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站前工程测量专业监理实施细则.doc_第1页
新建铁路站前工程测量专业监理实施细则.doc_第2页
新建铁路站前工程测量专业监理实施细则.doc_第3页
新建铁路站前工程测量专业监理实施细则.doc_第4页
新建铁路站前工程测量专业监理实施细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铁路xx至xx客运专线xx段站前工程测量监理实施细则xxxx监理公司xxxx客专xx段JL-4标监理站二一四年八月目 录一、编制目的和依据11.1编制目的11.2编制依据1二、监理范围及重点12.1监理工作范围12.2监控重点3三、工程概况与控制要点及目标33.1工程概况33.2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测量要点和目标4四、监理方法和措施54.1监理方法54.2控制措施54.3施工测量监理程序框图6五、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测量工作流程75.1线下工程施工测量85.2无砟轨道铺设阶段测量175.3轨道铺设竣工测量21六、线下构筑物变形测量226.1变形测量的目的226.2沉降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236.3沉降变形观测的范围236.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方法和措施246.5桥涵沉降变形观测的方法和措施296.6沉降变形观测的有关规定34七、组织机构、监理站与监理分站相应职责37八、附录:典型路基沉降断面图40 一、编制目的和依据1.1编制目的为保证客运专线工程建设按设计要求准确就位,满足客运专线施工标准规定,使新建铁路xx至xx客运专线工程xx段JL-4标段的测量监理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制定本细则。1.2编制依据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3、xx客运专线xx段JL-4标监理规划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6、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7、铁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TB10402-2007)8、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9、设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即技术标准,线路总平面图、纵断面图,GPS平面控制桩表、水准基点表。10、相关监理合同二、监理范围及重点2.1监理工作范围本监理实施细则适用于新建铁路xx客专xx段JL-4标监理站管段DK414+525.75DK492+267.50。(1)测量旁站:所有的控制测量均应在监理旁站的情况下进行,并与相邻标段闭合。对施工放样、变形沉降观测、竣工测量、轨道铺设测量按规定的频率进行监理旁站。(2)平行测量:对重要的控制桩,关键工程的放线测量及对有疑议的工程测量,监理应独立的进行平行测量。并按规定的频率进行平行测量。(3)资料审查:对施工单位控制桩导线的复测资料,施工放线资料,隧道的平面控制测量设计应进行严格的审核、复查,对路基、桥梁、隧道坐标及高程放样数据进行全部验算,正确无误后方能签认,允许进行施工。(4)重点监控:对特大桥、大桥的平面和高程施工控制测量应严格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执行;对长大隧道洞内控制导线每月至少进行洞内联测一次,监理工程师对联测资料复核签认。(5)检验测量所用测量仪器的功能、精度必须满足相关计量规定要求,并在使用前进行检验校正。监理应进行抽查确认。(6)换手测量:督促施工单位对所有的控制测量和施工放样测量,必须进行换手测量,对工程中的关键测量项目必须实行彻底换手测量,互换全部人员、仪器及计算资料,一般测量项目应进行同级换手测量(互换测量和计算人员)。(7)竣工测量:竣工测量应进行中线测量、高程测量和横断面测量。竣工测量的方法和要求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规定,直线上每50米,曲线上每20米应设置加桩,道岔中心、变坡点、平交道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格台前及台尾、隧道出入口、隧道内断面变化处、车站中心、支挡工程的起终点、道碴厚度变化点、跨越线路的电力线、地下管线的中心处均应进行加桩。隧道永久中线点,应在竣工测量后埋设,直线段每200250米设一个,曲线段应在缓和曲线的起终点各设一个,小于1km的隧道应至少一个。永久中线及高程点应在隧道边墙上面绘出标志。2.2监控重点施工准备设计交桩的复测、加密及保护路基工程中线测量、高程测量,特别是加强对曲线过渡段、线桥过渡段的测量。桥涵工程中心线位置,基础中心,支座中心平面位置及高程;截面中心,位置及平面尺寸。隧道工程横向、高程贯通及平面控制测量;洞外导线联测及洞外向洞内的引伸测量。变形监测对构造物的变形监测。满足工后沉降变形要求的铺设条件。三、工程概况与控制要点及目标3.1工程概况新建xx至xx铁路客运专线,线路自xx铁路枢纽星火站引出,经xx市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县和河北省承德市、xx省朝阳市、阜新市等,沿既有沈山铁路引入xx站。正线全长697公里。xx省境内长406.7公里,其中xx市87.7公里、阜新市90.6公里、锦州市18.8公里、朝阳市209.7公里。线路起点xx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线路于xx建平、凌源一线进入鲁努儿虎山脉,以低中山为主,地形稍有平缓,山体及沟谷中多为植被覆盖,局部山间河谷中多辟为耕地。