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心经》.doc_第1页
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心经》.doc_第2页
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心经》.doc_第3页
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心经》.doc_第4页
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心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心经作者是文明进化吧吧主:英文名Aaron Nelson心经是佛经的根本,传说是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时候由观世音亲口而传的佛经的根本。由于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和国人的劣根性不求甚解,于是很多人就将心经解释的神忽其神,其中,有一个解释竟然用640万字来说明心经的内容。这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简直是劳命伤财。本文其实就是想以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以现代的眼光来重新解读这个被无数人神秘化了的心经,还它一个本来的面目,让更多人真正了解佛经和佛教到底在讲什么东西。下面是现在通行的心经 版本,玄奘翻的。对照心经的梵文英译版,基本上翻译的还是很到位的,只不过仍然犯了国人的通病:神秘化和不求甚解。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简单介绍一下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最早来源于皮亚杰,属于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后来扩展到国际政治领域,由亚力山大 温特扩展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学派。建构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一切事物,除了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意义的世界,也可以称做是知识的世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人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原生就有的,而是人与人之间建构而成的;人们所追求的利益等,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建构而来。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从这个说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相对不太精确的结论,建构主义其实就是和佛教差不多的一种“唯心”主义理论,认为物质虽然是确实存在的,但必须由精神感知而来才能确定他们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走的是意识流。由此,可以通过建构主义的方法,以现代的概念和词语来看看传说中佛经的根本心经到底在说些什么,以免某些人打着神秘主义的旗号来误导信徒和大众。首先,我先将心经中所用的词语进行一下现代的解释。解释和定义来自印度语的英译版本。不要怀疑英文版的准确性。梵文(Sanskrit)就是印度语中的一种,到目前为止还有在使用。印度人在中国不多,但在美国和英国很多,我不认为古代中国人能比印度人更了解他们的母语;另外,佛教毕竟只是婆罗门教的另一个转化版本,它借鉴了很多婆罗门教的概念,而婆罗门教在现在的印度仍然是存在的,由此可以得知,佛教的概念和词语是可以从现在婆罗门教的词语中得到精确的阐释的,这也是本文解读心经的基础。心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Prajnaparamita Hridaya Sutra The Heart Sutra名词印度语(Sanskrit)英语含义观世音AvalokitesvaraLord who looks down中文从天上看顾世界的主,观世音菩萨bodhisattvoEnlightenment Being中文觉醒者,被启蒙者般若波罗蜜多Prajnaparamitathe Perfection of (Transcendent) Wisdom 中文完美的智慧(prajna,智慧,paramita完美)五蕴Skandhaaggregate, mass, heap 中文五种个体感官集合(心经中的色受想行识)舍利子Sariputtadisciples of the Buddha中文传说中佛祖的两大男弟子之一,智慧的先行者涅盘nirvanaconcept of liberation中文自由,天堂,彼岸。实质就是自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m samyaksambodhimabsolute perfect enlightenment 中文绝对完美的智慧启蒙咒mantragroup of words that is considered capable of creating transformation中文认为能够引起“转换升级”的文字组合为什么要解释名词?因为为了所谓的避讳或神秘化,当时玄奘在总结多年翻译佛经的经验之后,建立了五不翻原则:1.秘密不翻(如咒语,要音译)2.含义多不翻(即一词多义的)3.当时文言文中没有的概念不翻4.已经有翻的不翻5.意义只可意会的不翻(要音译)他说的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主要“音译”,其最初是为了指导译坛众多佛教学者集体译经,毕竟每个人对外来语言某个词的理解都不同,为了统一,所以就不翻。但由于文明的进化发展,这些没有翻译的概念却成了神秘化的源头,成为很多所谓“大师”又或骗子故弄玄虚的烟幕弹。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每个佛教徒都有很高深的知识或修养,他们对佛经的理解其实就符合了建构主义中学习的过程,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实际上是“大师”或者骗子依据他们自身的理解或曲解给出的知识,而不是实际的知识。比如,Prajna完全可以意译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译,不取意译,因为这样有欺骗或曲解的空间。 下面,我们开始对心经进行解读。 后现代理论认为,权力造就知识。何为权力?就是依据自身的意志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知识,这里指的是社会知识,又或是常识。也就是说,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认识,其实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建构出来的。佛经的解释,也不外如是。一、心经二字的含义 心经,英文是the Heart Sutra。Sutra这个词是印度语,由于英语和其他拉丁语系一样,都属于基督教/天主教体系内的语言,经书只有一本,Bible,因此借助了印度语中的Sutra来表示佛教或婆罗门教中的著作。“心”在这里并不是指我们人体中的器官心脏,而是和“心眼”这个词一样,是因为古代对人体认识不发达,认为心脏是思考的器官,所以才有心思,心眼之类的表达。