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河南中考语文试卷详解.doc_第1页
2010-2011河南中考语文试卷详解.doc_第2页
2010-2011河南中考语文试卷详解.doc_第3页
2010-2011河南中考语文试卷详解.doc_第4页
2010-2011河南中考语文试卷详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 字帖 碑帖 请帖 俯首帖耳B 和蔼 和煦 和解 和衷共济C 绚烂 炫耀 渲染 顾弄玄虚D 精湛 辗转 栈桥 崭露头角本题考查的是汉字读音,其中A、B两项考查多音字读音,后两项考查读音相近字的读音。判断的难度集中在前两个选项。“帖”字有三个读音,分别是ti、ti、ti。“字帖”、“碑帖”读音为ti、“请帖”读音为ti,“俯首帖耳”读音为ti。故答案选B。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伫立 崛起 一丝不苟 惊慌失措B.追溯 烦躁 顾名思义 妇孺皆知C.沧桑 睿智 无与伦比 抑扬顿挫D.寒喧 筹划 山青水秀 闲情逸致本题考查汉字字形。题干要求选择有错别字的一项,各个选项中错别字隐藏得比较深,有一定的难度。“山青水秀”一词中“青”为别字,正字应为“清”。答案为D。“清”可理解为“清明”,“山清水秀”又作“山明水秀”,“清”有“山色明媚”之意。提示:识记词语字形的关键还是要理解词语的意思。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C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与掌握,这道题是至少六年以来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首次出现。四个选项考查的有重要文学作品、重要作家(诗人)、古代文体等方面的常识。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对左传、宋词、“说”这种文体及李白的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的话,判断也不困难。左传的介绍中识记的要点是“春秋时期”和“编年体史书”,宋词的派别分“婉约派”和“豪放派”,代表人物分别是李清照(婉约)、苏轼(豪放)、辛弃疾(豪放),“说”这种文体以议论为主,李白的生活时期、字、号等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表述上。李白诗歌的特点是浪漫飘逸(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特点。如果说作品风格不易记忆的话,不妨回想作者的作品,体会一下是否符合该特点。答案为B。4.古诗文默写。(共8分)(1)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2)潭中鱼可百许头,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景色。(4)杜甫春望中“_,_”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李煜相见欢中“_,_,是离愁”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本题是最为常见的默写类题型,题目多为上下句提示,理解性默写不多,难度不大,关键是书写要正确,该题判卷时是见错不给分。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2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_。当“拯救地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本题为排序题,考查能力点为语言的连贯性。这种题型也是近年来我省中考试题中首次出现的,而且难度比较大。本题的排序是段落内部的排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由于本段文字比较陌生,加之候选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大容易理顺,因而难度比较大。空格前的句子表述的意思是“对环境危机的发现是最伟大的发现”,空格后表述的意思是“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的天大问题”,中间三句话,第一句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二句说人类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懂得要善待自然,第三句写这是人类文明史的转折,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关系,我们不难发现,与“最伟大发现”承接最紧密的应该是“这是人类文明史的转折”一句,接下来1、2两句话顺次写出人类在由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认识到要善待自然的过程,紧接着再说这种认识达成后,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因而,答案为3、1、2。 6.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形象。下面的两个人物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都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4分)林 冲:误入白虎堂( )( )怒杀王伦鲁 达:拳打镇关西( )( )大闹野猪林本题为名著考查题型。尽管名著几乎年年考,但今年名著考查的要求明显提高了,由以往对名著常识类的考查、人物特点的简单考查转向对名著情节的考查,且这些情节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如果说以往考查题目,不看名著只读目录或只作相应的强化训练还能应付的话,那么,类似今年这样的考查,不看名著甚至对作品情节没有深刻印象的话,就很难应对。本题中涉及两个人物 林冲和鲁达,关于林冲的主要故事情节,在“误入白虎堂”之后还有“发配沧州府”、“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梁山下剪径”等,关于鲁达的主要故事情节,在“拳打镇关西”之后还有“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启示:名著的阅读,如果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读,仅靠临考前对名著进行支离破碎的突击强化,一旦遇到稍微深入一点的考查题,便要露马脚了。因此,名著阅读要认真,必要时要多几遍通读。 7.阅读下面材料,接要求答题。(共8分) 材料一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殷墟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地下博物馆,有青铜、甲骨文等五个展厅。从平面上看,殷墟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宇,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材料二 住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取材于象形文字的“墉”(即城墙)字。