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新思想.doc_第1页
微观经济新思想.doc_第2页
微观经济新思想.doc_第3页
微观经济新思想.doc_第4页
微观经济新思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羈膂蚄袄肀莇薀羄膂膀蒆羃袂莆莂羂羄腿螀羁膇蒄蚆羀艿芇薂罿罿蒂蒈羈肁芅螇肈膃蒁蚃肇芆芃蕿肆羅葿蒅蚂膈节蒁蚁芀薇蝿蚁羀莀蚅蚀肂薅薁虿膄莈蒇蚈芆膁螆螇羆莇蚂螆肈腿薈螆芁莅薄螅羀芈蒀螄肃蒃蝿螃膅芆蚅螂芇蒁薁螁羇芄蒇袀聿蒀莃袀膂芃蚁衿袁蒈蚇袈肄莁薃袇膆薆葿袆芈荿螈袅羈膂蚄袄肀莇薀羄膂膀蒆羃袂莆莂羂羄腿螀羁膇蒄蚆羀艿芇薂罿罿蒂蒈羈肁芅螇肈膃蒁蚃肇芆芃蕿肆羅葿蒅蚂膈节蒁蚁芀薇蝿蚁羀莀蚅蚀肂薅薁虿膄莈蒇蚈芆膁螆螇羆莇蚂螆肈腿薈螆芁莅薄螅羀芈蒀螄肃蒃蝿螃膅芆蚅螂芇蒁薁螁羇芄蒇袀聿蒀莃袀膂芃蚁衿袁蒈蚇袈肄莁薃袇膆薆葿袆芈荿螈袅羈膂蚄袄肀莇薀羄膂膀蒆羃袂莆莂羂羄腿螀羁膇蒄蚆羀艿芇薂罿罿蒂蒈羈肁芅螇肈膃蒁蚃肇芆芃蕿肆羅葿蒅蚂膈节蒁蚁芀薇蝿蚁羀莀蚅蚀肂薅薁虿膄莈蒇蚈芆膁螆螇羆莇蚂螆肈腿薈螆芁莅薄螅羀芈蒀螄肃蒃蝿螃膅芆蚅螂芇蒁薁螁羇芄蒇袀聿蒀莃袀膂芃蚁衿袁蒈蚇袈肄莁薃袇膆薆葿袆芈荿螈袅羈膂蚄袄肀莇薀羄膂膀蒆羃袂莆莂羂羄腿螀羁膇蒄蚆羀艿芇薂罿罿蒂蒈羈肁芅螇 微观经济新思想New Thoughts about Micro-Economics中国经济学新思想(20)The 2nd Part of New Thoughts of China Economics蔡仲旺 草于公元2004年6月附论文“简析:形而上学的资本主义的机会成本理论与按资分配理论”机会成本理论与耗尽性分配定理新解简析:形而上学的资本主义机会成本理论与“按资分配理论”关键字:机会成本、耗尽性分配定理厄要概述:机会成本理论、耗尽性分配定理,是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理论基石。但是对于该定理,由于采用了“模糊”的中性术语,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所诡辩,并进一步形而上学地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按资分配”资本存量的利润平均化打下了基础。但真正的机会成本理论与耗尽性分配定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解释。从而从数学上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1、关于机会成本的定义与再深入分析下面内容摘自张元鹏微观经济学P191P192“所谓机会成本,是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它的可能的用途的使用中所能获取的最大收入。在利用机会成本概念进行经济分析时,还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具体包括:a、资源本身有多种用途;b、资源可以自由流动;c、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我又查阅了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复旦大学出版社,其中阐述了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在相应的练习册中有如下内容:P6.“机会成本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时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P1.“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按不同比例组合的最大可能产量,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可见生产可能性曲线由技术水平和可用资源量决定。若社会生产X和Y两种产品,再假定资源有限,则要增加X的生产,势必减少Y的生产,将一定资源用于生产X所放弃的Y的数量,是X的机会成本。”(如下图)“现在用资本财货与消费品来表达各自的机会成本,拿A点同C点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到,少生产AD数量的资本财货,可以生产OF数量的消费品。因此,我们可以说,生产出OF数量的消费品的机会成本是AD资本财货,当然也可以说,生产AD资本财货的机会成本是OF消费品。YXECADGFOHB同理,拿C点同E点相比较,假如少生产DG(ODOG)数量的资本财货,可以多生产的消费品是FH(OHOF)。在这场合,为了生产FH消费品的机会成本,用资本财货表示是OG;或者说,生产出DG资本财货的机会成本是FH数量的消费品。”注意我在文中用红字加下划线强调的文字,我们将对此文字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机会成本。 