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doc_第1页
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doc_第2页
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doc_第3页
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doc_第4页
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摘 要:西汉时期的玉文化在继承先秦玉文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君子贵玉” 的儒家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长生不死的美好祈求造成了厚葬之风盛行,与儒家教义中的孝悌思想正相吻合。这些都为汉代玉器发展成为我国玉器史上又一高峰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西汉时期国家的用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西汉玉器的文化特征。关键词:西汉;玉文化;用玉制度;文化特征自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儒家的贵玉思想在社会中也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儒家学者认为玉具有“五德”,即:仁、义、智、勇、信,玉所具有的这五种品德也是君子所应具有的品德。这种儒家用玉理论,使中国玉器具有灵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造就了中国玉器史上继史前时期、殷商盛世、春秋时代三大高峰期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对汉代玉器的研究,宋代的吕大临在考古图,朱德润的古玉图,民国时的汉玉研究等均有涉及,使我们对汉代的礼玉、丧葬用玉、装饰玉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近期关于汉代玉器的文章有严钊周的汉代琀玉和握玉(南方文物2000年第2期,第117页),阐述了汉代丧葬用玉中的琀玉和握玉的器型、材料、雕做技法,使我们了解了汉代丧葬用玉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石荣传和陈杰的考古出土汉玉的历史学观察(文物春秋2006年第6期,第2530页),对汉代考古出土汉玉美学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汉代的玉器深受儒家理论的影响;石荣传的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第6270页),根据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的葬玉进行了分析,认为玉器的神秘作用在汉代发展到了顶峰更是封建社会葬玉的黄金时代;何松的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特色(超硬材料工程第19卷,第1期,2007年2月),阐述了汉代的玉衣制度,丧葬观念等主要特征,对儒道融合对汉代玉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有喻燕姣的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周南泉北京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玉器、徐琳两汉用玉思想研究之一辟邪厌胜思想等文章,对汉代的玉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在继承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试图对西汉时期的用玉制度及其表现独特的文化特征进行简要的阐述。一、西汉时期的用玉制度(一)继续发展的玉礼器礼制活动中的用玉称为“礼玉”。“礼玉”是玉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和朝聘。先秦的礼制用玉,主要是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西汉的礼制用玉部分地继承先秦时期的用玉制度,在器类上则趋于简化。用于祭祀、朝聘等礼仪活动的玉器主要是玉圭和玉璧,玉琮、玉璋和玉琥已很少看到,玉璜在西汉时期除少数与祭祀或丧葬仪式有关,绝大多数都是成组玉佩的组成部分,成为装饰用玉的一部分。1.玉璧和玉圭西汉时期玉璧基本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除了平素无花纹的素璧和刻有简单花纹的蒲璧和谷璧之外,还盛行着于蒲纹或谷纹的外面另加一周浅刻的鸟纹或兽纹,有的于周缘之外另加一组或几组透雕动物纹。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皇室贵族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最多的是玉璧和玉圭。如皇帝祭祀宗庙、诸祠时使用玉圭。祭天时用玉璧。在祭黄河、汉水等大川也用玉璧、玉圭。据史料载,汉武帝时黄河决口,则投入白马、玉璧以祭水神 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岳麓书社,1988年,第176页。可见璧、圭在西汉王朝的政治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礼制用玉的玉璧和玉圭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实。山东荣成成山曾出土两组属于西汉前期的玉器,其中一组为4件,包括l件玉璧、2件玉圭和l件玉磺,出土时璧居中,圭置两侧,璜在上方。据这两组玉器的摆放位应该属于汉武帝时祭日的遗物 王永波:成山玉器与日主祭兼论太阳神崇拜的有关问题,文物1993年第l期。第2631页。