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肌耐力训练修改课件_第1页
肌力-肌耐力训练修改课件_第2页
肌力-肌耐力训练修改课件_第3页
肌力-肌耐力训练修改课件_第4页
肌力-肌耐力训练修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hysical Therapy 物理治疗学,康复治疗学精品课程系列之,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 Dept of Rehab Therapeutics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肌力与肌肉耐力训练,Muscl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Exercise,2019/5/23,3,2019/5/23,4,2019/5/23,5,一、概述,2019/5/23,7,(一)肌力(Muscle strength),1、定义: 指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肌力单位之一为kg。,2019/5/23,8,(二)肌肉耐力( Endurance training ),肌耐力 肌肉持续运动进行某一项指定活动的能力,而不能继续某一项指定任务时成为疲劳。 其大小用从开始收缩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因此肌肉耐力也被认为是肌肉重复收缩时的耐疲劳能力。 肌耐力训练 增强肌肉耐力的训练即为专门针对提高肌肉耐力的训练。,2019/5/23,9,(三)训练目的,1、肌肉的瞬间的爆发力(举重、短跑) 2、肌肉的耐久力(马拉松),2019/5/23,10,(四)肌肉耐力与肌力训练的区别,发展肌耐力的同时必然发展肌力,即耐力是肌力所能维持的时间。 但严格地说,发展肌力和耐力在方法上并不相同。 迅速发展肌力,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抗较重负荷,重复次数并不需要很多(高强度,少重复);而发展耐力则需在较轻负荷下,在较长时间内多次重复才能有效(小强度,多重复)。,2019/5/23,11,(五)肌肉耐力与肌力训练的联系,肌耐力训练与肌力训练密切相关 在发展肌力时,如重复次数过多或持续时间过久,必然导致速度或肌力下降;在发展耐力中,如不增加负荷,则不可能较快地产生肌耐力,对肌力增长不利。 最大动力性肌力和动力性耐力两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即使在静力性运动中亦如此。 肌力增加时,在低负荷下的耐力增加 在相对低负荷下的耐力增加时,虽并不能明显增强肌力,但对其后发展肌力起着良好的影响。 因此,临床上常将发展肌力和耐力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从而使肌肉做功更为合理。,2019/5/23,12,二、肌力的直接影响因素,(一)肌肉横切面积 (二)肌肉初长度 (三)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的多少 (四)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收缩的同步性,2019/5/23,13,(一)肌肉横切面积,每条肌纤维横切面积之和为肌肉的生理横切面积。 肌肉的横切面表明了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肌纤维的粗细,因而可反映肌肉的发达程度。 实践证明肌肉每平方米单位横切面所能产生3.6kg的力,这又称为绝对肌力。 肌肉的横切面积越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也越大。,2019/5/23,14,2019/5/23,15,(二)肌肉的初长度,肌力的产生也有赖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肌肉的弹性特点决定其在生理限度内具有适宜的初长度,则收缩产生的肌力较大。 一般认为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其静息长度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2019/5/23,16,(三)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的多少,2019/5/23,17,(四)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收缩的同步性,18,三、肌力的间接影响因素,(一) 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 (二)年龄和性别 (三)关节运动角度 (四)心理因素,2019/5/23,19,(一)肌肉的收缩方式,肌肉在收缩过程中作用于其依附的骨性杠杆所产生的力称为肌肉张力。 肌肉收缩包括产生机械功的同时产生关节活动和不产生机械功及姿势和关节位置保持不变的静态功两大形式。 产生机械功的有 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速收缩等重收缩等张收缩 产生静态功为等长收缩,2019/5/23,20,向心收缩,当肌肉产生的张力足以克服肢体的阻力时,肌肉短缩并产生关节运动。