线路在朝阳附近进入辽西北低山及剥蚀丘陵区,地形地势进一步趋于平缓,地表多被人工林地覆盖,剥蚀丘陵缓坡及河谷阶地处多为耕地。线路在新民彰武一线出辽西北丘陵区,跨柳河进入辽河平原,辽河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城市村镇密布,地表多为耕地,新民、xx等城市附近地表多分布既有建筑或市镇道路。主要工程量:路基30.72km,桥梁42座41.166km,隧道7座5.857km无砟轨道155.5km,轨道板厂一个,车站站场2个,制架梁1201孔。3.2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测量要点和目标3.2.1控制要点1)路基和无砟轨道纵、横向贯通误差和高程贯通误差控制。2)跨距和线型以及标高的控制。3)钻孔桩的位置桩径、桩长、桩底标高控制。4)水中墩位及标高控制。5)无砟轨道线下构筑物变形测量与监测。3.2.2 目 标监理人员要现场测量、验收项目,按规程、规范要求严把测量质量关,并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处理好进度、质量和测量的关系。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基础平面控制网CP、线路控制网CP,要符合国家GPS测量相应等级要求。高程控制,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使工程在工期内完好准确如期完工。四、监理方法和措施4.1监理方法1)充分利用各种监理手段,认真做好测量工作的控制。2)认真审核施工单位报审的测量方案,并填写“监理意见”。3)加强施工现场的抽检频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写出书面通知,坚持复验后签字。4)认真听取各方面信息意见、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反映,并提出监理意见。5)有针对性的检查施工单位的记录,做好有关测量原始记录。4.2控制措施1)工程开工前,复核并现场复测施工单位的控制网,复核结果符合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后,将复核结果以书面形式交建设单位备案,并交付施工单位使用。2)审查施工单位的测量人员上岗证、以及测量仪器的鉴定证书及有效期限。3)审核施工单位的测量方案,并签署监理意见。4)使用仪器精度应满足测量精度要求,定期检修鉴定,使用前进行认真仔细检查。5)放样前,应根据各部位允许偏差,对所要放样点进行精度评定,以保证测设精度。6)根据设计图纸和附近控制点坐标,计算线路中心坐标和线路要素,计算桥梁中心线及各桥墩(台)的平面数据,应报监理复核认可。7)所有控制点应定期复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8)曲线上桥梁施工放样,除按曲线上坐标进行复核外,还应采用第三基准点进行复核。9)对未经验收而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的监理有权制止。10)对于工程验收项目,施工单位应于24小时前报送施工测量放线报审表并附相关资料,监理工程师审核并按照验标和业主的相关要求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现场复测或抽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11)各监理组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核查测量成果,并予以确认和平测,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测量工作达标,满足要求。4.3施工测量监理程序框图施工前准备熟悉图纸,核对原始资料接控制网、交点参与交桩、复核基准控制网、点复测基准控制网、点复核申请使用基准控制点审批使用基准控制点设置工程控制桩90复核工程控制桩申请使用工程控制桩审批使用工程控制桩工程放样计算放样计算复核施工放样放样复核、抽检施工过程控制监督检查竣工测量竣工测量审核五、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测量工作流程测量监理工作分为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测量监理通过程序控制施行测量监控,保证测量精度的重要手段(详见下页的测量监理工作流程表)。5.1线下工程施工测量与传统铁路施工测量相同,无砟轨道的线下工程施工测量可以分为施工复测、施工控制网加密、施工测量以及竣工测量。5.1.1施工复测施工复测前,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测量成果资料和现场桩橛交接,并履行交接手续,监理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参加交接工作。设计单位应向施工单位提交下列资料:a CP控制点、CP控制点及水准点的成果表及点之记;b 桩橛CP控制点、CP控制点、水准点;c 测量技术报告。现场交接的控制桩数量应齐全,测量资料应完整,控制桩的规格、标识、位置及埋设深度等都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有关规定。复测时应对全线CP控制点、CP控制点、水准点进行复测。复测时采用的方法、使用的仪器和精度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有关规定。当复测结果与设计单位提供勘测结果不符时,应重新测量。当确认设计单位勘测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应与设计单位协商,对勘测成果进行改正。在线路的不同单位测量衔接地段,应联测2个以上CP和CP控制点作为共用点,并在测量成果中反映出相互关系。当复测结果与定测结果不符值在下列范围内时,应采用设计单位勘测结果: CP控制点的复测应满足X、Y坐标差值不大于2cm的要求; CP控制点的复测应满足表5.1.1-1要求。