陕西咸阳北原汉昭帝平陵与上官皇后陵之间,也曾发现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组与组之间的距离约为两米,每组都由l件玉璧和7件或8件玉圭组成,璧在中间,圭环绕在璧的周围,圭首均朝向玉璧 咸阳市博物馆:汉平陵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这些成组埋藏、排列有规律的璧和圭,显然与汉代帝陵的祭祀仪式有关系 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页。这些玉璧和玉圭的形体很小,应是专为祭祀活动而制作的祭玉。2.玉琮、玉璋、玉璜和玉琥西汉一朝玉璋和玉琥已很少看到,玉璜在西汉时期除少数可能与祭祀或丧葬仪式有关外,绝大多数都是成组玉佩的组成部分,玉琮已不再是神圣的礼仪用玉,而是可以任意将它改制成为具有其他性质和用途的生活用玉。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有江苏涟水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琮,该琮的上面被加上鎏金的银盖,琮的下面加鎏金的银底座,银座下的四足作出展翅雄鹰的形象 南京博物院: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考古,1973年,第2期。这件被加上器盖、器座的玉琮,已成为一件精美华丽的工艺品,并逐渐摆脱了原始社会的神秘感。3.玉兵器用玉雕琢而成的兵器也属于礼制用玉,西汉时期的玉兵器多为玉戈和玉钺,大多出土于诸侯王的墓葬中以象征墓主人高贵无上的权力。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曾出土一件玉戈,戈内两面分别浮雕龙、凤纹,援、胡之间有透雕的龙纹附饰,纹饰精致优美 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8期,第4455页。永城僖山梁王墓也出土玉戈和玉钺各一件,装饰极为精美。 卢兆荫: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这种雕琢纹饰的玉戈、玉钺,明显没有使用的痕迹,显然不是实用的武器,而是作为显示贵族身份的仪仗用器。(二)高度发达的丧葬用玉考古学家夏鼐认为,“丧葬玉器应该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并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 。抱扑子中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用玉敛尸可保持尸体不腐。 随着西汉王朝的确立,由于儒家尚孝,汉代流行厚葬,加上神仙方术思想中对玉器的迷信,使得汉代葬玉之风盛行 。丧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塞、含玉和握玉等。1.玉衣 古籍中常称为“玉匣”、“玉柙”。“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 关于玉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各部分均由小玉片用金、银、铜丝编缀而成。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分的高下不同。从出土情况看,西汉时玉衣制度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仍有等级之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使用的就为“金缕玉衣”,而直到东汉时期完整的玉衣制度才得以确立。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废除了“玉匣” 。至此,玉衣制度被废除。丧葬用玉至此衰落。 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其中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件玉衣最为精美,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江苏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则是现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价值的国宝 。西汉后期用玉衣敛葬开始大量出现,说明由于中央统治势力的下降,加上神仙方术思想的泛滥,葬玉的使用范围扩大,相当于侯或低于侯的贵族开始使用玉敛葬,只是等级较低,玉质较差,如扬州“妾莫书”木椁墓所出玉衣为琉璃质 。这些皆是对儒家用玉等级制度的冲击和破坏。2. 玉塞又称“九窍玉”,是堵塞或遮盖在死者身上九窍的九件玉器,常出土于以玉衣作为敛服的墓葬中。“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鼻孔、嘴、肛门和生殖器,古人认为堵住这“九窍”,可防止人体内精气外逸而使尸体不朽,并可以防止其它鬼魂进入死者的躯体,使死者的灵魂得以永驻其躯,以使其在地下永享安宁。其中眼塞又称眼帘,圆角长方形;鼻塞略作圆柱形;耳塞略作八角棱形;口塞如新月形,内侧中端有三角形凸起,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与下面所讲的“含玉”不同;肛门塞为椎台形,两端粗细不同;生殖器男性为一短琮形,一端封闭,女性为一短尖首圭形。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零星出土过耳塞、鼻塞和肛门塞,而完整的九窍塞则见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刘胜的九窍塞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各两件,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共九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册,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44页。表面抛光无纹饰,窦绾的也是素面的。3.含玉也称“唅玉”,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早在殷商时期,死者口中就含有玉蝉、玉鱼、珠、贝等;西周墓葬中也有玉蝉、玉贝乃至小玉块等含玉;汉墓中发现的含玉则多为玉蝉,据考古发掘,在山西高阳西汉墓、南昌老福山西汉墓、广州动物园西汉九号墓、定县北庄东汉墓、武威磨咀子第六十二号汉墓,都有蝉形含玉出土。