、“一定的有限的可用资源”A、之所以强调“一定的”、“有限的”是说有两层含义:首先,我们研究范围内的这部分资源是“有限的”,或者说是“稀缺的”:当你用在其中一种用途,便不能用于其他用途。因为该种资源具有了“一定的”量上的限制。其次,是说该种资源的数量是可以统计的,这种“可以统计性”,说明该种资源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可以度量。同时说明的是,“可以度量”是指可以度量“某种质”的量,因为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质,物理的,化学的,而我们利用该种资源,从本质上说,是利用该种资源的“某一方面的质”。由此,资源量是一定“质”的资源量,而丧失了该种“质”,我们就难以称其为我们研究的“资源”。比如,一台完全磨耗、锈蚀而报废的设备,就丧失了作为设备的使用价值,从而丧失了关于“生产要素资本”方面的质量。B、同时指出,如果该资源丧失了我们所研究的机会成本所对应的质,那么,该资源就会成为“无用的、废弃的”渣,而不能再称其为“可用的资源”。、“被用于生产,充分利用” “增加X的生产,势必减少Y”在这里强调“被用于”、“充分利用”两个词,是完全必要和最为关键的。A、首先,什么是利用?利用什么?利用,就是利用资源的质和量。我们应用资源,得到我们的产出所需,而我们利用的,正是资源的某种质,或者说是资源的使用价值以及对应于质的量。(比如机械设备的使用价值及对应的磨耗量)B、接下来的问题是,从物质转化的角度来看,什么是“使用”,什么是“充分利用”?物理学中和化学中有两个著名的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物质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前一个定律是说,当我们获得一定的新的形式的能量的时候,该种形式的能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须由既有的、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成,而在转化的过程中作为封闭体系,其总能量守恒;后一个定律是说,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量,在化学反应的前后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欲生成新的物质,必须消耗原有的同量的物质。之所以提到这两个定律,是由于它们指出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条原则。(No pains no gains)而这条原则对于机会成本的分析,至关重要。我们所进行的就是要解读“使用”和“充分利用”以及“被用于生产”的真正含义。因为在这几个词汇之下隐藏了重大的秘密。它们是一些中性的词汇,可以使人无法从表面上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但却十分容易令人陷入歧义产生形而上学的、表面化的认识。C、“使用”、“被用于生产”和“充分利用”的两层含义其一,强调了“范围性”。从范围上来说,是指被应用到了生产的过程。比如:全部的生产设备都在生产过程中运转,又比如,所有的劳动力都在进行劳动,没有空闲的劳动力。这是从静态上来看的一个“画面”。从而,对于“充分”是从范围的角度上来解释的。然而,恰恰是这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形而上学的、望文生义的解释,才使得对于机会成本的理解陷入了歧途,才使得资本主义的分配理论发展成为“看似严谨,实则漏洞百出”的经济学体系。其二、要从“程度上”、“深度上”来理解。从物质转化的角度上理解“使用”、“被用于生产”“充分利用”等词汇。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告诉我们,“新的形式的能量产生,必然有相应的量的其它形式的能量被转化、被消耗”,而“新的物质的产生,也必然伴有相同质量的其他物质被转化、被消耗。”因此,当“某种一定量的资源被用于生产”的过程,就是该种资源一定的量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逐步被耗尽的过程。之所以强调“一定的量”,意思是指该种资源在生产中可以被耗尽。可以被消耗完结;而“被充分利用”则是在强调“在范围上、程度上的双重的含义不但要强调范围,而且要强调程度。在强调双重含义上,化学课程中强调的十分具体和细致。比如,“20克纯净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在加微热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或完全反应),可以生成多少克氧气?”