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管理实施细则.doc_第1页
瓦斯管理实施细则.doc_第2页
瓦斯管理实施细则.doc_第3页
瓦斯管理实施细则.doc_第4页
瓦斯管理实施细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安字1995第30号为认真贯彻煤矿安全规程中有关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各项规定,部在1988年制定和颁布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在生产实践中对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随着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原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中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为此部组织了有关专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进行了修改。现将修改后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颁发给你们。请各单位认真组织贯彻执行。本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从1995年5月1日起执行,原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一九九五年元月二十五日目 录第一章 总则l第二章 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和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14第一节 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分类和突出危险性划分14第二节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15第三节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20一、石门揭煤丁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20二、煤苍掘进工作而突出危险性预测22三、采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26第四节 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26、远距离和极薄保护层的保护效果检验26二、预抽煤层瓦斯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检验26三、石门揭煤工作面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检验27四、煤巷掘进上作面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检验28五、采煤工作面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检验28第三章 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29第节 开采保护层29第二节 预抽煤层瓦斯35第四章 局部防治突出措施36第一节 石门和其他岩石并巷揭穿突山煤层的防治突出措施36第二节 煤层中采掘工作而防治突出措施44一 煤巷掘进工作面防治突出措施45二、采煤工作面防治突出措施48第五章 防治岩石与二氧化碳(瓦斯)突出措施50第六章 安全防护措施5l第七章 附则58附录一 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突出、压出和倾出)的基本特征59附录二 岩石与二氧化碳(瓦斯)突出的基本特征60附录三 煤层瓦斯压力测定方法60附录四 钻屑指标法61附录五 防突措施有效半径的测定方法62附录六 煤的坚固性系数(f)的测定方法64附录七 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dp)的测定方法66第一章总 则第1条为切实贯彻矿山安全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依靠科学、综合治理的方针和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中有关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简称突出)的各项规定,预防灾出的发生,防止人身事故,促进煤炭工业的发展,特制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本细则适用于有突出危险的全国煤矿企业、主管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复杂的矿井瓦斯动力现象,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地质、开采条件下突出发生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因此,突出矿井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把防治突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体职工都必须严格执行本细则各项规定。第2条开采突出煤层时,必须采取包括突出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措施、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检验、安全防护措施的综合措施。