之所以用玉蝉作含玉,主要原因其一是蝉之幼虫,入土变蛹,出土后,乃变为蝉,即如死者之灵魂,脱离死去之尸体,又开始其新生命,于是蝉遂为代表复活的符号。这就把蝉当作了复活和新生的代名词。其二是玉蝉的形状方便口含。4.握玉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叫握玉。握玉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手而去”。根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握”多是兽牙或贝;殷商时代,用贝的更多一些;周代以后,握玉石器物的比较多;西汉时期,虽有玉璜和玉觹,但更多的是“玉豚”,即玉猪,其形状为蹲伏在地的一头猪。雕刻的刀法较为写实,仅以几条简单的阴刻线条,即“汉八刀”的手法。我国古代以玉豚作为随葬的握玉,原因在于豚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礼记云:“羔豚而祭,百官皆足。”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本礼记第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80页。让死者握着玉豚离开这个世界,正包含了祈祷他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的用意。玉蝉高洁,玉豚寓富足,两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并重。此外,在汉代皇室贵族的丧葬礼仪中,还有用玉棺、玉圭、玉璧、玉璋的礼俗。满城中山王后窦绾的墓中,就出土一具镶玉棺,棺的内壁镶满玉版,外壁镶嵌26块玉璧,棺盖及两璧各8块。王后窦绾的胸、背共放置玉璧15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34244页,第134页。它们与玉衣、玉塞、含玉、握玉共同构成了西汉时期丧葬用玉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迅速发展起来的辟邪类玉器 西汉时,文化兼容并蓄,有当时流行于南方楚国的神仙思想,有北方燕齐地区重丹药求长生的做法,两者合流形成盛极一时的神仙方术,加上帝王的肯定,上行下效。促使西汉时期玉刚卯、玉翁仲等具有神秘色彩的避邪玉器应运而生,乞求神灵保佑和避除不祥。1. 玉辟邪 西汉时有一类玉器的造型属于非现实生活中的动物,统称为神兽,但我们常常将其中形似狮,身披羽翼,头出角的一类神兽统称为辟邪。西汉辟邪多作匍匐状。目前所见出土的西汉玉辟邪主要是陕西咸阳元帝渭陵附属礼制建筑“长寿宫”遗址出土的两件,玉质洁白温润,均为带皮籽料雕琢而成。其一高5.4厘米、长7厘米、宽4.6厘米,昂首挺胸,张口露齿,下颌胡须垂至胸前,身披羽翼,以浅刻阴线表现腿部及羽翼处毛纹,整体肌肉感较强。其二高2.5厘米、长5.8厘米,身体微微扭曲作伏行状,动感十足,头上一角,角后端分两叉,左右弯曲 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两器出于渭陵的“长寿宫”遗址,可能原为皇室宫中陈设之器。2. 玉獬豸獬豸是一种似羊的神兽,因传说能辨曲直,故还演变成为执法的象征,做为执法者冠帽的名称。1983年西安市西郊三桥镇汉墓出土的玉神兽,器高3.7厘米、长4.5厘米。青白玉,圆雕一似羊非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初步收获,考古,1978年第4期。它们可能就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獬豸。3. 刚卯、严卯 挂在腰间以驱祟辟邪,是护符的一种。刚卯、严卯均作小方柱形,上下穿孔贯通,四面有铭文,一般每面八字,共三十二字,也有第一面十字,余面八字的。文曰:“正月刚卯,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命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在“正月刚卯”四字下面有的加“即央”二字。严卯文为:“疾曰严卯,帝合夔化,慎玺固状,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文字的意思是祈求神灵保佑,辟除不祥。字体为汉隶,笔道直硬。王莽时期,曾一度废止佩带刚卯,东汉时期再度恢复,汉灭后废除不用。 朱凤瀚:文物鉴定指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87188页。4. 玉翁仲玉翁仲是汉代玉器中主要人物造型之一,传说秦始皇时期有一个名叫翁仲的卫士,武艺超群,屡立战功,他离世后,秦始皇为了在精神上求得保护,用铜铸成了翁仲形象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翁仲之名遂流传于世。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铜)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岳麓书社,第44页。后汉书云:“铜人,翁仲其名也。” 范晔撰:后汉书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5。玉翁仲多雕成一老者持立状,老者长须大袍,头戴平冠。汉代人们认为佩带玉石翁仲可以保佑平安,广为佩带。(四)丰富多彩的生活用玉随着西汉王权的确立,儒家思想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加之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先秦儒家用玉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继承。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佩玉制度作了一系列的规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外在的佩玉来使他们的行为符合君子风范的目的。1.玉组佩逐渐消亡。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此佩玉现今所知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达到极盛,汉代逐渐消亡。西汉早期继承先秦的习俗,在贵族阶层中仍然流行佩带多璜组佩之风。营建于汉武帝前期的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璜较多,共33件,其中23件属于组佩的组成部分,具有西汉前期的特点。