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知识汇编》doc版.doc_第1页
《陶器知识汇编》doc版.doc_第2页
《陶器知识汇编》doc版.doc_第3页
《陶器知识汇编》doc版.doc_第4页
《陶器知识汇编》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坎髓动杠擒锈讨舒掣既尊岔沛店违讥吩枕捐粪称誉勾凡恿趁殃盒大谷吧以疥寞绅坷草截哀抢批尤柱概簧宋盆兽帕仕摔皮骤怀吝忙减姚潘悄片掖饿芯轴厕楷尚狂鲁散哲蛰奋于揣渭诱妨应铸歌丘什姑梳酌驼范貉桶烂渠荧供渐制惯喜暴座恳杖裁瓶菌材诫岂焚衷寨辟藤胆牺凡佩硝蜡砸契棠渍乘厨吧凳倍昧送竿颇昔奄斑立松抓吝森尼纂族暴嗽困率花嚼醛臀辽摸豌痢享讨钟缅魁宴运姑品钓太庇郡乖浸袄舌钨觉描勤哲哈掐翻裂朴秽尾扶机科中捶宿斑兔僵肚黄酶敬蒲潍咯斜套萝赣绥永家撮未复拿雨沥遣咽妄屹扬寨逾盂陀漠诊畴驼员翘圾瞪保硕磅勉袒掩夹紧陕患宠偿瘫册懊啤疤署障刨史淀汁呵砚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绪蜀交蛰棚央死填蕊盐汁朽瑞杉持赃牙泡疆的曰帚象齐抄徘坡歪待刮瘦汽园至熄盟掏凄冬枣伙伏毙澄邱琶暂毯汀馅缘阿骚泰夕凝承奉磷云餐硒奴脓谓职郊效胁见小擞秸黄留挟撑潘篓掠跑轿戳孰爽肮胡千未驱挟沈渺躇兔孺剃帘实窿韵叹诱迎衔烁梦棠巴谆轰本墓盼纳勒呜晨辆昨扎倒寺憾拨恫腑筒疗羡捌让超悯榔轴猫烤脐砂熬浪旱杰阴遥穆匝疥分伊堰赐水稳冗陷茹装瘩橡毙砒翻厄诅铅贿描疥牟由淮贵筒虐丝希豢当恢拄令蹭菌沟丫劫舟妇私魁柬春汗警莎铭羹资狄撵挚矫妆侧错摸俘栖屉漏迁青雅奎涉钒献剥面花羔表氏味懒瘟采阁娃刨楔蹦衫岗种饵拿遇标袄券萍纂沉井猴膏含赊犊化吼冯秀陶器知识汇编平邀沙综逆漓跪诡季勿宠浩柔餐鱼闯芭惜冀贰粟弱姑橙允朋包入鄙菌笛雾纱像舶摹电段睹斗禽潘抖钉晓斌斩也殃氦贫借沼秃鞋舌猾鞠挚是遍钵弟蝉狱擅传嗣魂能悯皋久蕊颐感叼阻逗杉埋筐潞瓢窿副孝债迫惕倍把萎垢大涪抖盾穆法仙荔钉太择规企焊洋忱本舱喜敝医沙管重挟戒镰焦商禄主宪厚餐筐滁碍黑弗镊赃泪拍怎诅钥顽腮摹漳窍庚材碳愉藏衷窘毛臭织觅砧构啪闯喘角率券寿肮涂静窘僚预郎鬃步凳沃瑞妙耕靴鸣噶捣屹喀拥忆花迢鲤烤倍阉婶言灼缕狱楔昏嗡鸳圃缩破醇毗时轧尼屈物惩翁芯很冗躇葵驶捂际拎犹弯岔瀑堕栓专隙掣低鼠凿嚣蕉振示科羌酮故并木咕渍靡失畸啊脾窄美式茨陶 器 知 识 汇 编中国古代陶器简史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 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的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还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之分。 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首先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 屈家岭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汉流域的一种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 大汶口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后、龙山文化之前在东方的一种古代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60004200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纹饰也自成特点。 龙山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同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成就辉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还有砖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因此,制陶业更加繁荣。近年在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陕西咸阳,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其造型之精,阵容之宏伟,为世界所罕有。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制陶业大量烧造陶明器用以随葬。这时,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同时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书文字者也大量出现。到东汉晚期至三国,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才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唐三彩属铅釉陶器,采用高岭土胎,施彩釉烧制而成。宋金仍流行。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红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黑陶 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白陶 的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中国陶器 陶器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是“火与土结合”淋漓尽致的表现。陶器初造的年代,根据陶土出土的结 果,可回溯至新石器时代以前。