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1页
晋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2页
晋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3页
晋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4页
晋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142020 年) 晋城市人民政府 二一四年三月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142020 年)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审委员会编审委员会 主 任:刘中平 副主任:王发生、商国富、毋建喜、刘世繁 成 员:刘晓亮 杨晋年 韩新明 毛俊 宋涛 师和太 赵中 伟 郭焕明 田玉亮 陈富余 张静 编写人:朱慈广 王冬桃 杨欣荣 白艳文 张进军 赵 强 王晓军 何晓磊 张文华 王胜利 提交单位:晋城市国土资源局提交单位:晋城市国土资源局 编写单位: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写单位: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一四年三月 目 录 前前 言言.1 一、地一、地质质灾害灾害现现状与状与发发展展趋势预测趋势预测2 (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危害.2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3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5 (四)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6 二、地二、地质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导思想、原思想、原则则和目和目标标 .9 (一)指导思想.9 (二)规划原则.9 (三)规划目标.10 三、地三、地质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务11 四、地四、地质质灾害易灾害易发发程度分区程度分区13 五、地五、地质质灾害防治分区灾害防治分区15 六、地六、地质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灾害防治工作部署19 (一)20142015 年工作部署19 (二)20162020 年工作部署20 七、地七、地质质灾害防治灾害防治项项目效益分析及目效益分析及经费经费估算估算22 (一)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费估算.22 (二)资金筹措.22 (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效益分析.23 八、八、规规划划实实施的主要保施的主要保证证措施措施24 (一)法规制度保障.24 (二)行政管理措施.25 (三)技术保障措施.26 (四)资金保障措施.26 九、附九、附则则27 附 表 附表 1:晋城市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附表 2:晋城市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附表 3:晋城市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附表 4:晋城市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附表 5:晋城市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附表 6:晋城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说明表 附表 7: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 附表 8:晋城市 2014-2020 年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一览表 附表 9:晋城市 2014-2020 年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估算表 附 图 附图一晋城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比例尺1:100000 附图二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比例尺1:100000 附 件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42020 年)编制说明 前 言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 35123542,东经 112 3111314,南北长约 58.85 公里,东西宽约 62.75 公里,下辖城区、泽州 县、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和沁水县,总面积 9490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 丘陵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 86.9%。全市总人口为 228 万人,总耕地面积为 283.38 万亩。 晋城市属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因自然因素及采矿、工程建设等人为因 素诱发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制约着区域经济和 为了科学有效地做好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 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依据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山 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晋城市地质灾害现状及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0)等相关专项规划,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中“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 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是指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潜在崩塌、潜在滑坡 潜在泥石流,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 陷等。 本规划以 2013 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 20142020 年。 本规划适用范围为晋城市所辖行政区。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危害 晋城市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采空地面塌陷等四 种。 据统计,全市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达 21249.13 万元,其中,采矿诱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 为 18305.35 万元。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342 处,预测其威胁人员 30783 人,威胁财产总额 113845 万元。 342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崩塌(含不稳定斜坡)112 处、滑坡 97 处、泥 石流 9 处、采空地面塌陷 124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区涉及全市 6 个县 (市、区)的 69 个乡(镇)。 