在采用防治突出措施时,应优先选择区域件防治突出措施;如果不具备采取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的条件时,必须采取局部防治突出措施。为实现防治突出综合措施,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包括计划、技术、财务、器材供应、监督检查等方面有关防治突出的各种管理制度。第3条有突出矿井的矿务局局长及突出矿井的矿长对防治突出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应定期检查、平衡防治突出工作,解决防治突出所需的劳动力、财力、物力。保证防治突出工作的实施。矿务局、矿的总工程师对防治突出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编制、审批、实施、检查防治突出工作规划、计划和措施。副局、矿长负责落实所分管的防突工作。安全监察局长及驻矿安全监察处(站)长负责监督检查。矿务局、矿的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本职范围内的防治突出工作负责。区、队、班组长对管辖内的防治突出工作负直接责任。防灾人员对所在岗位的防治突出工作负责。突出危害严重的矿务局的科研部门必须把防治突出作为丰要内容进行研究。矿务局应对防突科研经费和人员予以保证。第4条开采突出煤层的矿务局、矿都应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掌握突出动态和规律。填写突出卡片、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教训,制定防治突出措施。矿务局在每年第季度内,将上年度的突出资料报省(区)煤炭局。第5条矿井在采掘过程中只要发生过次煤与瓦斯突出,该矿井即定为突出矿井,发生突出的煤层即定为突出煤层。突出矿井和突出煤层的确定,由所在矿务局提出报告、经部授权的煤炭科研单位鉴定后,报省(区)煤炭局批准,并报部备案。煤与瓦斯突出分为突出、压出和倾出三种类型,其基本特征见附录1。第6条新建矿井的煤层突出危险性,由地质勘探部门提供基础资料,由部授权的科研单位鉴定,在设计任务书中确定,并报上级批准。新井建设期间,所在矿务局必须根据揭穿各煤层的实际情况,重新验证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经验证与设计任务书中所确定的突出危险性不符时,所在矿务局须提出报告,报原审批单位批准。已被定为突出的煤层或矿井,在有充分依据确认不再有突出危险的条件下由所在矿务局提出报告、经原鉴定单位确认和原审批单位批准后,方可将突出煤层或突出矿井改为非突出煤层或非突出矿井,并报部备案。第7条突出矿井的鉴定主要是以实际发生的动力现象为依据,按其特征确定所属类型。凡经鉴定属于突出动力现象的,即可定为突出矿井;当其特征不明显时,要在现场考察或实验室中进行有关参数测定后,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最后鉴定结论。凡需鉴定的矿井应向主持鉴定的部授权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报告,并提供下列资料:1矿井概况。包括矿井地质概况(所属煤囚成煤时代、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情况),矿井牛产概况(开拓方式、开采顺序、巷道布置、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生产水平和开采水平的标高与垂深),矿井通风、瓦斯情况(通风方式、风量、瓦斯涌出量、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等;2发生动力现象地点的情况。包括发生动力现象采区的地质资料(断层和褶曲的分布、煤层厚度与倾角的变化),该地点的巷道名称、类别、标高及距地表垂深、发生动力现象地点与邻近层开采的相对位置,该区煤层的瓦斯乐力、瓦斯含量、煤的坚固性系数和破坏类型资料等;3动力现象发生前后的实况描述和动力现象的主要特征。鉴定报告主要内容有:1矿井基本情况;2动力现象发生情况;3确定动力现象所属类型的依据;4作出是否属于突出矿井的结论;5应采取的防治突出措施及管理意见。鉴定报告的审批程序为:矿务局(或矿)根据部授权单位的鉴定报告正式向省(区)煤炭局申报,经省(区)煤炭局批准后报部备案,审批后的文件应抄送原鉴定单位存档。第8条原定的突出煤层或突出矿并,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未采取任何防突措施、连续5年以上再未发生过突出的,应由所在矿务局组织有关部门和煤炭部授权的科研单位共同进行研究分析、特别要对以往所发生的动力现象进一步核实和定性分析,参照突出危险区域预测资料进行验证,确定为无突出危险后,山所在矿务局提出报告、经原突出矿井鉴定单位和原审批单位批准后,方可将突出煤层或突出矿井改为非突出煤层或非突出矿井,并报部备案。改定突出煤层或矿井的报告内容包括:1矿井概况。包括矿井地质概况(所属煤田、成煤时代、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情况),矿井生产概况(开拓方式、开采顺序、巷道布置、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生产水平和开拓水平的标高及垂深);2瓦斯基本参数。瓦斯风化带深度,分水平分区的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煤层透气性系数等;3以往所发生动力现象的记录卡片和定性分析意见;4煤层突出危险性K域预测验证资料。第9条有突出矿井的矿务局和有突出煤层的矿并在编制年度、季度、月生产建设计划的同时,必须编制年度、季度、月的防治突出措施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1保护层开采计划;2抽放煤层瓦斯计划;3石门(岩石井巷,以下各条同)揭穿突出煤层计划,包括揭煤时间、地点和防治突出措施等;4采掘工作面局部防治突出措施计划;5防治突出措施的工程量、完成时间以及所需的设备、材料、资金和劳动力。