建筑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字”之形,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象征性建筑之一。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目前共有馆藏文物及辅助展品11300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1)根拟以上材料,概括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上的共同特点,并说说这种设计的好处。(4分)共同特点:好处:(2)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带领游客们参观完殷墟博物馆后,要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串联词,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过渡自然。(4分)本题为综合实践题(也可以看作是材料分析题)。本题的设计着眼于我省两处重要的人文建筑设计,既联系社会生活,又考查理解、辨析、表达能力。第一小题要求概括两处建筑造型的共同特点及好处。做材料题,首先要读懂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写殷墟的位置,第二句写殷墟博物馆的性质,第三句写殷墟博物馆的造型特点。材料二共四句话,第一句交待文字博物馆的造型特点,第二句写出建筑内容,第三句介绍字坊,第四句说明文字博物馆的意义与价值。要概括两处建筑造型的特点,分别找出介绍其造型特点的句子,加以概括即可:两处建筑造型都取材于一个汉字(前者取自“洹”字,后者取自“墉”字)。这样设计的好处,则要依据两处博物馆的性质来分析。两个博物馆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以汉字作为建筑造型主要特点,就彰显了博物馆的特点,显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二小题属于语言表达类题,要求写一段导游词(串联词),题干中有明确的要求和提示,即表达需要串联起两处博物馆,要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殷墟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但其中有甲骨文展厅,而中国文字博物馆则是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这段串联词不妨从甲骨文联系汉字的历史。 答案:(1)共同特点:建筑造型都取材于一个汉字。 好处:造型独特,彰显了两座博物馆的特点,富有文化内涵。(共同特点2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示例:从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展厅中,我们了解到了汉字的悠久历史。从甲骨文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汉字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呢?下面让我们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能找到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并将其串联起来2分,过渡自然l分,语句通顺l分。共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5分)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老师说,性别。 女。大家刷刷写下。 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象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象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象不太像。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14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15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16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作者:孙道荣有删改)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分)9第段开头的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3分)10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11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12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第一个现代文阅读文段是典型的记叙文,这延续了往年现代文命题的特点。文段内容记述学校生活(课堂),以爱为主题,比较浅显,阅读理解难度不大。本文段共有五道题。第8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述事件,这种题是非常常见的题。概括事件通常情况下要求说清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如何,即人+事+果,把握好这一点,用顺畅的语言表述即可。答案: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一句l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一般地,学生在回答时能比较准确地概括出第一句,往往会忽略对结果的表述(作文课失败或谁也无法准确写出母亲的特征),更多地则会忽略第二点,即产生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这个答案的表述格式可以概括为“谁做什么事,由于什么,结果怎么样”。分值3分,一点1分。第9题要求补写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的内容,属于对情节进行联想想象补充补写的题型。这种题答题的关键是要联系上下文,并进行必要、合理的联想或想象。题干中特意提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言论,其实也就暗示我们在补写时不能只写一个人的话或一句话。答案:示例:“我妈妈特别爱唠叨”“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我妈妈总是要管我,连电视都不让我看,说我浪费时间”“我妈妈最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联系上下文,用叙述的语言写出“七嘴八舌”的内容也可。3分) 但是,我个人认为参考答案不十分妥贴。第8段中老师要求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接着便是同学们的“七嘴八舌”,那么,同学们纷纷言说的,应该是母亲的身体面貌方面的特征,尽管第9段后面说,“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但这并不能说明同学们说的就不是体貌方面的特点,也许只是这些特点太不明显罢了,因为后文中老师所举之例“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都是明显的、最好识别的体貌特征。