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II型集中器技术要求.docx_第1页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II型集中器技术要求.docx_第2页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II型集中器技术要求.docx_第3页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II型集中器技术要求.docx_第4页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II型集中器技术要求.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II 型集中器技术要求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II 型集中器技术要求1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x电网公司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II 型集中器(以下简称“II型集中器”)的招标、验收等工作,它包括技术指标、功能要求、机械性能、电气性能、适应环境、抗干扰及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以及验收等要求。凡本技术要求中未述及,但在有关国家、电力行业或 IEC 等标准中做了规定的条文,应按相应标准执行。我方已认真阅读招标文件要求,完全理解并满足招标文件要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 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15464-1995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17626.2-2006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2006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4-2006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2006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 17626.6-2006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 17626.8-2006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1-2008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2-1998振荡波抗扰度试验GB/T 2829-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DL/T 533-2007电力负荷管理终端DL/T 614多功能电能表DL/T 645199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DL/T 645200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Q/CSG 113003-2011x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单相电子式电能表技术规范Q/CSG 113006-2011x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普通三相电子式电能表技术规范Q/CSG 113007-2011x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三相多功能电能表技术规范Q/CSG 113013-2011x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扩展协议Q/CSG 11109004-2013x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自动化终端上行通信规约引用标准与本技术要求有冲突时,应以本技术要求为准。我方已认真阅读招标文件要求,完全理解并满足招标文件要求3术语和定义3.1 II 型集中器II 型集中器是指收集电能表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储存,同时能和主站或手持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设备。