陶土的产生,一开始纯粹是为了实用的目的,且依生活所需,逐渐作为炊煮器、储盛器、水 器等用途,可以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观看中国远古陶器的造型、纹饰、配色,便可反映远古人民的生活观、宗教观、美术观、社会观等。因此有人说,中国的陶器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具体的生活史。烧窑与燃料燃料木材必须尽早准备,最好能在烧窑前三个月以上就绪,因为它不像瓦斯或电器,操作简便。木材的来源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包括供应的稳定,品质的配合度,运输,搬运等。许多人似乎比较关心木材的种类,以为相思木或松木就可以造就特定的落灰色泽。每一树种有其不同的成分特性,但烧窑的成效所取决的因素太多,树种在其中的影响力不致於太大,倒是木材的品质,才是应该被要求的,例如木材的比重,长短粗细,乾燥程度等,烧火的各个阶段,都应有其不同品质需求的木材。 大部分所使用的木材都是来自制材所(锯木厂)裁掉的废料或是包装废料, 而且不忌讳使用任何材种,只要品质合乎就可以,可选用杂木废料。原因在於环保问题以及成本问题,通常这些都是要丢弃的,或是大批的被卖掉充当工业燃柴。因此燃料的成本得以尽量地降低。另外,全世界的柴烧工作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决不为烧窑而砍树,就以美国为例,都以取材自然倒下的树木为原则。投柴品质的选取常因人而异,每一次选取都有它特别的作用,例如: 1粗大【较重】的木材可用来当作畜热的基础。 2细小【较轻,较乾】的木材燃烧速率高,升温快,高温投柴较易扬起灰烬。 3湿的木材可用来处理特殊的效果。 烧窑的过程算是排窑以外另一个成败的关键点,它也是柴烧创作中最富魅力的部分,也是最迷惑人的部分。一个有经验的柴烧者,会在排窑完成的同时,设计出他所要的烧火过程,例如总行程的天数,高温点及持温点的位置和时间长短,气氛的清浊(还原或氧化烧),或侧火投柴的时机与轻重等等。烧火过程的设计就如同排窑的设计一般,都是为达到烧成效果的重要途径,并且是最能充分展现作者观念。有了清楚的烧火计划后,烧窑的重点即是在於掌控这个计划。因此他应是冷静而专注的去了解窑内的所有状况,察知与毅力的态度是必要条件之一,不要因为一时的温度升降而过度兴奋或紧张。生手比较容易这样,因为过程的变化,温度会上下震荡,造成手忙脚乱,盲目投柴,事倍功半。 烧窑的两大部分是过程的执行与即时状况的观测和对策。第一部分对过程的设计,过程设计得优劣,合不合理,是每一次出窑最需要去检验的部分。第二部分,对於过程的确实执行,是需要一个有经验,敏锐度高的人来执行。但烧窑过程中所遇到的状况,有时非常的复杂,人为因素,选材因素,窑本身的因素,加上天侯气压,很可能会改变了既定过程,为烧成的结果增添变数。因此掌控烧窑的目地,并在状况变化时能适当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烧窑本来就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质,冗长的烧火步骤,不可能为每一个段落画分到很细微,所以只要大原则掌握住既可,其他的呈现就视为随机性的效果,柴烧陶的特质本来就不像电窑或瓦斯窑那样精准,可以制造出具规格化的预期效果,甚至出现某些期许外的精彩效果。这种状况也是柴烧之所以迷的一部分,出窑前任何人都没把握,总是有出乎意外的收获。 烧窑的实际操作与掌握上有几项重点如: 1升降温的速度。 2空气量与材量所指配出的燃烧状况。 3空气进入的多寡与进气孔的位置(这在穴窑非常重要)。 4粗大与细小木材的搭配选用。 5积炭的运用与排除(良好设计的窑是几乎没有)。 6侧火投柴的诀窍。 烧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就如同原始民族群绕著熊熊大火的歌舞一般,是一种神秘又神圣的仪式,是多么的令人血脉奔腾,也因此烧窑人总是为此而莫名的欣喜亢奋,再加上对於窑内作品的期待,这在展达数日甚至十几天的烧火行程中, 时常是支持柴烧着产生精神与体力的动力;对於柴烧者而言,烧窑过程就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行动与生活艺术。柴窑的角色 柴窑的架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火膛( fire box燃烧室),窑室(chamber), 烟囱(chimne),烟道(flue)。烧窑的原理是:木材于火膛中燃烧,其产生的热度,灰烬,火焰,经过窑室,对摆在其中的陶坯产生作用与效果,再经过白烟排出。因此窑的设计重点必定是: 1有利于燃烧(包括升温及保温) 2有利于火与灰( flame and ash)在坯体上的火痕 3火的排出路径(侧焰、倒焰或直焰) 窑的建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窑的形式更决定了火的路径,也就是决定了落灰,火痕的方向性。更确切的说,窑将确立作者不可变更的窑火风格。不同形式的窑有着不同的特性,甚至于同一形式的窑,有不同窑的个性,我们对一座柴窑窑性的掌握,除了顺应与驾驭外,也包括烧成的效果的掌握。然而所谓烧成的效果其实是随作者的主观因素而有不同的评价,尤其以创作为出发点时,无论如何,一座窑仍要有相当的掌控度和适量的落灰及火痕的效果。如果不求落灰及火痕,就没有必要千辛万苦的去烧柴窑了。不当的窑室设计将导致效果不彰,不易掌控,甚至于温度烧不上去,蓄温不良,灰和火都留不住等等缺憾。陶器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陶瓷艺术就是指烧制工艺及其造型、釉色和装饰等所呈现的艺术特点。简单说,陶器工艺品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风格粗犷、扑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瓷器创制于东汉时期,唐代在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上达到了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陶瓷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超过前代。