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阶段质量评估六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docx_第1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阶段质量评估六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docx_第2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阶段质量评估六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docx_第3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阶段质量评估六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docx_第4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阶段质量评估六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质量评估(六)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南京一模)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C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解析:选B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是四倍体西瓜,其中的种子是三倍体;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表现新的表现型,如AABB和aabb杂交产生的AaBb与AABB是同样的表现型;基因重组的实质是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杂合子Aa中没有非等位基因,Aa自交后代没有产生新的基因,只是出现新的基因型;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能发生,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2(2017镇江一模)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B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受精作用的过程中,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C三倍体无子西瓜的产生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与基因突变不同,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在高倍镜下观察到解析:选B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而基因突变不能。3(2018淮安5月模拟)科研人员通过如图所示方法直接利用卵细胞培育具有新性状的二倍体金鱼,其中有一关键步骤:精子染色体的失活处理(失活后的精子可激活次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两种育种的原理都是诱变育种B辐射处理可导致精子染色体断裂,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如果方法一产生杂合子,最大的可能性是因为基因突变D方法二产生杂合子原因一定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解析:选C染色体断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A、B错误。图示表示卵细胞二倍体化的两种方法,方法一是用低温处理卵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加倍,为纯合二倍体;要产生杂合子,最大的可能性是因为基因突变,C正确。方法二是低温抑制极体排出,形成二倍体,由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容易发生交叉互换,所以这种方法形成的二倍体往往是杂合二倍体,D错误。4(2018徐州考前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水稻与白菜甘蓝的育种原理相同B基因工程育种能够产生新的基因,定向改造生物性状C由于三倍体西瓜没有种子,因此无子性状不能遗传D单倍体育种过程一般需要杂交、花药离体培养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三个过程解析:选D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而白菜甘蓝的育种原理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错误;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B错误;三倍体西瓜是多倍体育种产生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因此三倍体西瓜没有种子,该变异属于遗传变异,无子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C错误;单倍体育种过程一般需要杂交,使得不同个体中的优良基因集中到一个个体上,再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后得到正常的纯合子,D正确。5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丙、丁4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A甲、乙、丁B乙、丙、丁C乙、丁 D甲、丙解析:选C甲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乙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丙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后的结果,属于基因重组;丁是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6(2018射阳检测)二倍体萝卜和二倍体甘蓝杂交得到杂种F1,F1几乎不育,但偶尔结了几粒种子,发芽后长成的植株P茎秆粗,叶片、种子和果实都很大,而且是可育的。由此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能发育成植株P的种子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B二倍体萝卜和二倍体甘蓝不存在生殖隔离C萝卜和甘蓝的染色体能进行正常的联会D由F1种子发育成的植株P可能是四倍体解析:选D正常情况下,杂种F1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一个来自萝卜,一个来自甘蓝,F1中无同源染色体,故理论上不会结出种子,偶尔结了几粒种子,发育成的植株P的茎秆粗,叶片、种子和果实都很大,且是可育的,说明P为偶然情况下染色体加倍了的四倍体,即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二倍体萝卜和二倍体甘蓝杂交产生的F1几乎不育,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萝卜和甘蓝的染色体形状、大小和携带的遗传信息各不相同,不是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联会。7(2018苏南九校联考)利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水稻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水稻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的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占3/8或5/8B后一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两种方法最后得到的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解析:选A杂交育种时因为亲本是双显性个体和双隐性个体,在F2中重组类型占6/16即3/8;前一种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细胞学基础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后一种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该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的后代中的染色体组数与亲代相同,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8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油菜有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下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细胞都具有全能性。关于下图的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育种利用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与过程相比,过程可能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C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时间相对较短D图中所示过程两处添加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着丝点的断裂解析:选D杂交育种利用了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利用了染色体变异,A正确;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因此花药离体培养可能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过程只能产生单倍体植株,B正确;图中的三种途径中,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周期短,得到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概率高,且不考虑所得个体是否能稳定遗传;杂交育种周期长,得到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概率较低,需要大量的筛选工作,C正确;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着丝点的分裂并非由纺锤体牵引所致,D错误。9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B在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C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有利于在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D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相同方向演化解析:选D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即种群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演化图表可知,四个物种中和由同一物种形成的时间最晚,两者亲缘关系最近;由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若种群分布区域扩大,则有利于原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从而使和之间失去交配机会;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进化。