3.2手持设备手持设备(或称手持抄表终端)是指能够近距离直接与单台电能表、集中器、采集器及计算机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设备。我方已认真阅读招标文件要求,完全理解并满足招标文件要求3.3计量自动化主站计量自动化主站是指具有选择终端并与终端进行信息交换功能的计算机设备,包括前置采集、数据维护存储、业务处理和综合应用四个部分,其中前置采集部分完成和终端进行通讯的功能。下文简称主站。我方已认真阅读招标文件要求,完全理解并满足招标文件要求4技术要求4.1环境条件4.1.1 参比温度及参比湿度参比温度为 23,允许偏差2;参比相对湿度为 60%,允许偏差15%。4.1.2 温湿度范围 II 型集中器正常运行的气候环境条件见表 1。表 1 气候环境条件分类空 气温 度湿度场所类型级别范 围最大变化率 a相对湿度 b最大绝对湿度/hg/m3遮 蔽C1-5+450.559529C2-25+650.510100户 外C3-40+75135协议特定CX-25+7511010035a温度变化率取 5 分钟时间内平均值。b相对湿度包括凝露。工作气候环境条件要求根据采购技术条件确定,推荐采用 CX 级别。4.1.3大气压力63.0kPa108.0kPa(海拔 4000m 及以下),特殊要求除外。4.2 机械影响II 型集中器应能承受正常运行及常规运输条件下的机械振动和冲击而不造成失效和损坏。机械振动强度要求:频率范围:10Hz150Hz;位移幅值:0.075mm(频率60Hz);加速度幅值:10m/s2(频率60Hz)。4.3工作电源4.3.1 一般要求 II 型集中器使用交流单相供电。工作状态下,集中器产生的交流磁通密度小于 0.5mT。4.3.2 额定值及允许偏差交流电源电压输入范围:176V 456V;频率:50Hz,允许偏差 -5% +5%。在规定供电方式、额定值及允许偏差范围之内,集中器数据采集、上下行通信等各项功能均正常可用。4.3.3功率消耗在非远程通信状态下,II 型集中器消耗的视在功率应不大于 8VA、有功功率应不大于 4W。失电数据保持 II 型集中器供电电源中断后,应有数据和时钟保持措施,存储数据保存至少 10 年。时钟电池 II 型集中器应具有维持时钟工作的不可充电电池,II 型集中器供电电源中断后,可保持时钟至少正常运行 5 年。时钟电池采用绿色环保且不可充电的柱状电池。电池标称电压 3.6V,额定容量 1200 mAh,电池尺寸:14.5mm26.4mm,清晰标示制造商或供应商的名称或商标(标志)、型号规格、额定容量等信息,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通过国家检测中心检测、认证。时钟电池电压不足时,集中器应给予告警提示。4.3.4 时钟电池 II 型集中器应具有维持时钟工作的不可充电电池,II 型集中器供电电源中断后,可保持时钟至少正常运行 5 年。时钟电池采用绿色环保且不可充电的柱状电池。4.3.5 电池标称电压 3.6V,额定容量 1200 mAh,电池尺寸:14.5mm26.4mm,清晰标示制造商或供应商的名称或商标(标志)、型号规格、额定容量等信息,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通过国家检测中心检测、认证。时钟电池电压不足时,集中器应给予告警提示。4.4外观结构4.4.1外型结构、尺寸与颜色外形尺寸为:160mm(长)118mm(宽)71mm(厚)(为了适用于自动化检定生产线的精确可靠定位,规定上盖及底座的脱模斜度为 2。)外形尺寸与安装尺寸应符合附录中外观简图、开盖尺寸简图、侧视/后视尺寸简图以及接线端子尺寸简图的要求。远程通信模块的结构与尺寸应符合附录的要求。上盖颜色:色卡号 PANTONE:646C(浅蓝色);底座颜色:色卡号 PANTONE:COOL GRAY 4U(灰白色);铭牌底色:色卡号 PANTONE:877C(银灰色);模块和端子盖颜色与上盖相同。外形结构尺寸附录图纸中未注公差按 GB/T1804-m:公差等级基本尺寸分段033663030120120400400100010002000200040000中等 m0.10.20.30.50.81.220.14.4.2 外壳及其防护性能4.4.2.1阻燃性能非金属外壳应符合 GB/T 5169.11 的阻燃要求,应满足 650灼热丝试验要求。4.4.2.2外壳防护性能终端外壳的防护性能应符合 IP51 级要求,即防尘和防滴水。4.4.3接线端子终端应具有对外的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及其绝缘部件可以组成端子排。强电端子和弱电端子分开排列,强、弱电端子间采用安全绝缘板隔离,要求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聚碳酸酯(PC)材料制作,颜色为黑色。电压出线端子的结构应与截面为 1.52.5 mm2 的引出线配合。其它弱电出线端子的结构应与截面为 0.51.5 mm2 的引出线配合。端子排的阻燃性能应符合GB/T 5169.11的阻燃要求,应满足960灼热丝试验要求。RS485端子的孔径应能容纳2根0.75 mm2的导线,要求孔径不小于3mm。4.4.4 接线图和标识在端子盖内侧刻印终端电压接线端子、辅助接线端子等接线图,接线图清晰、不易脱落。