这里不仅仅强调了“20克放入试管”这一范围,而且强调了化学反应的“程度”试管内的20克高锰酸钾要全部反应,没有剩余。、对于机会成本理论的具体解释:在机会成本理论中,首先,对于“一定量的资源”,是说该种资源是可以度量的,或者说是可以耗尽的;其次,该资源具有多用途性,但由于量上的限定性,针对我们各种用途,具有稀缺性,也就是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将数量有限的该种资源用于一种用途,你就不能再用于其它用途,因为该一定量的资源将在前一种用途中所完全消耗。如此一来,对于其它的词汇“被用于生产”、“充分利用”也就不难解释为:被用于生产的过程中,逐步被消耗,直至全面耗尽该资源于一种用途,从而获得相应的产出,但该资源由于被耗尽,再也无法用于其它用途。当且仅当在上述条件下,才可以评价资源的机会成本。比如,我们利用一度电,既可以照明,也可以取暖,或者看电视,但是当我们一旦将此一度电用来照明,该一度电就会在我们得到一定的照明之后而耗尽,从而不能再用于其它用途,比如说看电视。因此,从运动的角度讲,我们在一段时间内消耗了一定量的质,从而获得了新的质,那么对于机会成本理论的全面解释就变成:一种资源可以有多种用途,而对于一定量的该种资源,我们可以有多种用途上的一种最终选择,但是当我们将既定量的资源投入到一种用途的生产过程中,该一定量的资源就会逐步被消耗,而当耗尽该种资源时,我们将会获得一定量的产出,那么,对于耗尽于该产出上的一定量的资源的机会成本,就是将该资源若耗尽性地用于其他用途上,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从而我们也回答了为什么“增加X的生产,势必减少Y”的原理。、对于耗尽强调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必须强调“耗尽”一词,不然该资源便会有剩余,那么就不能称为“一定量的资源”“被充分利用”,更谈不上对于机会成本的评估。同时,也正是对于“耗尽”上面强调不足,才使得资本主义从“成本理论”开始,就渗透了剥削的分配思想,而许多经济学家却没有察觉!同时也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学中的词汇,是十分“讲究”的,具有诡辩的含义,一不留神就会陷入其中而不察。“机会成本”中的“机会”二字,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是动了脑筋的,这是一种“利益均沾”的利润平均化思想机械设备中被磨耗的价值部分与尚未磨耗的部分都要获得的平均利润!因此,我更乐意于称其为“耗尽性机会成本”,因为有了机会,但不会出磨耗,是不会有收益的,只有耗尽了资源,才会有机会成本之说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2、关于生产函数的正确解释“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为了简化分析,对于投入我们一般只考虑劳动(L)和资本(K)两个要素,因此,该厂商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K,L)”。、该定义是从微观的生产单位出发,来定义生产函数的。其中资本K是由于第I部类劳动者的劳动凝聚而成,但不一定是由这一时期的人生产的,而是由以前的各个时期的劳动者的劳动的凝聚。这一点,由于没有进行强调,而只看到物上的因素,从而在表面上看,产出出现了两个源泉:资本和劳动。事实上,只有一个,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我们特别附了下页的两部类模型的生产图示。、生产函数Qf(K,L)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A、该函数在写法上,我更倾向于f(K,L)Q,而不是Qf(K,L)。首先,任何生产过程,都是一个动态的,延续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期的。因而,该方程应当反映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从左边的K,L出发,得到右边的Q的过程。B、生产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将K,L消耗的过程,同时也是新产品产出的过程。从而在该方程中的K,L与Q都是流量,而非存量,或者说是K,L的存量由原始存量K,L开始,消耗到零为止的过程,同时也是Q的产出的过程。点燃C、该方程适用范围为折旧为100%的条件,而折旧小于1的时候,则不适用,尤其对于分配方面,要予以深入的研究。我们十分熟悉于化学方程,比如:2H2O 22H2 O(放热)从该方程中,可以明确的知道,左边的氢气与氧气在一定的比例配合下点燃生成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的过程。A、生产函数正是反映了在一定的时期内,当我们使用了(包括消耗上的意义)一定量的资本K和对应的劳动量L后,得到的产出的问题。