晋城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按行政区划分,城区 11 处、泽州县 66 处、高平 市 25 处、阳城县 90 处、陵川县 84 处、沁水县 66 处;按主要诱发因素划分, 人为 208 处、自然 134 处;按规模等级划分,巨型 6 处、大型 8 处、中型 69 处、小型 259 处;按险情等级划分,特大型 4 处、大型 6 处、中型 63 处、小 型 269 处。 1崩塌(含不崩塌(含不稳稳定斜坡)定斜坡) 据统计,崩塌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93.55 万元,目前,仍存在崩塌隐 患(含不稳定斜坡)112 处。崩塌隐患按险情等级划分,中型 3 处、小型 109 处;按主要诱发因素划分,人为 59 处、自然 53 处。主要分布在山区公路旁、 山区居民区附近。预测崩塌隐患威胁人员 2256 人,威胁财产总额 8515 万 元。 2滑坡滑坡 据统计,滑坡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056.37 万元,目前,仍存在滑坡隐 患 97 处。滑坡隐患按险情等级划分,特大型 4 处、大型 3 处、中型 17 处、 小型 73 处;按主要诱发因素划分,人为 25 处、自然 72 处。主要分布在山区 居民区附近及山区公路旁。预测滑坡隐患威胁人员 14557 人,威胁财产总 额 57346 万元。 3泥石流泥石流 据统计,泥石流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93.86 万元,目前仍存在泥石流 隐患 9 处。泥石流隐患按险情等级划分,中型 1 处、小型 8 处。零星分布于 在陵川县东北部山区及阳城县西南部山区。预测泥石流隐患威胁人员 225 人,威胁财产总额 192 万元。 4采空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塌陷 采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煤炭资源开采区。据统计,采空地面塌陷已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8305.35 万元,目前仍存在采空地面塌陷隐患 124 处。 采空地面塌陷隐患按险情等级划分,大型 4 处、中型 39 处、小型 81 处。预 测地面塌陷隐患威胁人员 13778 人,威胁财产总额 47759 万元。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 年)实施以来,晋城市地质灾 害防治工作不断加强,防灾减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进展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健全了市、县(市、区)两 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落实了相关职责;二是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制 定并实施了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 见、 地质灾害防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监督管理办法和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十项制度”等;三是汛期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步入制度化,按年度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重要隐患点 防灾预案”,建立了隐患点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发放制度及汛期三查制 度、汛期值班制度、灾(险)情报告制度等。 (1)调查评价工作扎实推进。在“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基础性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分别于 2009 年和 2013 年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核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状 况;20112013 年对威胁 20 人以上或财产 200 万元以上的 144 个重要地 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 1:5001:2000 工程地质测绘,建立了“一点一图一册 一档”;全面落实了易发区新建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监测预警工作取得实效。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地质灾 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建 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20092012 年,晋城市及六县(市、区)先后 与市、县气象局联合开展了基于气象因素的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预报工作,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收到了良好 的社会效益;全市六县(市、区)全部建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定并实 施了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地 质灾害防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监督管 理办法和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十项制度”等;二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步入规范化,按年度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重要隐患点防灾预 案”,建立了隐患点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发放制度及汛期三查制度、汛 期值班制度、灾(险)情报告制度等;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媒体,集 中性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开展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了地 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了公众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四是地质灾害治理 工作成效显著,20082013 年,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实施了 15 个地质灾 害治理项目、8 个避让搬迁项目,受益人口 5404 人,其中已完工地质灾害 治理项目 9 个、避让搬迁项目 7 个。此外,企业、部门出资或村集体、村民 民自筹资金对 47 个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治理、加固、搬迁避让等措 施,消除地质灾害危险性。 (4)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加强。2010 年成立了晋城市地质灾害应急办公 室,初步建立了市、县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和专家支持系统,印发了 晋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了 组织保障。从 2010 年开始每年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了社会防灾减 灾和临灾自救、互救的能力。