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上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04页。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未发现成组的玉佩,而是以玛瑙串珠代替组佩。王后窦绾墓出土一套组佩,由玉蝉、玉舞人和其它玉器组成,既无玉璜也无玉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册,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34244页。这说明西汉中期以后组佩已不再像前期那样流行,组合形式也有所变化,玉璜在组佩中逐渐消失。2.玉舞人也是西汉流行的佩玉。其形状大多为扁平状,雕琢精细,姿态优美。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玉舞人多数出土于女性的墓葬中,应是汉代贵族妇女喜爱的佩玉。北京大葆台二号汉墓出土的玉舞人,舞者着长袖衣,一袖高扬过头顶,另一袖下垂至足部,长裙曳地,作“翘袖折腰”之舞姿 大葆台汉墓发掘组: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7页。,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3.玉酒具颇具特色。当时的玉酒具主要有玉卮、玉高足杯、玉耳杯。汉代皇室贵族最喜欢的玉酒具则是玉卮。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卮,以安徽巢湖北山头汉墓所出的一件最为精美。该玉卮高12厘米,口径8厘米,一侧高浮雕一朱雀,朱雀昂首展翅,嘴衔活环,站立在张口、翘尾的璃虎背上;另一侧为立兽环形耳,两边为浅浮雕的凤鸟纹,卮身满饰谷纹、勾连云纹等,下有三兽首形足。该墓出土的另一件玉卮,器形略小,带盖。卮盖中央饰四叶纹,周围饰勾连云纹,边缘有三纽,卮身一侧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身躯拱曲形成环形卮耳;平底,有三足。 李晓东、钱玉春:中国巢湖文化精华,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第1720页。玉高足杯在汉墓中也屡有发现。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 广西壮族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4页。和广州南越王墓都曾出土刻有纹饰的玉高足杯;后者所出的玉高足杯由杯身、杯托、和承盘三部分组成,是玉杯中结构最为复杂的。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上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04页。4.玉剑饰也占据重要地位。玉剑饰即是精美的玉器装饰在兵器铁剑上的一种饰物,这种装饰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的宝剑,古人名为玉具剑。玉具剑由春秋战国兴起,至汉代达到极盛,汉以后逐渐衰落、消失。历史上,它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宝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西汉时期的玉剑饰,不仅造型优美,纹饰多种多样,而且雕琢技艺也十分精湛,是汉代玉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构成部分。(1)玉剑首是剑茎顶端的玉饰,多为圆饼形,背面多光素或阴刻装饰纹,并有穿孔和沟槽。正面则突破了战国时仅有的几何形图纹,而常以高浮雕的蟠螭纹取胜。设计巧妙,工艺精湛,代表了汉代玉器的最高水平。(2)剑格也称护手,在剑饰中数量最少。它是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的玉质饰物,正视略成长方形,中部逐渐凸起一脊,侧视为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玉剑格的两面均琢有纹饰,如兽面纹、卷云纹、几何纹。浮雕的螭纹等。也有的剑格通体光素无纹。(3)剑璏为剑鞘上用于穿带佩挂的玉饰,俯视为长方形。汉阳陵考古队在对西汉帝陵阳陵的陪葬墓中发掘了一些玉器其中玉剑格、玉剑璏最为精美。其中,玉剑格呈“凹”形,白色玉质,上面用用高浮雕及圆雕技法雕一匍匐爬行的魑,生动形象,活泼可爱。做工简练,手法娴熟。玉剑璏青色玉质,外有钙化,长方形,两端卷曲,俯视有长方形的銎孔,可供绑缚。面有一道阴线框,内有排列整齐的小乳丁纹,朴质大方。 咸阳市博物馆:汉阳陵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2期。 (4)玉剑珌为剑鞘下端的玉饰,数作梯形或近似梯形。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一把铁剑,是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汉代玉具剑,四件玉饰的纹饰主题都是蝠虎纹,采用浮雕和阴刻的技法雕琢而成。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3637页。由此可见,汉代所见的玉剑饰,大多以装饰高浮雕的蟠螭纹为主要特色。虽然这些螭纹有时也出现在玉璧及其他玉器上,但是,玉剑饰上的螭纹更加生动活泼。此时的造型一改战国时期的原始风貌,迅速发展成为汉人十分喜欢的一种新的以虎为基调的神兽形象。它翻开了螭纹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也是螭纹发展过程中的黄金时代。二、西汉时期玉文化的主要特征在我国古代,在中国人的文化中,玉是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基因。应用范围从人类生前装饰和死后丧葬逐步扩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西汉的玉文化高度发达。