因而,我认为,这段文字的补写,第一要写出“七嘴八舌”,第二要补写出同学们对母亲体貌特征的认识。示例:“我妈妈长得非常漂亮”“我妈妈有点发胖了” “我妈妈烫了发” “我妈的鼻子长得跟我的一模一样,可好看了”(说明:这么补充,既写出了同学们对母亲外貌的模糊记忆,也写出他们没有仔细观察过母亲最突出的特点)。第10题,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语言(词句)赏析类题。这种题也是比较常见的题型,但此类题目并不完全相同,有的题目中,加点词语的作用是一样的,比如修饰同一词语,突出同一中心,而有的题目中,加点词语修饰不同的词语,突出不同的中心,因而答题时还需要认真区别对待,细致赏析。本题属于后一种情况。“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一句中加点词语“干净漂亮”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照顾细致周到,反衬出孩子对母亲的忽视;“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一句中“从来也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则写出孩子习惯于忽视自己的母亲,从没有真正细致观察母亲,与前面“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形成对比,更突出孩子对母亲的关注不够。答案:“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第11题考查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记叙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老师大多作过总结:开头多为总领或引出话题或引发兴趣,中间多为承上启下或照应前文,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或点明主旨或深化中心。但在答题时,则需要结合文段再做具体分析,清楚解答。第13段划线句子是“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第14段转入议论,显然,这句话在文中所起作用为承上启下,但解答时要说清如何承上,如何启下“最后”,是老师的总结,也是对记叙部分的总结;同时,老师的总结点出了作文课失败的原因同学们不关注自己的母亲,也为后文的言论作了铺垫(或者说引出下文的议论)。答案:过渡(承上启下)。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3分,只答过渡或承上启下给1分)第12题,要求答出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属于重点语句含义理解类题型。答这种题时,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孤立解释句子表面的含义,忽略了上下文的联系。文章最后两段议论,第15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写孩子的细小变化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第二句话写用心就能真正了解父母;16段省略号前的内容主要写我们对父母辛劳付出的忽视。结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划波浪线的句子“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不是疑问,而是一种谴责,责备我们没有真正关注自己的父母,从而警示我们,要真正地观察、关注自己的父母。答案: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毋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意思对即可。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共12分)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要想成为绘画大师,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执著的艺术信念,在绘画之余,偶尔也可以研究一下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作者:梁衡,有改动)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14第段、第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5笫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16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4分)现代文第二个文段是议论文,这印证了考前不少老师的预测。文段共四道题,分别考查论点的把握、论证方法的辨析、论据的运用及论证过程,这个文段出题的着眼点仍在于对议论文基本要素的考查。第13题考查论点的把握。一般地,议论文的论点的出现有以下几种情况:题目即论点、论点在开头、论点在结尾、论点在中间或没有明确论点,需要概括总结。本文题目“匠人与大师”是本文的论题,显然不能作为论点,而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部分也没有明确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因此,文章的论点需要我们概括总结。文章第一段引出问题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第二、三、四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匠人与大师的区别,第五段论述大师的进取精神的重要性,第六段总结全文,因而要总结本文中心论点,需要从文章第五、六段尤其是第六段中找出重要语句,提取要点,概括表达。第六段中“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几句,表明和作者的基本态度,即我们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匠人,要有做大师的追求,要对事物有识别、有目标,要有进取创新的精神。答案: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若只答匠人和大师的区别不给分)第14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指定两句话,要求分别判断其论证方法并解答其作用。第一处:“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这句话出自第三段,本段的分论点是“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单看这句话,不难判断出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但重要的是还要答出比喻论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能套用诸如“比喻论证生动形象”之类的格式去解答,但真正在答题时,却需要我们具体清楚地说明如何生动形象。