年度防治突出措施计划由矿务局、矿的总工程师负责组织编制,矿务局局长、矿长负责审定,副局、矿长负责组织实施。矿务局、矿的计划部门必须把年度、季度、月的防治突出措施计划列入年度、季度、月的生产建设计划。矿务局、矿的财务、器材供应、劳资部门,都必须把年度、季度、月的防治突出措施计划所需的资金、设备、劳动力相应地纳入财务、器材供应、劳动力计划。第10条在新建突出矿井的初步设计或有突出的生产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的设计中,对突出煤层都必需编制防治突出专门设计。专门设汁应包括开拓方式、煤层开采顺序、采煤方法、通风方式、支护形式、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保护层的选择或预抽煤层瓦斯、局部防治突出措施等内容,报矿务局总工程师批准。新建的突出矿井,必须按国家颁布的有关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对防治突出专门设计部分组织验收。有突出煤层的生产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移交生产前,应由矿务局对防治突出专门设汁部分组织验收。在验收中,发现防治突出专门设计中规定的工程、设备和安全设施不符合规定时不得移交生产。第11条突出矿并的巷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巷道应布置在岩层或非突出煤层中;2煤层巷道应尽可能布置在卸压范围内,如采用沿空留巷或沿空送巷;3井巷揭穿突出煤层的次数应尽可能减少;4井巷揭穿突出煤层的地点应避开地质构造破坏带;5突出煤层中的掘进工作量应尽可能减少;6开采保护层的矿井,应充分利用保护层的保护范围;7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前,必须具有独立的、可靠的通风系统;8在突出煤层中。严禁任何两个采掘工作面之间串联通风。第12条防治突出措施的编制、审批、贯彻、执行、监督检查工作,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防治突出专门机构负责编制防治突出措施,编制时必须征求有关施工区(队)干部、工人的意见。编制后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生产、技术、通风、供应、安监等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由矿务局(矿)总工程师批准;2防治突出措施的内容,必须有地质资料、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防治突出具体措施及其效果检验方法、安全防护措施以及贯彻执行防治突出措施的责任制,并附有图表;3防治突出措施的施工区(队),在施工前负责向本区(队)干部、工人贯彻己批准的防治突出措施,贯彻后必须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作业;4采掘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防治突出措施的规定,并有准确的记录。如果由于地质条件或其他原因不能执行所规定的防突措施时,施工区(队)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并报矿调度 室,由矿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到现场调查,然后由原措施编制单位提出修改或补充措施,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继续施工。其他部门或个人不得改变已批准的防治突出措施;5矿务局局长和局总工程师每季度至少一次、矿长和矿总工程师每月至少一次组织检查防治突出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6矿务同、矿防治突出专门机构每月检查次防治突出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将检查结果相应地向矿务局局长和总工程师、矿长和矿总工程帅汇报,发现问题,立即解决;7矿务局、矿在进行安全大检查时,必须检查防治突出措施的编制、审批和贯彻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8有突出危险的采掘工作面,严禁使用风镐落煤。第13条地质勘探单位在防治突出工作中,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地质勘探单位必须查明矿床瓦斯地质条件,在井田地质报告中必须提供确定煤层突出危险性的基础资料。基础资料应包括煤层赋存条件及其稳定性、煤的结构类型及工业分 析、煤层围岩性质及厚度、构造类型及其特征、煤层瓦斯含量、煤层瓦斯成分、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水文地质情况、火成岩侵入形态及其分布,以及勘探过程中钻孔透煤时的瓦斯涌出动力现象(顶钻、夹钻、喷孔等)。在井田地质报告书中,应附有瓦斯地质图;2地质勘探单位组织会审新建矿井的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价时,必须有所在矿务局总工程师、防治突出专门机构、安监部门和部授权的煤炭科研单位参加,确定新建矿井的煤层突出危险性。会审报告中必须附有各单位、部门的审查意见。第14条突出矿井地测部门在防治突出工作中,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矿井地测部门与防突专门机构和通风部门必须共同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可与采掘工程图合用),图中应标明采掘进度、被保护范围、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突出点的位置、突出强度、瓦斯基本参数等地质资料,作为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和制定防治突出措施的依据;2.