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 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调查评价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全面系统 的大比例尺的精度较高的调(勘)查基础资料,现有基础资料的取得基于 20012004 年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存在精度较低、 信息化程度不高、成果数据更新不及时等不足,重要区域及典型地质灾害 隐患点的详细勘查资料尚属空白。 (2)监测预警体系需要继续完善。县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尚未建立,专 业技术人员缺乏;现有群测群防体系基层经费补贴约 10 万元/县,对监测人 员也仅配备了雨具、手电等基本工具,需要进一步落实资金,并配备简便实 用的监测预警设备,以逐步提高群测群防水平;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滞后,无 专业监测设备,尚未建立专业监测点;全市范围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空间 数据库尚未建立,难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尚未建立国土、气象、水 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及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繁重。尽管过去几年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 金用于地质灾害治理,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 年)中部署 的 44 项 20082010 年治理及搬迁避让工程尚有 20 项没有落实。目前,全 市有 342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还有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人 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4)应急救援工作亟待加强。市应急机构已经成立,但基层地质灾害应 急机构尚未健全,应急人员急需充实;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尚未建立,技术 手段落后;应急装备配置不足,难以满足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四)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成灾一方面受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的控制,另一 方面还取决于气候变化趋势、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 趋势等。 1自然致灾因素分析自然致灾因素分析 晋城市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年平均降水量 624.6680.6 毫米, 且降水多集中于每年的 6、7、8 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 6070%。近十 年来,晋城市极端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暴雨极值有增大趋势,如:2012 年 7 月 30 日 8 时至 31 日 8 时的 24 小时降水量,达到了 50 年来的最大值,为 223.7 毫米;2011 年 9 月降水量是历史年同期降水量的 2.5 倍,为 1971 年 以来之最。暴雨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随着区域气候变化,极端 气候事件增多、增强趋势仍在继续。 诱发因素以自然因素(降水)为主的地质灾害隐点有 134 处,其中:崩 塌 45 处、滑坡 73 处、不稳定斜坡 7 处、泥石流 9 处,主要分布于沁水县东 北部、西北部,阳城县南部,泽州及陵川县的东南部山区,遇连续降水或强 降水会加剧上述地质灾害的发生。 2人人为为致灾因素分析致灾因素分析 人为致灾因素主要分为矿山开采、切坡修路、建房切坡三类。 (1)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晋城市煤炭资源整合后有采矿 权证 139 个,主要分布于于沁水县西南东南部,阳城县北部,泽州县中部、 西北部,城区,高平市,陵川县西部等区段。部分为生产矿井,部分为整合 后改扩建矿井;已设煤炭资源勘探区 12 处,主要分布于于沁水县中部、阳 城县北部、沁水县东部与高平市交接部等现采矿权集中区外围。此外晋城 市已设及拟设粘土、石料等非金属采矿权 279 处,遍布于山区、丘陵区。分 布于上述区域的由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217 处,占全市隐患点总数的 63.45%。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矿山的陆续达产 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点的开采,现有受采矿影响的隐患点形成地质灾害的几 率增高,此外,上述区域还会出现新的因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 等地质灾害(隐患)。总之,规划期因采矿诱发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 质灾害将呈现增多趋势。 (2)切坡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山丘区切坡修路多形成 高陡边坡,稳定性差,是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目前,晋 城市域范围内二级以上公路崩塌、滑坡隐患达 79 处。 晋城市十二五交通运 输发展规划、 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及晋城市市域城镇体 系规划明确:到 2020 年,实现“市域中心与县域中心间以高速公路联系, 市域中心、县域中心、重要中心城镇、一般中心城镇之间,以及晋城市对外 重要通道以一级以上公路联系”的公路网络。高速公路:建设高陵新高速 (陵川县城省界段)、沁高高速(沁水高平)、阳济高速(阳城济源)、阳 安高速(阳城安泽)、阳垣高速(阳城垣曲),新建高速公路 246.19 公里。 干线公路:完善长晋线(高平晋城)、陵沁线(晋城阳城),加强国、省干 线升级改造,改扩建 G207、S226、S331、S332、S334 等国省主干道。农村公 路:加快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其中县公路新改建 646 公里,乡村公路计划改 造约 2000 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里程约 2700 公里。此外,规划新改建农林 产业区、工业园区公路 634 公里,规划新改建旅游风景区公路 16 条 366 公 里。在山区、丘陵区修建道路可能会形成新的崩塌、滑坡隐患。预测规划期 内切坡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呈增多趋势。 (3)建房切坡引发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目前,山区、丘陵区因切坡 建房、建窑形成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87 处。根据晋城市市域城镇体 系规划,晋城市将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实现中心城区、县城、镇、村四位 一体,整体联动、和谐发展。通过“移民采矿,建设小城镇”以实现土地的集 约利用,降低城镇建设的成本。 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 2020 年)要求“在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连片特困区重点实施易 地搬迁”。预测规划期受采矿影响的村庄居民点及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山区 村庄将实施异地搬迁,现有山区村庄切坡建房、建窑引发的崩塌、滑坡隐患 将逐步消除。