B、生产函数反映了投入与产出不等的问题。即我们投入K与L之后所得到的在实物数量、形式与投入的数量和形式不相等。但是依照不劳无获的说法,这很难解释通。然而其原因在于时间的不同上面。就是说,“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前后两个终点上,存在了时间差的问题”,从而生产的过程中,人类的劳动不是“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质变与量变统一的过程。它表现于,当我们以时间开始时的时间点的投入量,与该段时间结束时的时间点的收获量相比时,会有物质投入方面的差异,一方面是,再生产出的资本得到了增长,另一方面是,收入的生活资料得到增长,可以再生产出新的更好、更多的劳动力。但是,如果按劳动投入来计量,那么,该价值量,通过科学技术时间轴的折算,应当是完全相同的。D、当且仅当,K,L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消耗的条件下,才可以评估各自的对于产出的贡献量,而该贡献量的实质,是第I部类劳动者付出一定的劳动,生产出资本K,和第II部类劳动者付出相应的一定的劳动,从而将第I部类劳动者生产的K全部用完的情况下,评估在所有最终产出中,第I部类和第II部类各自的贡献量问题。这里应用了机会成本理论中的“使用,充分利用”的第二层含义,即不仅仅是范围上,而且是在程度上,深度上的完全耗尽。、产出的源泉:这是我们最早强调和最终强调的一个主旨性问题。我们所坚持的是“产出在价值上的一元论”问题,即价值只有一个源泉,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在这一问题上,经济学界应当说是混乱的。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政治经济学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坚持价值的实质是凝聚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而以西方经济学为代表的产出贡献论,认为价值的源泉有多种,或者说对于产出的贡献者有多种,应当说,从物质形态来说,对产出有影响的因素很多,而产品(产出)的本身就是物质组成的。但是,从价值方面来讲,其源泉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本身。之所以会陷入产出源泉的多元论,则是由于对于生产过程的分析不全面,不透彻,思想孤立的形而上学的结果。“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一定的产出量Q,第一投入组合的使用量为最小。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一定量的投入很多,而在经济分析中,通常把这些投入归结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劳动是生产中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务,其实质是劳动者脑力、体力的消耗;资本是资本投资,”(只有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条件下,才会有这样的结论,而所有制则是不断变迁的,在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原始社会,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哪里有什么资本家的影子?至于真正谁才应当是资本的所有者,那么要看资本的生产者是谁才对。)“其实物形态就是生产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你看,只要是有价值的,哪一样不是劳动产品?)“土地是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矿藏、水源、等;”(注意了,土地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劳动者对于其进行了劳动改造,我没听说撒哈拉沙漠的一亩地值多少钱,也没听说南极洲的一亩地值多少钱。不过,至于矿藏,它具有的是使用价值,可以在生产中做天然原料,但只不过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才得以使资本家向劳动者施以剥削但剥削的基础仍然是劳动者的劳动,以后会论述。另外,矿藏、土地的本身又是归谁所有呢,它是自然界的环境的一部分,只能归全人类、全社会、全自然界所有,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我们对于其支付,却是给了“它的所有者”资本家。我想,如果资本家可以占有空气的话,恐怕空气也要收费才成了。)