采掘工作面距保护区边缘30m以前,矿井地测部门必须向有关采掘区提交采掘工作面临近未保护区通知单(见表1),并报告矿总工程师。采掘区负责人接到通知单后必须签收,并按有关规定执行;3在突出煤层顶底板岩巷掘进时,地测部门必须定期验证提供的地质资料,掌握施工动态和围岩变化情况,防止误穿突出煤层。表1采掘工作面临近未保护区通知单局 矿 井 年 月 日水平煤层采掘丁作面名称距保护区边缘距离未保护区和采掘工作面相对位置图说明:矿总工程师批示采掘区区长签收第15条开采突出煤层或石门揭穿突出煤层时,每个采掘工作面的专职瓦斯检查工必须随时检查瓦斯,掌握突出预兆。当发现有突出预兆时,瓦斯检查工有权停止作业,并协助班组长立即组织人员按避灾路线撤出,同时报告矿调度室。第16条矿务局、矿安全监察机构必须对本细则的执行情况行使监察权。安全监察员负责监督执行本细则中各项规定;参加防治突出专门设计及其措施的审查;监督防治突出设计和措施实施;监督防治突出措施费用的使用;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并行使违章罚款或提出其他处理意见;对突出隐患,要求在限期内予以解决;对威胁安全生产可能造成突出事故的作业场所,令其停止作业,撤出人员。第17条突出矿井的井下工作人员,必须接受防治突出知识的培训,熟悉突出的预兆和防治突出的基本知识,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矿务局对防灾人员要年审考核,合格上岗。对各类人员的培训要求是:1突出矿井的井下工人,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有关突出的规章制度,防治突出的基本知识(突出预兆、防治突出措施和安全防护措施等);2在突出煤层中工作的区(井)长、队长应由从事突出煤层采掘工作不少于3年的人员担任;3对在突出矿井工作的区(井)长、队长、班组长、防突人员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有关突出的规章制度、突出发生的规律、突山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措施以及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等;4矿长、矿总工程师培训的主要内容为防治突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突出发生的规律以及有关防治突出的规章制度等。第18条突出矿井和有突出矿井的矿务局,必须把防治突出作为安全培训的主要内容。矿长、矿总工程师由省(区)煤炭局负责组织培训。矿务局、矿的安全培训部门应会同防治突出专门机构及通风、地测和安监部门编制防治突出教材和组织培训师资。第19条突出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次发生突出后,矿防治突出专门机构必须指定专人进行现场调查,作好详细记录,收集资料,并填写突出记录卡片(见表2)。记录卡片数据应准确,附图应清晰,并注明主要尺寸;2强度大于1000t的突出,必须附有专题调查报告,分析突出的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3每年应对全年的突出记录卡片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由矿务局写出报告,于次年第季内将填写好的煤与瓦斯突出矿并基本情况调查表(见表3)和矿井突出现象汇总表(见表4)连同总结资料一并报省(区)煤炭局。第20条煤与二氧化碳突出按照本细则有关煤与瓦斯突出的各项规定执行。岩石与二氧化碳突出、岩石与瓦斯突出的管理和防治措施,可根据具体情况,并参照本细则有关煤与瓦斯突出的各项规定执行。表2煤与瓦斯突出记录卡片编号 煤炭局 矿务局 矿 井突出日期年 月 日 时地点 孔洞形状轴线与水平面之夹角标高 巷道类型突出类型 距地表垂深(m) 喷出煤量和岩石量突出地点通风系统示意图(注距离尺寸)突出处煤层剖面图(注比例尺)煤层顶底板岩层柱状图煤喷出距离和堆积坡度名称倾角上部厚度(m)硬度下部园岩和煤层破碎情况功力效应支护形式 棚间距离(m) 控项距离(m) 有效风量(m3min) 正常瓦斯浓度() 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 其 它 突出前作业和使用工具 突出空洞及煤堆情况 现场见证人(姓名/职务) 伤亡情况 突出预兆 主要经验教训 防突负责人通风区(队)长矿总工程师矿长 填表人:注:突出预兆:煤体内声响煤的层理紊乱情况、打钻时顶夹钻和喷孔情况、煤硬度变化、掉渣及煤面外移情况、煤光泽变化、工作面瓦斯涌出变化情况。表3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基本情况调查表省 市(县) 局 矿 井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矿井设计能力(t) 首次突出时间矿井实际生产能力(t) 地点及标高(m)开拓方式 距地表垂深(m)矿井可采煤层层数 突出次数憋讨各类坑道中突出次数矿井可来煤层储量(t) 石门平巷上山下山回采其他突出煤层可采储量(t) 名称 突出最大强度煤(岩)量(t)厚度 突出瓦斯量(m)倾角 千吨以上突出次数 煤质 石门 顶板岩性 平巷 底板岩性 上山 类型 下山 煤层名称 回采 厚度(m) 其它 距危险层最大距离(m)主攻方向 最高压力(MPa)进展情况 测压地点距地表垂深(m)人员及参加单位 煤层瓦斯含量(m3/t)矿井瓦斯涌出量(m3/min)有无抽放系统及抽放方式矿务局局长: 矿务局总工程师: 通风处长: 填表人:表4矿井突出现象汇总表填表日期 年月日矿务局局长: 矿务局总工程师: 通风处长: 填表人:第二章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和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第一节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分类和突出危险性划分第21条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分为区域突山危险件预测(简称为区域预测,以下各条同)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包括石门和竖、斜仆揭煤工作面,煤巷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预测,简称工作面预测,以下各条同)。