从发展趋势来看,新农村、新城镇的规划选址及建设过程中会 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较大规模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 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实施意见,以保护 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 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为核心,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 力,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促进区 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宣传培 训、监督管理工作,提高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把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做到灾 害发生之前和工程规划与建设之前,提高预防效果。 (2)属地为主,分级分类负责。坚持属地为主,分级负责,明确地方政 府的防灾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 坚持分类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对人为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明确防灾 责任单位,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制机制, 明确政府、部门、单位和公民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全面规划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应急能力建设 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将防治重点部署在对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区域。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稳妥推进。 总体上优先部署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工作,有针对性地逐步开展搬迁避让、 工程治理、应急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 (4)合理避让,重点治理。落实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 (20142020 年),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作的基础上,对受地质灾害威 胁的居民点,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恶化的贫困山地丘陵区的居民点实行搬迁, 实现避灾、脱贫和改善生态环境三结合;对威胁人员多、潜在经济损失大、 危险程度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措施,实现合理避让和重点 治理相结合。 (5)依靠科技,注重成效。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注重研 究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地域性特点,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率、能力和水平。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过程中,适时检查评估防治工作成效,总结经验教训,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实施动态管理,争取防灾减灾效益的最大化。 (三)规划目标 1 总总体目体目标标 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 和应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支撑工作, 提升物资装备保障水平,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实施重点地区、重要地质 灾害的治理工程,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规划期,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 率达到 16%,其中险情为中型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率达到 40%。 2 20142015 年目年目标标 (1)开展县(市、区)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完成率 50%。 (2)完善晋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提高预警预 报水平。 (3)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逐步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 (4)充实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健全基层地质灾害应急机构。 (5)建设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 (6)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成率 50%。 (7)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地 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率达到 7%,其中险情等级为中型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 点治理率达到 23%。 3 20162020 年目年目标标 (1)开展县(市、区)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累计完成率 100%。 (2)实现市、县预警预报系统的互通互联。 (3)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专业监测,建立群 专结合的监测体系。 (4)充实基层地质灾害应急机构,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装备水平。 (5)完善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实现横向(同级气象、水务、国土)和纵向(省、市、县)互联互通。 (6)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累计建成率 50%。 (7)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8)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地质灾害隐患点累计治理率 达到 16%,其中险情等级为中型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累计治理率达到 40%。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1完善地完善地质质灾害防治灾害防治责责任机制任机制 完善市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和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地质灾 害防治管理体系,交通、水利、建设、旅游、煤炭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对各自 管辖范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并组织好上述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 查排查工作。 