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doc_第1页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doc_第2页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doc_第3页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doc_第4页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目:语文 年级:2012级 备课组长:胡丽君课题家教师授 课时 间第 周 第1 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 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电教设备使用计划共 环节使用(用 标注);时长计划 分钟教 学 过 程 设 计集体备课课后反思(一)情境导入(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研讨课文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 引子有什么作用? (2) 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3)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 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4)作者的写作方式 :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C、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D、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4、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三、布置作业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你对“家”的感受。 板书设计科目:语文 年级:2012级 备课组长:胡丽君课题家教师授 课时 间第 周 第2 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 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课件电教设备使用计划共 环节使用(用 标注);时长计划 分钟教 学 过 程 设 计集体备课课后反思一、 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二、 课文探究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三、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四、情感对接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我在教这一课时最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中。 课内: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学生A: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一辆汽车,(2)家是加油站,(3)家是终点站;学生B: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家是一名勇士,(2)家是一枚炮火,(3)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 学生C: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旅行包,(2)家是驿站,(3)家是目的地; 学生D:人生就如一个大舞台,那么(1)家是给你力量的导演,(2)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人,(3)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 学生E:如果人生是一座学习的乐园,那么(1)家是妈妈的唠叨,(2)家是爸爸的教诲,(3)家是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学生F:如果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1)家是甜甜的糖果,(2)家是让你飞翔的翅膀,(3)家是握在手里的那根风筝线。 学生G: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学生H:家像我的一个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学生I:家是一盏为我点燃的灯,它永远地温暖着我的心,照亮着我的路。学生J:我认为家是一棵大树,我在这棵大树的树阴下成长,它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它给我温暖,给我依靠。课外:搜集有关“家”的诗文,抄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戈尔的诗 。六、布置作业小作文家板书设计 家 周国平家是一只船思考家庭 家是什么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岸 思考人生科目:语文 年级:2012级 备课组长:胡丽君课题石缝间的生命教师授 课时 间第 周 第 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2、 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3、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课 件电教设备使用计划共 环节使用(用 标注);时长计划 分钟教 学 过 程 设 计集体备课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导入,听音乐命运交响曲,提问:这段乐曲是谁的作品,什么题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顾泠沅的情意原理,用学生较熟悉的音乐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听了乐曲后的感受往往会与生命的思考联系起来,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二)读一读倔强ju jing 采撷xi 吮吸shn 扼制 茁壮zhu 狭隘i 贫瘠j 潸然泪下shn 佐餐zu 逊色xn 犀利x 期期艾艾i i(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掌握以上词语,重在积累)(三)朗读课文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出语调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朗读时,以轻音乐陪衬,营造一种好的氛围)2、 个别学生朗读。3、 学生点评。(这样的设计,通过朗读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大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同时音乐能陶冶学生,对学生进行美感的熏陶,又让学生点评,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四)感知初通:想一想1、 石缝间的生命指的是什么?它们如何在石缝间生长的?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2、 你最欣赏哪一种石缝间的生命?为什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紧扣书本,领略三种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五)融会贯通:议一议1、石缝间不同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2、亲爱的孩子们,当你面对困境时,你们会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这一环节,归纳石缝间生命生长的共同点,探索它们身上的精神,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得到感悟。合作探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六)各抒已见:说一说1、齐读文章最后三段,你认为文章是否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为什么?2、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说说你所了解的值得我们赞美的石缝间的生命。3、如果环境注定你不能成为参天大树,那么你怎样面对你的生命?(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深化中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身处逆境时的拼搏精神)(七)学以致用:写一写以“我赞美石缝间的生命”或“我愿做石缝间的生命”为开头,写几句话,交流一下。(用写的方式来真善美学生写作的语感,净化他们的心灵)(八)加深印象:读一读课件出示五句名人名言:1、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除外。 雨果2、 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3、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5、英雄也是人,只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在面对逆境时更能表现出勇敢和韧性。 爱迪生(用生动的名人名言再次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熏陶)(九)作业:根据你所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谈谈你从中所感受到的启示,写一篇随笔,字数500字左右。