区域预测应预测煤层和煤层区域的突出危险性,并应在地质勘探、新井建设、新水平和新采区开拓或准备时进行。工作面预测是预测工作面附近煤体的突出危险性,应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进行。第22条在地质勘探、新井建设、矿井生产时期应进行区域预测,把煤层划分为突出煤层和非突出煤层。第23条文出煤层经区域预测后可划分为突出危险区、突出威胁区和无突山危险区。在突出危险区域内,工作面进行采掘前,应进行工作面预测。采掘工作面经预测后,可划分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和无突出危险工作面。第24条突出煤层在开采过程中,如果已确切掌握煤层突出危险区域的分布规律,并且有可靠的预测资料,由矿总工程帅确定煤层在不同区域的突出危险程度,经局总工程师批准后,在确认的无突出危险区内,可不采取防治突出措施。在突出威胁区内,根据煤层突出危险程度,采掘工作面每推进30一100m,应用工作面预测方法连续进行不少于两次区域预测验证,其中任何一次验证为有突出危险时,该区域应改划为突出危险区。只有连续两次验证都为无突出危险时,该区域仍定为突出威胁区域。第25条在突出危险工作面进行采掘作业前,必须采取防治突出措施。采取防治突出措施之后,还要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经检验证实措施有效后,方可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进行采掘作业。每执行一次防治突出措施作业循环(包括措施、措施效果检验、采掘作业)后,须再进行工作面预测,如预测为无突出危险时,还必须再执行防治突出的措施,只有连续2次预测为无突出危险时,该工作面方可视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在无突出危险工作面进行采掘作业时,可不采取防治突出措施,但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第二节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第26条确定新建矿井煤层突出危险性时,地质勘探部门必须提供初步预测资料。初步预测资料的内容见本细则13条之1的规定。设汁新矿井前,编制设计任务书的单位应根据地质勘探部门提供的矿井突出危险性的基础资料,并参照邻近矿井突出情况和预测煤层突出危险性指标,与部授权的煤炭科研单位共同确定矿井突出危险性,方可将矿井突出危险性列入设计任务书中,报上级批准后,作为新矿井的设计依据。预测煤层突出危险性的指标可用煤的破坏类型、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DP)、煤的坚固性系数(f)和煤层瓦斯压力(p),其判断煤层突出危险性的临界值,应根据矿井的实测资料确定,如无实测资料时,可参考表5、表6所列数据划分,只有全部指标达到或超过其临界值时方可划为突出煤层。表5预测煤层突出危险性单项临界指标值煤层突出危险性、煤的破坏类型瓦斯放散初速度dp煤的坚固性系数f煤层瓦斯压力(MPa)突出危险、10050.74注:煤的破坏类型可参考表6确定。第27条新井建设时期,应由施工单位测定煤层瓦斯压 力(p)、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dp)、煤的坚固性系数(f)等 基本参数,并根据揭穿各煤层的实际情况,重新验证煤层的 突出危险性。如果验证结果与设计任务书中所确定的煤层突出危险性不符,所在矿务局应与部授权的煤炭科研单位共同重新确定煤层突出危险性,报原审批单位批准。第28条突出煤层中的区域预测可采用瓦斯地质统计法或综合指标法进行,预测结果报矿务局总工程师批准。第29条采用瓦斯地质统计法进行区域预测时,应根据已开采区域确切掌握的煤层赋存和地质构造条件与突出分布的规律,划分出突出危险区域与突出威胁区域。划分突出危险区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上水平发生过一次突出的区域,下水平的垂直对应区域应预测为突出危险区;2根据上水平突出点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确定突出点距构造线两侧的最远距离线,并结合地质部门提供的下水平或下部采区的地质构造分布,按照下水平构造线两侧的最远距离线向下推测下水平或下部采区的突出危险区域(图1);表6煤的破坏类型分类表破坏类型光泽构造与构造特征节理性质节理面性质断口性质强度I类(非破坏煤)亮与半亮层状构造,块状构造,条带清晰明显一组或二三组节理,节理系统发达,有次序、有充填物(方解石)次生面少,节理、劈理面平整参差阶状,贝状,波浪状、坚硬,用手难以掰开类(破坏煤)亮与半亮1尚未失左层状,较有次序2条带明显,有时扭曲,有错动3个规则块状,多棱角4有挤压特征次生节四面多,旦不规则,与原生节理呈网状节理、节理面有擦纹、滑皮,节理平整,易掰开参差多角用手极易剥成小块,中等硬度类煤(强烈破坏煤)半亮与半暗1弯曲呈透镜体构造2小片状构造3细小碎块,层理较紊无次序节理不清,系统不发达,次生节理密度大有大量擦痕参差及粒状用手捻之成粉木,硬度低类煤(粉碎煤)暗淡粒状或小颗粒胶结而成,形似大然煤团节理失去意义,成粘块状粒状用于捻之成粉末,偶尔较硬类煤(全粉煤)暗淡1土状构造,似土质煤2如断层泥状、土状可捻成粉末,疏松3末划定的其他区域为突出威胁区。