例如上楼梯时股四头肌的收缩。,2019/5/23,21,离心收缩,肌肉产生的张力小于外负荷时,肌肉逐渐延长而不是短缩。目的是使关节运动减速。如下楼梯时股四头肌的收缩使膝关节屈曲减慢。,2019/5/23,22,等速收缩,肌肉在动态做功时关节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因此肌肉延长和缩短的速度也是恒定的。 肌肉根据关节运动的不同方向作离心性和向心性收缩。,2019/5/23,23,等张收缩,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是恒定的。,2019/5/23,24,等长收缩,肌肉两端的附着点间的距离没有改变。 没有产生直接的关节活动。如保持一种姿势。,2019/5/23,25,等长训练(isometric exercise),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肌力训练,收缩时肌肉长度基本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又称为静力训练(static exercise)。,2019/5/23,26,2019/5/23,27,优点,动作较为简单,容易掌握; 不需要或需要很少的器械; 可用于某些等张训练不易锻炼或无法锻炼的肌群,如四肢的内收肌群; 可在石膏、夹板固定时或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疼痛症状等情况下应用; 潜在的损伤少,较为安全,故可在术后早期康复应用,或教会患者后在家中进行; 不引起肌肉肥大; 所用的时间较少,费用较低。,2019/5/23,28,缺点,训练效果与功能和技巧之间无直接的关系,故不能直接运用于增强工作或行为活动能力; 增强的肌力与训练时的角度特别相关,仅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某一角度上才能获得训练效果,若欲达到关节活动范围内各点均增强肌力的目的,则需要逐点训练,这相对较为费时; 由于等长收缩时的屏气效应,可加重心血管负担; 除非有专门的测定仪器,否则无法向患者提供肌力改变的反馈。,2019/5/23,29,等张训练,在有阻力的情况下的肌肉收缩,收缩过程中肌张力保持不变,但及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 根据肌肉起止点的方向分为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 向心性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距离缩短,离心性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距离逐渐加大。,2019/5/23,30,2019/5/23,31,优点,训练方式丰富,有各种器械可供选择应用; 可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运动,在任何角度上均可获得训练效果; 可客观量化地观察运动、肌力的大小及进展情况,因此具有较好的心理学效果; 不像等长训练,一般不产生血压的明显上升,因此更适宜于老年人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 可训练患者的辅助肌和稳定肌; 哑铃等属自由重量的器械价格相对合理,教会患者后可在家中训练。,2019/5/23,32,缺点,应用器械提供的技术、阻力必须与患者自身的肌力水平相匹配; 训练时需要一定的医疗监督; 训练相对较为费时,如确定、调整运动量或仪器调整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019/5/23,33,等速训练(isokinetic exercise),在等速运动过程中,欲保持预定角速度不变,即需要专门的装置具备感应系统感受运动环节每一点肌力大小的改变,并通过反馈调节系统即时改变阻力大小使之与肌力大小的改变相匹配,这样方可使预定的角速度在整个运动环节中保持不变。 由于运动环节中每一点的阻力负荷与其相应的肌力形成最佳匹配,因此可较好地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2019/5/23,34,收缩速度,是影响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肌肉收缩速度越低,运动单位的募集机会就越大。 在等速向心收缩低角速度测试时产生较大力矩值的结果即为此证据。,2019/5/23,35,(二)年龄和性别,肌力的大小与个体状况(如年龄、性别、健康水平、心理因素等)有关。 一般在20岁前肌力是渐增的,以后是逐步下降的。 女性的肌力近似为同龄男性的2/3,女性握力是男性的60%,垂直跳爆发力是65%。 男性肌力通常与男性激素有关 。,2019/5/23,36,(三)关节角度的影响,2019/5/23,37,关节在不同角度产生的肌力不同 等长收缩时能发挥最大肌力的角度是 肘屈90,膝屈60,最容易上劲。,2019/5/23,38,(四)心理因素,易受心理影响 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2019/5/23,39,四、肌力下降的原因,(一)年龄增加 (二)废用性肌肉萎缩 (三)神经系统疾病 (四)肌原性疾病,2019/5/23,40,(一)年龄增加,20岁后随年龄增加肌力逐渐下降,下肢较上肢下降更快。 与身体重量有关。