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德教育邸永芹.doc_第1页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德教育邸永芹.doc_第2页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德教育邸永芹.doc_第3页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德教育邸永芹.doc_第4页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德教育邸永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邸永芹当今的学生一味追求时尚,很多对于传统美德已经淡漠,甚至无所谓,什么尊师敬长、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在他们看来是可笑的东西,很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正所谓五育并重,德育为首。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和底蕴深厚的传统美德。她是我国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 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分不开的。锥刺股是战国时期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萤囊映雪”“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 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想想我们现在的学生,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是越发的严重,记得我送的01届学生到最后模拟考试时,那些差生还积极学习、勤学好问,直到历次模拟考试,屡战屡败也不曾放弃。送走他们接的是初二03届学生,刚上初二,桌子上就空空的什么也没有,要么睡觉要么无事生非,我感觉很是奇怪,刚读完初一就不学了,这怎么能读完三年呀。可是到了再下一届我便觉的不奇怪了,因为初一就不学习,任何作业都懒的做,只有在小组长,课代表的逼迫下,手把手的教才勉强把作业交了,其实他一丁点儿也不会。后来问到这些学生,他们说在小学是就已经放弃学习了。现在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原因不仅在于学生,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原因。教师除了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外,还要善于运用历史教材中勤奋学习的典范启迪学生,培养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青少年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然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所以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我们责无旁贷。二、培养孝亲敬长的中华传统美德 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学生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这表明,孔子办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共产党人的敬老境界更高一筹。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朱德自1909年离开家乡后仅见过其母一次,抗战时期,朱老总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下一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去世了,朱老总非常悲痛地说:“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一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朱德把热爱母亲,热爱 人民,热爱党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尊老敬长传统美德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从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三、 培养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 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这位名将死时仅有20多岁;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840帝国主义国家通过鸦片来打开中国的大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林则徐受命作为钦差大臣查办鸦片事宜,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他曾经说过:“苟利国家生死已,其因祸福避趋之” 这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新中国成立后,工业要发展需要石油,而我国一直以来石油依赖进口,不能满足工业建设的需求,石油工人王进喜说过,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工作中他被钻井砸伤了脚,他拄着双拐指挥;油井发生井喷,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人们誉为“铁人”。就是因为他们有废寝忘食、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才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自古以来我们炎黄子孙始终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把个人利益都置之度外,甚至于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国家,这也是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而不衰的缘故。现在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在家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缺乏亲情,自私冷漠,更谈不上为家庭奉献了;在学校也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缺乏集体观念。所以有必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培养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培养奉献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华民族虽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的潮流,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惨遭车裂的商鞅,虽牺牲了生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超出东方六国,成为兵革强大,诸侯畏惧的天下强国,为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的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理论根据,“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可贵品质,显示了一代新风。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倍受后人推崇。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最早的国家,后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其取材方便,价格便宜,又节约了资源,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唐代的曾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个测量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人,而且他测量的长度与现在测量结果只差20.7公里;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上所列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创新的优良传统。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锐意改革进取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使一个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要通过历史教学使青少年懂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科技才能发展,经济才能腾飞,民族才能振兴。五、利用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为后人作出了榜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突出了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所以每当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爱国实例不胜枚举,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久经沧桑而不衰的原因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应该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我们要有树立坚定的信念,立志成为国家栋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