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讲义.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讲义.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讲义.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讲义.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讲义.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成体系把握要点 1有关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4个关键点 (1)一个中心:以美元(美国)为中心。(2)两大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3)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4)三大影响:经济全球化、体系化、制度化。2有关经济全球化的3个关键点(1)一个核心: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2)两个阶段:20世纪508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后。(3)一个展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课题(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回扣教材知识一、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难以维系。(3)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建立:1944年7月,美国、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12月):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45年12月):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3基本内容和特点:“双挂钩一固定”的世界货币制度。(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2)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4影响对世界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对美国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其逐步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二、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1原因(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2)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2标志: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4影响(1)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2)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三大支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2影响: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进补课程知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过程(1)1968年,美国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美元的地位发生动摇。各国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金价暴涨。美国宣布仅对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黄金,而市场金价则自由浮动。(2)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倒塌其中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3)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而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至此,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布雷顿森林制度最终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瓦解的原因(1)体系自身存在缺陷。只有美国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其他国家获得充足的美元供应;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引起美元危机。固定汇率制度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2)美元危机。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使美国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大量外流。石油提价、经济危机,美国财政赤字庞大。政府大量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严重冲击了美元的信誉。各国纷纷抛售美元兑换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3)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等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与美国分庭抗衡,美国的经济竞争力相对削弱。 探究重难知识一、布雷顿森林体系材料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30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问题根据材料指出“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信息获取材料中“美元本位制”是指以美元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和外汇交易手段的一种国际货币体系。材料中的前两句话体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其直接原因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双挂钩一固定”原则。第三、四句话评价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贸易自由,世界经济发展。史论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作用(1)特点实行“双挂钩一固定”原则。美元等同黄金,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关系。建立了世界性的组织机构,制订了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建立了统一的、完整的规章制度。(2)作用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制度,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二、关贸总协定材料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一个准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要原因。美日贸易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总协定对此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其局限性也可窥见一斑。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解读材料反映了关贸总协定的性质、特点。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没有“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致使“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关贸总协定最终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但这并不否定关贸总协定在促进贸易自由中的作用。史论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比较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不同点性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作用稳定金融秩序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相同点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目的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作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三、综合认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观点一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观点二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是双重的。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作为国际经济协调组织,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解读观点一认为美国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目的在于维护本国利益。观点二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双重作用: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为其利益服务;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在规范国际经济秩序、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使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史论形成综合认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包括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2)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3)美国倡导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体系,是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是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具体步骤。(4)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8天津高考)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C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选C中国恢复世界银行席位是在1980年,中国恢复世界银行席位为利用外资搞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从而有利于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建设,故C项正确。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京津塘高速公路是一条跨省、市高速公路,能得到世界银行贷款的原因不能仅仅从天津的角度分析,而应从中国恢复世界银行席位对京津塘地区的影响综合考虑,故B项错误。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015全国卷)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解析:选C本题关键信息是“1968年”“1981年”。从材料中世界银行1968年与1981年的贷款项目与贷款总额对比,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世界银行的宗旨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不是导致题干所述变化的原因;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才成立,排除D项。 以上两题均考查了世界银行职能的演变。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机构,同时也是联合国的一个下属机构。自成立以来,世界银行的贷款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开始世界银行主要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的重建,后来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1990年代初,世界银行也开始向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国家贷款。1980年,中国恢复世界银行的成员国地位,次年接受了世界银行的第一笔贷款。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6浙江10月选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定,人民币从2016年10月1日起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扩大作为特别提款权基础的货币篮子。下列宗旨或使命,与此举相吻合的是()A消除关税壁垒 B稳定国际汇兑C促进自由贸易 D与贫困作斗争解析:选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稳定汇率,故B项正确。4(2015浙江高考)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解析:选C本题解题角度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项突出了欧元与欧洲统一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金融秩序的影响;世界银行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D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直接表现。 (1)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重要内容,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制度,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6天津高考)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准确理解材料。由金融领导地位、工业首要地位、贸易优势、领导和指引等关键信息可知,美国企图确立在世界金融、贸易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美国确立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这都发生在杜鲁门执政时期(19451952年),故选C项。6(2014广东高考)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析:选C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倡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二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且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故C项正确。A、B两项主要侧重于贸易自由化,与“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不符。