,2019/5/23,41,(二)废用性肌肉萎缩,制动及无功能状态所产生的以生理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废用性肌肉萎缩。 完全卧床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每天减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即可减少一半。 肌肉也出现萎缩,股四头肌和踝背伸肌尤为明显,肌肉容积缩小、肌肉松弛;通过适当运动训练,肌肉容积可复原。,2019/5/23,42,(三)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病、脑瘫 脊髓损伤 .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周围神经损伤,2019/5/23,43,(四)肌原性疾病,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与躯干的肌力下降与肌肉萎缩。 多发性肌炎 主要为四肢近端肌群、颈屈曲肌群、咽喉肌群等。,2019/5/23,44,五、增强肌力应遵循的训练原则,(一)阻力原则 (二)超常负荷原则 (三)训练次数宜多的原则 (四)训练到疲劳但不过度疲劳的原则,2019/5/23,45,(一)阻力原则,增强肌力必须遇到一定阻力。 阻力可来自肌肉本身重量、肌肉移动途径中遇到的阻力、外加的阻力。,2019/5/23,46,(二)超常负荷原则,又称过度负荷原则。 这一原则认为在训练中,除非使肌肉的负荷超过日常活动或使肌肉产生最大强度收缩所负荷的60%,并持续训练6周,否则不能改善肌力。 患者要满足5个基本条件,才能达到肌力增强的目的。,2019/5/23,47,增强肌力的5个基本条件,(1)训练强度 (2)训练时间 (3)训练频率 (4)训练间期 (5)肌肉收缩方式,2019/5/23,48,(1)训练强度,常用最大肌力的比例或相对1RM或10RM的比例为患者选择适当的训练强度。 1RM(一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试者仅能完成一次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大阻力重量。 10RM(10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试者能连续运动10次时所能对抗的最大阻力。,2019/5/23,49,1RM测量(以伸膝为例),膝关节全力向正前方伸直。 与小腿成直角系一牵引绳。 小腿伸直位加重量,并逐渐增重。 重量增加到膝不能保持伸直位时,这个最大阻力的重量就是1RM.,2019/5/23,50,2019/5/23,51,(2)训练时间,肌肉收缩时间常用于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时间长,则训练强度可以较小;肌肉收缩时间短,则训练强度需较大。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训练所需要的时间。,2019/5/23,52,(3)训练频率,指一次训练中肌肉收缩的次数(收缩频率)以及每日,每周,每月的训练次数。 肌肉收缩频率是收缩时间加休息时间除以运动时间。频率越高训练效果越好,原则上每周不少于三次。,2019/5/23,53,(4)训练间期,间期长短对训练效果有明显作用。 训练40天后可看到肌肉横断面积增加。,2019/5/23,54,(5)肌肉收缩方式,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等速收缩 向心性 离心性,2019/5/23,55,总之,实验证实,肌纤维数目在出生时已成定局,不可能通过训练来增加纤维的数目,为增加肌力,除非进行超负荷训练,否则肌力不管被利用多少次,也不可能变得强壮。,2019/5/23,56,(三)训练次数宜多的原则,该原则认为,一次的收缩训练时不够的,若无关节疾病或肌腱炎,训练的次数宜多不宜少。,2019/5/23,57,(四)训练到疲劳但不过度疲劳的原则,疲劳是指由于以前的活动结果而引起无力或不愿意进行原有的或新的活动. 如训练有充分时间,且出于高度自愿,训练营一直进行到疲劳为止,如训练中途没有休息而直接进入疲劳则更有效。 不能出现过度疲劳,过度疲劳对虚弱肌是有害的,因此注意出现疲劳时即停止。 疲劳的表现为运动速度减慢,幅度下降,显著的不协调,或主诉疲乏劳累。出现这种表现即停止。,2019/5/23,58,在训练病肌时,不一定同时满足上述四项原则,但(1)(2)是必须的,(3)(4)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条件允许,同时满足四项更佳。,2019/5/23,59,六、具体训练方法,辅助-主动训练 主动训练 抗阻训练 等长运动 等张运动 等速运动,2019/5/23,60,(一)辅助主动运动,1、定义: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辅助力量由治疗师、患者的健肢提供,也可利用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来帮助完成。,2019/5/23,61,辅助主动运动,2、适应证: 肌力较弱尚不能独自主动完成运动的肌肉,即肌力恢复到2级时。 在训练时要随着肌力的恢复不断地改变辅助的方法和辅助量。