“企业家才能,指生产经营者对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所能承担风险的能力。只有通过企业组织与管理,才能使劳动、资本、土地等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组合配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率。”(典型的高级白领打工仔的劳动,就是指管理人员的劳动,事实上他们也是凭借工资生活的高级工人而已。不过如果资本家兼任公司管理职务的情况例外,那时,资本家也不单单是资本家的身份,而是有了工人的一方面,因为他付出了管理上的劳动,同时会得到一份相当于该职务的劳动工资)以上为张元鹏微观经济学P155页原文及本论文编著者评论。、折旧率为100%的生产函数与分配论所解决的问题的实质:如图所示,在红虚线框内的部分,为资本主义生产函数部分,它是在微观经济单位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我们在每个生产单位都会有工人与资本,而我们看不到生产资本的人,不过我们可以感知的是,这些资本必然是其它工厂生产提供的,是由其它工厂劳动者劳动的结果,从而从微观上容易陷入“循环”过程工厂之中有工人,又有资本,而资本是其它工厂生产的,而其它工厂也是有工人,也有资本如果你想看清到底是什么关系,你必须从历史的宏观来看问题,从资本这一生产性工具的发展过程来看问题,从人类的生产的发展过程来看问题,从全面的宏观过程来看问题。在虚线框中,其中流入端是资本K,而流出端是产出Q,第II部类的劳动者就是工厂内的劳动工人,他们包括:普通劳动者,即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层;白领阶层,即以脑力劳动为代表的劳动者包括经理、行政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和一切以劳动换取工资的、具有广义劳动者身分人。但必须注意的是,当以机会成本理论来考察这一函数的分配问题时,折旧必须为100%才可以适用,不然就违背了“充分利用”的二重性原则,就会陷入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诡辩而不察。折旧率为100%的生产函数与分配理论,实质上解决的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谚语中的,关于第I部类和第II该如何就最终产出进行分配的问题,或者说是第I部类的劳动者和第II部类的劳动者,应当怎样评估他们各自对于最终产出的贡献率的问题,和怎样在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分配才合理的问题。但是,资本主义却把条件变了,应用到现实的生产中,这样,折旧率就不是100%,而是小得多,但他们仍然用其初存量来作为分配的依据,这样就成了诡辩论了。如果折旧率为1,那么,从小红方框中来看,流入的资本流量,(也就是生产中消耗的资本量,是等于期初的资本存量的。那么,此时,也只有此时,资本存量,才全部消耗在了生产过程中,同时,将价值转移到了最终的产出中,由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的劳动强度和复杂程度的不同,那么并不一定是按各自的劳动时间来对产出予以 贡献的。比如,CEO的劳动和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是不同的,至少培训一个CEO得多长时间,而一个普通劳动者要多长时间?自然,在他们从事劳动之前,他们的潜在水平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用数理验证的方法,来计量第I部类和第II部类劳动者对于产出上的贡献,从而找出一个合理的分配,事实上,该分配是考虑劳动价值论中的微观分配问题。3、“耗尽性分配定理”新解“耗尽性分配定理”见于平新乔著微观经济学十八讲P109110引理:齐次生产函数与欧拉定理。“如果生产函数满足下列性质f(tx1, tx2)tk f(x1, x2),则称该生产函数为k次齐次生产函数(这里t是任何正实数,k 为一常数),显然如t1,k1,则生产规模报酬递增;如显然如t1,k1,则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如显然如t1,k1,则生产规模报酬递减。将上式两边对t求导,有:x1f1(tx1, tx2)+ x2f2(tx1, tx2)=k tk-1 f(x1, x2)如令t=1,会有x1f1x2f2=k f(x1, x2)fx1就是说,若要素投入量x1与x2分别与其边际产出量f1( = ), 与f2 (= fx1 ) 相乘正好等于k乘产出量f(x1, x2)之积。称为欧拉定理。欧拉定理有若干应用:齐次幂与产出弹性之间的关系:对上式两边除以f(x1, x2),因Q= f(x1, x2),就有XQfx1XQfx2 + =K这说明,如果生产函数是齐次生产函数,且是含两个要素的生产函数,则要素的产出弹性之和等于齐次生产函数的幂k。