4.4.5 封印终端外壳、翻盖、端盖应能加封印。4.4.6 金属部分的防腐蚀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可能受到腐蚀或能生锈的金属部分,应有防锈、防腐的涂层或镀层。4.4.7间隙和爬电距离参比电压超过 40V 的线路的任何端子与地,以及与所有参比电压低于或等于 40V 的辅助线路的端子之间的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下列规定:最小间隙 5.5mm。最小爬电距离 10.0mm。4.5材料及工艺要求4.5.1底座及上盖采用嵌入式或延伸型底座。底座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环保材料制成。底座应耐腐蚀、抗老化、有足够的硬度,上紧螺丝后不应有变形。挂钩应采用嵌入式结构,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防锈性能。透明窗口应采用透明度好、防紫外线的 PC 材料,透明窗口与上盖应无缝紧密结合。模块和按钮的材料应与上盖一致。4.5.2 端子座及接线端子端子座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材料制成,要求有足够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电压端子应组装在端子座中;端子应采用 H59 铜或导电性能更好的材料,表面进行钝化、镀铬或镀镍处理。电压端子座接线端钮孔应能容纳至少 18mm 长去掉绝缘的导线,和螺钉的配合应能确保牢固固定孔内导线,固定方式应确保充分和持久的接触,以免松动和过度发热。在加封后应不能触及接线端子。端子座的表内端子部分采用嵌入式双螺钉旋紧。电压和弱电端子螺丝应使用防锈、强度及导电性能优良材质(如铁镀彩锌材质)制成的一字、十字通用型螺丝;电压端子的接线柱在受到向内的 60N 的接线压力时,接线柱不内缩;辅助端子的接线柱在受到向内的 10N 的接线压力时,接线柱不内缩。模块排针插入排针座深度不小于 5.5mm。端子座与上盖之间应有密封垫带,密封良好。端子座内接线端子号应刻印,不磨损。4.5.3端子盖端子盖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环保材料制成。要求耐腐蚀、抗老化、有足够的硬度,上紧螺丝后,不应有变形现象。4.5.4翻盖翻盖应采用透明度好、防紫外线的聚碳酸酯(PC)材料(不应使用回收材料),翻盖与上盖处于合盖状态时,单边间隙不得大于 0.2mm;当翻盖处于偏离竖直线 15以外时,无需外力作用,就能够自行下翻至开盖或合盖状态。翻盖应能实施封印,在不打开封印的情况下,应不能触及内部通讯接口,无法拔下远程信道模块和本地通信模块,无法更换SIM卡。4.5.5铭牌铭牌材料采用铝板或阻燃复合材料,应具有耐高温、防紫外线功能。铭牌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规定,铭牌标识清晰、不褪色,带有条形码的位置,条形码采用 code128 码标准,必须使用喷墨打印或激光刻蚀方式。铭牌布置见附录相关要求。4.6标志与标识4.3.4 终端标志所用文字应为规范中文,可以同时使用英文。4.4.7间隙和爬电距离参比电压超过 40V 的线路的任何端子与地,以及与所有参比电压低于或等于 40V 的辅助线路的端子之间的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下列规定:最小间隙 5.5mm。最小爬电距离 10.0mm。4.5材料及工艺要求4.5.1底座及上盖采用嵌入式或延伸型底座。底座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环保材料制成。底座应耐腐蚀、抗老化、有足够的硬度,上紧螺丝后不应有变形。挂钩应采用嵌入式结构,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防锈性能。透明窗口应采用透明度好、防紫外线的 PC 材料,透明窗口与上盖应无缝紧密结合。模块和按钮的材料应与上盖一致。4.5.2 端子座及接线端子端子座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材料制成,要求有足够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电压端子应组装在端子座中;端子应采用 H59 铜或导电性能更好的材料,表面进行钝化、镀铬或镀镍处理。电压端子座接线端钮孔应能容纳至少 18mm 长去掉绝缘的导线,和螺钉的配合应能确保牢固固定孔内导线,固定方式应确保充分和持久的接触,以免松动和过度发热。在加封后应不能触及接线端子。端子座的表内端子部分采用嵌入式双螺钉旋紧。电压和弱电端子螺丝应使用防锈、强度及导电性能优良材质(如铁镀彩锌材质)制成的一字、十字通用型螺丝;电压端子的接线柱在受到向内的 60N 的接线压力时,接线柱不内缩;辅助端子的接线柱在受到向内的 10N 的接线压力时,接线柱不内缩。