,2019/5/23,62,3、辅助主动运动方法,(1)徒手辅助主动运动 利用治疗师的手法,不需要任何器械的帮助 例如,股四头肌肌力为2级时,让患者侧卧位,训练侧下肢在下方,让患者主动伸膝关节,同时治疗师在小腿后方稍施加辅助力量。,2019/5/23,63,2019/5/23,64,辅助主动运动方法,(2)悬吊辅助主动运动 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再水平面上进行训练。,2019/5/23,65,2019/5/23,66,辅助主动运动方法,(3)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 在光滑的板面上进行运动,以减少肢体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 但此方法是在克服一定阻力进行的,比徒手和悬吊方法难度提高。,2019/5/23,67,辅助主动运动方法,(4)滑车重锤主动运动 是在垂直面上进行,利用滑车、重锤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 适用于拮抗肌可拉起重锤的患者,且只适用于髋、肩、膝等大关节,不能用于手指、踝等关节。,2019/5/23,68,辅助主动运动方法,(5)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利用水碓肢体的浮力或加上漂浮物减轻肢体重力的影响。,2019/5/23,69,2019/5/23,70,(二)主动运动,1、定义:指患者主动以肌肉收缩形式完成的运动。运动时既不需要助力,也不要克服外力阻力。 2、适应证:肌力达3级以上的患者 运动的速度、次数、间歇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3、方法:训练中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将肢体置于抗重力位,防治代偿运动。,2019/5/23,71,2019/5/23,72,(三)抗阻主动运动(resistance exercise),1、指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 徒手抗阻 器械抗阻,2019/5/23,73,抗阻主动运动( resistance exercise ),2、适应证: 适用于肌力达到4级或5级,能克服重力和外力阻力完成关节活动范围的患者。 3、禁忌证 肌肉、关节感染或肿胀 患者训练的时候或训练24小时后仍感关节肌肉疼痛 关节不稳定(如肌腱断裂或关节周围肌肉张力极其低下者) II级以上高血压或心血管合并症者,2019/5/23,74,4、抗阻力主动运动方法,(1)徒手抗阻力主动运动 (2)器械抗阻力主动运动,2019/5/23,75,(1)徒手抗阻力主动运动,固定关节近端 阻力方向与运动肢体成直角 加阻力宜缓慢,使运动中肌肉收缩时间延长,一次动作23秒完成;重复次数为810次。 可做向心性等张收缩、离心性等张收缩及等长运动。 对骨折患者要注意阻力的部位和保护骨折固定部位,阻力也不宜过大。1,2019/5/23,76,(2)器械抗阻力主动运动,加重物抗阻力主动运动 重锤与滑车抗阻力主动运动 弹簧抗阻力主动运动 摩擦抗阻力主动运动 水中抗阻力主动运动,2019/5/23,77,抗阻运动方法,加重物抗阻力主动运动 直接用手拿重物或将重物系在身体某部位进行练习。,2019/5/23,78,2019/5/23,79,抗阻运动方法,重锤与滑车抗阻力主动运动 用重锤做阻力,用滑车改变方向,牵引方向与肢体应成90直角,肌肉可发挥最大力量 速度不宜过快,肌肉收缩到极限后应停23秒。,2019/5/23,80,2019/5/23,81,2019/5/23,82,2019/5/23,83,抗阻运动方法,弹簧抗阻力主动运动 用弹簧的弹性做阻力,2019/5/23,84,2019/5/23,85,2019/5/23,86,抗阻运动方法,摩擦抗阻力主动运动 用摩擦力做阻力 摩擦阻力难以控制、不稳定,不便于数字表示,易磨损,较少用。,2019/5/23,87,抗阻运动方法,水中抗阻力主动运动 对抗水浮力的运动,可在四肢末端拴上浮子,再向下运动克服浮力的阻力。,2019/5/23,88,2019/5/23,89,2019/5/23,90,肩部推举训练,蝴蝶运动,2019/5/23,91,(四)等长运动,1、定义:肌肉收缩时没有可见的肌肉短缩或关节运动。 2、适应证:用于肌力25级患者。是增长肌力最有效的方法。 3、方法:徒手等长运动。肌肉固定练习。利用器具。,(六)训练方法选择原则,2019/5/23,93,1、选择原则,按肌力选择 即在肌肉功能测试的基础上,根据现有肌力水平来选择肌力训练方式。 按肌肉收缩形式选择 根据患者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肌肉收缩形式的优点、避免不同肌肉收缩形式的缺点,也是选择适合患者训练方法的原则。,2019/5/23,94,2、0级肌力,电刺激: 延缓肌萎缩的发生。 传递神经冲动的训练: 主观努力,试图引起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此时大脑皮质运动区发放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前角细胞向周围传递,直至神经轴突再生达到瘫痪肌群。 这种主观努力,可以活跃神经轴突流,增强神经营养作用,促进神经本身的再生。 传递神经冲动的训练可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2019/5/23,95,3、12级肌力,肌肉电刺激疗法: 此时由于肌肉已有随意的肌电活动,因此既可以进行肌电反馈训练,也可使用肌肉电刺激法训练。