2地地质质灾害灾害调查评调查评价价 继续开展地质灾害年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开展县 (市、区)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更新和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 3地地质质灾害灾害监测监测 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健全基层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对威胁人 员 20 人以上的 159 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简易监测设备,对4 个大型地质 灾害隐患点实施专业监测,推进部门及企业内部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4地地质质灾害气象灾害气象风险预风险预警警预报预报 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提高预警预报水平,实 现市、县预警预报系统的联网。 5地地质质灾害灾害应应急急 健全市、县地质灾害应急机构,提升应急物资装备保障水平。建设市地 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及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实现横向(同级气象、 水务、国土)和纵向(省、市、县)互联互通。建立晋城市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核实制度。 6地地质质灾害治理工程灾害治理工程 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规划期内部署自然因素为主的地 质灾害治理工程 56 项。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及交通、水利、建设、旅游等部 门在其管辖范围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 根据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 年)要求,规 划 90 个采煤破坏需搬迁村庄及 21 个受自然地质灾害损害需搬迁村庄。 7科技支撑科技支撑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地域性特征,开展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预测 预报方法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专项研究,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服务。 8高高标标准准“十有十有县县”建建设设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各县(市、区)按要求建 成高标准“十有县”。 四、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根据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现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征,可将晋城市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中易发区两个大区,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布面积 2803.03 平方公里, 占市域面积的 29.54%;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布面积 6686.97 平方公里,占 市域面积的 70.46%。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进一步细分为 7 个亚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1沁水县西部地面塌陷、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1)。分布于中村 镇大部及土沃乡、龙港镇部分地段,面积 178.8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1.88%。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滑坡,现发育地面塌陷隐患 5 处, 滑坡隐患 2 处,崩塌隐患(含不稳定斜坡)4 处。受以采煤为主的矿山开采 及其相关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灾害呈多发趋势。 2阳城县西北部与沁水交接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2)。 分布于阳城县芹池镇及沁水县张村乡、龙港镇部分地段,面积 112.74 平方 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1.19%。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崩塌、滑坡, 现发育地面塌陷隐患 3 处,崩塌隐患 1 处、滑坡隐患 2 处。受以采煤为主的 矿山开采及其相关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灾害呈多发趋势。 3阳城县北中部、沁水县东南部、泽州县西北部、高平市西部地面塌 陷、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3)。分布于阳城县北中部、沁水县东南部、泽 州县西北部、高平市西部的大面积煤炭资源集中开采区,涉及 4 个县(市) 21 个乡镇,面积 1080.32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11.38%。地质灾害类型 主要为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现发育地面塌陷隐患 64 处,崩塌隐患(含不 稳定斜坡)16 处、滑坡隐患 17 处。受以采煤为主的矿山开采及其相关工程 活动影响,地质灾害呈多发趋势。 4高平市北部、东部及陵川县西部地面塌陷、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 (A4)。分布于高平市北部、东部,陵川县西部煤炭资源开采区,涉及 2 个县 (市)16 个乡镇,面积 696.54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7.34%。地质灾害类 型主要为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现发育地面塌陷隐患 13 处,崩塌隐患(含 不稳定斜坡)24 处、滑坡隐患 24 处。受以采煤为主的矿山开采及其相关工 程活动影响,地质灾害呈多发趋势。 5高平市南部、城区北部、泽州县中部地面塌陷、崩塌、滑坡高易发亚 区(A5)。分布于高平市南部、城区北部、泽州县中部煤炭资源开采区,涉及 3 个县(市、区)14 个乡镇,面积 408.64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4.31%。地 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现发育地面塌陷隐患 21 处,崩 塌隐患 1 处、滑坡隐患 1 处。受以采煤为主的矿山开采及其相关工程活动 影响,地质灾害呈多发趋势。 6阳城县中南部地面塌陷高发亚区(A6)。分布于阳城县东冶、白桑、 蟒河乡交接处,面积 22.96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0.24%。地质灾害类型 主要为地面塌陷,现发育地面塌陷隐患 5 处。受采煤影响,地面塌陷呈多发 趋势。 7沁水县中北部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7)。分布于沁水县中北部的 胡底、龙港、固县、端氏、郑庄等乡镇沁翼公路沿线及沁河及其较大支流河 谷,面积 303.03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3.19%。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 塌、滑坡,现发育崩塌隐患(含不稳定斜坡)13 处、滑坡隐患 7 处。