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匠人做事比作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做事比做提起瓜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者做事的区别匠人重视实际的操作,大师则重视寻找规律,提纲挈领,从而生动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这一分论点。同时,这句话还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匠人与大师不同的做法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论证匠人具体操作,大师重在把握规律。第二处:“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这句话出自第五段,很显然,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但举例要证明什么,则需要认真地分析。本段一开始先谈世界既需要匠人,也需要大师,既而论述我们需要有更高的目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进而指出,将军总是优秀的士兵成长起来的,之后再举鲁班的例子,显然是要证明只要有更高的追求,通过不懈的努力,人人都会有成为大师的可能。答案:甲: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答出一种即可) 乙:举例论证,以鲁班由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标才会断进步的道理。(一处2分,共4分)第15题是对论据运用的考查,通常有为某一段落补充一事实论据的题型,而本题则要求从文中找出不恰当的论据。判断论据是否恰当,当然要看文段所要论述的论点,分析该论据是否能充分地证明所持观点。文章第4段举了很多例子,牛顿和爱因斯坦、画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毛泽东等。本段文字所要论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牛顿和爱因斯坦、马克思和恩格斯、毛泽东的这些人物,都不只是某一方面的单才,而是很多方面都有研究的全才,因此作为本段论据是恰当的;而所举画家的例子中,强调“明确的人生目标,执著的艺术信念”则与本段的观点相去较远,因而作为论据不很恰当,若改为“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作为本段论据则完全恰当。答案:画家的事例不恰当。第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而这个论据的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意思对即可。2分)第16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论证过程,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考查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把握。我个人认为,阅读一篇议论文,除了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清作者的论证过程,理清过程,就能提纲挈领,很多问题的解析就能迎刃而解。在第13题的分析中,已经有了对作者写作思路的分析文章第一段引出问题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第二、三、四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匠人与大师的区别,第五段论述大师的进取精神的重要性,第六段总结全文,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概括即可回答本题。答案: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意思对即可。4分。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1分)三、古诗文阅读(共l5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11分)(一)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二)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 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去国怀乡(2)至若春和景明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微斯人,吾谁与归?19文段(一)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20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文段(一)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段 (二)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2分)古诗文阅读部分依然延续往年考题类型,即古文一篇课内文言文加一段相关课外文字,赏析一首课标规定的古诗词。文言文节选取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去年考的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今年出题的意向被不少老师猜到),课外文段则选用的是渑水燕谈录中关于范仲淹被贬的一段记述。值得注意的是,我省中考文言文考查尽管有课外文段出现,但文言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均不涉及课外文段,课外文段只在对文章某方面内容或主题理解中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当然,即使不考查文言词语和翻译,也需要学生能基本读懂读通文段。文言文部分共四道题,17、18两道题是传统的词句理解,没有意外。19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节选文段中的景物描写因其所写景物迥乎不同,所反映人物心情也截然不同,因而作答时不可笼统模糊,同时,还要注意景物描写与下文议论抒情的关系。文段写“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不同的景物,反映了观者完全不同的心情与反应,他们因眼前之景和个人的遭遇或喜或悲,为后文的议论作了铺垫。答案: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 喜,不以已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 (意思对即可。2分) 第20题,联系两个文段理解范仲淹高尚的情操。范仲淹的“贤”在文段(一)中有两句话值得注意,一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前者体现其忧国忧民(忧其君也是忧其国),后者体现出心系天下的情怀。本题第二问问的是在文段(二)中如何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文段中,范公没有出场,主要是通过写王质的活动和言语来表现范公的贤的,因此,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为从侧面表现出来的。