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化学9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化学9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化学9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化学9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化学9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化学9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54分)1、下列关于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H2与Cl2反应生成HC1,在光照与点燃条件下,H不同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中,盐酸足量,则氢氧化钠越多,中和热越大C.已知lmol红鱗转化为lmol白磷,需吸收18.39kJ的能量,则红磷比白磷稳定 D.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是因为它能减小反应的焓变2、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1H2的是C(s)+O2(g)=CO2(g) H1 C(s)+1/2O2(g)=CO(g) H2S(s)+O2(g)=SO2(g) H1 S(g)+O2(g)=SO2(g) H2CaCO3(s)=CaO(s)+CO2(g) H1 CaO(s)+H2O(l)=Ca(OH)2(s) H2A.B. C. D.3、下列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新制氯水光照后颜色变浅B.2HI(g)H2(g)+I2(g)平衡体系,加压颜色变深C.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氨D.钠与氯化钾共融制备钾Na(1)+KCl(g)K(g)+NaCl(l) 4、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A.图表示aA(g)+bB(g)cC(g)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则to时刻改变的条件一定为“加入催化剂”B.图表示反应H2(g)+CO2(g)CO(g)+H2O(g),在不同温度下,水蒸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则该反应H0C.图表示2NO2(g)N2O4(g)达到平衡时,NO2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示意图,其中,B点的颜色比A点的颜色深D.图表示压强对2A(g)+3B(g)3C(g)+2D(s)的影响,且乙的压强比甲的压强大 5、已知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CO2)c(H2) /c(CO)c(H2O)在不同的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值分别为:t/70080083010001200K1.671.111.000.600.38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g)+H2O(g)CO2(g)+H2(g)B.上述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C.如果在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CO2和H2各1mol,再把温度升高到830,此时测得CO2为0.4 mol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若平衡浓度关系符合c(CO2)/3c(CO)=c(H2O)/5c(H2),可判断此时温度是10006、定条件下,在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将2molX和1molY进行如下反应:2X(g)+Y(g)Z(s),经lmin达到平衡生成0.3mol的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min内,用Z表示平均反应速率为0.03molL-1min-1 B.将容器容积变为20L,Z的新平衡浓度将等于原平衡浓度的一半C.当X的体积分数不变时,则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若温度和体积不变,往容器内增加1molX,Y的转化率将增大7、在某一恒温恒压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B(g)2C(g)+D(g)HIIC.0t2时,V正V逆D. I、II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I II8、自然界的矿物、岩石的成因和变化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地壳内每加深lkm,压强培大约2500030000 kPa。在地壳内 SiO2和HF存在以下平衡:SiO2(s) +4HF(g)SiF4(g)+2H2O(g)H=-148.9kJ/mol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地壳深处容易有SiF4气体逸出,在地壳浅处容易有SiO2沉积B.如果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变大,该反应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如果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变大,在平衡移动时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如果上述反应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当反应达到平衡时SiO2的质量保持不变 9、有关碰撞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具有足够能量的分子(活化分子)相互碰撞就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B.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C.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从而只影响反应速率而不影响化学平衡D.升温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10、加热N2O5,依次发生的分解反应:N2O5(g)N2O3(g)+O2(g),N2O3(g)N2O(g)+O2(g);在体积为2L密闭容器中充入8molN2O5,加热到t,达到平衡状态。此时O2为9mol, N2O3为3.4mol。则t时反应的平衡常数为A.10.7 B.8.5 C.9.6 D.10.211、在有关试剂的作用下,乙酸可通过两步反应得乙烷,反应原理如下: CH3COOH+2H2CH3CH2OH+H2OCH3CH2OH+H2CH3CH3+H2O分别考查Mo16Ni6作用效果,某文献记载的数据如下:乙酸转化率未反应的含氧化合物含量乙酸乙醇温度/Mo16Ni6Ni6Mo16Ni6Ni6Mo16Ni6Ni624087.221.80.533.241:030.1426089.127.20.453.020.990.1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上述两反应均属于加成反应B.上述两反应中有机物均发生还原反应C.反应260比240进行更有利D.Mo16Ni6作用效果比Ni6好12、在容积固定的4L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X(g)+2Y(g)2Z(g)并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V正、V逆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可以表示A.X的浓度的减少 B.Y物质的量的减少C.Z的浓度的增加 D.X物质的量的减少13、有一反库:2E(g)+F(g)2G(g),图中曲线是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曲线,y轴表示F的转化率,图中有a、b、c三点,则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B. b点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C.T1温度下a点表示若想达到平衡,可以采取增大压强的方法D.c 点可表V正V逆14、在常温常压下,向5ml 0.1mol/L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SCN溶液,发生反应:FeCl3+3KSCNFe(SCN)3+3KCl,所得溶液显红色,改变下列条件,能使溶液颜色变线的是A.向溶液中加入少量KC1晶体B.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C.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变蓝后立即取出D.向溶液中滴加2滴1 mol/L的FeCl3溶液15、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A和2molB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mol/L。若维持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方式加入起始量,达平衡后,C仍为wmol/L的是A.8molA+4molB B. 4mol A+2mol B+6mol C+2mol DC.6molC+2molD+2molB D.6mol C+2mol D16、己知甲为恒压容器,乙为恒容容器。向两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SO2、lmo1O2,此时两容器体积相等。保持温度不变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HA B. SO2的转化率BAC.平衡时各组分含量B=A D.平衡时容器的压强BA18、如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2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件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成为放热反应B.X、Y、Z均为气态C.X和Y中只有一种是气态,Z为气态D.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H0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二、非选择题(共46分)19、碳及其化合物在化工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I.为解决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大的问题,某科学家提出如下构想:把工厂排出的富含CO2的废气经净化吹入碳酸钾溶液吸收,然后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合成塔中经化学反应使废气中的CO2转变为燃料甲醇。部分技术流程如下:合成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H”、“”或 “ = ”)1-5:CCBCC 6-10:DACDB 11-15:ACBBD 16-18:BCC二、填空题(共46分)19、I.(1) CO2+3H2=CH3OH+H2O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反应速率 (2) C(3) CO2(g)+4H2(g) = CH4(g)+2H2O(l) H=-252.9k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