模块排针插入排针座深度不小于 5.5mm。端子座与上盖之间应有密封垫带,密封良好。端子座内接线端子号应刻印,不磨损。4.5.3端子盖端子盖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环保材料制成。要求耐腐蚀、抗老化、有足够的硬度,上紧螺丝后,不应有变形现象。4.5.4翻盖翻盖应采用透明度好、防紫外线的聚碳酸酯(PC)材料(不应使用回收材料),翻盖与上盖处于合盖状态时,单边间隙不得大于 0.2mm;当翻盖处于偏离竖直线 15以外时,无需外力作用,就能够自行下翻至开盖或合盖状态。翻盖应能实施封印,在不打开封印的情况下,应不能触及内部通讯接口,无法拔下远程信道模块和本地通信模块,无法更换SIM卡。4.5.5铭牌铭牌材料采用铝板或阻燃复合材料,应具有耐高温、防紫外线功能。铭牌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规定,铭牌标识清晰、不褪色,带有条形码的位置,条形码采用 code128 码标准,必须使用喷墨打印或激光刻蚀方式。铭牌布置见附录相关要求。4.6标志与标识4.3.5 终端标志所用文字应为规范中文,可以同时使用英文。 4.4外观结构4.4.1外型结构、尺寸与颜色外形尺寸为:160mm(长)118mm(宽)71mm(厚)(为了适用于自动化检定生产线的精确可靠定位,规定上盖及底座的脱模斜度为 2。)外形尺寸与安装尺寸应符合附录中外观简图、开盖尺寸简图、侧视/后视尺寸简图以及接线端子尺寸简图的要求。远程通信模块的结构与尺寸应符合附录的要求。上盖颜色:色卡号 PANTONE:646C(浅蓝色);底座颜色:色卡号 PANTONE:COOL GRAY 4U(灰白色);铭牌底色:色卡号 PANTONE:877C(银灰色);模块和端子盖颜色与上盖相同。外形结构尺寸附录图纸中未注公差按 GB/T1804-m:公差等级基本尺寸分段033663030120120400400100010002000200040000中等 m0.10.20.30.50.81.220.14.4.2 外壳及其防护性能4.4.2.1阻燃性能非金属外壳应符合 GB/T 5169.11 的阻燃要求,应满足 650灼热丝试验要求。4.4.2.2外壳防护性能终端外壳的防护性能应符合 IP51 级要求,即防尘和防滴水。4.4.3接线端子终端应具有对外的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及其绝缘部件可以组成端子排。强电端子和弱电端子分开排列,强、弱电端子间采用安全绝缘板隔离,要求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聚碳酸酯(PC)材料制作,颜色为黑色。电压出线端子的结构应与截面为 1.52.5 mm2 的引出线配合。其它弱电出线端子的结构应与截面为 0.51.5 mm2 的引出线配合。端子排的阻燃性能应符合GB/T 5169.11的阻燃要求,应满足960灼热丝试验要求。RS485端子的孔径应能容纳2根0.75 mm2的导线,要求孔径不小于3mm。4.4.6 接线图和标识在端子盖内侧刻印终端电压接线端子、辅助接线端子等接线图,接线图清晰、不易脱落。4.4.7 封印终端外壳、翻盖、端盖应能加封印。4.4.6 金属部分的防腐蚀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可能受到腐蚀或能生锈的金属部分,应有防锈、防腐的涂层或镀层。- 3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II 型集中器技术要求(2016 版)4.4.7间隙和爬电距离参比电压超过 40V 的线路的任何端子与地,以及与所有参比电压低于或等于 40V 的辅助线路的端子之间的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下列规定:最小间隙 5.5mm。最小爬电距离 10.0mm。4.5材料及工艺要求4.5.1底座及上盖采用嵌入式或延伸型底座。底座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环保材料制成。底座应耐腐蚀、抗老化、有足够的硬度,上紧螺丝后不应有变形。挂钩应采用嵌入式结构,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防锈性能。透明窗口应采用透明度好、防紫外线的 PC 材料,透明窗口与上盖应无缝紧密结合。模块和按钮的材料应与上盖一致。4.5.2 端子座及接线端子端子座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材料制成,要求有足够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电压端子应组装在端子座中;端子应采用 H59 铜或导电性能更好的材料,表面进行钝化、镀铬或镀镍处理。电压端子座接线端钮孔应能容纳至少 18mm 长去掉绝缘的导线,和螺钉的配合应能确保牢固固定孔内导线,固定方式应确保充分和持久的接触,以免松动和过度发热。在加封后应不能触及接线端子。端子座的表内端子部分采用嵌入式双螺钉旋紧。