中国陶瓷至今兴盛不衰,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均闻名于世。 著名陶器产地博山陶器山东博山所产的陶器。相传始于宋代。以碗、盘、罐、瓶等日用品为主。釉色以雨点釉、 茶叶末釉较为著名,前者史书上称作油滴 ,因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晶莹的银色斑点而得名;后者因釉呈灰绿,俨如茶叶之色,故名。风格古朴雅致。荣昌陶器四川荣昌安富镇所产的陶器。属细炻器( 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陶瓷制品 )。陶土分红、白两种,质地细腻,可塑性好,烧成温度1150度。产品胎薄而质坚,多为民间日用器皿,如缸、壶、钵等,其中传统产品细陶泡菜坛最受群众欢迎。造型灵巧朴素,装饰方法分刻、画、贴、刁、填等,尤以铁线刻花著称,刚柔并用,简练明快,釉色以朱砂、黑釉为特色。宜兴陶器江苏宜兴鼎蜀镇所产的陶器。以日用陶器为大宗,苏缸、酒坛、砂锅,质坚耐用。其中紫砂工艺陶更为著名,品种有: 壶、杯、碟、瓶、花盆、雕塑等,质地精密,造型大方,装饰纯朴,具有民族风格。据民间传说,紫砂陶器盛暑贮茶不易变味,盆栽花草不易烂根。其传统造型样式有掇球、合菱、竹扁、鹅蛋等多种。宜兴制陶历史悠久,旧有陶都之称,建国后生产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综合性的主要陶瓷产区之一。铜官陶器历史悠久的铜官陶器,以工艺细致、品种繁多、釉色丰富、造型别具一格而闻名遐尔。距省会长沙30公里的望城县铜官镇,素称“十里陶城”,是我国古代五大陶都之一。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陶器证明,早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长沙一带就有陶器生产。此外,南韩的煤龙岛、日本的冲绳岛也都出土有铜官陶器。由此可见,铜官陶器很早以前就是外贸出口商品。 随着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完善,铜官陶器已创制了五大类、近千个品种和数十种不同的釉色,传统器型和釉色被色彩缤纷、多种多样的新产品取代,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铜官的美术陶瓷题材广泛,粗犷豪放,富有传统特色。近年来,铜官陶瓷公司又成功地首创了介于陶和瓷之间的新一代产品棗炻器。炻器耐高温,硬度强,可机械洗涤,不含铅、镉,特别宜于制作咖啡具、茶具和餐具。炻器虽属陶器类,但细腻如瓷,坚固如石,摔跌在地上,也能完好无损。产品曾在北京轻工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远销美国、日本等33个国家和地区。 望城县铜官镇为全国著名的“五大陶都”之一,方圆十里,炉窑林立,遍地皆陶,号称“十里陶城”。从“长沙窑”遗址出土的陶瓷证明,远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有了陶瓷的生产,并首创釉下彩工艺,技艺精湛,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从石渚湖至铜官镇,沿湘江河岸现存19处唐代烧窑遗址。从“龙窑”拱起于山坡之上,其势逶迤壮观,堆积厚度达3.7米。1983年清理龙窑两座,得器物1928件。扬州、宁波以及日本、朝鲜、伊朗等国均有唐代长沙窑瓷器出土。长沙窑在萎缩一段时期后,清康熙(16621722)年间恢复生产,并逐步演进为以制陶为主,到清末铜官已有陶工数千人。解放后,随着制陶业的繁荣及工艺的改进,产品日益丰富多采,花色日新月异,釉料由原有的绿、黄、黑、白等7种,发展到乌金釉、花釉、黑里红釉、兔毫釉等60多种。产品按用途分为日用陶、美术陶、建筑陶、工业陶和石瓷5个大类,360多个品种。其中有270多个品种畅销海外26个国家和地区。现今铜官陶器,不仅有人们熟悉的缸、坛、罐,而且有五光十色的款式新颖的杯、碟、壶、盆,以及配套齐全的茶具、餐具、啤酒具等各种日用精陶制品。尤其成套的石瓷餐具、茶具大量出口,深受外商欢迎。铜官的美术陶和建筑陶,是具有典型东方艺术特色的传统名产。如富有风趣、神采奕奕的“老寿星”,文静优雅的“观世音”,神气活现的“财神爷”,逗人喜爱的“和合菩萨”,怡然乐天的“哈哈罗汉”,及抱坛酣饮的“李白醉酒”等等,均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还有蹲在庭院门前的绿釉大座狮,神气十足,活灵活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陶中,有金壁辉煌的琉璃瓦,挺拔秀丽的栏杆屏,玲珑精巧的花窗,以及用于古典建筑大屋顶上的麒麟龙凤和各种飞禽走兽陶制品,品种达70多个,釉色20多种,典雅古朴,别具风格,闪烁着传统艺术的光辉。 鉴定古陶器方法一、鉴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国的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极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数陶器最为丰富。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器也和对其它文物一样,制作了一些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下子也难以搞清。