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的思考.doc_第1页
高中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的思考.doc_第2页
高中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的思考.doc_第3页
高中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的思考.doc_第4页
高中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的思考安徽省铜陵市第九中学黄培华内容摘要:高中研究性学习自2001年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以来,至今尚未进入常态化,这是新课改中值得关注的焦点。文章就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高中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的内涵、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需要解决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题词:研究性学习、常态化、思考研究性学习是国家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高中设置的新课程,它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是新课程中的亮点,也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自2001年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以来,已经有6年了,尽管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念都表示认同,但在实践中,课程理论与课程实施之间却存在很大落差,遭遇到很多问题。如课程开设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足课时;课程开设学校没有整体的方案,没有学年、学期和年级的计划;课程实施不完整,课程内容窄化;尚未发展出较为成熟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模式;课程实施活动精品化、样板化,课题选择社会化、成人化,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不能代表和说明综合实践课实施的整体水平;课程管理未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实践表明,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在实施中存在着“非常态”和“表层化”的问题,因此,探讨高中研究性学习常态化问题成为高中新课改的关注焦点。一、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适用于各类课程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一类课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生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为什么要在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这种学习活动,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这里的研究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这种手段和方式在学习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获得信息社会所需具备的能力。因此,学生的研究过程可以模仿,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活动中发展自身。二、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具体目标如下:(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2、对课程及教学方式而言期望的目标是:第一,突破原有的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形成新的生长点。 第二,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体现21世纪学校教育特点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氛围。 第三,在研究性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观、学生观,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抓手,进而在各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第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增强教学的开放性,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宗旨。在一项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原有的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改变,还是按照老一套的方法组织,“换汤不换药”,改革便无法推进。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探索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三、高中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的内涵1、什么是常态化所谓常态化,就是课程实施相对稳定、规范、朴实,具有计划性、可预见性和普遍的意义,让普通的学校都能有所遵循,让所有的教师都能上、都会上,让每节课都有一定的质量。教学活动要从追求精彩、轰动回归平凡朴实,从个案特例的成功转变到全面质量的提升。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常态化,其目标追求是:在每一所学校中都能开出,把每一节课都上好,让每个老师都能上;做到稳定中有变化,规范中有个性,统一中有特色,全面中有精彩;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仅仅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里,要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其理念要融入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动中。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郭元祥教授提出了常态实施的几个具体标准:一是课程进入学校课程实施总体方案、年度方案和学期方案,学校制定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二是确定课程的专门负责教师,组成了指导小组;三是实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课时安排进入学期课程安排表,并按课程表的计划予以实施;四是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过程。 陈树杰教授有一个课程的“常态化”概括,即“课程必修,普遍实施;教师能教,便于操作;学生爱学,积极投入;效果实在,确有收获”。有人将其概括为16个字:“普遍实施,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2、 为什么要常态化在常态化,列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操作都是有序和周密的,有严格的课程计划、课程组织和课程考核。常态化,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才能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常态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才能变为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素质教育才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才不是一句空话。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而是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设置的一种现代教育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成才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对教育现实具有重要意义。从对学生发展角度看,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与品质;有利于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增强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看,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增强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整合意识(从学科层面走向课程层面);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体验到国家学科课程的编制意图和理念,从而提高了自身新课程的实施能力;有助于教师成为反思型新时代教师。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现代教育制度下学校特色办学的核心课程。它有助于使学校成为产生知识和创造文化的地方;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办学;有利于有力地促进学校课程文化的重建。四、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需要解决的问题1、加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新课改理论学习,转变观念。1)理论学习。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管理、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要素;知道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活动课、学科课程的区别,初步懂得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和经验课程。2)开展论坛。通过“研究性学习大家谈”,“高中研究性学习应该怎样上”,“研究性学习需要教材吗”,“研究性学习能教吗”等主题讨论活动,提高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与策略。2、建立相关的组织。1)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学校新课改领导小组,成员为校级领导和各科室的负责人,其职责为:制订学校新课改实施方案,协调新课改课程教学的各方面关系,组织人员开发新课改校本课程,制定工作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2)常规管理科室明确工作分工。教科室主任担任学校新课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职责是:拟订学校新课改方案,拟订工作制度和奖惩制度,检查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情况,协调校内外关系,组织全校性的开题会、结题会,督促各年级管理人员按时收好课题纸质和电子资料。教务处负责课表安排,教师安排,教学时间及课时安排,对授课教师进行业务考核和教学过程的检查。政教处、团委负责:学生军训组织实施,社区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社会实践资料的收集,主题班队会、劳动等安排等。年级组根据学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具体落实本年级的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在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及时提出和布置对各阶段工作的具体要求,安排辅导报告,培训教师并检查督促其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以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等。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指导工作,随时了解学生课题进展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投入课程的积极性,负责与家长沟通联系、通报情况等。3、课程实施与管理。1)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主要有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主要指独立于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采用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方式。其内容包括: A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B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C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D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E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是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也可以是经过研究后提出的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案、对策建议书、活动设计(如一次主题班会、一项扶贫活动、一项环保宣传活动)等等。2)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开设方案3)教学时间安排。每周安排2课时,在周五下午二、三两节课,有利于学生外出开展活动。学校所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班级开题和结题时间要统一。4)教学管理。A认真组织好“三会”,即开题报告会、研究性学习过程交流会和结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要求师生共同完成开题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