电压和弱电端子螺丝应使用防锈、强度及导电性能优良材质(如铁镀彩锌材质)制成的一字、十字通用型螺丝;电压端子的接线柱在受到向内的 60N 的接线压力时,接线柱不内缩;辅助端子的接线柱在受到向内的 10N 的接线压力时,接线柱不内缩。模块排针插入排针座深度不小于 5.5mm。端子座与上盖之间应有密封垫带,密封良好。端子座内接线端子号应刻印,不磨损。4.5.3端子盖端子盖应使用绝缘、阻燃、防紫外线的环保材料制成。要求耐腐蚀、抗老化、有足够的硬度,上紧螺丝后,不应有变形现象。4.5.4翻盖翻盖应采用透明度好、防紫外线的聚碳酸酯(PC)材料(不应使用回收材料),翻盖与上盖处于合盖状态时,单边间隙不得大于 0.2mm;当翻盖处于偏离竖直线 15以外时,无需外力作用,就能够自行下翻至开盖或合盖状态。翻盖应能实施封印,在不打开封印的情况下,应不能触及内部通讯接口,无法拔下远程信道模块和本地通信模块,无法更换SIM卡。4.5.5铭牌铭牌材料采用铝板或阻燃复合材料,应具有耐高温、防紫外线功能。铭牌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规定,铭牌标识清晰、不褪色,带有条形码的位置,条形码采用 code128 码标准,必须使用喷墨打印或激光刻蚀方式。铭牌布置见附录相关要求。4.6标志与标识终端标志所用文字应为规范中文,可以同时使用英文。- 4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II 型集中器技术要求(2016 版)终端标志应清晰、牢固,易于识别,使用的符号应符合 GB/T 17441 的规定。终端上应有下列标识:a)制造年份。b)出厂编号及条码。c)资产编号及条码。d)逻辑地址。e)名称及型号。f)制造厂名称及注册商标。g)采用标准的编号。h)工作及通讯状态指示。i)上下行通讯方式。4.7绝缘性能要求4.7.1绝缘电阻在正常条件(温度在 1030、相对湿度小于 80%)及湿热条件下,各电气回路对地和电气回路之间的绝缘电阻必须符合表 2 要求:表 2绝缘电阻绝缘电阻额定绝缘电压M测试电压VV正常条件湿热条件U6010225060U250102500U2501021000注:与二次设备及外部回路直接连接的接口回路采用 U250V 的要求。4.7.2绝缘强度电源回路、交流电量输入回路、输出回路各自对地和电气隔离的各回路之间以及输出继电器常开触点回路之间,应耐受如表 3 中规定的 50Hz 的交流电压,历时 1 分钟的绝缘强度试验。试验时不得出现击穿、闪络现象,泄漏电流应不大于 5mA。表 3试验电压单位:V额定绝缘电压试验电压有效值额定绝缘电压试验电压有效值U601000125U250400060U1252500250U4004000注:对于交直流双电源供电的终端,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间的试验电压不低于 2500V。RS-485 接口与电源回路间试验电压不低于 4000V4.7.3冲击电压电源回路、交流电量输入回路、输出回路各自对地和无电气联系的各回路之间,应耐受如表4 中规定的冲击电压峰值,正负极性各 5 次。试验时应无破坏性放电(击穿跳火、闪络或绝缘击穿)现象。表 4冲击电压峰值单位:V- 5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II 型集中器技术要求(2016 版)额定绝缘电压试验电压有效值额定绝缘电压试验电压有效值U602000125U250500060U1255000250U40060004.8 温升在额定工作条件下,电路和绝缘体不应达到可能影响集中器正常工作的温度。II 型集中器加载 1.15 倍参比电压,在环境温度为 40时,外表面任何位置最高温升应不超过 25K。4.9 数据传输信道4.9.1上行通信信道终端与主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采用无线公网(2G/3G/4G)、无线专网等通信方式。所使用无线公网通信模块应符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及国家权威机构颁发的3C 证书。4.9.2 无线公网通信模块应用时兼容 2G/3G/4G信号、GPRS/CDNA互通的通信方式。4.9.3下行通信信道 II 型集中器的下行通信具备 2 路 RS-485 总线接口,每路 485 支持 32 块电能表抄读。RS-485接口可通过参数配置作为测试接口或抄表接口。作为测试接口时,通信协议应符合x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自动化终端上行通信规约,默认采用 9600bps,8 位数据位,1 位停止位,偶校验。使用 485 接口进行测试时,II 型集中器需关闭主动上报功能,数据由主站召测。485 输出端子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应采用专用 RS485 芯片,485 部分和数字电路部分应有光电隔离;2)485 输出端子与强电端子间应能承受 4kV 的电压历时 1 分钟的耐压试验;3)应能承受 8kV 的静电接触放电;4)应能承受 4kV 的浪涌试验;5)任意两个 485 端子间应能承受 380V 的交流电历时 5 分钟不损坏;6)应能承受 1kV 快瞬变脉冲群耦合试验,试验过程中能正常通信;7)各项试验后 485 接口应能正常通信。