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地方经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docx_第1页
符合地方经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docx_第2页
符合地方经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符合地方经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几年对工学结合的摸索、实践,总结出了几种“工学结合”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优质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破传统的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工学结合的模式由来以久,国外10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它是切合实际的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2002年全国职教会议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经验:坚持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政府政策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参与程度、学校软硬件的支持等。我院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新的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探索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发展、学生发展和学院发展。构建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存如何将“32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必须要遵循“三个有利于”,要有利于教学安排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与企业的合作,要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这样必须构建多种“工学结合”模式共存的局面。 1.顶岗实习 在校的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方式也是很多高职院校推行最多的_种方式,因为学生实习岗位一般为企业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优点:可以落实绝大部分学生的岗位,绝大部分企业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缺点:由于每个企业只能提供较少的岗位,所以学生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专业不一定对口。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2.定单式培养 根据企业需求的专业,学生可自由报名,由企业和学院双方共同选拔培养对象,并进行组班、企业和学院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聘请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根据企业的实际主要利用周末或第六学期的前2个月进行实践与教学的统一。优点:专业对口,学生易管理,与企业合作比较密切,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现场教学。缺点:培养对象只有1至2个班,数量不多。主要提高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的技能水平,能直接胜任企业的相关岗位。 3.外包技能培养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以电子专业为例,对电子类相关企业进行充分调研,掌握企业对新进员工技能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形成一套既通用又实用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案,承担为企业培训员工的作用,实现企业外包技能功能。需要聘请企业相关培训师进行指导,一般可安排在第六学期的前2个月进行集中培训。优点:强化训练、效果明显,缩短企业培训周期,深受企业欢迎。缺点:企业一些较为核心的技能很难获取。主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综合技能,能适应绝大部分电子类相关企业的要求。 4.校内企业半工半读培养 积极引企业进校园,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训基地、人才资源共享、工作教学相统一。目前我系引入三家企业进驻。我系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在企业中工作,形成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格局。优点:真正做到“学做一体化”,学生既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技能,又体验到了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必须要具有的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遵守基本的操作规范。缺点:必须投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主要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素质、提早体验作为一名企业员工的角色,如何掌握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方法,如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难题。构建优质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优质的课程体系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性质和特点相结合,应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需求:满足专业设置的职业属性的需求;满足职业变化对工作内容的变更性和技能的拓展性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如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方面的需求。组织课程开发团队进行市场调研和职业调研、结合进驻学院的电子类企业的实际,共同构建突出专业的基础性、专业的拓展性和专业的职业性的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应传统的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不同的课程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关键是要引入企业的评价理念。高职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基于职业胜任的评价观,除了评价学生的学力,还有态度和素质等方面的全方位的评价,这就必须要求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评价手段,也要由定量转为定量、定性相结合,除了考核专业成绩,也要通过答辩、面谈等方式,最终形成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态度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评价。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必须紧密依托企业,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 1.专业教师“走出去”的形式也较多,主要有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调研;担任企业的培训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研修。特别是针对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研修,设定了三种类型:时间为1个月内的“普通企业实践”。时间为1至3个月的“深度企业实践”,时间为3个月以上的“企业访问工程师”。通过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不仅了解了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提高了技能水平,不断走在专业发展的前沿,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创新。目前已有2位教师派送到苏州市电子产品检验所有限公司实践1年时间,有多位教师派到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实践3个月,效果非常明显。 2.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担任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技能水平的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讲授,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符合市场的需求。教学计划,突出严肃性和灵活性企业最主要的目的是产生经济效益,工学结合除了符合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更要兼顾企业的实际,否则很难推行工学结合。这就需要在时间上、人员上要相互配合,比如企业某些岗位在定单较多的时候才出现空缺,何时出现定单较多?岗位空缺多少?需要什么专业方向的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有相对灵活的教学安排。传统观念上,教学计划是非常严谨的,一旦制定必须严格执行,才能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但要在新的形势下推行工学结合,某种程度上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为适应企业用人需要,在某些专业中挑选人才上岗,这就必须打破原有的班级并进行重新组班,工学结合的学生要打破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日常作息制度,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计划,突出严肃性和灵活性,既要保证他们能完成在校必须取得的学分,又要保证有效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1.如何处理学校教学规律与企业生产和用人规律的矛盾;2.如何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3.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保障机制;4.如何调动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 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是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也是一项长远大计,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我们将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