板书设计科目:语文 年级:2012级 备课组长:胡丽君课题废墟的召唤教师授 课时 间第 周 第 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教设备使用计划共 环节使用(用 标注);时长计划 分钟教 学 过 程 设 计集体备课课后反思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 远瀛(yng)观 甲胄(zhu) 充塞(s) 碣(ji)石 嗫(ni)嚅(r) 迤逦(y l)窸窣(x s) 四、词语解释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五、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板书设计科目:语文 年级:2012级 备课组长:胡丽君课题废墟的召唤教师授 课时 间第 周 第 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教设备使用计划共 环节使用(用 标注);时长计划 分钟教 学 过 程 设 计集体备课课后反思一、问题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A、“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B、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4、 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本段话,“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5、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6、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 明确: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归纳总结:(中心内容)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三、迁移与拓展 1、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 A: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B: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提示: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2、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板书设计科目:语文 年级:2012级 备课组长:胡丽君课题更浩瀚的海洋教师授 课时 间第 周 第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寓言式的表现手法。.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教学中,可通过朗读、研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教设备使用计划共 环节使用(用 标注);时长计划 分钟教 学 过 程 设 计集体备课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由课前准备导入。. 配乐读课文(配南极物语). 解题:“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二). 读一读,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明确:“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明确: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世者 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明确:通过“不配 离开 无法沐浴 要小心 远远的 不宜 最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是鄙弃和否定.“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明确: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三). 各抒己见,探究课文。.“我的心对我说”这个句子的含义如何?明确: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七次,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明确:因为昨天已离去,再也不会回头,所以说“多么远”;而“昨天”是刚刚才过去的,又是“多么近”,这里慨叹时光流逝的意味。“洗去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实际上是洗去灵魂的灰尘和污垢。(也表现出寓言的元素。) .“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明确: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文章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抒发出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四).合作探究:想一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版块,旨在通过探究性思考和对话让学生构建出新的认知体系。(五). 拓展延伸。. 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明确:作家在文章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写作特点分析(本文具有寓言的特点,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明确:(1)象征手法和复沓写法的运用。 作者以七个相似的行文思路,通过七个场面象征了七种人:悲观者、乐天派、慈善家、苦行僧、空想家、自以为是的庸人,懦夫,并对他们一一否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精神。 (2)借鉴寓言的写法,以此喻彼,使主旨深入浅出。 本文通过“我一次次离开”,表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一主题。作者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富有哲理或象征一样的简单小事,以此喻彼、以小见大地阐发深刻的道理,或寓言,或散文,力求言近而旨远。 (3)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以时间顺序来构思全文:想去寻找离开,线索清晰,用意鲜明。本文的语言是接近诗歌化,很自然地营造了一个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潜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六). 课堂小结。纪伯伦:心灵本是纯朴简单的,心灵的表现也是纯朴简单的。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七). 布置作业:“我”找到了“更浩瀚的海洋”吗?如果找到了,是什么样的?没有找到的话,“我”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展开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给本文续一个结尾。板书设计科目:语文 年级:2012级 备课组长:胡丽君课题忆秦娥娄关山教师授 课时 间第 周 第 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难点: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教学方法综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教设备使用计划共 环节使用(用 标注);时长计划 分钟教 学 过 程 设 计集体备课课后反思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作者简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二、教学内容1介绍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背景资料(投影显示)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2)赏读上阕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3)赏读下阕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如海多“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投影显示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宗璞废墟的召唤(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唐温庭筠(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3小结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4朗读、背诵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板书设计科目:语文 年级:2012级 备课组长:胡丽君课题沁园春雪教师授 课时 间第 周 第1课时教学目标1、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1、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2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教设备使用计划共 环节使用(用 标注);时长计划 分钟教 学 过 程 设 计集体备课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板书设计科目:语文 年级:2012级 备课组长:胡丽君课题再别康桥教师授 课时 间第 周 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教设备使用计划共 环节使用(用 标注);时长计划 分钟教 学 过 程 设 计集体备课课后反思一、 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阅读注释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三、指导朗读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 指名朗读3、 欣赏配乐诗朗诵4、 体会、找差距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句式:四行一节(整齐)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五、比较阅读与白居易的南浦别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七、再次朗读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八、迁移拓展。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