第30条采用综合指标法对煤层进行区域预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岩石工作面向突出煤层至少打两个测压钻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测压方法见附录三;2在打测压孔的过程中,每米煤孔采取一个煤样,测定煤的坚固性系数(f);3将两个测压孔所得的坚固性系数最小值加以平均作为煤层软分层的平均坚固性系数;4将坚固件系数最小的两个煤样混合后,测定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DP)。煤层区域性突出危险性,可按下列两个综合指标判断:D(00075HF-3)(P-0.74) (1)K=dpf (2)式中D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K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H开采深度,m;P煤层瓦斯压力,取两个测压钻孔实测瓦斯压力的最大值,MPa;DP软分层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f软分层煤的平均坚固性系数。综合指标D、K的突出临界指标值应根据本矿区实测数据确定,如无实测资料,可参照表7所列的临界值,确定区域突出危险性。如果测压孔所取得的煤样粒度达不到测定f值所要求的粒度时,可采取粒度为l一3mm的煤样进行测定,见附录用综合指标法进行区域预测的记录应按照表8填写。表7用综合指标0和K预测煤层区域突出危险性的临界值煤的突出危险件综合指标K无烟煤其它煤种O25、20、15注:(1)如果D(OO075Hf-3)(p-O74)式中两个括号内的计算值都为负时,则不论D值大小,都为突出威胁区域;(2)地质勘探和新井建设时期进行煤层突出危险倾阶性预测时,突出威胁视为无突出危险煤层。表8综合指标法预测区域突出危险性报告表局 矿 井煤层水平石门距地表垂深(m)煤层瓦斯压力测定矿山动力灾害前兆规律及微震监测分析技术研究摘 要 矿山动力灾害包括矿山开采与地下工程活动诱发的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突水等,是国内外矿山特别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工程诱发灾害。作者认为,不管是非煤矿山的矿山动力灾害、冲击地压、矿震等灾害问题,还是煤矿的煤与瓦斯突出或突水问题,都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应力场扰动所诱发的微破裂萌生、发展、贯通等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的结果。微破裂前兆是冲击地压、突水、煤与瓦斯突出等矿山动力灾害的共性特征。对于矿山动力灾害的监测预报而言,在原有瓦斯、水信息监测的基础上,更应从寻找诱发矿山动力灾害的本质机理和微破裂前兆规律入手,开展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方法的研究。基于上述学术思想,作者突破以瓦斯、水等表象信息监测为依据进行矿山动力灾害预报的传统思路,提出从开采应力扰动诱发微破裂导致地质环境劣化的动力灾害本质出发,以微震监测和大规模科学计算技术为手段,以灾害孕育的内在动因和前兆规律研究为核心,以矿山动力灾害的实时预报为目标,为我国矿山日常安全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1. 引 言 矿山动力灾害包括矿山开采与地下工程活动中诱发的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突水等矿山灾害,是国内外矿山特别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工程诱发灾害。 煤矿动力灾害是我国矿山动力灾害中最主要的部分。我国井工煤矿占95%,平均井深在400m以上。与世界主要产煤国相比,我国煤矿地质构造复杂,矿井事故多发,平均百万吨死亡率在6左右,是美国的145倍,年死亡人数6000人左右,是全球其他产煤国家死亡人数总和的3倍。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邻国印度(百万吨死亡率0.42)相比,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仍高出13倍。近年来,虽然关闭了数万个乡镇煤矿,但我国煤矿伤亡事故严重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矿井因采动引起的煤与瓦斯突出、突水、冲击地压冒顶等事故仍然频繁发生,死亡超过10人的重大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在地方煤矿和部分国有重点煤矿中频繁发生。尤其近几年国有煤矿在装备投入不足的(特别是安全检测和决策手段短缺)情况下盲目扩大生产,发生了几十起伤亡数十人到数百人的重大恶性事故。仅自2004年10月以来,中国已先后有郑煤集团大平煤矿、铜川陈家山煤矿、阜新孙家湾煤矿、黑龙江七台河煤矿等四家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相继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每次事故死亡人数都在百人以上;2005年8月广东省梅州市大兴煤矿发生突水事故,死亡123人。2005年我国矿难发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南部地下突水,北部瓦斯爆炸。