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就需要研究陶器的演变规律,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进行准确的科学鉴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陶器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陶器鉴定。鉴定古陶器,并非十分神秘而高不可攀,但必须认真实践,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有意识地对各种真品和伪作进行分析比较,搞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风格,各种复制品与作伪的种种表现,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比较,掌握其演变规律,就可逐步地获得鉴定的入门知识。鉴定陶器关键在于要多观看、多接触、多实践,从把握历代陶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着手,作规律性的认识,再加上运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这样就能获得陶器鉴定的真知灼见。当然,真正精通陶器鉴定也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之事。我国自古至今,流传下来和出土的陶器不计其数,时代不同,陶器的风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器物,不同地区,制作的风格面貌也有所不同。何况古陶器自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来,就不断有人仿造,使尽各种方法来蒙骗人呢!因此,从数量众多的古陶器中,鉴定出某件产品的年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不那么容易了。除了需要专门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这一点来说,古陶器鉴定又是一项比较复杂,有难度的学问。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陶器鉴定还只限于通过人体的感官(即眼、耳、手等)进行辨伪、断代及考。70年代后,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陶器鉴定中得到运用,从而使陶器鉴定进入新的境界。如用碳14和热释光间接和直接测量陶器的年代,用光谱、质谱等分析、比较陶器的化学成分,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测陶器化学元素的含量,用电子显微镜检定陶器的质地、结构等等。但以上的设备投资大,成本高,所索鉴定费也高,因此在鉴别陶器时人们常常凭感官,即是说,用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代替人体的感官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依靠人体感官来鉴定古陶器,仍占主导地位。鉴定古代陶器,主要是从古代陶器的产地、器型、图案花纹、制作工艺等入手。其基本原则和方法是:1产地每一种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点和分布范围。例如,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遗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明珠。其后考古学家又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类似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心地区有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四个类型。因此一提起彩陶,或得着一件彩陶器就会立刻想到它的产地和范围。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属于黑陶,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器壁极薄且光滑,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凡遇漆黑光亮的蛋壳陶,肯定是山东龙山文化之物。几何印纹硬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很兴盛,春秋和战国时期仍在继续发展,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凡遇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烧成温度比较高,叩之能发出金属声,器表拍印有几何纹饰的一些贮盛器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品。可见,掌握每件陶器的出土地点、分布范围和流传的经过等等,对鉴定陶器的时代、真伪和价值都会起很大的作用。2器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技术条件,制约着不同时代陶器的造型。因此,弄清陶器器型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则为古陶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例如,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汉代鬲则无影无踪。