10(2018昆山检测)某科研小组的工作人员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大蒜(二倍体)鳞茎生长点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率(某一分裂组织或细胞群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所占的百分数)的影响,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B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C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处理时间越长加倍率越高D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无关变量为处理时间解析:选B分析图形可知,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的染色体加倍率不是100%,因此不是处理后所有的根尖细胞都是四倍体细胞;据图分析可知,秋水仙素的浓度不同,处理时间不同,染色体加倍率不同;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处理时间为6 d和2 d的染色体加倍率相同;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染色体加倍率。11(2018镇江期中,多选)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自然选择、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少解析:选BC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A错误;自然选择、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正确;由于遗传和变异,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错误。12(2017南京一模,多选)通过下列育种方法产生的后代,其染色体数一般不发生改变的是()A单倍体育种B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C杂交育种D转基因育种解析:选AC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后代的染色体数没有发生变化;植物体细胞杂交产生的后代的染色体数是两种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之和;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染色体数不发生改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16分)(2017盐城三模) 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发水稻D11基因突变,选育出一种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将该矮秆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D11基因的作用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问题:(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功能。(2)EMS诱发D11基因发生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从而_(填“促进”或“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水稻植株内BR含量_,导致产生矮秆性状。(3)研究发现,EMS也会诱发D61基因发生突变使BR受体合成受阻。由此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特点。(4)科研人员利用EMS又选育出若干株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乙)。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其他情况不考虑)。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则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1基因发生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若杂交子代出现矮秆植株,尚不能确定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请进一步设计操作较简便的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方案: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植株全为_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若植株全为_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解析:图示为D11基因的作用机制图。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CYP724B1酶能促进BR的合成,BR与细胞膜上的BR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植株长高。若D11基因发生突变,则会导致CYP724B1酶不能合成,进一步导致BR不能合成,因此形成矮秆植株。(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2)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31,说明正常相对于矮秆为显性性状,由此可见EMS诱发D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EMS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后会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使水稻植株内BR含量减少,进而产生矮秆性状。(3)EMS会诱发D11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也会诱发D61基因发生突变,可见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4)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是D1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形成的,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说明D11基因能控制合成CYP724B1酶,进而形成BR,且BR的受体正常,这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1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引起的。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矮秆植株,可能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也可能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来探究。若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其矮秆性状形成的原因是不能合成CYP724B1酶,导致BR不能形成所致,这可通过给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断。若喷施BR后植株全为正常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若喷施BR后植物全为矮秆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仅由D1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答案:(每空2分)(1)信息交流(或信息传递)(2)隐性抑制减少(3)随机性(4)隐性正常矮秆14(18分)(2018涟水期中)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下面问题:材料一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甲虫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甲虫。材料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的实验说明:抗药性差异甲虫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多样性。DDT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的是_。(2)材料一中,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产生抗药性差异不同的种群中,雌雄甲虫之间仍然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人工选择的不同甲虫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3)材料二中甲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图:计算甲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_。画出乙地区流行疟疾后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大致比例图。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反映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_。解析:(1)由于每组中的B部分以及重复多次后,它自始至终没有接触过DDT,而其中有较多的抗药性个体,说明抗药性的出现不是来自DDT的诱导,DDT对其有选择作用。对于强抗药性甲虫的出现,是由于DDT对甲虫起了选择作用的结果。其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2)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3)由图中数据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AA1/2Aa90%1/28%94%。Aa对疟疾有较强抗性,所以Aa个体所占比例最大,AA对疟疾抗病能力弱,故所占比例较小,aa个体既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又对疟疾无抗性,故比例最小。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反应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答案:(每空3分)(1)基因生物的个体(或个体的表现型)(2)基因交流(3)94%如图所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15(18分)小黑麦为二倍体生物,1个染色体组中含有7条染色体,分别记为17号,其中任何1条染色体缺失均会造成单体,即共有7种单体。单体在减数分裂时,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产生的配子成活率相同且可以随机结合,后代出现二倍体、单体和缺体(即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三种类型。利用单体遗传可以进行基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