国有大中型煤矿发生动力灾害事故所占的比重明显加大,“大矿大难”已显现为一种趋势,其他非煤矿山动力灾害事故也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复杂难采和深部开采诱发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岩爆、煤与瓦斯突出、滑坡等重大的工程地质灾害和事故隐患严重,严重制约着矿产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多年来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矿山动力灾害机理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但目前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如果短期内不能在矿山动力灾害机理、预测预报和控制方面有所突破,势必成为制约矿山(特别是煤矿)发展乃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这种趋势和现状,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5年在阜新孙家弯“214”矿难后(2005年2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痛下决心,标本兼治,采取七项措施开展瓦斯集中整治,坚决防范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其中主要有三项技术措施: (1)对瓦斯灾害严重和存在重大隐患的煤矿逐个进行安全评估,帮助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2)推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高瓦斯和高突出矿井一律建立瓦斯抽放和监测系统; (3)加快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及预测预报科研攻关。 作者通过对目前矿山动力灾害监测预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基于微破裂是冲击地压、突水、煤与瓦斯突出等矿山动力灾害共性特征的基本认识,突破以瓦斯、水等表象信息监测为依据进行矿山动力灾害预报的传统思路,提出从开采应力扰动诱发微破裂导致地质环境劣化的动力灾害本质出发,以微震监测和大规模科学计算技术为手段,以探索灾害孕育的内在动因和前兆规律为核心,以矿山动力灾害的实时预报为目标,从理论上总结分析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等矿山动力灾害机理,揭示矿山动力灾害孕育的内在动因和前兆规律,构建矿山动力灾害预测预报的理论体系,为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方法奠定科学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的矿山动力灾害预报方法以瓦斯、水等表观信息为监测对象,需要加强矿山动力灾害微破裂前兆规律的研究 矿山动力灾害的研究表明,不管是非煤矿山的矿山动力灾害、冲击地压、矿震等灾害问题,还是煤矿的煤与瓦斯突出(或涌出)和煤矿底板突水等问题,都是与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应力场扰动所诱发的微破裂萌生、发展、贯通等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的结果。即使是不伴随煤层突出的瓦斯爆炸事故,也多是因为含瓦斯煤层中因应力场的变化诱发了大量微裂纹的萌生或贯通所造成的。煤层中微裂纹的大量萌生造成大量瓦斯的析出,而大量微裂纹的贯通则导致大量瓦斯的溢出,直至诱发瓦斯事故,或煤与瓦斯突出,或瓦斯爆炸等。因此,不管是哪种矿山动力灾害,在多数情况下,在动力灾害出现之前,都有微破裂(微震活动)前兆。而诱发微破裂活动(微震活动)的直接原因则是岩层或煤层中应力或应变增加的结果。特别是煤矿瓦斯灾害事故的预测,除了不能仅走只关注瓦斯浓度监测的老路,更不能就瓦斯灾害问题而单一地监测瓦斯浓度和压力,必须寻找诱发瓦斯突出的本质机理和前兆规律,加强开采诱发高应力扰动的微震活动性规律研究。2.2 微震监测技术已成为国外矿山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矿山缺乏高素质微震分析人才 在国外,微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已使矿山微破裂的监测从“难以实现的奢望”转变为采矿安全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南非、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深井矿山。由于微震监测系统监测范围可大可小,且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已成为矿山开采诱发动力灾害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在发生微震活动的矿内布设传感器,探测微破裂所发射出的地震波,确定发生地震波的位置,还可以给出地震活动性的强弱和频率,通过微震监测获得的微破裂分布位置,判断潜在的矿山动力灾害活动规律,通过识别矿山动力灾害活动规律实现预警。 在我国,早在1959年,北京门头沟矿曾用当时的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研制的581微震仪(哈林地震仪改装),监测冲击地压活动;20世纪70年代,国内开始以耳机收听或录音机记录岩石声发射频度的便携式地音仪,长沙矿山研究院开发了DYF-1、DYF-2型便携式智能地音分析仪及STL-1、STL-12型多通道声发射监测系统,用于微震监测;华丰煤矿在1995年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合作设计安装了微震监测系统,通过十年来的连续监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1984年后,门头沟、房山、陶庄、北票、龙凤等煤矿曾陆续引进波兰地音-微震监测定位系统(SAK-SYLOK),但操作条件困难,均没有坚持连续监测,绝大多数矿山的矿震是由区域地震监测台网观测而得到观测资料很难用于研究矿震的空间域规律。