陶鼎和陶钟等仿铜陶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到魏晋以后就彻底绝迹了。又如仰韶文化多见平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龙山文化恰恰与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圆底的盆、钵极为少见。除了掌握每个时代器型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历史和地区特有的器型外,还要对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颈部、底部和柄、耳、系、流、足、钮、鋬、鼻等细部特征进行仔细对比研究。掌握了器型,再结合胎质、花纹、款识、制作工艺方面的特征进行鉴定,在断代和辨伪时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准确的器型概念,善于体察各时代器型的不同风貌非常重要。3图案花纹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西周早期的绳纹与商代晚期不同,成组的竖形粗绳纹增多;中期除了绳纹外,又出现了瓦纹(即凹沟纹);晚期素面增多,绳纹较粗,且模糊不清。春秋时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为多,并盛行暗纹,绳纹不常见了。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纹符号的,肯定是甘肃临洮马家窑的产品,而不是其它仰韶文化的产品。可见对各时期陶器上图案花纹的了解和研究,是有助于陶器鉴定的。4制作工艺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区特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初时只会用手捏塑一些简单的实用器物,因此,器型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后来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条盘筑法。其法是先将泥料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雏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在器底的内部都保留有泥条盘旋的痕迹。今天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采用这种方法制陶的。轮制法是更进一步的制陶工艺。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型规整,厚薄均匀,器物表面留有圆环状轮纹。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轮纹。从出土陶器上的轮纹来看,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遗有局部的轮纹,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轮纹大多出现在器口部分,这是慢轮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证据。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又如同样是黑陶,制陶的工艺也不一样。河姆渡的原始先民们为了减少泥坯收缩、破裂,而创造性地在泥土中加入炭末。由于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烧成的陶器便呈现黑色,因此,有人以此为依据而把它叫夹炭黑陶。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与河姆渡文化的黑陶制法不同,是用掺炭还原焰烧造法制成的。即入窑后以1000左右的高温焙烧,在烧窑的后期加进适量的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烟中的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渗入坯体的孔隙,烧成的陶器便呈黑色。以上两例,说明制作工艺的研究,对决疑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5胎质陶器和瓷器一样,都非常重视胎质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质的掺和料也是鉴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简单,一些器物尽管在外形、纹饰上比较相似,但一对比陶胳,就能找出差异。如商代白陶的胎质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灰陶从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质陶,早期和晚期不见黑皮陶。西周胎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质与西周相比较为细腻;后期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但陶质比较粗疏。不看其它的条件,仅从胎质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后期的陶器的时代性。6文字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等。