肌电反馈训练和肌肉电刺激相结合,有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主动-辅助训练: 在肌肉主动收缩的同时施加外力帮助,以便完成大幅度的关节运动。注意应强调主观用力,仅给予最低限度的助力,避免以被动运动替代助力运动。,2019/5/23,96,4、2级肌力,辅助-主动运动:减除重力负荷的主动训练。可用带子悬挂肢体,或把肢体放在敷有滑石粉的光滑平板上,在水平面上运动,或在温水浴中运动,利用水的浮力消除部分肢体自身的重力,使训练易于完成。,2019/5/23,97,2019/5/23,98,2019/5/23,99,5、34级肌力,由主动训练进展到抗阻训练。 对抗较大阻力进行收缩,可增加运动单位募集率,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使肌肉对抗它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而竭尽全力进行收缩训练者,称为最大收缩训练。 以低于最大阻力(如80%、60%、40%最大阻力等)进行训练,称为次大收缩训练。,2019/5/23,100,2019/5/23,101,6、按肌肉收缩形式选择,增加静态力量可采用等长训练 肌肉骨骼损伤早期可采用渐进抗阻的等长训练; 增加动态力量可采用等张收缩; 促进功能性活动则采用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交互的形式。,2019/5/23,102,等长训练(isometric exercise),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肌力训练,收缩时肌肉长度基本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又称为静力训练(static exercise)。,2019/5/23,103,2019/5/23,104,优点,动作较为简单,容易掌握; 不需要或需要很少的器械; 可用于某些等张训练不易锻炼或无法锻炼的肌群,如四肢的内收肌群; 可在石膏、夹板固定时或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疼痛症状等情况下应用; 潜在的损伤少,较为安全,故可在术后早期康复应用,或教会患者后在家中进行; 不引起肌肉肥大; 所用的时间较少,费用较低。,2019/5/23,105,缺点,训练效果与功能和技巧之间无直接的关系,故不能直接运用于增强工作或行为活动能力; 增强的肌力与训练时的角度特别相关,仅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某一角度上才能获得训练效果,若欲达到关节活动范围内各点均增强肌力的目的,则需要逐点训练,这相对较为费时; 由于等长收缩时的屏气效应,可加重心血管负担; 除非有专门的测定仪器,否则无法向患者提供肌力改变的反馈。,2019/5/23,106,等张训练,在有阻力的情况下的肌肉收缩,收缩过程中肌张力保持不变,但及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 根据肌肉起止点的方向分为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 向心性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距离缩短,离心性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距离逐渐加大。,2019/5/23,107,2019/5/23,108,优点,训练方式丰富,有各种器械可供选择应用; 可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运动,在任何角度上均可获得训练效果; 可客观量化地观察运动、肌力的大小及进展情况,因此具有较好的心理学效果; 不像等长训练,一般不产生血压的明显上升,因此更适宜于老年人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 可训练患者的辅助肌和稳定肌; 哑铃等属自由重量的器械价格相对合理,教会患者后可在家中训练。,2019/5/23,109,缺点,应用器械提供的技术、阻力必须与患者自身的肌力水平相匹配; 训练时需要一定的医疗监督; 训练相对较为费时,如确定、调整运动量或仪器调整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019/5/23,110,等速训练(isokinetic exercise),在等速运动过程中,欲保持预定角速度不变,即需要专门的装置具备感应系统感受运动环节每一点肌力大小的改变,并通过反馈调节系统即时改变阻力大小使之与肌力大小的改变相匹配,这样方可使预定的角速度在整个运动环节中保持不变。 由于运动环节中每一点的阻力负荷与其相应的肌力形成最佳匹配,因此可较好地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2019/5/23,111,操作程序,2019/5/23,112,操作程序,强度: 依训练目的、损伤恢复阶段、患者身体状况,一般分为亚极量和极量,前者在增加耐力时或软组织愈合早期使用,后者在康复后期使用。 负荷量: 初始一般以最大负荷量进行,重复10次,即10RM; 康复进展期,也可用体重的百分比计算,例如:下肢伸展训练为20%体重,下肢下压训练为50%体重。