如果按现在的理解的话,心经可以解释为,有关思维方法的经典指导。二、心经原文的字面意思 心经原文开头有这么一句,从玄奘开始就没有翻译。“Om namo bhagavatyai arya-prajnaparamitayai!”,英语是“Om! Salutation to the blessed and noble one! (who has reached the other shore of the most excellent transcendental wisdom).”中文含义大概是:哦!向那被庇佑和尊贵的行者致敬!(因他身怀智慧,来自那超卓的世界,却抵达如此卑微的尘世。)观世音菩萨,以他超越五种感知的层次,来践行他那超卓的智慧经验的时候,认为五种感知的存在缺乏实体性(缺乏实体性,就是“空”)。Sariputra(舍利子)啊,有实体是空,反之,空是有实体。从实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就不再是空。因此从“空”解脱出来,就是不再经由实体而确定存在。那就是为什么空就是实体,也就是为什么实体就是空。其他的四种感知,即感觉,知觉,精神映像和自我意识也都缺乏实体基础。Sariputra啊,所有存在的现象都可以说是空,它们都无所谓是出生还是消亡,无所谓是完美的或有缺陷的,无所谓是缺乏的或有余的。因此,Sariputra啊,空就是没有实体,没有感觉,没有精神映像,没有意识;没有眼睛,耳朵,舌头,鼻子,身体或思想;没有实体,声音,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反应,没有视觉感应等等;更进一步,直到践行的人能达到没有精神感知的情况。不存在无感知,也不存在消除无感知;没有时间流逝和死亡,也不存在消除时间流逝和死亡。没有痛苦,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途径;没有更高层次的知识,既不存在抵达nirvana(涅盘,天堂),也不存在没有抵达天堂。因此,Sariputra啊,因为他没有达到自由的境地,因此觉醒者,需要依靠超卓的智慧,才能够沉静的自在于那完美的精神自由。当他消除了那些妨碍他达到完全觉醒境地的感知障碍如恐惧等等,超越一切颠倒反常,他就能抵达那原本不能抵达的自由天堂,得到庇佑。所有存在于在三个时间段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陀,都是依靠这种超自然的智慧,从而成为完全觉醒的,绝对完美的被启蒙者。因此,这种超卓的智慧,应该被视为伟大的咒语,具有大智慧的咒语,最高尚的咒语,无与伦比的咒语,能够解除一切人世间的痛苦。它具有绝对的真理性。这个有超卓智慧的咒语就是:去吧,去吧,去超越自身,大家一起超越自身的束缚,达到那完美自由的彼岸!觉醒吧!就是这样!注: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gate gate, paragate,parasamgate ,bodhi svahaGate, gate means gone, gone; paragate means gone over; parasamgate means gone beyond (the other shore of suffering or the bondage of samsara); bodhi means the Awakened Mind; svaha is the Sanskrit word for homage or proclaimation. So, the mantra means Homage to the Awakened Mind which has crossed over to the other shore, freed from suffering.“揭谛”意思是去吧,“波罗揭谛”意思是去吧,“波罗僧揭谛”意思是去超越吧,“菩提”意思是觉醒的思想,“萨婆诃”印度语中的意思是崇敬或宣誓。因此,整个咒语的意思是:崇敬那能超越痛苦,抵达那卓越彼岸的,完全觉醒的行者。 通过上面的翻译,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心经其实就是有关思维方式的指导,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用这种思维方法来解除所遭受的痛苦,希望能够抵达传说中的彼岸。这种思维方法的核心是:空Voidness.三、建构主义视角下解读心经 建构主义的基础原理之一就是承认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意义的世界,通过对意义的世界进行建构,从而进行学习和理解。由此,我们首先建构心经中的核心概念:空Voidness. “The Heart Sutra” 中使用Voidness来表达”空”这个概念。那么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空,其实就是无感知的一种原初状态。这是什么意思呢?从意义世界而言,我们应该对空进行解构和双读。解构就是分析空的含义:空是一种状态,原初状态。而人对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感觉和触觉等等都会有自己的反应。空就是说,其实你感觉到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东西,只是你大脑的一种想像而已。用现在的生理学角度就是所有的感觉都是大脑中所接收到的生物电产生的信号。如果有一种仪器可以将感觉神经产生的生物电信号模拟出来,传输给大脑,大脑仍然会觉得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仪器模拟出来的。这类似于一个著名的假设:将人的大脑从颅骨中取出,然后将所有的脑神经同仪器连接起来,大脑所感知的事物其实是仪器模拟出来的电讯号,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再进一步假设,就是虚拟现实了。心经中的空,其实就是讲所有的东西都是虚拟现实的,而不是真实的,你所执着的东西,如财富,感情等等,都只不过是模拟出来的东西,而不是真实存在的。简单来说,就跟打网络游戏差不多,你直着的东西,只不过是网游中的一些电子数据而已,全都是虚拟的。双读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空。既然心经中的空是类似于虚拟网游的一种情况,那么如何才能看破空呢?那就是断网。粗略的说,就是认识到游戏中的东西都是假的,就是从游戏中解脱出来。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妄。至于解脱出来之后呢?心经就认为你有了完美的智慧,达到了超卓的彼岸。你成佛了,你就得到了庇佑。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对,这就是Matrix电影中讲述的东西,佛教就是告诉我们,人只不过是生活在虚拟空间中的虚拟数据而已;既然所有的东西都跟游戏中的物品一样,都是类似电子垃圾一样的东西,那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或者说,神马都是浮云啊!这种想法对吗?对,也不对。对是因为人生在世,所直着的东西都只是自我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有人喜欢金钱,有人喜欢权力等等,这些都只是人和人之间建构出来的概念而已,怎么不能放下呢?不对,是因为人总是要追求自身的意愿,如果没有大众的追求,怎么会产生科技的进步呢?佛教的主旨就是空,就是放下,可一切都放下了,那么责任也被放下了。一份沉重的责任。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对责任的理解和承担责任;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是很困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