随着小城 镇建设及道路安全防护工程建设的推进,以人工切坡为主要诱因的崩塌、 滑坡地质灾害呈减缓趋势。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市域内高易发区以外的区域为地质灾害中易 发区。主要分布于陵川县东南部、泽州县南部、阳城县南部、沁水县西南部、 沁水县西北部山区,及泽州县川底大阳高平市野川一线、高平市石末 秦家庄一线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少量 地面塌陷,现发育崩塌隐患(含不稳定斜坡)43 处、滑坡隐患 42 处、潜在泥 石流 21 处、地面塌陷隐患 13 处。规划期在山区、丘陵区新修道路可能会形 成新的崩塌、滑坡隐患,此外,随着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山区村庄实施异地 搬迁,影响山区村庄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呈减缓趋势。 五、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易发程 度,结合晋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等因素将晋城市划分为地质灾 害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两个大区,其中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 1911.24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 20.14%;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面积 7578.76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79.86%。根据分区的地域特征、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危害程度及地质灾害防治特殊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进一步 细分为 7 个亚区。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1沁水县西部中村镇及土沃乡、龙港镇部分地段地面塌陷、崩塌、滑 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1)。面积 176.23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1.86%。 该区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为沁水县的主要煤产地,地质灾害多与采煤等 人类工程活动相关。现状发育地质灾害隐患 15 处,其中崩塌(含不稳定斜 坡)4 处、滑坡 5 处、采空地面塌陷 6 处。主要影响区内村庄和耕地,威胁人 员 428 人,威胁财产总额 1603 万元。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及矿区地质 灾害防治是今后的工作重点,20162020 年对沁水县龙港镇尧都村九和滑 坡、龙港镇尧都村郝家滑坡进行治理。 2沁水县龙港、郑庄、端氏镇一带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 (2)。面积 115.75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1.22%。该区为沁水县人口分 布较密集地段,地质灾害主要为修路、建房切坡、河流侵蚀、降水等诱发而 产生的崩塌和滑坡,现状发育地质灾害隐患 15 处,其中崩塌(含不稳定斜 坡)9 处、滑坡 6 处,主要对区内村庄构成威胁,威胁人员 303 人,威胁财产 总额 615 万元。应建立群测群防网络,适时采取避让、治理等措施进行防治。 2015 年对沁水县龙港镇柳庄社区王庄滑坡进行治理,20162020 年对沁 水县端氏镇梁山村李山自然村磨石沟滑坡、郑庄镇郑庄村张沟滑坡进行治 理。 3沁水县张村乡、阳城县芹池镇一带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重点防治亚区(3)。面积 53.7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0.57%。该区为沁 水县、阳城县主要煤产地之一,地质灾害多与采煤等人类工程活动相关。现 状发育地质灾害隐患 6 处,其中崩塌 1 处、滑坡 2 处、采空地面塌陷 3 处。 主要影响区内村庄和耕地,威胁人员 216 人,威胁财产总额 970 万元。矿产 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及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是今后的工作重点。20162020 年对沁水县胡村乡胡家沟村滑坡进行治理。 4阳城县北中部、泽州县西北部、高平市西部地面塌陷、崩塌、滑坡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4)。面积 742.47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7.82%。该区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为阳城县、泽州县、高平市的主要煤产 地,地质灾害多与采煤等人类工程活动相关。现状发育地质灾害隐患 94 处, 其中崩塌(含不稳定斜坡)15 处、滑坡 17 处、采空地面塌陷 62 处。主要影 响区内村庄和耕地,威胁人员 14200 人,威胁财产总额 39879 万元。矿产资 源开发的监督管理及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是今后的工作重点。20142015 年 对沁水县胡底村滑坡、阳城县北留镇下史山村滑坡、阳城县次营镇呰沟村 桥沟滑坡、阳城县凤城镇山头村滑坡、阳城县凤城镇坡底滑坡、阳城县町店 镇尹家村地面塌陷及泽州县周村镇常庄村滑坡进行治理。20162020 年对 高平市寺庄镇赵家山村滑坡、阳城县町店镇桃坪村滑坡、阳城县凤城镇下 李村垆台后崩塌、沁水县郑村镇任家庄自然村不稳定斜坡、沁水县郑村镇 常店村高家庄西岩不稳定斜坡、沁水县郑村镇赵庄村滑坡、沁水县郑村镇 王街村樊山二(三)组滑坡进行治理。 5泽州县中北部山河镇黎川镇南村镇巴公镇及城区北部地面 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5)。面积 405.85 平方公里,占 市域面积的 4.28%。该区为泽州县及城区的主要煤产地,地质灾害多为采 煤引发的地面塌陷和崩塌、滑坡,现状发育地质灾害隐患 29 处,其中崩塌 1 处、滑坡 8 处、采空地面塌陷 20 处。主要影响区内村庄、泽州公园、流碑 亭公园等,威胁人员 2960 人,威胁财产总额 7965 万元。矿产资源开发的监 督管理及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是今后的工作重点。20142015 年对泽州县南 岭乡红卫村滑坡、山河镇追山村滑坡、山河镇西凰头村滑坡进行治理, 20162020 年对城区北石店镇大张村滑坡进行治理。 6高平市北部许家南河酒务一带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重点防治亚区(6)。面积 89.28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0.94%。该区为高 平北部煤产地,地质灾害多与采煤活动有关。现状条件下发育地质灾害隐 患点 9 处,其中崩塌 3 处、滑坡 4 处、采空地面塌陷 2 处。主要对村庄和耕 地构成威胁,威胁人员 779 人,威胁财产总额 5755 万元。矿产资源开发的 监督管理及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是今后的工作重点。2015 年对高平市三甲镇 王家山村滑坡、三甲镇上池村滑坡进行治理。20162020 年对高平市米山 镇云东村滑坡、米山镇后河村崩塌及陈区镇刘家庙村神沟自然村崩塌进行 治理。 7陵川县西部西河底镇府城镇崇文镇平城镇秦家庄乡杨 村镇礼义镇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7)。面积 327.96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3.46%。该区为陵川县主要煤产地,切坡建 房、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发达。