,2019/5/23,113,速度: 自由重量或重量-滑轮抗阻训练时,宜采用低速,以利于安全和减少势能作用。 运动范围:包括短弧活动范围和全关节活动范围。 前者在某些手术后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禁忌或关节活动范围内某一部分运动产生疼痛时应用 。,2019/5/23,114,重复次数: 增加肌力为目的时,重复次数应大于56次,小于1520次; 以轻阻力改善耐力时,则可安排35组共3050次。 组数;为每一训练段中由一定重复次数组成、间有休息的训练单位。 训练组数每组重复次数为总重复次数。 增加肌力可采用的方法为6RM3组、12RM2组、3RM6组。 频度:隔日或45次/周。 疗程: 增强肌力为目的时,应至少6周以上。,2019/5/23,115,等张训练法,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即为10 RM值。 用10RM的80量作为训练强度,每组训练1020次,重复3组,每组间隔1min。 亦可采用5cm宽、1m 长的弹力带进行重复牵拉训练。弹力带的一头固定于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根据需要进行某一肌群的耐力训练,尽量反复牵拉弹力带直至肌肉疲劳,1次/d,每周训练35d。,2019/5/23,116,等长训练法,取203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作逐渐延长时间的等长收缩训练,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1次/d,每周训练35d。,(七)临床常用训练方法,2019/5/23,118,1、等长训练,适应证 需要增强肌力的患者,尤在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关节创伤、炎症和肿胀等情况),用于延缓和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 25级肌力的肌肉均可进行等长收缩运动训练,2019/5/23,119,方式,徒手等长运动 受训肢体不承担负荷而保持肌肉等长收缩活动 肌肉固定练习 适用于肢体在石膏固定中,要求肌肉收缩时不能引起任何关节运动。 利用器具 利用各种固定不动的器械和物品,保持肢体肌肉的等长收缩。,2019/5/23,120,仪器设备,当阻力等于或大于肌肉可产生的力量、关节不产生运动时,即可发生等长训练,故采用自由重量和重量-滑轮系统等设备 等速装置在角速度为0/s的各个关节角度均可进行该训练。 徒手或不用设备也可进行。,2019/5/23,121,短促等长训练,基本方法:训练肌群在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持续6s,重复20次,每次间歇休息20s,1次/d。“tens”法则方法:训练肌群在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持续10s后休息10s,重复10次为一组训练,共作10组;1次/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2019/5/23,122,多点等长训练,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隔10做一组等长训练,每组重复收缩10s(其中初始2s为增加张力的时间,最后2s为降低张力的时间,中间6s为持续高强度等长收缩时间);在等速装置上使用时,角速度设定为0/s,然后按要求在定点角度位置上训练。,2019/5/23,123,短暂最大收缩训练,为等张和等长相结合的抗阻训练方法,肌肉抗阻等张收缩后,再持续最大等长收缩510s,然后放松,重复5次,每日训练只作一个动作,每次增加负荷0.5kg。,2019/5/23,124,注意事项,等长训练可改善肌肉耐力,但作用较小。 短促等长训练时,应在间隔休息时辅以节律性呼吸,以预防血压升高。 多点等长训练可克服等长训练的角度特异性,但由于生理性溢流的范围一般在该角度前后方向的10左右,故进行多点等长训练时两点间的角度范围不应超过20。,2019/5/23,125,多点等长训练更适合于存在慢性炎症、关节运动尚可但无法进行动态抗阻训练的患者。 多点等长训练时,每一点的阻力应逐渐增加以确保在无痛条件下增强肌力。 短暂最大训练时,若等长收缩不能维持510s者,可不加大负荷。,2019/5/23,126,2、等张训练,仪器设备 自由重量,如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 滑轮系统。 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 可变阻力装置。 功率自行车。 阻力交互训练组件,2019/5/23,127,2019/5/23,128,股四头肌训练椅,2019/5/23,129,上 肢 训 练 器,2019/5/23,130,功率车,2019/5/23,131,弹力带,2019/5/23,132,渐进抗阻训练,测定需训练肌或肌群通过规定范围能完成10次运动的最大重量(10RM)。 进行如下3组训练: 第1组:50%的10RM重量,1015次/min的速度,10次锻炼; 第2组:75%的10RM重量,1015次/min的速度,10次锻炼; 第3组:100%的10RM重量,1015次/min的速度,10次锻炼;每组训练间休息1min。 训练前应进行一定的热身活动。 每周增加阻力重量。