D项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与贸易自由化无关。 以上两题的命制契合“国际治理(全球治理)”的热点问题,体现出高考考查隐性热点的规律。当今“国际治理(全球治理)”面临很多制约因素,特别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它加紧奉行单边主义的国际战略,对公正而有效的全球治理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二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说:“美国不打算在战争结束后背弃为战争折磨而处于贫困状态的国家,而是打算在长期困难的经济重建任务中帮助他们现在向他们提出保证,就是团结和鼓励反轴心国家的力量,极大地加强他们赢得胜利的信心。”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A出于结束战争的需要 B援助贫困国家为目的C稳定国际货币的需要 D挽救经济危机为宗旨解析:选A根据“现在向他们提出保证,就是团结和鼓励反轴心国家的力量,极大地加强他们赢得胜利的信心”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目的是鼓励反轴心国家以增强他们战胜法西斯国家的信心,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目的是“团结和鼓励反轴心国家的力量,极大地加强他们赢得胜利的信心”,故B项错误;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根据“二战中”可知时间在19391945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间是19291933年,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A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B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C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经济组织D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解析:选B“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可知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故B项正确;永久性的国际经济组织不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D项错误。3下表为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单位:10亿美元)。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年份世界黄金持有量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195133.522.98.9196838.710.938.5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丧失B美国政府积极对外输出黄金和美元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D“双挂钩”机制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但是当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故A项错误;当时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因此是积极向国内输入黄金,不是对外输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债务增多,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机制,在战后初期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及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双挂钩”机制导致美国的黄金持有量逐渐减少,故D项错误。4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决定投票权,而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般首先争取达成一致意见,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则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衰退B国际经济秩序发生根本转变C发达国家塑造全球责任形象D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得到加强解析:选D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决定投票权”到“世界贸易组织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可得出发达国家受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了尊重,故D项正确。5下表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年份国家2010年以前20102018美国16.3615.8515.87日本7.856.846.83中国2.774.425.71印度2.782.913.22A.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国的投票权基本稳定B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C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得到扭转D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转移解析:选D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与表格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虽略有下降,但总体稳定,不能据此推断出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故B项错误;中国和印度在世界银行投票权比重的上升说明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但这并不能扭转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略有下降,中国、印度却不断上升,这说明国际经济秩序在逐步转移,故D项正确。课题(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回扣教材知识一、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1)背景文化传统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历史教训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激起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的强大和冷战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2)过程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六国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67年欧共体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欧元开始进入流通领域(3)特点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起共同的管理和协调的机制。(4)影响对欧洲: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的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对资本主义世界:推动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对世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北美自由贸易区(1)背景: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西欧和日本的挑战;美国认识到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经济区域集团的重要性。(2)建立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3)特点: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4)作用弥补了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促进了北美地区的经济增长。促使三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背景: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2)过程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堪培拉举行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成立1991年通过汉城宣言,确立宗旨和目标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3)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4)基本特点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跨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成员社会发展差异大,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其合作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松散性,不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5)影响对中国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亚太地区有利于推动亚太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提升亚太地区的国际地位对世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进程(1)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加速发展。2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1)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2)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3)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4)市场经济体制在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3表现贸易自由化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生产国际化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资本全球化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全球化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4影响利弊共存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三、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与中国的加入1世贸组织的建立(1)原因关贸总协定存在弊端,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2)时间: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3)宗旨: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4)作用使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努力减少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重视。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背景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和中国相互需要。(2)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机遇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维护合法权益,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挑战国内一些企业、产品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会使中国相对落后的企业和产品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可能上升进补课程知识一、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1)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人员、贸易、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2)使商品和服务更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4)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其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经验,改善产品结构等。(5)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有利于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2消极影响(1)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2)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蔓延,影响全球。(3)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和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进行的掠夺式开采,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4)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1定义所谓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为促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对反映旧国际经济秩序的现行国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所形成的、能真正体现公平互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机制。2历程(1)1964年10月召开的第二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首先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随后七十七国集团的部长级会议也强调建立新秩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主张。(2)在不结盟国家和七十七国集团的积极推动下,1974年4月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标志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3现状(1)成就: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不懈努力和全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克服重重阻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发展中国家对外国企业实行必要的限制、监督和管理;与发达国家就设立商品共同基金问题达成协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普惠制等。