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与其他组织.docx_第1页
法人与其他组织.docx_第2页
法人与其他组织.docx_第3页
法人与其他组织.docx_第4页
法人与其他组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法人与其他组织第一节法人概述一、法人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分析】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这是民法通则对法人的定义,依据该定义,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的另一类民事主体。法人是一种组织体,区别于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的法人自然应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虽然在理论上对法人的本质有不同的学说,但既然法律认其为民事主体,就是要使其便宜参加民事法律关系,进行民事活动,因此,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体;作为民事主体,法人不仅能参加民事法律关系,还应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独立责任使得法人与其成员在人格上分离,也与其他非法人组织相区别;法人的成立还须依据法律的规定。二、法人的分类公法人和私法人【分析】公法人与私法人的划分是学者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的直接产物,划分标准,有多种多样,一般而言,“综合说”更为可取。根据该说,认定公法人和私法人应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凡依国家意思设立、目的事业有法律直接规定、在加入上有强制性规定,人事由国家任免、不得擅自设立和解散的法人是公法人;而由私人设立、内部关系平等、经营私法事业、可以由社员大会决定解散的法人是私法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分析】这是根据成立的基础不同而将法人进行的划分。凡是以人的集合为成立基础的是社团法人;凡是以捐助的财产为基础而成立的是财团法人。这也是传统民法对法人进行的最重要的分类。需注意的是,在日本,组织体在经主管官厅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后,称为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在未取得法人资格前,称为“社团”和“财团”。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区别有以下几方面:(1)成立的基础不同,如前述。(2)设立人地位不同。社团法人的设立人,在法人成立时,可以成为法人的社员;而财团法人的设立人,不能成为法人的成员。(3)设立行为不同。社团法人设立行为属于合同行为,而且为生前行为;财团法人的设立行为则为单方行为,并可以遗嘱方式实施。(4)有无意思机关不同。社团法人有自己的意思机关,而财团法人则没有该机关。(5)目的事业不同。社团法人的目的可以是公益的也可以是营利的;而财团法人的目的只能是为公益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6)解散的原因及解散的后果不同。社团法人的原因是多种的,并可以因成员的协议而解散;而财团法人则只能因为期限届满或财产不足而解散。社团法人解散后,经清算仍有剩余的财产应分给其成员;财团法人解散后,有剩余财产的依章程处理,章程无规定的,应上缴国库。另外,二者在设立、变更和国家管理上,也有所不同。营利法人、公益法人和中间法人【分析】这是对社团法人进行的进一步分类,社团法人依其目的事业有无营利性,分为以上三种。营利法人是以分配利益于其成员为目的的法人,如各种公司;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法人是公益法人;以公益为目的,同时又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是营利法人。中间法人是指那些不宜归入营利法人,又不能归入公益法人的社团法人,如合作社、商会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法中,为避免出现中间法人,其将社团法人分成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我国民法通则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分析】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根据所有制性质和投资方式的不同,企业法人又分为全民所有制法人、集体所有制法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人和外商独资企业法人。除此之外,还有普通企业法人和联营企业法人的划分。非企业法人包括机关、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机关法人是指有独立财政预算经费的各级国家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县级以上领导机构。有独立的财政预算经费的国家机构即是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是指国家机构和人民团体之外,从事非商业、有固定从业人员和独立财产的组织。包括学校、科研院所、医院、剧团、报社、电视台等。社会团体法人指群众性人民团体,是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从事社会公益、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等非营利性活动的法人。社会团体中,具备法人条件的,经依法核准登记,即成为社会团体法人;依法不需要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资格。社会团体法人与传统民法中的社团法人不同。如基金会这种传统的财团法人,在我国也是社会团体法人。第二节法人的民事能力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和主要特征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分析】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作为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人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主要区别【分析】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不是自然能力,而是法律赋予的一种资格。法人,由于具有团体性以及与自然人自然属性上的差异,其民事权利能力也与自然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1法人不能享有某些属于自然人固有的因年龄、亲属关系等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如,法人可以享有名称权、名誉权,但不能享有以肉体为前提的人格权,如肖像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法人虽可以通过受遗赠,取得死者的遗产,但不能像自然人那样享有继承权。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受法律、行政命令和法人章程、目的的限制;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则具有一般性,他可以享有不违反法律的任何权利和承担任何义务。法人的活动范围受到其设立目的的限制,设立的目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也不同,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但这种观点正在受到质疑,长期以来,我国法律界认为,超出法人目的(经营范围)的行为一律无效,即权利能力应受限制,但这种观点对对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以及交易的安全是不利的。