现状条件下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 53 处, 其中崩塌(含不稳定斜坡)20 处、滑坡 23 处、采空地面塌陷 10 处。主要对 居民区、道路等构成威胁,威胁人员 8630 人,威胁财产总额 44210 万元。 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及人工切坡的安全管理是今 后的工作重点。20142015 年对陵川县崇文镇城西五谷山崩塌、崇文镇崇 文村滑坡、城内社区南岭街小泊池巷滑坡、崇文镇张庄村滑坡、西河底镇吕 家河村不稳定斜坡、礼义镇野川底村滑坡、礼义镇平川村滑坡进行治理; 20162020 年对陵川县秦家庄乡金家岭滑坡、礼义镇东沟村滑坡、礼义镇 大义井村滑坡、附城镇东河村滑坡、附城镇后山村滑坡、崇文镇城东社区滑 坡、崇文镇城南社区滑坡、崇文镇城西西溪花园 8 号楼崩塌进行治理。 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市域内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区域 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该区地质灾害诱因以自然地质作用为主,部分 受采矿及修路、建房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现状条件下发育地质灾害 隐患点 121 处,其中崩塌(含不稳定斜坡)59 处、滑坡 32 处、泥石流 9 处、 采空地面塌陷 21 处。主要对居民区、道路等构成威胁,威胁人员 3267 人, 威胁财产总额 12848 万元。主要防治措施: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 及矿区地质灾害防治,以群测群防为基础,根据灾害发展情况采取搬迁、避 让或加固的方法逐步进行治理。20142015 年对高平市石末乡双泉村南崩 塌、泽州县北义城镇河底村滑坡、阳城县驾岭乡白庙村滑坡、阳城县董封乡 上河村崩塌进行治理,20162002 年对泽州县李寨乡罗泉村滑坡、泽州县 柳树口镇柳树口村滑坡、阳城县白桑乡瓜底村北香台社地面塌陷、阳城县 芹池镇原庄村崩塌、阳城县润城镇王家庄崩塌、泽州县川底中学潜在崩塌、 陵川县夺火乡凤凰村不稳定斜坡进行治理。 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一)20142015 年工作部署 1 调查评调查评价工程价工程 (1)继续开展地质灾害年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 (2)完成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 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为地 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3)围绕晋城市特色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开展居民区选址地质 灾害调查、评估工作。 (4)在地质灾害调查、核查基础上,完善和更新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 2 监测预监测预警体系建警体系建设设 (1)健全县级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充实专业监测人员。采取政府定岗、 乡村定人、定期培训、加强装备、落实补贴、颁发证书等措施,建实地质灾 害群测群防网络。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培训,每年不少于 1 次。 (2)对 98 个威胁人员 50500 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简易监测设 备。对 4 个险情等级为大型的滑坡隐患(陵川县崇文镇张庄滑坡、崇文镇城 内滑坡、礼义镇野川底滑坡、礼义镇平川滑坡)实施专业监测。逐步建立群 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 (3)推进建立交通、旅游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内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晋 城市具有山区公路多、矿山企业多,公路及矿区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数量多 的特点,交通、旅游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内部应实施年度“三查”及定期巡查 制度,逐步将交通、旅游等部门及矿山企业内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纳入晋 城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之中。 (4)完善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提高预警预报 水平。建立区域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核实制度。 3 应应急体系建急体系建设设 (1)充实市地质灾害应急机构,组建一支机敏、灵活、富有战斗力的抢 险救援队伍,充实应急专家队伍,购置应急调查、应急救援所需的设备和装 备。健全县(市、区)地质灾害应急机构。 (2)建设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 (3)编制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4)市政府每年组织 1 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训练和实战演练, 每年组织 1 次面向基层管理人员及监测责任人的专业知识培训。利用报纸、 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提高 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 4地地质质灾害治理工程灾害治理工程 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实施自然因素为主的地质灾害治理工 程 24 项,其中险情等级为中型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 17 项。按 年度部署:2014 年实施 15 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2015 年实施 9 个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及交通、旅游等部门在其管 辖范围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 5 泽泽州州县县、阳城、阳城县县、沁水、沁水县县建成地建成地质质灾害防治高灾害防治高标标准准“十有十有县县”。 。 (二)20162020 年工作部署 1 调查评调查评价工程价工程 (1)继续开展地质灾害年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 (2)20162017 年完成高平市、陵川县、城区 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3)开展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 (4)在地质灾害调查、核查基础上,完善和更新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 2 监测预监测预警体系建警体系建设设 (1)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对 61 个威胁人员 2050 人的地质灾害隐患 点布设简易监测设备,继续对 4 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专业监测,建 立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每年组织 1 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培训。 (2)完善县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实现市、县预警 预报系统的联网。 