倾向于否认道德。事实上,当道德作为一种事实,完全以事物的本性为基础时,人们不可能感觉到道德的实在性上帝的观念其实也许不过是这种实在的符号表达而已。” 涂尔干道德教育,(四)道德与法,区别 第一,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 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第二,法律与道德调整的对象与范围有所不同。 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单纯的思想或动机不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而道德所调整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它还规范人们的心理动机。 一九八四“思想罪”,第三,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 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法律规范则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后果。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第四,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 道德评价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其评价对象包括了“善行”与“恶行”,而法律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在通常情况下,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行为未必都违反法律,道德评价的标准比法律的评价标准更高。,关联,第一,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第二,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个人不爱国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严重的有损国家民族尊严的行为,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与德的冲突(1): 如何处理合法的道德恶行?,被告原是一位德国军官的妻子。1944年她为了脱离其丈夫,竟向纳粹当局密告其夫在休假时曾发表诋毁希特勒和政治当局的言论。结果,根据1934年纳粹政权的一项法令,其夫被判处死刑。1949年,这位妇女在联邦德国法院被控犯有1879年德国刑法典规定非法剥夺他人自由的罪行。这位妇女说,她向当局报告其夫的行为是依法进行的,她并没有犯罪。但德法院坚持认为,被告所依据的法令,由于违反了基本道德原则,因而是无效的;另外,被告并不是心怀义务地告发,而纯粹是为了个人卑鄙的目的,被告的行为违反了一切正直的人的良知和正义感。法院以此为理由判其徒刑。,美国法学家德沃金教授在其著作法律帝国一书中所列举的一个案例,此案情为:1882年埃尔默用毒药杀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的祖父在现有的遗嘱中给他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他怀疑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会更改遗嘱而使他一无所获。因此,他杀死了他的祖父,以便按遗嘱来继承这笔财产。他的罪行被发现后,他被定罪,判处监禁。但他能否继续按照遗嘱继承其祖父的财产?,围绕这一案件,法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