II 型集中器可内置微功率无线通信模块。采用微功率无线通信方式时,应遵守计量自动化终端微功率无线通信规约。4.9.3数据传输可靠性4.9.3.1采集数据准确度II 型集中器直接采集电能表的数据时,所采集的电能表累计电能量读数 E 应与电能表电能量示值 E0 一致。测试时需包含电能量所有数据项。4.9.3.2数据采集成功率II 型集中器和一定数量的电能表组成一个数据采集网络。在试验条件下以 0.5 小时的采集周期自动定时采集各电能表数据,在规定运行时间内 II 型集中器采集电能表数据的成功率应满足表5 的规定。表 5实验条件下数据采集成功率指标II 型集中器下行信道类型采集成功率 RS-48599- 6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II 型集中器技术要求(2016 版)微功率无线98.5测试环境下电能表数量推荐为 16 块,数据项推荐为 5 个。采集成功率=成功采集数据项/(N165)。N 为抄读轮次。4.9.4安全性II型集中器应具有要求的软硬件加密等安全措施,防止非授权人员设置参数。II 型集中器应能判别并拒绝非法的召测和控制命令。b) 所有通信接口(RS-485、光电接口、手持设备接口)均需加密码防护,进行安全验证。c) 连续输入五次密码错误后保持闭锁 24 小时,期间不允许进行任何设置工作。a) 功能要求4.10.1功能配置图1 型集中器的功能配置见 表 6。a) 6 II 型集中器的功能配置序号项目电能表数据采集当前数据1数据采集历史日数据与处理历史月数据曲线数据与主站通信与电能表通信自动识别电能表2数据传输远程通信模块接口测试中继转发数据压缩数据加密集中器基本参数校时功能参数设置3限值参数和查询测量点基本参数任务参数4控制功能电能表远程控制计量设备运行告警5告警功能其它告警本地状态显示6本地接口本地维护接口本地测试接口- 7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II 型集中器技术要求(2016 版)序号项目自检自恢复7终端维护终端复位远程升级集中器选配功能根据采购技术条件确定。4.10.2数据采集与处理4.10.2.1电能表数据采集II 型集中器按下列方案采集电能表的数据:实时采集:主站通过集中器采集指定电能表的相应数据项。定时自动采集:集中器自动采集电能表的数据和事件记录。自动补抄:集中器如在规定时间内未抄读到电能表的数据,应有自动补抄功能。补抄的时间范围与日数据、月数据、曲线数据要求的存储时间一致。II 型集中器能够按给定的采集方案采集数据,并具备自动补抄机制。4.10.2.2存储要求II 型集中器存储容量不得低于 128MByte,RS-485 通道集中器管理的电能表数量不少于 100只。应能分类存储电能表历史日、月、整点曲线以及告警等数据,所有电能数据存储时应带有时标。4.10.2.3当前数据主站通过 II 型集中器采集当前数据内容见 表 7。表 7 当 前 数 据数据源序号数据项II 型集中器单相表多功能表1当前电压、电流2当前总及分相有功功率3当前总及分相无功功率4当前功率因数5当月有功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6当前电压、电流相位角7当前正向有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8当前正向无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9当前反向有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10当前反向无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11当前一四象限无功电能示值12当前组合有功/无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 8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II 型集中器技术要求(2016 版)数据源序号数据项II 型集中器单相表多功能表13电能表运行状态字14电能表预付费信息15预付费电能表电量/电费16电能表日历时钟17终端日历时钟18集中器抄表状态信息19集中器与主站当日/月通信流量20A、B、C 相失压总次数及累计时间21A、B、C 相失流总次数及累计时间22A、B、C 相潮流反向总次数及累计时间23编程总次数24信号强度25当日停电累计时间及次数26当月停电累计时间及次数4.10.2.4历史日数据表1 型集中器将采集的数据在日末(次日零点)形成各种历史日数据,要求保存每个电能表最近 31 天日数据,历史日采集数据内容见 表 8。