第二、耗尽性分配定理,如果k=1如果K=1,即如果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生产函数,(生产规模报酬不变)(说明折旧消耗),则有:X1f1+ X2f2 =f(X1, X2)f(X1, X2)由于f1与f2分别为要素X1与X2的边际产量(f1MP1,f,2MP2)所以设X1L,X2K,则有LMPLKMPKf(X1, X2)y这说明,在规模报酬不变时,若按要素的边际物质产量去对生产要素L与K分别付酬,(注意,资本的报酬看来要给资本家了,事实上应当给予第I部类劳动者,他们才是产出的真正贡献者),结果正好把产量分光,即耗尽全部生产量。这就是耗尽性分配定理。”、该耗尽性分配定理的适用范围:首先强调,折旧率为1,此时资本的流量与期初存量是相同的。从而在流量上与存量上,资本量的大小是相同的。我们可以不计较,这也是强调生产函数和机会成本的评估条件问题,因为机会成本的评估,必须以完全消耗掉该种资源才可以评估,恰如,你决不会认为“一桶汽油,因为它在汽油桶中,你就会认为汽车跑的里程,已经是一桶汽油的全部机会成本了。因为汽油还没有完全消耗,还有剩余,当然,对资本也是如此,当机械设备还没有完全消耗的时候,你是不能按它的期初存量来评估其作用的,因为还有一部分资本没有消耗掉,你必须补充足够的劳动力,将剩余的资本完全消耗完,你才能评估它的机会成本。”其次,k1,说明规模报酬不变,在这种条件下,K的贡献量的大小,也就是流量K对于产出的贡献只与K的大小有关,而与K所对应的存量的大小K无关。这是耗尽性分配定理传达的两个信息。最后,它说明了,在静态条件下,即没有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注意,我们的科学技术进步是广义的,它包括劳动者的劳动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如管理、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者技能、体质、组织的加强等),产出与收获相同的情况,也就是说“不劳无获”(这里强调的是物质上的,当然价值上相等所要包括的范围比这要广泛得多,对于各种生产函数都适用)。、你必须全面分析一下:这个前后相继的垂直分工的生产过程。之后再拿出一个正确的认识:耗尽性分配定理,“LMPLKMPKf(L,K)y”是一个最简单的、动态的生产过程的表达式。类似于下述的化学方程:NaOHHClNaCl+H2O,该方程表明了一个从左到右的变化的动态过程,它表明,当我们消耗了左边的NaOH和HCL后,我们会得到相应量的右边的NaCl 和H2O。而我们的方程:Q= f(x1, x2),进行左右对换后,成为: f(x1, x2)= Q从而恰恰象一个化学方程一样,表明了是从左边的X1与X2出发,形成右边的Q的过程。那么我们将L,K代入之后,就可以明确:将左边的K与L消耗后会产生右边的Q的产出,而此时的一个必要条件是:K是期初的存量,同时,也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流量,它将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消耗。在我们考虑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MPK与MPL就成为了常数,因此,在双重条件下,就出现了耗尽性分配定理:LMPLKMPKf(L,K)y必须指出的是,生产过程中,两个要素K与L在量上,具有相关的关系,就是说,两个变量不是两个独立的变量,而是两个相关的变量。而生产扩展线说明了这种情况,在三维坐标下,这是一条空中曲线,其中三个坐标分别为:资本K,劳动力L和产出Q。(我没有强调K与其余劳动力L的关系,但并不表示放弃)详细情况请见于中国经济学之二微观经济新思想、比较复杂一些的数学模型及解析: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在一定的生产期统计期间内资本存量K的折旧率一般不为1,从而对于耗尽性分配定理,是不适用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增加假设条件,比如说,MPK或MPL为定值,来求解:例如:资本家与劳动者合作生产,投入与产出均以货币计量,资本家出资3000元作为机械设备投资(含厂房、设备等),而劳动者去年的工资水平为30元/天,决定出100天进行劳动合作。已知100天后,生产告一段落,产出为6000元,而资本折旧为50%,那么,资本家与工人各应分得多少产出?假定MPK与MPL为常数不变(即MPK与MPL的大小与当时对应的存量K的大小及L的大小无关)第一种解法:由于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3000元的资本,而劳动者投入了3000元的劳动,由于“相同的投入获得相同的收益”,引致“每1元的资本收益相同”的原则,那么,资本家收入为:6000元(3000元/6000元)3000元。劳动者收入为:6000元(3000元/6000元)3000元,此时,“银货两讫”各不相欠。