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doc_第1页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doc_第2页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doc_第3页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doc_第4页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林旭波,何家维,白光辉,严志汉,赵晓君【摘要】 目的 :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21例骨梗死患者的X线、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21例患者共35个骨骼受累,包括18个股骨,10个胫骨,2个肱骨,1个肩胛骨,4个髂骨。在骨梗死早期X线和CT表现阴性或骨质疏松,MRI检查敏感,表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在中晚期,X线和CT表现为不规则点片状钙化,MRI表现多具有特征性,呈“靶环”或“地图”样征象,T1和T2加权上呈高低混杂信号。结论:MRI对于骨梗死各期表现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X线和CT对中晚期骨梗死钙化检出有利,三者结合有助于明确诊断。 【关键词】 骨梗死;X线平片;CT;MRI骨梗死是指发生于干骺端或骨干的骨性坏死,致病原因至今尚无定论,临床较少见,且表现不典型。文献对于骨梗死报道尚多,基本认为X线平片、CT对于早期诊断不敏感,容易漏诊或误诊,MR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1-3。现总结我院近年来证实的21例骨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以便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4年2月至2008年8月间,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骨梗死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958岁,平均38.5岁。所有患者均否认有在潜水或高压环境下工作的病史,7例在外伤后2 h至3个月内发现(其中3例病变未位于外伤部位),5例有关节肿痛病史,其余9例因体检等偶然发现。8例有1年以上的长期大量饮酒史,4例有长时间的激素使用史,5例曾有结核或肺部感染病史,但用药不详。1.2 成像设备和方法 21例均采用Siemens公司500 mA摄片机,AGFA公司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摄片。8例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CT机扫描,条件:120 kV,200250 mAs,螺距1.0,扫描层厚25 mm,扫描下肢长骨,均采用两侧平放,同时轴位扫描,部分患者行多平面图像重建(MPR)。MRI检查12例,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表面线圈,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WI(TR500 ms,TE16 ms),T2WI(TR3500 ms,TE90 ms)及脂肪抑制序列(STIR),对病变部位行横断面、冠状面或矢状面扫描,层厚35 mm,连续扫描,FOV 130150,或350400。2 结果2.1 X线检查16例(16/21)有阳性征象,其中5例单发,11例多发共累及32个骨(包括16个股骨,10个胫骨,2个肱骨,1个肩胛骨,3个髂骨)。16例中13例表现受累骨骼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4例出现不同形态、不同范围的钙化,钙化主要表现为斑点状、片状、条纹状、团片状、不规则地图样等(见图1)。2.2 CT检查6例(6/8)有阳性征象,发现病灶11处,骨皮质和骨松质均有受累,主要表现骨质密度减低,以及斑点状、斑片状、楔形或不规则环状钙化影(见图2)。2.3 MRI检查12例(12/12)均发现病变,累及部位16个(其中2个股骨和1个髂骨为X片未发现),4个病变部位边界不清,病灶信号呈长T1长T2改变,10个病变处信号改变相对复杂,主要呈不规则环样征象,中心部信号呈等、长T1和T2,中间环T1和T2加权均呈低信号,外圈呈现长T1、长T2信号改变,另外2部位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且病灶边界清晰(见图3图6)。12例中3例肌梗死,4例出现临近关节积液(见图6)。3 讨论3.1 致病原因及临床表现骨梗死主要是骨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具体是何种原因影响到骨的血供,目前尚无定论,据文献报道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可能:由于外伤等引起机械性血管中断;由于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血管壁本身病变;由于血栓等引起血管内栓塞,血流阻力增加而形成梗死。骨梗死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这可能与这些部位脂肪丰富、血管细小、稀少有关。对于急性骨梗死,临床多表现受累部位疼痛,而慢性骨梗死,往往没有典型临床症状,而以偶然发现为主2-3。本组患者病灶大多位于下肢长骨的骨髓腔或(和)骨端,且病变部多有外伤史或骨质退行性改变,这可能是由于急性或慢性损伤,导致了局部血流循环障碍。3.2 影像学表现尽管骨梗死原因很多,但病理学改变过程大致可分为骨组织缺血后,细胞水肿、液化、坏死,死骨形成,随着时间延长,周边肉芽组织长入,吸收坏死区,形成新的骨组织3-4。这些改变是影像学表现的基础,在骨梗死早期,X线和CT检查可表现正常,或骨质密度减低,对于表现轻微者可能检出就困难,MRI对于细胞成分改变敏感,检出率高,主要表现长T1长T2。对于中晚期患者,病变区出现死骨,在病灶周围因肉芽组织长入及新骨形成而硬化性反应带时,骨质密度增高,X线和CT检出时往往在低密度病灶内出现点片状,或不规则环状致密影,尤其对于密度分辨率更高的CT,更容易了解死骨形态及病变范围,可表现为骨松质内出现匐行的、周边为带状硬化缘的骨质吸收区,中间可见死骨或钙化,呈地图状分布的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区(见图1、图2)。 MRI成像时多表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而新生骨形成时在T1和T2加权像均呈低信号,病灶可单发、多发,形态不规则,往往以梗死灶为中心出现“靶环”样或“地图”样征象,具有特征性改变(见图3图6)。所以,MRI对于骨梗死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尤其是中晚期更具有特征性改变,本组有4处骨骼MRI先于X线发现。此外,本组有6例患者在发现骨梗死同时,亦同时发现合并临近关节间隙积液,或骨骼肌出现异常长T1长T2信号,考虑骨梗死后局部静脉回流障碍而使关节腔积液,或骨骼肌缺血梗死可能4(见图6)。3.3 鉴别诊断由于骨梗死主要发生于骨髓丰富的长骨骨端,所以主要应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3:骨髓炎。急慢性骨髓炎都有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急性常有红肿热痛,慢性多表现为累及范围广、病变反复发作等。在MRI上两者具有典型表现,不难鉴别。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等也好发于骨端或干骺端,在早期与骨梗死鉴别相对困难,当肿瘤进展到中晚期时出现,鉴别不难。单纯性骨髓水肿。MRI对于早期骨梗死与单纯性骨髓水肿均表现长T1长T2,往往鉴别较难,比如外伤后骨挫伤水肿或是骨梗死鉴别困难,随访可以明确诊断。【参考文献】 1王云钊,兰宝森.骨关节影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61,367.2 孙西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