3 应应急体系建急体系建设设 (1)充实县(市、区)地质灾害应急机构,配置应急调查、应急救援所需 的设备和装备,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装备水平。 (2)完善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实现横向(同级气象、水务、国土)和纵向(省、市、县)互联互通。 (3 继续按年度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训练和实战演练、面向基 层管理人员及监测责任人的专业知识培训。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 普知识宣传工作。 4地地质质灾害治理工程灾害治理工程 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实施自然因素为主的地质灾害治 理工程 32 项,其中险情等级为中型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 11 项。 5 20162017 年,年,高平市、陵川高平市、陵川县县、城区建成地、城区建成地质质灾害防治高灾害防治高标标准准“十十 有有县县”。 。 6科技支撑工程科技支撑工程 (1)开展晋城市采煤塌陷形成机理和防灾方法研究。 (2)开展丘陵山区重大地质灾害成因研判、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 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七、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效益分析及经费估算 (一)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费估算 晋城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治理费用高,地质灾害治理需 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本规划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类比近年来我省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 费及搬迁避让工程建房的当地造价进行估算,规划期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经 费共计 36568 万元(附表 9)。其中: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 3078 万元 (20142015 年 1906 万元,20162020 年 1172 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工 程 32848 万元(20142015 年 17848 万元,20162020 年 15000 万元),地 质灾害应急处置 570 万元(20142015 年 170 万元,20162020 年 400 万 元)。 (二)资金筹措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资金筹措主要以市政府组织投资为主。根据地 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资金筹措主要有以下 渠道: (1)基础性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经费由市、县人民 政府按本规划列入财政预算,由政府安排资金。 (2)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的治理经费,在划分事权和财权基础 上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 筹资,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申请省级财政或国家财政补助经费。 (3)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经费,按照“谁引发、 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负责筹资。 (4)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由拥有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出资治理。 (5)危及铁路、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矿山和企业等安全的地质灾害 隐患点的治理经费,由其主管部门或受危及的单位负责。 (6)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也可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 出资。 (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效益分析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少经济 损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方面。 1社会效益社会效益 晋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强度大,地质灾害不仅造 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破坏了资源和地质环境,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可 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的目的,就是要减少人 员伤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重要基础设施,维护当地社会正 常的生活生产秩序,是一项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民心工程。 规划期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及治理工程实施后,将使 56 个受地质灾害 隐患威胁的村庄从此摆脱地质灾害的威胁,改善了其生存生活条件,使其 享受到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安定与和谐。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市人民富裕安康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2 经济经济效益效益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后,可以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 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控制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 进一步扩大。通过规划期搬迁避让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以最大 限度消除直接危胁人民生命财产的现有地质灾害隐患,有效地保护地质灾 害隐患点威胁的 22045 人的生命安全,避免约 57693 万元直接经济损失。 3 环环境效益境效益 晋城市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决定了其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和严重性,加 之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强烈,道路修建、工矿基建、城镇化建设等对原本就 很脆弱的地质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可以减 轻地质灾害对生态地质环境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山地丘陵区宝贵 的水土资源、森林植被、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等。 八、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