答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2分) 范公之贤是通过王质的行动和语言,从侧面表现出来的。(1分)(共3分)(第二个文段大意:当初,范仲淹被贬饶州,(当时)朝廷正在治理朋党,朝中的士大夫都不敢前往送别,只有待制王质一人抱病在都门与范仲淹饯别。有大臣责备王质说:“您是长者,为什么也要陷入朋党的漩涡中呢?”王质说:“范公是天下贤士,量我怎么敢奢望跟他结为朋党;要是我能成为范公朋党中的一名,那就是范公太厚待我王质了。”听到这话的人都感到很吃惊。)古诗词赏析选取的是陶渊明的饮酒,两道题第一题考查的诗歌语言赏析,第二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第20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可以抓住“悠然”或“见”字予以赏析,关键还是要联系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悠然、闲适,对自然、对归隐生活的喜爱来表达。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第21题问“真意”指什么,其实还是对诗歌主题理解的考查。让作者“欲辨已忘言”的真意是什么?首先当然是自然,是自然之趣,当然,这里的“真意”还可能指作者领悟到的人生的真谛。答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2分)四、作文(50分)23任选一题作文。(50分)(1)题目:我身边的 要求: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路边长着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姑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已说。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要求: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怍文,题目自拟。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今年作文命题依然是两个题目,同09年命题相似,第一个为半命题作文(09年为命题作文“逆耳忠言伴我行”)“我身边的 ”,第二个为材料作文。“我身边的 ”,限定了写作的范围以“我”的生活为界限,题目仍然强调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悟,这一点延续了近几年中考作文第一个题目的特点-去年命题“逆耳忠言伴我行”,08年第一个作文题目“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07年第一个作文题目是“那一次,我很(快乐、内疚、受启发)”,这些题目,都着眼于“我”即写作者本人的生活,意在引导考生从自我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从而考查其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感悟能力及表达能力。尽管这些题目中都明确文体不限,但从命题意图来看,仍然比较适合写典型的记叙文,写作议论文的可能性不大,写作抒情散文或随笔类散文则需要有更厚实的生活积淀和写作功力。而那些意欲“创新”,将“我”虚化,从历史或他人的经历中找寻写作素材的做法,无疑会冒更大的风险。实际上,即使是看似单调重复的学校生活,每个人也都会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经历,只要平时注意了对身边人、事、物的观察并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思考,那么,这些独特的经历就可能会成为个人作文新颖的素材。 “我身边的 ”,“我身边”限定了取材的范围,而横线上要填入的内容,则决定了写作的具体素材。既然文体选择上以典型的写人记事类为主,选取素材时我们就不妨从记忆中搜寻生活中值得记录的人或事。写人,可以选择个体,也可以选择群体,比如写朋友,既可以单写某一个朋友,也可以写自己的朋友们。如补充题目为“我身边的美丽天使”,那就不妨写某一个人,如补充题目为“我身边的天使们”,则可以把灯光聚集在一个群体身上。此外,写人,要抓住人物最为典型的特点,这样在补充题目时就能有特点有新意,吸引读者的眼球,比如“我身边的拼命三郎”、“我身边的雷人”等,光从题目中就能大致判断出人物与众不同的鲜活特点来。如果写事,则要抓住事情的特点来补充题目,比如“我身边的感动”、“我身边的动人镜头”、“我身边的离奇事”等。需要指出的是,半命题作文在强调需要补充的内容的同时,我们往往会忽视指定部分的内容即“我身边的”,不论写人还是写事,如果脱离了“我”“身边”两个关键词,那么很容易被判定为跑题。当然,我们也尽可以把目光投向更为宽泛的生活区域,把所见之景,所闻之声、所悟之情表现出来。“我身边的平凡的美”,尽可以将园中的花花草草移植文中,“我身边的无边风景”也完全可以把紧张丰富的毕业班生活重现。总之,只要心中在生活,有思考,有感悟,考场上作文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第二个题目是材料作文。写作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读准材料。本题所给材料并不艰深,小雏菊的生活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开始是小女孩每天来浇水,后来就再没有人来照料,小雏菊弄好依赖别人而生存,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成长。由此不难看出,这则材料的主题词应该是“自立”。从命题的意图来看,本题写作议论文的空间较大,当然如果有切实的生活经历或体验能印证这一主题,或者有较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能从历史人物的经历中印证这一主题,写作记叙文也未尝不可。写作议论文,当然可以从正面立论,谈自立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反面入手,从依赖的危害谈起。初中生写作议论文最大的问题往往是论点不明,因而,写作前,最好明确阐述的论点,进而思考如何论证,如道理论证如何正面论述,如何反面论述,举例论证要举哪些例子等等。如果可能,最好在写作前列一个写作提纲。2011河南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湖泊淡泊角逐角色浑身解数解甲归田 B缜密慎重机械训诫叱咤风云姹紫嫣红 C滑稽畸形辍学点缀猝不及防鞠躬尽瘁D陨落吮吸分歧祈祷言简意赅骇人听闻答案:B解析:此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辨析词语、成语中常用字(同形/音近/形似字)的读音,是中考的必考题,难度一般。A项每对的读音分别为p/b,ju/ju,xi/ji,第二对对读是相同,不选。B项每对的读音分别为zhn/shn,xi/ji,zh/ch,每对读音均不同,本题答案选B。C项每对的读音分别为j/j,chu/zhu,c/cu,第一对读音相同,不选。D项每对的读音分别为yn/shn,q/ q,gi/hi,第二对读音相同,不选。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端详 亲和力 两全其美 一如既往B捍卫 必需品 入不敷出 不屑置辩C松弛 名信片 直截了当 变本加利D抱负 入场券 不胫而走 各行其是答案:C解析:此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词语、成语的书写形式掌握的准确程度,尤其是辨识一些同音、形近字的字形,这类题型不难但易错。