中华古代玉文化也逐渐走向了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并展现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一)玉被赋予了道德、文化观念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形成一种潜意识,达到一种心理极致,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西汉时期玉的道德文化观念经儒家学派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玉的质是天然的,儒家则把玉和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西汉独尊儒术的学术思想影响下 ,促进了装饰玉器的流行和广泛佩戴,一是为了辟邪而佩戴;二是将玉、德结合为一体,塑造一个翩翩君子的道德形象。玉被赋予了道德和文化的观念这一现象被统治者和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二)和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紧密相连吉祥文化是在人有了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愿望时被创造出来。并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西汉时期,玉器含有祈求吉祥的寓义,它主要是先秦玉文化的延续。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与神灵的联系,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西汉时期的厌胜玉器如“刚卯”、“严卯”、 “玉翁仲”等主要是为了趋吉避凶,免祸保平安。祈求吉祥,免除灾祸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人们信奉玉能起到趋吉避凶、免祸保平安的作用,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事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三)兼具神秘巫教思想的色彩 西汉时期王公贵族祈求长生不死,渴望得道成仙。玉器的社会功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商周以来的祖先崇拜、礼仪规范及道德教化,变成了联系超越生死,联系神仙与现实人间的桥梁。在这种神雾迷漫,仙气缭绕的环境里,汉代玉器采用了写实与夸张并行的创作手法,将想像中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天上仙人生活与现实中的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气势非凡、精美绝伦并富有梦幻色调的艺术佳品。一些玉雕神兽,风格自由奔放,人、兽、神相互统一,并能友好往来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玉器在汉代以后被神化到了顶峰,其社会功用也进一步扩大延伸,并在理论思维上日趋迷信。(四)是艺术和政治的完美结合 汉承秦制、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格局对西汉玉器的形式和意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体现在礼玉和装饰用玉上。先秦的玉礼器在西汉得到继承和发展,玉璧、玉圭仍然是祭祀和朝聘的重要礼器。装饰用玉在全国范围内大量佩戴,以显示翩翩君子的道德形象。玉器种类逐渐趋向多样化,加工技术逐渐成熟,玉含、玉握多采用“汉八刀”的技法,其刀法矫健、粗野,锋芒有力。体现出当时精湛的雕刻技术,极富艺术美。同时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玉开始被统治者用于强权政治之一,是政治集中的表现。使得玉器的艺术美和政治化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结合。而这之后,玉器逐渐生活化,成为日常装饰的一部分。三、结论玉文化在我国起源早、流传广,无论是皇宫内院还是广阔的民间,随处可见,然而最盛行的时代当数汉代。西汉时期的用玉制度,涉及到礼器、丧葬、日常生活诸方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在西汉时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与汉代的经济发展迅猛有关外,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形成一种潜意识,达到一种心理极致,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致使汉代的玉文化明显带有道德规范和吉祥文化的烙印,并且兼具神秘巫教的色彩,是艺术和政治的完美结合,并逐渐成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河渠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175.2范晔.后汉书明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5.3大葆台汉墓发掘组.北京大葆台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720.4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5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2.6朱凤瀚.文物鉴定指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阳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8李晓东、钱玉春.中国巢湖文化精华Z.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1720.9广西壮族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54. 10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637,134,244,139140.11广州市文物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