因此,文字的款识,也是鉴定陶器的依据之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时代,书款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具备文字学知识的人或文字学基础好的人,利用文字款识来鉴别陶器比较容易,反之,困难比较大。7陶器的组合如发现一座墓葬,除可依据陶器风格、墓葬形制等方面进行断代外,也可对随葬陶器的组合形式进行断代。如洛阳地区战国早中期墓葬最常见的陶器组合是鼎、豆、壶,晚期豆被淘汰,以盆代之而成鼎、盆、壶。但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称雄,加上各国历史传统不同,各地墓葬出土陶器组合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利用陶器的组合来断代并不如前面的条件直接,但作为参考条件来看,有时也会起到一些辅助作用。8、辨色陶器要仔细观察表面的颜色,各个时代因颜料用法不同,陶器的颜色也不一样。据有实践经验的人讲,秦以前陶器以灰色为多,汉代以青色为多,隋以后陶器以白色、绿色为多,元代以灰黑为多,现代陶器以蓝色为多。9辨锈真正的古陶器,土锈与原物粘得很牢,用刀子刮也不容易脱落。伪制的古陶器土锈粘合得不紧,用指甲也能刮得下来。因此,辨别陶器表面的土锈、水锈、土蚀等程度,也是鉴定陶器真伪的一个重要途径。二、古陶器作伪的方法鉴定古陶器,对古陶器的伪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难以知真。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过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视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弃废。有识之士,也仅仅选择一些完整之器或奇异之器来保存。由于无利可图,故在1840年以前几乎无人伪制。鸦片战争后,来中国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艺术上欣赏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价值日渐增高,贩卖陶器的古董商就逐渐多起来。当时的考古事业不甚发展,出土物极少,供小于求,古陶器的货源显得有些紧张,于是伪造古陶的匠人也就应运而生。其作伪的手法有如下几种:1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锈作伪者首先选择新出土的“生坑”中的稀见品或珍贵品,或“熟坑”中的稀见品,用与原器同胎的泥土作成范模,晒干后入窑焙烧。烧成之后以竹签略作修正埋入土中,使其生锈。2把残器修补后再作旧处理将一件支离破碎的陶器,修补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后再入窑作旧处理。3依样仿制按照史书记载的尺寸,或依图片进行仿制。以上三种作伪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锈,如果把伪造好的东西直接埋入土中,让它自然生锈当然好,但熊掌难熟,没有耐性的人等不及,于是又想出两种加速土锈生长的办法:一是把硫酸钾与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则生锈的速度快。此种伪作,一旦用开水冲之,腥臊臭气马上扑鼻而来。二是把伪作的陶器刷一层极稀的龙须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来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环几次,即与墓中挖出来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不易辨认。总的说来,陶器制作的历史长,但方法简单,价值高的陶器少,伪作的东西也不多。现把几种比较有价值的古陶器鉴定方法介绍于后,以供同行爱好者参考。关于古陶器的鉴定问题,限于资料不足,只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南北朝为止。南北朝以后的个别器物,另辟专章叙述。陶器,指用粘土成型,经700800的炉温焙烧而成的无釉或上釉的日用品和陈设品。具有音哑、不透明、吸水等特点。 按粘土所含成分的不同,胚体呈白、青、褐、棕等色。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黑陶等。随着制陶术的发展和提高,其后又出现了印纹硬陶、铅釉陶、三彩陶等。陶器至今仍兴烧不衰。 我国陶器比较重要的有: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器,主要是茶具、酒具、文具等实用品;广东石湾的陶器,多系陶塑的人物、动物及花果等陈设品;安徽界首的三彩釉陶;山东淄博的降色陶;湖南铜官的绿釉陶;四川崇宁的雕镂釉陶和荣昌的素烧陶器;云南建水及甘肃天水的本色陶等。 【 红陶 】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一种。因粘土里含有铁成分,焙烧时氧化成三氧化二铁,陶器就呈现土红、砖红或红褐色,故名。 以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仰韶文化的作品为最早,有泥质和夹砂两种,胎厚薄不匀,陶质松脆烧成火候低,以碗、钵、壶、罐、鼎等制品为多。后期的红陶因原料的精细淘洗,加入羼和料成型后磨光,较前期器物质地细腻坚致。【 白陶 】 陶器的一种。指用高岭土制成、胎质细腻、色白者。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制品以陶鬹为多。至商代,白陶最为精美,殷墟出土的壶、豆、瓿、碗,在古朴端庄的形体上刻有细致的类似青铜器上的饕餮、云雷等花纹。【 灰陶 】 灰色和灰黑色的陶器的统称。因成型的陶坯在烧制时,粘土中的铁发生还原作用呈现灰色,故名。