表5.1.1-1 线路控制网(CP)水平角导线方向角闭合差距离(mm)导线长度闭合差3.63.6n2mD1/55000注:mD为仪器标称精度。中线上的直线控制点、曲线交点或副交点、直缓、区中、圆缓、缓直等桩橛,以及中线加桩,应按相应等级重新测设或复测。并可在施工前设置护桩,护桩应固桩。护桩应设在施工范围以外,稳定可靠、通视良好处。设置护桩的交叉线应正交,困难时交角不宜小于60,每一方向上的护桩不应少于3个。护桩宜固桩。护桩位置应列表并附示意图。固桩时应挂十字线定点,固桩宜埋设预制混凝土桩(顶方10cm,底方15cm,长50cm),或就地灌入混凝土桩(直径15-20cm,深30-40cm)。桩顶应埋设铁钉,钉尖向上示点位,或埋铁块刻“十”字标点位。施工单位复测交桩控制点结束后,应提交控制网复测报告,由建设单位审批后,方可使用。对于施工控制点,施工单位应三个月进行复测一次,确保控制点坐标无误。5.1.2施工控制网加密由于CP的密度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在线下工程施工前,应进行平面控制网加密。加密时,应按CPII控制点的要求进行选点、埋石和测量。CP测量的相关规定如下:CP测量应在CPI的基础上采用GPS或导线测量方法施测,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2-1要求。表5.1.2 -1GPS测量的精度指标控制网级别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CP1.71/100000CP控制点的布设应符合表5.1.2-2的要求,一般选在距线路中线50-100m,且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在线路的不同单位测量衔接地段,应联测2个以上CP和CP控制点作为共用点,并在测量成果中反映出相互关系。表5.1.2-2 CP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控制网级别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间距CPGPS三等600-800m导线三等400-800m采用GPS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 CP控制点应有良好的对空通视条件,点间距应为600-800m,相邻点之间应通视,特别困难地区至少应有一个通视点。(2) CP控制点分段起闭于CPI控制点,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应符合表5.1.2-3和表5.1.2-4的要求。表5.1.2-3GPS测量的精度指标级别Ca(mm)5b(mm/km)1注:a固定误差(mm);b比列误差系数。表5.1.2-4各等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级 别项 目BC静态测量卫星高度角()1515有效卫星总数54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3020时段长度(min)9060观测时段数212数据采样间隔(S)15601560PDOP或GDOP68(3) CP网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并与CPI联测构成附和网。采用导线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导线测量应起闭于CPI控制点,并按照表5.1.2-5中的技术要求,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的全站仪施测。表5.1.2-5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控制网级别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m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对应导线等级CP600-80051.8101/550003.6n四等(2)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应符合表5.1.2-6的规定表5.1.2-6导线测量水平角技术要求控制网级别仪器等级测回数半测回归零差2C较差同一方向各测回间较差CP0.5级仪器44841级仪器6696(3)导线边长测量,读数至毫米。距离和竖直角往返各观测2测回。各项限差应满足表5.1.2-7的要求。表5.1.2-7距离和竖直角观测限差仪器精度等级同一测回各次读数互差(mm)测回间读数较差(mm)往返测平距较差I232mDII57注:mD=(a+bD),为仪器标称精度。式中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比列误差系数(mm/km); D测距边长度(km)。(4)全站仪测距作业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规定。(5)CP导线应在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满足要求后,采用严密平差计算。在加密控制点布设结束后,施工单位应提交加密控制点测量报告,由建设单位审批后,方可使用加密控制点。5.1.3施工测量施工测量可分为路基测量、桥涵测量。1、路基测量路基工程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线路平面图;(2)路基工程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图及设计说明;(3)CPI控制点、CPII控制点、中线控制桩和水准点测量成果。路基测量包括路堤、路堑施工放样测量、路基加固工程施工放样、桩板结构路基施工放样。地基加固范围施工放样和路堤、路堑施工放样测量可在恢复中线的基础上采用横断面法、极坐标法或GPS RTK施测。