,2019/5/23,133,渐退抗阻训练,与渐进抗阻训练相反,即为第1、2、3组训练的重量分别为100%的10RM、75%的10RM、50%的10RM,其余方式则相似。,2019/5/23,134,每日调节的渐进抗阻训练,测定需训练肌或肌群通过规定范围能完成6次运动的最大重量(6RM)。 进行如下4组训练: 第1组:50%的6RM重量,重复10次; 第2组:75%的6RM重量,重复6次; 第3组:100%的6RM重量,尽最大努力重复; 第4组:根据第3组的重复次数调整练习重量,一般第3组重复次数达56次,则训练重量不变;低于56次,则减量;高于56次则增量。 次日训练的运动量根据第4组的重复次数确定,一般第4组重复次数越高,训练重量的增量就越大,第4组适宜的重复次数为57次,次日训练的增量为2.274.54kg。,2019/5/23,135,等长-等张训练比较,2019/5/23,136,七、注意事项,2019/5/23,137,(一)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训练前应使患者了解训练的目的和方法。 训练此肌肉的作用和意义。 训练中应经常给予语言鼓励并显示训练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2019/5/23,138,(二)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根据功能的需要和训练的可能性,选用适当的负荷,速度,重复次数。 灵活运用各种不同训练方法,并适当考虑各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以提高训练效果。,2019/5/23,139,1、考虑增强肌力的目的 2、考虑肌力现有程度 3、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4、有无疼痛,姿势和体位有无受限 5、注意肌肉收缩运动形式的区别 6、肌力下降同时伴有肌痉挛的患者不应强调单块肌肉的肌力训练,以免加重肌痉挛程度。,2019/5/23,140,(三)选择合适的地点,安静的环境中,患者能集中精力训练以及便于调整训练体位和姿势。,2019/5/23,141,(四)掌握正确的运动量,每次训练都要引起一定程度的疲劳,但原则上训练后的第二天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对一些特殊的神经肌肉失能疾病和心肺失能疾病要特别注意运动量。 训练时的负荷量要缓慢、逐渐地增加。避免过度训练现象。,2019/5/23,142,(五)固定,固定主要作用肌的起点,可用砂袋,带子等。,2019/5/23,143,(六)姿势和体位,选用适当的姿势和体位,防止代偿。,2019/5/23,144,(七)注意调节阻力,注意阻力的施加及调整。 1、部位:通常加在需要增强肌力的肌肉附着部位远端。但也要根据患者状况决定。 2、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强度:平稳,非跳跃性。 4、特殊情况:疼痛,不能完成全范围活动,震颤,出现代偿。,2019/5/23,145,训练应在无痛和轻度疼痛的状况下进行,如果最初训练引起肌肉的轻微酸痛,则属正常反应,一般次日即可自行恢复。 如训练引起患者所训练的肌肉明显疼痛,则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疼痛不仅可增加患者不适感,而且也使训练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一旦出现较明显的疼痛,则应在查明原因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后再进行训练。,2019/5/23,146,(八)在肌力的训练中防止出现代偿运动,增强肌力训练中,不允许出现代偿运动。 如髋关节屈曲,当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较弱时,缝匠肌可出现代偿动作,即髋部屈曲时将出现下肢外展、外旋。 肌力训练过程中,治疗师可利用徒手或固定等方法来抑制患者出现代偿动作。,2019/5/23,147,2019/5/23,148,2019/5/23,149,(九)做好正确详细的记录,最好用表格记录训练情况。,2019/5/23,150,(十)注意心血管反应,掌握肌力训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体弱者等高危人群应在良好指导下进行训练,并在训练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严防意外发生。 训练中不应憋气,以防发生心血管问题;对有心血管问题的高危患者尤要加强预防措施。 用力时要吸气、放松时将气体慢慢呼出。,2019/5/23,151,操作程序,强度: 依训练目的、损伤恢复阶段、患者身体状况,一般分为亚极量和极量,前者在增加耐力时或软组织愈合早期使用,后者在康复后期使用。 负荷量: 初始一般以最大负荷量进行,重复10次,即10RM; 康复进展期,也可用体重的百分比计算,例如:下肢伸展训练为20%体重,下肢下压训练为50%体重。,2019/5/23,152,速度: 自由重量或重量-滑轮抗阻训练时,宜采用低速,以利于安全和减少势能作用。 运动范围:包括短弧活动范围和全关节活动范围。 前者在某些手术后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禁忌或关节活动范围内某一部分运动产生疼痛时应用 。