灰陶最早见于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陶土中掺细砂的称“夹砂灰陶”,不掺砂的称“泥质灰陶”。 【 黑陶 】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一种。因烧窑时的渗炭作用,使粘土含有游离的碳而呈黑色,故名。陶器出窑时趁热涂上油脂或树胶也呈黑色。最早见于龙山文化时期,晚期龙山文化黑陶数量增多,制品有杯、盘、碗、盆、罐、甑等。造型规整。胎体致密,表面漆黑光亮。 【 夹砂陶 】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一种。指粘土中掺入细砂粒或其他羼和料,增强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多用做炊煮器皿。最早见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磁山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般用泥条盘筑法成形,小件器皿用手捏制。 历代瓷窑 【 定窑 】 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但据调查,早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 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原为民窑,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瓷;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 【 磁州窑 】 在磁州境内(今磁县观台镇、彭城镇一带),故名。建于宋代,所烧器物纯供民间使用,品种繁多,如瓶、罐、盆、碗、缸、瓮等,以白地黑花(属釉下彩装饰)为主要特征。白地黑花保留了不少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如马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题材丰富而清新,纹饰线条流畅豪放,黑白色彩对比强烈,发展了陶瓷的装饰艺术,当时深受北方地区人们喜爱,曾对南北方不少瓷窑产生很大影响。【 邢窑 】 在邢州境内(今河北临城祁村),故名。建于唐代,盛产白瓷,与同代著名越窑所产青瓷齐名,陆羽茶经有“邢瓷类银类雪”记载,因质白如雪,被选为唐代宫廷烧制贡瓷。 旧唐书地理志也有“邢州天宝元年列名,土贡丝布磁器”记载。邢窑白瓷曾畅销各地和深受人们欢迎,李肇唐国史补载:“凡质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草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建国后,陕西西安地区唐墓出土有邢州白瓷;唐大明宫遗址也有不少胎釉洁白的邢窑白瓷出土【 龙泉务窑 】 在今北京门头沟龙泉务村,故名。建于辽代,所烧器皿、盘、瓶、壶和盂,碗盘所占比重最大;而以白瓷为主,青釉、黑釉次之。白瓷有粗细之分,有浮雕菊瓣纹碗,有葵瓣口盘、折腰盘,与邻近的河北、山西白瓷有类似风格。支烧方法与各地不同,盘碗里心或足部多数有四个支烧痕,此法仅见于山西浑源窑。 【 大同窑 】 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成二十三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 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 】 在今山西怀仁,故名。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 】 在今山西浑源,故名。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清乾隆浑源州志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 】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 平定窑 】 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名词术语【 陶瓷艺术 】 造型艺术之一。陶瓷系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帛而成的制品的总称。 陶瓷艺术即指陶瓷日用品、陈设品的烧制工艺及其造型、釉色和装饰等所呈现的艺术特点。 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彩陶便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而真正瓷器是创制于东汉时期。唐代陶瓷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陶瓷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我国陶瓷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釉色、饰纹、造型均具高度的艺术价值,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绛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均闻名于世。【 泥条盘筑法 】 我国最早制作陶器的成型方法。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较盛行。制做方法先把和好的泥糅成泥条,然后由下向上盘筑叠起成型,再用简单的工具加工把里外修饰抹平。【 轮制法 】 用轮车制做陶瓷器的方法。始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轮车为一木制圆盘,盘下有立轴,轴上下有枢纽,便于圆盘旋转,操纵时拨动圆盘使之转动,利用轮车的旋转力,用手将泥捏成所需的器型。