其实,以上为资本主义典型的分配方法,也可以说是利润平均化的思想,该思想认为,资本无论是存量还是流量,对于产出的贡献是一致的,因而在分配的过程中,按照存量进行分配,而不是按资本的流量。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认为,资本可以自行增殖资本,并且认为“资本是产出的贡献者或源泉之一”从而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劳动价值多元论思想与马克思所指的劳动价值一元论是根本不同的,同时,该思想也是资本主义剥削工人阶级的理论基础,反映了资本主义在经济学上的形而上学性,以后在宏观经济新思想、微观经济新思想中会逐步予以揭露。第二种解法:由于资本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资本额为:K300050%1500元,而劳动者投入为3000元,而产出为6000元,由简单计算方式为:资本家应收入:6000元1500元/(3000元1500元)2000元工人阶级应收入:6000元3000元/(3000元1500元)4000元事实上,资本家的所得,仅仅够用于支付其它工厂生产资本时的劳动。在这种计算下,他们分毫不会获得经济利润。两种解法的分析:A、在第一种分配方式中,是根据“期初资本存量”:“期间投入的劳动流量”来计算分配的,在这种分配下,资本家除了支付其它厂商的费用后,还会获得一部分非劳动收入,这是由于对资本的占有实现的,即我们后来所说的经济利润。但是这部分财富,一没有进入再生产,二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但是,年初资本存量,却不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消耗量,由此在分配上是不符合“机会成本”中所示的条件的,从而也更不符合“耗尽性分配定理”。当然,从范围上看,资本家的3000元资本实物K全都“投入”了生产,但是从“程度上”,却只有50%的使用价值被消耗,而剩余了使用价值,当然,也剩余了对应的价值,故此,资本家的实际耗费只有1500元。正如,“我们将300Kg汽油放入油箱中,但汽车行驶100公里后,在油箱中还剩余100 Kg汽油时,就说我们用了300Kg的汽油的机会成本,这是不正确的。我们的使用不能以放入油箱中的初始存量为准。” B、我们注意到,资本家的最终收入不是3000元,而是由磨耗后的剩余资本与收入共同构成:剩余资本直接收入3000元(150%)3000元4500元而工人的收入为:3000元。因此不符合“相同的投入获得相同的收益的原则”。C、在第二种分配上,是按照“资本流量”与“劳动流量”在微观上的反映来予以分配的,因此是按照“各自消耗的劳动量”(指第I部类的劳动和第II部类的劳动;或者指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和该生产单位外部的劳动)来分配的。同时有4000/30002000/1500。从而真正服从了“相同的投入获得相同的收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首先,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在生产的周期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生产的规模报酬是递增的。其次,折旧不是100%而是小于100%,这是其中的特点。我只作简单的分析与提示,具体要见于微观经济新思想第一、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MPK与MPL是变化的量,不是常量,它们的大小与MPK和MPL在各个点上对应的存量K及虚拟存量L有关。比如,我们用水利发电,则每吨水发电量的大小,不仅仅与水的多少有关(这里限定了是1吨)而且还与水位高低有关。因此,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中,消耗一定量的资本流量,而期初对应了资本流量K,那么,应当是一种高等数学中的积分方法来解。第二、K与L无论从存量还是流量上,都是相关的。体现于扩展线理论。尤其对于虚拟存量L,我是指的是,将所有的资本存量K,按照扩展线的关系,消耗后,对应出每个点上的存量L,然后再对某一阶段的流量进行积分。第三、扩展线,在微观上,无论是什么样的生产单位,都是正抛物线形的。但是对于宏观来讲,在很长的时期内(比如说几十年,几百年),具有稳定性,却是趋于直线形的。(见于宏观经济新思想中对于两部类的解释)4、我们做上述分析的依据:微观上源于“隐成本理论”和一些数学证明,宏观上来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学中提供的数据相互矛盾。隐成本理论正是从“机会成本”中的第一层面意义出发,并利用了“机会”这一可以诡辩的概念出发,来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