,2019/5/23,153,重复次数: 增加肌力为目的时,重复次数应大于56次,小于1520次; 以轻阻力改善耐力时,则可安排35组共3050次。 组数;为每一训练段中由一定重复次数组成、间有休息的训练单位。 训练组数每组重复次数为总重复次数。 增加肌力可采用的方法为6RM3组、12RM2组、3RM6组。 频度:隔日或45次/周。 疗程: 增强肌力为目的时,应至少6周以上。,2019/5/23,154,关于训练的一些方法的研究,2019/5/23,155,等张训练法,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即为10 RM值。 用10RM的80量作为训练强度,每组训练1020次,重复3组,每组间隔1min。 亦可采用5cm宽、1m 长的弹力带进行重复牵拉训练。弹力带的一头固定于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根据需要进行某一肌群的耐力训练,尽量反复牵拉弹力带直至肌肉疲劳,1次/d,每周训练35d。,2019/5/23,156,等长训练法,取203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作逐渐延长时间的等长收缩训练,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1次/d,每周训练35d。,(六)训练方法选择原则,2019/5/23,158,1、选择原则,按肌力选择 即在肌肉功能测试的基础上,根据现有肌力水平来选择肌力训练方式。 按肌肉收缩形式选择 根据患者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肌肉收缩形式的优点、避免不同肌肉收缩形式的缺点,也是选择适合患者训练方法的原则。,2019/5/23,159,2、0级肌力,电刺激: 延缓肌萎缩的发生。 传递神经冲动的训练: 主观努力,试图引起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此时大脑皮质运动区发放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前角细胞向周围传递,直至神经轴突再生达到瘫痪肌群。 这种主观努力,可以活跃神经轴突流,增强神经营养作用,促进神经本身的再生。 传递神经冲动的训练可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2019/5/23,160,3、12级肌力,肌肉电刺激疗法: 此时由于肌肉已有随意的肌电活动,因此既可以进行肌电反馈训练,也可使用肌肉电刺激法训练。肌电反馈训练和肌肉电刺激相结合,有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主动-辅助训练: 在肌肉主动收缩的同时施加外力帮助,以便完成大幅度的关节运动。注意应强调主观用力,仅给予最低限度的助力,避免以被动运动替代助力运动。,2019/5/23,161,4、2级肌力,辅助-主动运动:减除重力负荷的主动训练。可用带子悬挂肢体,或把肢体放在敷有滑石粉的光滑平板上,在水平面上运动,或在温水浴中运动,利用水的浮力消除部分肢体自身的重力,使训练易于完成。,2019/5/23,164,5、34级肌力,由主动训练进展到抗阻训练。 对抗较大阻力进行收缩,可增加运动单位募集率,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使肌肉对抗它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而竭尽全力进行收缩训练者,称为最大收缩训练。 以低于最大阻力(如80%、60%、40%最大阻力等)进行训练,称为次大收缩训练。,2019/5/23,165,2019/5/23,166,6、按肌肉收缩形式选择,增加静态力量可采用等长训练 肌肉骨骼损伤早期可采用渐进抗阻的等长训练; 增加动态力量可采用等张收缩; 促进功能性活动则采用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交互的形式。,(七)常用训练方法,2019/5/23,168,1、等长训练,适应证 需要增强肌力的患者,尤在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关节创伤、炎症和肿胀等情况),用于延缓和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 25级肌力的肌肉均可进行等长收缩运动训练,2019/5/23,169,方式,徒手等长运动 受训肢体不承担负荷而保持肌肉等长收缩活动 肌肉固定练习 适用于肢体在石膏固定中,要求肌肉收缩时不能引起任何关节运动。 利用器具 利用各种固定不动的器械和物品,保持肢体肌肉的等长收缩。,2019/5/23,170,仪器设备,当阻力等于或大于肌肉可产生的力量、关节不产生运动时,即可发生等长训练,故采用自由重量和重量-滑轮系统等设备 等速装置在角速度为0/s的各个关节角度均可进行该训练。 徒手或不用设备也可进行。,2019/5/23,171,短促等长训练,基本方法:训练肌群在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持续6s,重复20次,每次间歇休息20s,1次/d。“tens”法则方法:训练肌群在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持续10s后休息10s,重复10次为一组训练,共作10组;1次/d,每周训练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