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退耕还林实施十年农民经济变化_第1页
四川退耕还林实施十年农民经济变化_第2页
四川退耕还林实施十年农民经济变化_第3页
四川退耕还林实施十年农民经济变化_第4页
四川退耕还林实施十年农民经济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四川退耕还林实施十年农民经济变化 四川自 1999 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为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帮困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受地理条件、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直接经济效益不显著,退耕农民收入水平较四川农民水平偏低,收入的差距日趋扩大。本文根据四川退耕还林监测调查资料,以四川退耕农民收入为切入点,着力分析退耕农民收入及其结构变化的影响,以期对增加退耕还林农民的收入、完善退耕还林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 一、退耕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一) 退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增收减缓 ,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较 增加元,增长 %。退耕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分别较 、 减少、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近三年中, 退耕农民纯收入增幅最低。 1. 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退耕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 %。 2. 第一产业中农业收入减缓,林、渔业收入增加,畜牧业收入减少。 ,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元来自家庭经营农业产业,同比增加元,增长 %。其中:种植业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长 %;林业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长 %;渔业2 / 12 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长 %;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减少元,下降 %。 3. 第二、三产业收入增长加快。 ,退耕农民来自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纯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 %,对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大。 4. 非生产性收入增长。 ,退耕农民获得的财产性和转移性等非生产性纯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 %。 (二)退耕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四川农民偏低 1. 退耕农民收入水平落后于四川农民平均水平,绝对差距 拉大。 ,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较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少元,低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 11 年来,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 %,与四川农民年均增速的 %相比慢个百分点。纯收入差距由 1998 年的元扩大到 的元,绝对差距拉大了元,相对差距由 1998 年的个百分点扩大到的个百分点,增加了个百分点。从近三年纵向比较, 、 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四川农民人均的 %、 %、 %,与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2. 退耕农民与四川农民收入差距呈现两低一高的特点 一 是退耕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低。 ,退耕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元,较四川农民少元,低。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退耕农民的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元,较四川农民人均少元,低 %;二三产业为元,较四川农民少元,低 %。在第3 / 12 一产业中,退耕农民除林业收入比四川农民多元,高 %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少元、元、元,分别低 %、 %、 %。 二是工资性收入低。 ,退耕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元,较四川农民人均少元,低 %。其中人均外出务工收入元,较四川农民人均少元,低 %。 三是非生产性收入高。 ,退耕农民非生产性纯收入元,较四川农民多元,高 %。在非生产性纯收入中:退耕还林补助人均收入元,较四川农民平均多元,高 %,若扣除退耕还林补助较四川农民则低 %。 (三)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退耕农民增收明显 ,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较 1998 年增加元,增长 %。退耕农民纯收入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1. 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 ,退耕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元,较 1998 年增加元,增长 %,年均增长 %。其中人均外出务工收入由 1998 年的元增加到 的元,增长 151%。 2. 家庭经营收入增加缓慢。 ,退耕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元,较 1998 年增加元,增长 %,年均增长 %。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元,增加元,增长 %。其中,种植业收入元,增加元,增长 %;林业收入元,增加元,增长 %;畜牧业收入元,增加元,增长 %;渔业收入元,增加元,增长 %。第二三产业纯收入元,增加元,增长 %。 3. 非生产性收入迅猛增长。国家对退耕农民实行退耕4 / 12 还林补贴,并逐步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退耕农民收入中来自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退耕农民获得的财产性和转移性 等非生产性纯收入元,比 1998 年增加元,增长 %,年均增长 %。 (四)退耕前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明显 1. 工资性收入所占纯收入比重快速提高,是退耕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退耕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所占纯收入的比重由 1998 年的 %上升到 的 %,提高了个百分点。 2. 家庭经营所占纯收入比重下降。家庭经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 1998 年的 %下降到 %,下降了个百分点,但仍是退耕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3. 非生产性收入增加,退耕还林补助成为退耕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 1998 年至 ,退耕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 %上升到 %,提高了个百分点。其中:国家的退耕补助成为退耕农民新的增收来源,占 %,直接增加了退耕农民的收入。 二、退耕还林工程对退耕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退耕还林工程直接经济效益不显著影响退耕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取得明显生态效益的同时,退耕农民林业纯收入较 1998 年及四川农民平均水平有了大幅提5 / 12 高,但其后续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没有形成产业链,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林业对退耕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退耕农民 收入的提高。 1. 从林种的分布上看:生态林的比例大,经济林比例较小。 ,退耕还林工程监测调查农户人均耕地退耕亩。其中生态林亩,占 %;经济林亩,占 %。 37 个退耕还林监测调县的万公顷退耕还林中,经济林仅万公顷,占 %,而生态效益好但直接经济效益十分低下的生态林为万公顷,占 %,这些生态林除保持水土产生生态效益外,几乎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2. 从退耕农民林业收入构成来看:林业对退耕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大。退耕农民林业纯收入占纯收入的百分比1998 年时为 %,到 达到最高为 %,之后呈逐年下 降趋势;跌至近几年来最低点,退耕农民林业纯收入人均元,仅占纯收入的 %,与四川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比较高个百分点。从总的情况看:退耕农民林业收入虽然较退耕还林工程前有了较大增长,但其所占比重太小,对退耕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力度不大。 3. 从产业发展来看: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对退耕农户增收作用微乎其微。