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家庭消费行为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家庭消费行为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家庭消费行为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家庭消费行为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家庭消费行为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家庭消费行为研究综述摘要:目前的城镇家庭消费模型大都是基于某一特定视角展开,很好地说明了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对城镇家庭消费的影响关系和影响效果,然而,将各类影响因素纳入同一框架进行综合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为了能够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各个因素对城镇消费的综合影响,揭示城镇家庭消费行为的本质特征,本文试图综合描述各类影响城镇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思想汇报 关键词:经济转型;消费行为;消费不足 一、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保持持续增长,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消费增长却远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收人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消费水平却持续大幅下降,从1992年的0.82逐渐下降至2008年的0.71,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也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5%左右,下降到90年代末期以来的10%左右,而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却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到2006年,我国国内储蓄率高达50%。2007年由于股票市场的火爆,居民将资产转移到股市导致储蓄率有所下降,但居民消费水平下降的趋势非但没有减缓,还有所增加。2008年尤其是下半年,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企业用工减少,失业率明显增加,居民消费下滑。2009年经济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居民消费水平依然不尽如人意。再从消费率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率从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8年的35.3%,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60%左右下降到2008年的不到5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对此,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针对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包括“三条保障线”制度的落实、增加城镇中低阶层收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降低购房购车税率等等其目的就是刺激居民消费但消费不足现象依然存在。 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马克思经济学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都肯定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经济学消费理论指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最终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认为消费需求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转化为需求约束,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而持久的原动力的观点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近年来,我国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拉动。在投资与出口出现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消费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居民消费从2000年以后,下降幅度明显加大。居民消费率过低、居民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亟需解决问题之一。持续低迷的消费需求,必将使得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地利用投资和出口需求拉动,进而恶化“产能过剩”问题和加剧对外贸易的摩擦,“产能过剩”问题恶化和国际间贸易摩擦加剧反过来又使得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的模式越来越难以继续。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加重,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消费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越强。因此,深入研究消费问题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汇报 二、影响家庭消费行为文献综述 继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 1954)和弗里德曼(Friedman, 1957)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之后,霍尔(Hall, 1978)将理性预期引入生命周期-持久性收入假说,在实际利率等于时间偏好的假定下,导出消费的最优消费路径是一个独立于收入的随机游走过程。但随后的经验实证却否认了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弗莱文(Flavin, 1981)的研究发现,消费变动与可预期的劳动收入变动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弗莱文的方法和结论不仅得到了发达国家经验数据的验证,同时也很好地拟合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数据(袁志刚等,2001),有力地证明了随机游走假说不能完全诠释消费行为,消费与收入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为了解释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消费理论回归到消费与收入的函数关系上,出现了如流动性约束假说(Zeldes, 1989a)、短视行为假说(Shea, 1995)、预防性储蓄假说(Zeldes, 1989b; Dynan, 1993)和假说(Campbell和Mankiw, 1990; 1991)等理论假说的新发展。 流动性约束是指由于信贷市场不完善,消费者不能无成本地进行借贷消费,因而无法平滑消费流。流动性约束假说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即期流动性约束(Zeldes, 1989a),表现为消费者只有在收入下降时才会面临信贷约束,而当预期收入上升时,流动性约束的放松使得受到约束的消费者能够迅速增加消费,因此相对于收入下降而言,消费变动对可预期的收入的向上变动更为剧烈;另一种是远期流动性约束,表现为当消费者预期未来收入向下波动时,届时流动性约束将起作用,消费者便从现在开始增加储蓄以预防远期流动性约束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相对于收入上升而言,消费变动对可预期的收入的向下变动更为剧烈。由此可见,无论哪种流动性约束都将导致消费变动对于收入向上和向下变动的非对称性。另外,施(Shea, 1995)的短视行为假说却指出,由于消费者短视,消费变动紧跟收入变动,对于收入的向上和向下变动表现出对称性。 预防性储蓄假说将不确定性(风险)引入消费理论,表达了不确定性与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当存在对未来收入的高度不确定性时,消费者可能无法准确预期未来的资产流,也就无法根据生命周期效用平滑当期消费,而只能更多地根据当期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表现出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预防性储蓄意愿的强烈程度是可测的,其大小可由谨慎系数表出,未来的风险越大,预防性储蓄动机就越强。扎德斯(Zeldes, 1989b)发现,在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消费者具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特别是金融资产少、劳动收入不稳定的消费群体,当预期未来收入的风险增大时,他们会选择将收入更多地储蓄起来,以应对不确定性事件(如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此外,受到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与不受流动性约束但有明显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消费者行为是一致的;增加不确定性的影响和较强的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是等价的。因此,流动性约束 假说和预防性储蓄假说分别是从信贷市场不完善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角度,表明消费的过度敏感性。 坎贝尔和曼昆(Campbell和Mankiw, 1990; 1991)的假说假设一个经济中存在两类不同的消费者,第一类消费者采用凯恩斯式的消费行为,消费由当期收入决定;第二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符合随机游走假说,消费由可预期的持久性收入决定,两者的人口占比为1。如果把流动性约束假说看作是假说的微观基础,那么经济中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越大,则凯恩斯式的消费行为就越多,相应的的估计值也就越大,坎贝尔和曼昆(Campbell和Mankiw, 1990)测得的美国的在0.3510.713之间,这个结论同样否定了随机游走假说的合理性,表明收入变动对消费变动具有重要作用。 