凡口铅锌矿从加拿大引进我国井下微震监测系统,但目前该系统没有完全取得应有的作用;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联合,就煤矿灾害的预测及防治工作进行科技攻关,设计了井下微震定位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岩体破裂及灾变过程。 尽管我国一些矿山已经采用了微震监测技术,但由于现场缺乏高素质的微震信息处理和分析人员,未能形成完整的监测分析和预报思路。因此,目前微震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缺乏成功的示例。由于冲击地压、煤(岩)与瓦斯突出和突水等动力灾害现象的机理尚未弄清楚,因此,面对先进监测系统得到的繁多的监测数据,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合理的解释,从中得到可以预测未来煤矿瓦斯突出、突水等动力活动的信息,则是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突水等动力灾害预警技术工作中的难点。2.3 传统矿山动力灾害理论缺乏对“孕育过程”时空演化规律的认识,难以掌握灾害预报所必需的前兆特征 传统的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突水等矿山动力灾害的研究大都只是关注瓦斯压力、浓度、水位等表观信息的变化,而从本质上说,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突水等矿山动力灾害是一个非平衡条件下,由渐进破坏诱发突变的非线性失稳过程。因此,为了准确预报矿山动力灾害的研究,就必须研究灾害孕育过程中微破裂的时空演化及其前兆特征。针对深部岩体破坏、失稳机制的复杂性,紧紧抓住岩石变形和破裂“过程”这个涉及失稳问题的本质,从岩石的非均匀性和非连续性两个关键特征入手,在充分考虑岩石介质力学性质、环境因素和开采过程时空演化过程复杂性的基础上,从探索动力灾害孕育的内在动因和微破裂演化入手,建立这些岩石破裂过程失稳机理、成因、特征的描述方法,揭示采动应力场与微震活动性之间的时空内在联系和前兆规律,为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方法奠定科学基础。 3. 在本领域取得突破的机遇 3.1 国家高度重视矿山安全工作,为矿山动力灾害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提供了良机 近十多年来,以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突水为主的矿山动力灾害已成为我国工业安全领域的主要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领导人及全社会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能源的需求激增,行业经济形势看好,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矿山动力灾害,煤炭能源的供给将难以保证。研究矿产资源开采过程诱发动力灾害的前兆规律及其监测预报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并完善矿山动力灾害预测预报基础理论和方法,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十六大提出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国家战略目标的重大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3.2 现代非线性科学、破坏力学、计算力学、信息科学的结合为矿山动力灾害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矿山动力灾害是具有强非均匀性、强非连续性、强非线性的复杂工程地质介质在水、气、热、化学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损伤演化和渐进破裂诱发灾变的过程,开展矿山动力灾害机理和监测预报分析方法的研究,涉及非线性科学、破坏力学、计算力学、信息科学等现代系统科学知识。近年来,现代系统科学包括突变理论、分形理论、协同学、局部化理论、细观力学方法等的发展,为矿山动力灾害孕育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3 微震监测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的发展为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 实现矿山动力灾害预测的可能性首先是得益于微震(声发射)监测技术的出现。在国外,它已使矿山微破裂发展的监测从“难以实现的奢望”转变为采矿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矿山开采诱发动力灾害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实现矿山动力灾害预测的可能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矿山整体结构应力场分析的大规模科学计算技术的发展。大规模数值计算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已普遍地为人们所共识。从传统科学与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地震预报、天气与气候预测、大型水利建设和石油地质勘探,到大型基因组测试、新药设计和新材料合成等新兴科学研究领域,无处不需要大规模数值试验和科学计算。由于矿山动力灾害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多且复杂、规模巨大,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