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3区域发展差异试题湘教版.docx_第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3区域发展差异试题湘教版.docx_第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3区域发展差异试题湘教版.docx_第3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3区域发展差异试题湘教版.docx_第4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3区域发展差异试题湘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课后篇巩固探究一、学业水平引导我国各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据此完成第13题。1.下列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地区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B.西部地区位于内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属于沿边省区C.重庆属东部地区D.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2.下列省区中与所属地区对应一致的是()A.吉林、辽宁、浙江东北地区B.河南、陕西、西藏西部地区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地区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地区3.我国在西部地区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很多问题,关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意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借助沿边贸易优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基地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草场的资源优势,加强牧区建设,发展畜牧业A.B.C.D.解析:第1题,东部季风区的范围大于东部地区的范围;西部地区并不都属于沿边省区;重庆属于西部地区。第2题,吉林、辽宁属于东北地区,山西、安徽、湖南、江西、河南属于中部地区,福建、上海、浙江属于东部地区,陕西、西藏属于西部地区。第3题,在西部大开发中不仅要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还要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农牧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答案:1.D2.D3.D导学号95244013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下图是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图。读图,完成第45题。4.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B.中部地区面积最大C.西部地区人口最稠密D.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5.比较我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结论正确的是()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解析:第4题,我国四大地区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第5题,由图读出比重得出结论。答案:4.D5.B读图,完成第68题。6.图中两地植被分别为()A.地为落叶阔叶林,地为常绿阔叶林B.地为荒漠,地为常绿阔叶林C.地为草原,地为落叶阔叶林D.地为常绿阔叶林,地为热带雨林7.图示地区内的河流()A.一年有两次汛期B.以高山积雪融水补给为主C.通航能力强D.分属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8.关于图中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从气温来看,大致与1月0 等温线相重合从结冰期来看,以北地区河流无结冰期,以南地区河流有结冰期从温度带来看,大致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从降水的情况来看,大致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从干湿区来看,大致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油菜适宜种植地区的最北界从植被来看,是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A.B.C.D.解析:第6题,和两地分别位于秦岭北、南两侧,所以地位于北方地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地位于南方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7题,图示地区位于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为黄河水系,以南为长江水系。第8题,山脉为秦岭,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为该线有1月0 等温线经过,故以北地区河流有结冰期,以南地区河流无结冰期。该线也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此线南、北都有油菜种植,两侧都有森林分布。答案:6.A7.D8.B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域中,有人这样概括:“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整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崛起更待何时?材料二部分地区图。(1)有关人士将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深圳、浦东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三大极点”,请概括其共同优势区位条件。(2)试分析与长江三角洲相比,“振兴新东北”的主要优势与劣势。(3)填写下表,分别写出甲、乙、丙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解析:由图分析知甲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乙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丙为环渤海地区;三地共同优势从位置、交通、工农业、政策等方面分析;甲、乙两地能源不足,丙地水源不足。答案:(1)政策优惠;临海位置;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2)优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劣势: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3)甲:能源不足;乙:能源不足;丙:水源不足。二、能力素养拓展导学号95244014(2017山西运城高二期末)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地区各类耕地所占比重。读图,完成第12题。1.据图可知()A.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B. 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D.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2.东北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小,主要原因是该区()A.春季土壤水分多,夏季降水丰富B.耕作方式先进,机械化程度高C.农作物耐旱程度高,需水量小D.河流较多,不需要修建大量灌溉设施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耕地比重大的地区是西部地区,其25以上坡耕地比重也是最大的;25以上坡耕地比重最大的是西部地区,该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也较大,故该地区灌溉设施应较多;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当地耕地面积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故西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由于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较东部地区高,因此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第2题,东北地区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土壤水分较多,夏季有丰富的降水,因此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耕地比重小。答案:1.D2.A下表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1999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表,据此完成第34题。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全国8.89.69.410.612.113.4东部地区9.910.510.211.613.414.4东北地区7.98.79.110.110.812.3中部地区7.98.999.810.813西部地区7.38.5910.311.512.9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全国12.813.714.211.711.6东部地区13.514.214.211.110.7东北地区1213.514.113.412.6中部地区12.713.114.212.211.7西部地区13.113.214.512.413.53.造成表中四大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差异的因素有()地理区位矿产丰富程度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土地面积A.B.C.D.4.2008年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最大,说明()A.中西部经济加速增长,东西部差距逐渐消失B.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西移,造成东部发展衰落C.东部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减产D.东部外向型经济比重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大解析:第3题,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主要与地理区位、开放程度、产业结构、科技水平有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高附加值产业、新兴产业比重大,则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快。第4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对外向型经济影响较大。答案:3.C4.D读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完成第56题。5.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代表北方地区,乙代表南方地区B.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蒸发少C.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D.乙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阔有关6.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A.甲地区以旱地为主B.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C.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D.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甲为南方地区,乙为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故其耕地比重大。第6题,甲地区以水田为主,乙地区石油、煤炭资源均比甲地区丰富。南方地区(甲地区)由于经济发达,能源短缺,导致其能源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北方地区(乙地区)水资源短缺,需跨流域调水来解决其水资源短缺问题。答案:5.D6.D读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变化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第78题。7.关于西部地区的能源分布,正确的是()A.西北地区的风能资源丰富B.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C.西部各省区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D.西部的煤炭资源只分布在中纬度省区8.关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的说法,正确的是()A.产出效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B.改革开放后产出效益增长最快C.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进入21世纪西部能源开发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解析:第7题,西北地区接近冬季风源地且昼夜温差大,风能资源丰富。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增长最快,进入21世纪产出效益呈下滑趋势。答案:7.A8.D9.导学号95244015(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材料二沿海部分地区农业劳动力效益变化图(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较耕地面积减少越快,农业劳动力效益增幅就越高,反之则低)。材料三沿海地区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农业优势指数图(农业优势指数1,反映该省农业在沿海具有比较优势,农业优势指数1,反映该省农业在沿海不具比较优势,其值越高反映了该省农业实力及其在地区经济中的贡献能力越强)。(1)试描述19782005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2)我国沿海地区农业贡献能力最强的省级行政区域是,请分析其原因。(3)19781984年,按照农业优势指数,大致可以将材料三图中沿海省级行政区域分为三类。类型农业显著优势类(优势指数2)不具优势类(优势指数0.5)中等优势类(0.5优势指数2)省级行政区域简称(4)自1990年以来,沿海各省级行政区域劳动力效益变化最小且农业优势指数下降到1.0以下的是,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题,对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特点的描述,分别概括出三大产业递增或递减的变化趋势即可。第(2)题,由材料三可知,“农业优势指数”与“农业贡献能力”呈正相关;再通过材料三题图信息可知,海南省农业贡献能力最强。第(3)题,根据图例和数值特征即可判读出相应的省级行政区域。第(4)题,根据材料二题图信息,在各省级行政区域中,广东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