在汗牛充栋的研究中国经济在转型时期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的文献中,大量实证研究业已证实随机游走假说等传统消费理论在解释现实方面缺乏合理性,流动性约束和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是产生消费者预防性储蓄动机的重要原因,流动性约束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又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约束与不确定性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从而导致预期消费增长率的下降(宋铮,1999;李焰,1999;万广华等,2001;申朴等2003;杜海韬等,2005)。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主要源自因信贷市场不健全而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引致的系统风险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个人风险(袁志刚等,1999;施怀准等,2004)。 思想汇报 在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实证检验方面,孔东民(2005)否认城镇居民存在即期流动性约束,消费长期低迷的原因在于消费者的“损失厌恶情绪”和远期流动性约束,持相同观点的研究还有欧阳俊等(2003)和宋冬林等(2003)。 三、近期对我国城镇家庭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给出的解释 娄峰和李雪松(2009)基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现实,综合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的各自优点,利用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与其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运用半参数模型中因变量对部分解释变量的一阶偏导数,来刻画这些影响因素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动态变化轨迹。具体做法是应用Horowitz和Sokbae Lee,Henderson半参数两步估计法进行模型估计,同时考虑到动态模型中内生性问题,应用Hubler面板数据模型的非参数广义矩估计方法,得到解释变量(包括滞后变量)对依赖变量影响的半参数一致性估计。通过使用中国分省、分城乡的面板数据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发现, 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中国居民人均消费需求的最主要决定因素;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向政府部门倾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因此, 要寻找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或增长缓慢的原因, 既需要关注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变化, 更需要关注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变化。 思想汇报 研究人员将各国的实际资料进行实证后发现,消费对当期收入水平具有过度敏感性。该结论违背恒常收入生命周期假设,其原因在于资金流动性约束的存在。资金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对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会造成什么影响,潘彬和徐选华(2009)运用阈值模型,以实际GDP、货币供应量、股票平均指数、银行贷款余额作为经济景气的衡量指标(即阈值变量),进行深入探讨。实证发现:经济景气的繁荣与疲弱为决定居民消费行为是否符合恒常收入生命周期假设的关键性因素,且经济景气衡量指标的阈值估计值0.7504和0.8597落于景气稳定阶段,在这一区间经济繁荣受资金流动性约束并不显著,居民消费行为受资金流动性约束不明显。当经济景气指标低于0.7504时,由于居民的资金流动性约束,只能根据当期收入的高低来决定其消费;但是只要经济景气指标高于该阈值即处于经济繁荣时期,当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显示居民的消费并未随着当期收入的变动作大幅度调整。同时上述结论并不因工具变量与实际利率的选取不同而有所改变。 我国9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低迷的现象并非一直存在,居民消费率都经历过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依据预防性储蓄理论,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是导致居民少消费、多储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程度应该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也应该波动较小。对于基于中国数据的研究却表明, 2000 年以后中国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是全国性的,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这可能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直接相关。1990 年代后期,中国进行包括国有企业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等几项规模较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发现医疗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住房改革,甚至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都主要针对城镇居民,这难以作为解释全国性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的原因。在几项重大经济体制改革中,只有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是全国性的,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杨汝岱陈斌开(2009)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可能是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 消费不振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这一经验事实,利用CHIP 数据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居民消费行为的关系和影响方式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改革前,高等教育改革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它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12% 。为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这种影响的微观机制,作者在生命周期模型框架下,引入教育支出,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考察了教育支出对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高等教育改革对降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增强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内在微观作用机制。 作文 1998 年的住房制度改革,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重要意义, 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CHNS微观数据尹志超和甘犁(2009)从城市家庭耐用品消费的角度考察住房改革的影响。上世纪末的住房改革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城市家庭的生活, 由住房制度改革带来的财富效应影响了居民家庭的消费行为现。住房制度改革显著提高了家庭对正常耐用品的消费, 改善了家庭的生活, 提高了居民的效用水平, 增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居民家庭收入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针对居民家庭的收入模式、支出模式以及储蓄率的动态变化周绍杰、张俊森和李宏彬(2009)利用微观数据即利用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 (Chinese Urban Household Survey ,CU HS) 对居民家庭收入、消费以及储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进行实证研究究,三位学者在理论上开发了一个理论模型, 该理论模型为家庭收入、消费以及储蓄率的分解工作提供了分析框架。在实证研究上,利用中国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对家庭收入、消费和储蓄率进行基于组群分析的实证研究。组群分析是通过构造合成面板数据以及基于组群的分解描述了中国城市家庭在收入、消费和储蓄率方面的基本事实。他们发现中国城市家庭在家庭有收入者数目和家庭人口数目方面的人口转;家庭收入、家庭消费和家庭储蓄率在各个组群的年龄曲线以及分解后的年龄效应曲线和组群效应曲线均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同时 城市家庭储蓄率总体不断提高可以解释为无论年轻组群还是年老组群, 其收入增长都快于消费增长, 从而使得储蓄率随家庭收入的增长而出现提高; 年轻组群的储蓄倾向相对较高, 而随着年轻组群样本比重随时间不断提高, 这也对城市居民储蓄率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养老金收入的增长对年老组群的家庭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也解释了家庭储蓄率的年龄效应曲线不断增长的模式。 四、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理论综述分析结果, 结合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状况, 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1.家庭收入始终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 因此为了扩大内需,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政府应努力增加家庭居民可支配收入, 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 尤其要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缩小收入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