所以,理论上所说的限制应认为是行为能力限制而不是权利能力限制。法人的权利能力仅受其性质及个别法规的限制,不存在一般的限制。所以,法人目的以外的行为,类似于无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的行为,而此行为并非当然无效,如果得到补正即应有效。所以,合同法第50条规定: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法人应承担合同责任。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于法人成立时发生,于法人依法撤销或解散时终止;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则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主要特征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分析】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人以自己的意思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主要特征【分析】与自然人相比,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具有如下特征: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是同时发生,同时消灭的。法人一经成立,即产生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在法人存续期间始终存在。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其民事行为能力则受到年龄、智力、精神状况的限制,并非与其民事权利能力同时发生,也不是同时消灭。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在范围上是一致的。法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范围,不得超出其民事权利能力所限定的范围。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不具有这个特点,其民事行为能力因年龄和精神状况的不同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而其民事权利能力则是相同的。3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由其机关来实现的。法人具有团体性,其民事行为能力由其法定代表人、其他工作人员实现,以体现法人的意志。当然,法人也可以通过代理人进行民事活动。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则是靠自己来实现的。三、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分析】民事责任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凡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当事人,将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违法后果承担民事责任。反之,不承担责任。如无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无责任能力的社会组织,则由其上级机关承担民事责任等。承认法人有责任能力的国家大都认为法人的责任能力系由法律规定的。如我国的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第49条还规定了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也要承担责任的条件等。说明我国承认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法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条件包括:不履行约定义务或侵害他人法定权利;给他人造成的损害由法人的代表人或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产生。须因执行职务的行为发生。第三节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一、法人的成立法人的设立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使社会组织获得法律上人格的整个过程,即它是创设法人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法人设立的原则【分析】在民事主体中,自然人是因出生而成为主体的,而法人则是依据法律的规定“制造”出来的,这种制造法人的行为即是法人的设立行为。法人的设立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使社会组织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过程。这个设立法人的过程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世界上法人的设立有多种原则,主要包括:(1)特许主义,即法人的设立必须依据特别立法或国家元首的许可。这种原则盛行于1719世纪的欧洲,由于它对法人设立持限制的态度,现代各国只在特别法人上适用。(2)核准主义,指设立法人须依据法律规定的要件并经行政主管机关审核批准而成立,也称行政许可主义。它是对法人的设立进行严格的实质审查,政府对法人的设立严格控制,带有明显的公法色彩。如我国的依法需要办理登记的社会团体法人(各种学会、研究会、基金会)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3)准则主义,指把法人的成立要件通过法律加以规定,只要设立行为符合该条件,无须经行政机关的许可,而仅向登记机关进行登记,法人即可成立。行政机关只是进行形式审查而已。根据这一理念,法人是否符合成立的实质要件,应由与之交易的相对人去辨别,国家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如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4)放任主义,也称自由设立主义,指法人的设立仅凭当事人的意思即可设立,国家不加以干涉。(5)强制设立主义,指国家对某些事业领域强制设立法人。如组建工会等。在我国,对不同的法人,设立的原则也不同。例如机关、事业单位法人是依据宪法规定设立的,应认定采取的是特许设立主义;而有限责任公司则是准则主义。法人的设立不采用放任主义,无论什么法人都不得自由设立,而且通常情况下,法人的设立都须经过登记(机关法人及法律规定不需要登记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除外)。二、法人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分析】作为民事主体,并非任何组织都可以成为法人,只有那些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社会组织才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依法成立。依法成立就是依照法律规定而成立。法人是法律赋予其民事主体地位的团体,其成立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所谓依法成立,一是指法人的目的、成立宗旨、组织机构、经营范围、方式等合法,不得违反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二是指其成立的审核和登记程序要合法。需要有关部门批准的必须依法取得批准后才能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是法人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承担民事义务的物质保障。