据调查显示:据 3600 户退耕农户调查, 3600 户退耕补助收入万元,退耕农户出售林产品万元,占国家对 3600 户退耕还林户补助收入的 %。 据南部调查反6 / 12 映:目前,南部县的林产品以自产自销和小商贩收购为主 ,并没有形成规模,经营模式落后,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合江县虎头乡退耕农户反映:随着该乡青果的投产,现在该乡的青果只能卖到元 /公斤左右,与以前的元 /公斤左右相差甚远,出现了 “ 果丰伤农 ” 的局面。 4. 受其它因素影响:受科技造林、育林技术水平低下及造林地坡陡土壤贫瘠等条件的制约,林地生产力不高。由于近年来的干旱、洪涝灾害,造成巴州区退耕还林工程苗木死亡达 4000 亩,截至 秋季已补植补造 4000 亩,受冬干春旱影响,造林补植成活率只有 20%左右。 ,合江县全家外出农户已占到全部农户的 %,全县退耕 农户 56969 户,由此推算共计 6665 户退耕农户举家外出,意味着 6665 户的退耕地上的林木处于无人过问,无人管理的自生自灭状态。 (二)耕地资源有限,限制了退耕农民增收的潜力 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产资料,也是获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农民增收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退耕农民由于耕地资源减少,粮食、经济作物产量也是十分有限的,同时制约了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的发展。 ,退耕农民人均耕地亩,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减少了亩,下降 57%;较四川农民农村住户人均少亩,低 38%。退耕农民收入与全省农民人均水平主要体现在家庭经营收入上,占收入差距的 %。其中,一产业占收入差距的 %,一产业中种植业、畜牧业分7 / 12 别占收入差距的 %和 %。监测调查户按人均纯收入高、中、低三等分分组数据显示:高、中、低收入户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之比为: 1;粮食产量之比为: 1;家庭经营收入之比为:1;种植业收入之比为: 1;纯收入之比为: 1。可见:退耕农民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退耕农民收入。 (三)退耕还林补助标准较低影响了退耕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初期,由于农业税费负担沉 重,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退耕农民依靠的主要收入即农业收入不乐观,增产不增收,当时实施退耕还林,给退耕农民发放退耕还林补贴,在改善生态的同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退耕农户经济优势明显,农民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性很高。 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实行农业税减免,增加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提高了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这些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退耕农民由于耕地退耕,退耕地上栽的是生态树木并非粮食,并未完全享受到上述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在粮价、物价上涨的同时,国家在改变了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实施 现金补助代替原先的粮食补助,补偿标准不变,为每公斤粮食(原粮)折合现金元,实际上是降低了粮食补助标准。 ,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各项补贴优惠政策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第二轮补助标准(延长期补助标准)仅为第一轮(原)补助标准的 54%,再8 / 12 次弱化了补偿政策的激励作用,退耕还林地的经济收入增长不能够满足退耕农民对其的希望。 1. 从补贴标准与粮价差异看:巴州区调查反映,原定的退耕还林补贴 210 元 /亩(按每亩 150 公斤产量、价格元 /公斤进行补贴),但近几年主要粮食(水稻)国家收购价格在元 /公斤之间,按此计算粮 食补贴应为 270 /亩;退耕还林生活费 20 元 /亩的标准并没有因物价上涨而相应提升,退耕农民希望退耕还林补助标准根据市场物价水平,将退耕还林生活费调整到 40 /亩。 2. 从退耕还林地收益与种粮地收益看:安岳县退耕农民反映:目前,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年限已到,栽种生态林的退耕还林地开始实施延长期补助标准,即退耕还林补贴105 元 /亩,退耕还林管理费 20 元 /亩,一年一亩退耕还林地的收益除领取国家政策补助的 125 元外,再无其他收入;而种粮户每亩地一年所种油菜、玉米、红苕就有 1100 元左右的收入 ,除去化肥、种子、农药等 310 元左右的成本,加上国家良种补贴玉米、油菜每亩各补助 10 元,种粮耕地实际收入 810 元 /亩(不含人工工资),退耕还林地收入与种粮地收入差距达 685 元 /亩。 三、增加退耕还林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生态工程,在经济收益上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做好退耕还林工程,事9 / 12 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新农村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施现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情况下,退耕农民为保持生态做出的贡献与经济收益反差较大导致退耕农民收入下降, 挫伤退耕农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积极性。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已取得退耕成果将会受到影响。为此建议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 退耕还林工程能否取得最终成效,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及广大干部的努力,而且关键在于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应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宣传发动和教育,使之认识到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使之深切的体会到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子孙万代及长远发展,广大农户积极配合政府工作,自觉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 (二)科学发展经济林产业 四川退 耕还林工程生态林面积广,占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的比例大,这些生态林经济效益非常低,其经济潜力亟待挖掘。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低是影响退耕农民经营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因素,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宏观的引导工作,推广适应本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品种,科学发展经济林产业;并树立正确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提高效率,积极服务,做好经济林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10 / 12 作,使百姓学会和熟悉果树嫁接、改良品种和果品储藏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并科学管理、正确引导,帮助退耕农民尽快见到经济效益,这是加快退耕还林工程地区经济发展,提高退耕农 民的收入重要途径。 (三)发展、壮大非农产业 要保持退耕还林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讲,要靠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 要突出发展农村工业。一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农业、林业资源密集型工业。 要大力发展务工经济。积极引导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民外出务工,加强组织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层次、多渠道地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做好就业需求信息的搜集和发布,提高劳务大军的规模和档次, 增加退耕还林农民的劳务收入。公务员之家 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退耕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一方面要搞好农村各类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搞活农村流通;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技术、信息等服务,充分利用当地林业资源优势,相应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比如以森林、民风民俗为特点的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1 / 12 (四)加大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投入力度 加大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基本农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