近表1(续) 8 历史日数据数据源序号数据项II 型集中器单相表多功能表1日正向有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2日正向无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3日反向有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4日反向无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5日一四象限无功电能示值6电能表状态字7终端与主站日通信流量8日停电累计时间及次数历史日数据中的电能表状态字是集中器在形成日数据时记录的电能表状态字。4.10.2.5历史月数据型集中器将采集的数据在月末零点(每月 1 日零点)生成各种历史月数据,要求保存最近1 9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II 型集中器技术要求(2016 版)12 个月的月数据,历史月采集数据内容见表 9。表 9历史月数据数据源序号数据项II 型集中器单相表多功能表1月有功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2月正向有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3月正向无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4月反向有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5月反向无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6月一四象限无功电能示值7终端与主站月通信流量8月停电累计时间及次数4.10.2.6曲线数据II 型集中器应能要求选定某些用户为重点用户,每个 II 型集中器下重点用户最大数量不超过20 户,按照采集间隔 1 小时生成曲线数据,要求保存 20 个重点用户 10 天的 24 个整点电能数据,电能数据存储时应带有时标。数据内容如表 10。表 10曲线数据数 据 源序号数据项II 型集中器单相表多功能表1整点正向有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2整点正向无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3整点反向有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4整点反向无功电能示值(总、各费率)5整点三相电压值6整点三相电流值7整点总功率因数值8信号强度4.10.2.7事件记录II 型集中器记录电能表或集中器本身所产生的重要事件,事件记录只保存不主动上送,主站可召测,要求 II 型集中器能够保存最近每个测量点每种事件不少于 10 次记录,记录内容见表 11。表 11事件记录数据 源序号数据项集中器单相表多 功 能表1终端掉电/上电记录- 10 -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II 型集中器技术要求(2016 版)数据 源序号数据项集中器单相表多 功 能表2控制事件记录3参数变更记录注:按测量点号保存控制事件记录。4.10.3数据传输4.10.3.1与主站通信II 型集中器与主站的通信协议应符合x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自动化终端上行通信规约。4.10.3.2与电能表通信按设定的抄表间隔抄收和存储电能表数据。应同时支持 DL/T645-2007、DL/T645-1997 电能表通信协议。其他电能表通信协议参照采购技术要求。与采集器使用 RS-485 通信时,默认采用 2400bps,8 位数据位,1 位停止位,偶校验。4.10.3.3自动识别电能表II 型集中器应自动识别和管理其下属连接的电能表,在表计更换时应能识别并进行参数调整。4.10.3.4 中继转发支持中继转发功能,完成主站与电能表之间直接通信。4.10.3.5 数据压缩II 型集中器应支持数据压缩功能,并可通过本地及远程设置。数据压缩算法根据采购技术条件确定。4.10.3.6数据加密II 型集中器支持采用统一加密方法对通信数据进行加解密。数据加密算法根据采购技术条件确定。4.10.4参数设置和查询4.10.4.1集中器基本参数主站可以设置和查询集中器地址、集中器配置参数、通信参数等,并能查询集中器通信信号强度。4.10.4.2校时功能集中器校时:支持主站对集中器的对时。电能表校时:支持主站对集中器管理的指定电能表进行点对点校时。电能表广播校时:集中器可通过广播帧对管理的所有电能表进行广播对时。4.10.4.3 时钟应采用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内置硬件时钟电路,具有日历、计时、闰年自动转换功能。在-10+75温度范围内,时钟准确度1s/d;在参比温度(23)下,时钟准确度0.5s/d。限值参数支持主站设置和查询月通信流量越限值,电能表时钟超差阈值,电能表停走阀值等。测量点基本参数支持主站设置电能表参数功能,电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