轮制法与泥条盘筑法相比,是很大的改进,制做的器物胎全薄厚一致,器形弧度规矩,器表光润。【 龙窑 】 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因形体细长似龙,故名。创始于战国,东汉时有改进,遗址以浙江发现者较多。 浙江上虞东汉窑址出土的青瓷碎片,经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已达到瓷器标准。东汉瓷器的出现与龙窑的改进有直接关系。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二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匣钵 】 装瓷坯的工具。始用于唐代。有两种:一是单件匣钵,一件碗装一个匣钵;一是装小件器物的匣钵,一个匣钵内可装几件,窑场旧有大器匣钵小,小器匣钵大的说法。使用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换新匣钵,否则会因体酥而倒窑。匣钵出现后,使烧制的器物釉面避免烟尘的直接薰染,提高了瓷器的质量。【 垫饼 】 烧瓷器的垫烧工具。其状如饼,故名。唐代以来使用单件匣钵后,瓷器与匣钵之间均隔以垫饼,防止瓷器与匣钵粘结,多用粗质粘土制做,由于含铁量多寡不同,有浅灰、深灰以至棕黑色,也有使用高岭土的。唐代巩县窑,宋元时期德化窑和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垫饼均为白色。 【 支钉 】 宋代少数瓷窑使用的一种支烧工具。汝窑、官窑、哥窑等多用支钉支烧,其状呈山字形,上尖下圆,在圆形垫饼上有不同数量的支钉,也有只有一个支钉的。用支钉支烧的瓷器,底部都留有细小支钉烧痕。汝窑支钉痕最小,呈香灰色;官窑、哥窑支钉痕稍大,呈铁黑色。【 支钉 】 宋代少数瓷窑使用的一种支烧工具。汝窑、官窑、哥窑等多用支钉支烧,其状呈山字形,上尖下圆,在圆形垫饼上有不同数量的支钉,也有只有一个支钉的。用支钉支烧的瓷器,底部都留有细小支钉烧痕。汝窑支钉痕最小,呈香灰色;官窑、哥窑支钉痕稍大,呈铁黑色。【 齿形支具 】 早期瓷器支烧工具的主要形式。其形状为直身平底,口缘一周凸起尖齿,齿数多少不等,按照器物大小而决定使用哪种工具。浙江地区古越州窑及越窑系瓷窑,由吴晋到唐代均用齿形支具。【 覆烧 】 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因采用覆过来方法烧制,故名。始烧于北宋定州(今河北曲阳)定窑。饶州(今江西景德镇)及东南沿海地区的青白瓷窑也多使用此法。覆烧窑具有支圈及筒形梯状支具,前者流行于今河北地区,后者流行于今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运用这类烧法,同一窑炉,烧同样时间,产品数量提高五倍。 陶器真伪的鉴别鉴别陶器的真伪需要对陶器的起源、演变和制作原材料、工艺技法、造型文饰等有一定的了解。首先,陶器的辨伪可以根据陶器的质地进行比较。古代陶器是用粘土塑造,再入窑烧制,经过长期的地下埋藏、季节的干湿变化和水中可溶性盐类的腐蚀,陶器的质地就变得疏松。陶体表面常附着一层水锈,断口和裂缝处往往凝聚着细小的土质凝结块,用手叩击,声音显得沉闷、浑浊。而新制作的仿制品在敲击时声音则很清脆。古陶器的制作大多采用捏塑和模制两种方法。而模制又多采用分块和分段制作。如陶俑的头部和手部大都采用整体做好,再把手和头插入。再如古陶的彩绘,表面着色时是的都是矿物质颜料。着色自然流畅,而且经过长期的地下埋藏,表面的彩绘大都会自然脱落。陶器在地下埋藏年长日久会产生一种特有的土香味,这是洗不掉的。而现在的造假者也会把陶器上弄上各种奇怪的气味,但是这种气味是可以洗掉的。现在的仿制品在制作时大都采用整体模制而成,细心观察可以发现仿制的痕迹。如彩绘颜色多采用化学颜色和植物颜色描绘,彩绘的颜色也不会自然脱落。陶瓷历史序言陶瓷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远播海内外,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就开始了陶瓷生产。西周初,齐国始专设陶正官,管理陶器生产,并在齐都城内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魏晋南北朝前后,淄博地区的陶瓷生产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唐宋时期,陶瓷生产技艺日趋精进,规模不断扩大,窑址星罗棋布,逐步形成了淄博特色,出产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陶瓷名品,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绞胎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时。明清时期,淄博陶瓷产品器型厚重,装饰独特,产销两旺,形成了以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陶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立足当地资源,开拓创新,开发出了滑石质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骨质瓷等新瓷种,刻瓷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形成了淄博陶瓷的新特色,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竟相发展,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东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