C项“名信片”应为“明信片”,“变本加利”应为“变本加厉”,“名”“利”书写错误,本题答案选C。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青年学子成长提供了价值准绳,也为高校教书育人提供了工作方法。百年清华_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这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_了许许多多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栋梁之才。_高等教育始终让青年学子全面发展并保持个性,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_一定会大幅度提高。A见证 铸就 只有 才B印证 造就 只要 就C印证 铸就 只有 才D见证 造就 只要 就答案:D解析:本段摘选自今年4月份一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的文章个性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人民论坛)。该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时政热点考查学生选词填空、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考生要重视、加强阅读训练,既要立足课本,更要面向课外,扩大阅读面,逐步培养语感能力。这个题型最近几年虽未出现,但难度不大。本题选用排除法。首先是见证历史,所以排除B、C;然后是造就了人才,排除A,所以选D。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鹰愁涧收了白龙马,高老庄收了猪八戒,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尽磨难,取得真经。B衍太太是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精通礼节的人,鲁迅在父亲的病琐记狗猫鼠中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C.鲁滨逊漂流记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语言浅显,叙事详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D.格林童话反映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智慧与愚昧、勤劳与懒惰等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主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和美好的愿望。答案:B解析:选项涉及四部古今中外名著,试题考查了名著作品的作者、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作品特点等方面。学生要正确判断各选项的正误,需要牢固积累名著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在深入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对积累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合。B选项父亲的病与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多嘴自私、令人讨厌的人,而狗猫鼠中的人物是长妈妈,而不是衍太太。5古诗文默写。(共8分) (1)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安得广厦千万间,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自居易观刈麦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写出了农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_,_”。 (4)为国效力是大漠边关永恒的歌。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 ,_”借“燕昭王筑台”的典故把这首歌唱得慷慨激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通过刻画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把这首歌唱得苍凉悲壮。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2)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颤(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4)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解析:古诗文默写题是近年中考语文命题的一大关注点,分值不小,考查力度也加大了。出题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默写,如 (1)(2)题,这类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的细心程度;二是理解性默写,着重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如(3)(4)题,不仅要求考生熟记会背,还必须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对诗文进行分类梳理,对相关主题进行联系、比较。本题是将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水平能力。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出土于河南新郑的莲鹤方壶是东周时期青铜礼器的代表器物。_;_;_;_。_。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堪称“国之重宝”。壶底还铸有两只卷尾兽,支撑全器的重量壶颈两恻有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双耳腹部的四角各攀附一条立体飞龙方壶通体满饰龙、凤花纹,凝重而不失华丽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答案:解析:此题为排序题,去年的中招试题就曾出现过,主要考查语言的连贯性,是训练逻辑思维的一种题型,做题时要注意前后句的贯通和衔接,难度中等。排序题近年来受到了很多命题者的青睐,从最近两年的中考试卷看,出题类型主要有选择题;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把打乱顺序的一组句子重新排序;让考生自主排列打乱顺序的句子。本题中描述的是一个莲鹤方壶,器物以及建筑的描述一般都遵循一定的方位性,从上到下或是从左到右、从内到外等等。很明显本题是按照从壶冠、壶颈、腹部,然后到壶底这样一个从上到下的方式来写的,最后第句又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