(2)问题:发达国家仍然控制着世界经济的命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自身经济危机的加深,和对南北对话与合作的僵硬态度,使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陷入僵持局面。探究重难知识一、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材料一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摘编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材料二自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下降84%,而墨西哥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只下降43%;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同时,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有1015年的缓冲期。问题据上述材料概括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信息获取材料一表明西欧已经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导致国际竞争加剧。材料二表明因墨西哥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国家竞争力方面与美国均存在较大差异,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一方面对墨西哥的民族经济产生一定冲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墨西哥打开美国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史论形成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出现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国家间的经济互补性增强,加强合作、谋求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要求。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基本特点组建方式是在地缘化的基础上由小到大。区域经济集团是一个开放与封闭相统一的,以开放为主的体系。区域经济集团以市场一体化为开端,以实现经济一体化乃至政治、安全、军事一体化为目标。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内部,往往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发挥主导作用。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对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3)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成员国经济的发展,缩小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的流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各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消极方面由于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区域集团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因此使南北差距、南南差距加大,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二、英国“脱欧”问题材料英国有关是否退出欧盟的争论自1973年英国加入欧盟(当时称欧共体)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被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正式开始。结果52%的投票支持“脱欧”。解读上述材料分析了英国“脱欧”的原因:英国人认为没有从欧盟得到利益,欧盟反而损害了英国的权益;欧盟受法、德控制,英国在欧盟被边缘化;欧盟干涉成员国内政;欧债危机和难民问题导致的现实利益矛盾。史论形成1英国与欧盟关系历程(1)二战结束后,为应对战后衰落并维持大国地位,英国于1948年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构想,支持欧洲联合,但不愿直接参与,只想借助欧洲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2)在欧洲联合模式上,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有着重大分歧。英国反对把建设具有某些超国家性质的联邦欧洲作为欧洲联合的目标,主张建设一个基于独立主权国家联合基础之上的欧洲。(3)1951年4月,随着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欧洲经济一体化迈开步伐。面对欧洲一体化,英国先是对抗,1960年1月,英国、奥地利等七国签署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当欧洲一体化符合国家利益时,英国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反之就会成为一个旁观者甚至阻挠者,英国一直不是欧元区成员。2016年6月,英国公投决定脱离欧盟。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的主要原因(1)“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2)英国“议会至上”的传统制度,反对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3)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地理环境。(4)战后英国的“三环”外交战略和英美特殊关系。(5)英、法、德对欧盟主导权之争。(6)美欧在西方世界的主导权之争。(7)欧债危机、难民问题所导致的现实利益矛盾等。三、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全球化 观点一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观点二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解读对于经济全球化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一认为全球化就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要“抵制全球化”。观点二认为全球化是客观现实,但目前又是不公平的。材料信息“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难浮在水面上”“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全球化的问题所在: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缺乏公正性,难以为继。史论形成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的策略(1)进行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国际竞争。(2)主动熟悉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加强国家的经济安全防范。(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国际竞争力。(4)加大科教的投入,创造知识资源,以确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根本之策。(5)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6)积极倡导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7全国卷)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解析:选A结合题意可知,20世纪末对世界经济做出贡献的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世界旧的经济秩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并非材料表述的中心意思,故排除B、D两项;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已经加入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2(2016全国卷)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解析:选B题干表格中成立的国际组织基本上属于原料生产组织,其成员大都属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当时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它们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对抗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故选B项。 以上两题考查了国际组织的产生与变迁。要想正确解答以上两题,必须准确理解区域经济集团的概念。区域经济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分布于好几个大洲的部分国家,显然不是区域集团化。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国际组织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成立的国际经济或能源组织,但并不是区域经济集团。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8全国卷)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联系史实可知这是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促进了工农业等方面的发展,而不是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故B项正确,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于20世纪4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4(2014全国卷)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解析:选A本题可采用排除法。B项错误,“消除”的说法太绝对,欧洲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仍客观存在;C项说法错误,货币的改变对推动外贸额增长的作用很小;D项显然错误,因为欧洲在世界经济中并非处于领导地位。故A项正确。题后启智欧洲一体化的影响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同时也可能增加各国经济的风险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8江苏高考)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同时”分析,材料先讲了全球化的有利之处,然后讲了对某些国家的不利之处,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反全球化现象,也没有刻意强调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也没有涉及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B、C、D三项错误。6(2017江苏高考)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解析:选B材料的意思是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故B项正确;逻辑混乱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故A项错误;全球化在政治领域很难实现,故C项错误;全球化的经济意义并非刻意彰显,而是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当前正处于全球化的艰难推进时期,第5题正好对应此热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目前国际社会通行的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受益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只能受到损害。所以,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虽然这些国家是从自身的民族利益出发,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但也引导着各国关注世界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着的严重社会问题和危机,进而去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全球化发展。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2019德州期中)1963年和1967年,法国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加入共同市场只是为了削弱它。1965年,法国驻欧共体代表连续六个月缺席会议以反对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直到1966年其他成员国做出妥协。这反映出法国()A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B已经左右了欧共体内部事务C严重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D力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解析:选D法国是试图摆脱美国控制,而不是已经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故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法国并没有左右欧共体内部事务,故排除B项;法国主要是阻止英国加入欧共体以力图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不是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排除C项;法国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而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其目的是为了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求保障自身利益,故选D项。2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立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B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解析:选B材料阐述的是欧盟内部的合作与分歧,不涉及其国际地位的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一方面另一方面的政策”可知,欧盟各国在推动一体化的同时也注重保护本国利益,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合作的深化,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欧盟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3金砖国家(BRIC)最初指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成长前景看好的新兴市场国家。2010年12月,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正式吸收南非加入机制,英文名称为BRCS。综合下表可知,金砖国家()金砖国家基础设施质量(1极度不发达;7广泛有效的国际标准)国家总计道路铁路港口排名值排名值排名值排名值巴西1073.41232.71001.81352.6中国694.3544.4224.6594.4印度873.8863.5274.4804俄罗斯1013.51362.3304.2933.7南非584.5424.9463.4524.7A.基础设施质量差异非常小B需要加快合作和转型升级C造成了国际收支失衡问题D开创了南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