所谓“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是指与法人开展的各项业务相适应的一定数量的财产或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法人的名称是一法人区别于另一法人的标志,在社会交往中,法人以自己的名称进行活动。法人对已经注册登记的名称享有专用权。企业法人的名称与其信誉紧密相连,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的名称是其无形资产,所以企业的名称权尤其应当保护。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10条规定:“企业法人只准使用一个名称。企业法人申请登记注册的名称由登记主管机关核定,经核准登记注册后在规定的范围内享有专用权。”法人的名称也是与其经营范围、业务性质相联系的。法人的组织机构是对内管理法人事务、对外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机构。法人具有团体性,这就要求有一定的机构来承担管理和对外交往的职责。法人的组织机构包括权力机构(股东大会、社员大会)、执行机构(法定代表人、董事会)、监督机构等,统称为法人的机关。法人的意志是通过其机关而形成、表示和实现的,因此,法人机关的行为,就是法人的行为;法人对其机关的行为后果负责。监督机关是对法人的执行机关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机关,不是一切法人都设置监督机关的,它是依据章程、命令或特别法的规定才设置的。在法人的机关中,最主要的是其法定代表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的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法人内部的正职行政负责人,如厂长、经理、董事长等;没有正职行政负责人的,由主持法人工作的副职人员担任,如副厂长、副经理等;没有明确正副职的,由主持法人工作的行政负责人担任。必须明确是行政负责人,而不是党的负责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有权代表法人对外行使职权,也有义务正确地组织、领导法人的经营活动,遵守法律和政策,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49条的规定,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追究企业法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变更、终止时不及时申请办理登记和公告,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的;从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形式包括行政处分和罚款,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人的场所,是法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地方。法人可以同时有多个场所,且可以在不同的地点。需要注意的是,法人的场所与住所是不同的,法人也必须有自己的住所,其住所是其在登记机关登记的主要办事机构(首脑机关)所在地。法人的住所只能有一个。其住所的意义与自然人住所的意义相同。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民法通则对法人成立规定的条件。法人是有独立人格的民事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法人的财产与其成员的财产在法律上是分开的。所以,法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即法人的创立人和法人内部成员对法人的民事责任不予负担;其他法人也不予负担。通常情况下,民事责任是财产责任,所以,所谓独立民事责任实质是指财产责任。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人的必要财产或经费。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与独立的财产是联系在一起的。三、法人的变更法人人格的变更;法人组织形态的变更;法人宗旨的变更【分析】法人人格的变更是指法人在性质、组织机构、经营范围、财产状况及名称、住所等方面的重大变更。根据民法通则第44条的规定:“企业法人的分立、合并或者其他重要事项变更,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具体法人的变更,包括以下几方面:1法人的分立。法人的分立是一个法人分裂设立为两个以上法人的法律行为。又分为创设式分立和存续式分立。前者是解散原法人,而分立为两个以上的新法人。后者是原法人继续存在,只是从中又独立出一个或多个新的法人。因创设式分立而消灭的法人的权利和义务,由分立后的新法人概括承受;因存续式分立的法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应依据分立合同的约定或章程的规定承担。2法人的合并。法人的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法人,无需清算而归并为一个法人的法律行为。合并分为创设式和吸收式两种:创设式合并是两个以上的法人归并为一个新法人,原有的法人均告消灭的合并方式。吸收式合并是指一个法人或多个法人归并于其他法人,被归并的法人人格消灭,该其他法人仍然存续的合并方式。因法人合并而消灭的法人的权利和义务概括地由新设立或继续存续的法人承受。3法人的组织性质变更。法人成立后,其组织形式、性质可能会因各种各样的情况而发生变化,如有集体企业变成私营企业、由有限公司变成无限公司等。这种变更,凡依法须经登记者,必须办理登记手续。4其他事项的变更。登记设立的法人,其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也应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如名称、代表机关、注册资金、住所等。四、法人的终止【分析】法人的终止指法人法律上人格的丧失。法人的终止,其意义如同自然人的死亡,法人终止后即不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但作为组织体,法人的终止与自然人的死亡毕竟不同,法人的终止须经一定的法律程序才会发生。1法人终止的原因。依据民法通则第45条的规定,法人终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依法被撤销。法人可以因为原设立任务的完成、设立期限届满,或者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等原因而被撤销,也有法人因进行违法活动而被有关机关撤销的。法人一经撤销即丧失民事主体资格。(2)解散。法人的解散分为法院或主管机关宣告解散和法人自行解散。当法人的目的和行为违反法律、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时,可以由法院或主管机关宣告予以解散。企业法人擅自改变经营性质,领取执照后不从事经营满一定期限等可以由主管机关强令解散。法人自行解散的原因有,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法人机关的决议解散,社团法人因不足法定人数等。自行解散的也需要向国家有关机关申请,申报解散的原因及财产、债权、债务处理情况,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解散。依民法通则第40条的规定,法人终止,应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说明不经清算,法人不消灭。(3)依法宣告破产。法人在其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经法人或其债权人申请,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其破产,法人终止。(4)其他原因。前三项是民法通则所列举的法人终止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是为补充上述列举,这是立法技术上的问题,以防止“挂一漏万”。2法人终止后的清算。清算是指对终止的法人的业务和财产进行清理,并依照法定程序对其债务进行清偿,使法人在法律上消灭的程序。法人终止必须进行清算,并停止清算以外的活动。清算由清算组织进行。在我国企业法人解散时,其清算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