地基加固工程中各类群桩基础的桩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在已测设的地基加固范围内布置,一般采用横断面法测设。为有效控制地基不均匀沉降,要求相邻桩位距离限差不大于50mm。桩板结构路基是一种特殊的路基结构,由下部钢筋混凝土桩基、上部钢筋混凝土承载板与地基共同组成,钢筋混凝土承载板直接与轨道结构相连接。桩板结构路基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GPS测量、导线测量,要求桩位及承载板平面控制点的线路纵、横向中误差不大于10mm;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桩顶及承载板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2.5mm。路基工程施工测量具体要求应参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相关规定要求执行。2、桥涵工程特大桥、复杂桥梁,在CP或CP控制点下加密的桥梁控制网精度不能满足桥梁施工测量的精度要求时,应建立独立的桥梁控制网。独立的桥梁平面控制测量可结合桥梁长度、平面线型和地形环境等条件选用GPS测量、三角网测量或导线网测量。独立的桥梁平面坐标系统应与CP控制点或CP控制点进行联测,以取得坐标换算关系。桥涵工程施工测量具体要求应参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相关规定要求执行。3、线下工程竣工测量线下工程施工完毕后,应进行线下工程竣工测量。竣工测量应进行线路中线测量和高程测量,并贯通全线的里程和高程。竣工测量的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有:路基竣工测量、桥涵竣工测量。(1)线下工程竣工测量前,应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全线(段)二等高程控制网的敷设工作。(2)竣工测量应进行线路中线测量和高程测量,并贯通全线的里程和高程。(3)线路中线竣工测量的加桩设置,应满足编制竣工文件的要求。中线上应钉设公里桩和加桩,并宜钉设百米桩。直线上中桩间距不宜大于50m;曲线上中桩间距宜为20m。如地形平坦,曲线内的中桩间距可为40m。在曲线其重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立交道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每跨梁的端部、车站中心、道岔中心、支挡工程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等处均应设置加桩。线路中线加桩应利用CP控制点测设,中线桩位限差应满足纵向S/20000+ 0.005(S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计)、横向10mm的要求。(4)线路中线加桩高程应利用二等水准基点测量,中桩高程限差为10mm。(5)利用贯通后的线路中线,测量路基、桥梁是否满足限界要求。路基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基横断面竣工测量在路基沉降稳定后进行。(2)横断面间距直线地段一般为50m,曲线地段一般为20m;(3)横断面竣工测量应在恢复中线后采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测量。路基横断面测点应包括线路中心线及各股道中心线、路基面高程变化点、线间沟、路肩等。路基面范围各测点高程测量中误差为5mm;(4)路基面竣工测量成果应作为工序交接和无砟轨道混凝土支承层施工和变更的依据。桥涵竣工测量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桥梁墩台施工完毕、梁部架设以前,此时应对全线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心线、支承垫石顶高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支座中心线、桥端线及锚拴孔十字线;第二阶段是在梁部架设完成后,此时应对全桥中线贯通测量并在梁面标出桥梁工作现位置。检查桥面平整度、相邻桥端的高差,桥梁长度和梁缝宽度。(5)桥梁墩台施工完毕、梁部架设以前,应对全线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心线、支承垫石顶高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支座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并满足表5.3-1的要求,且将测量结果移交梁部架设单位。表5.3-1 桥梁墩台允许偏差项目偏差(mm)墩台纵、横向中心距设计中心的距离20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差4支承垫石顶面高程0-10(6)梁部架设完成后,应对全桥中线贯通测量并在梁面标出桥梁工作线位置。检查桥面平整度、相邻梁端的高差,桥梁长度和梁缝宽度,并满足表5.3-2的要求, 且将测量结果移交轨道安装单位。表5.3-2 梁部允许偏差项目偏差(mm)CRTSS轨道结构其它轨道结构梁全长2020梁面平整度3mm/4m3mm/m相邻梁端桥面高差1010(7)涵洞主体工程施工完毕,涵顶、涵侧填土前,应对涵长、孔径、板顶高程等进行测量,并据此推算板顶填土厚度,确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8)桥涵竣工测量未详部分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执行。5.2无砟轨道铺设阶段测量在无砟轨道铺设阶段,首先应建立无砟轨道铺设控制网,即建立CP控制网点包括基桩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然后进行无砟轨道的安装测量,主要有加密基桩测量、轨道安装测量、道岔安装测量、轨道衔接测量、线路整理测量,最后进行轨道铺设竣工测量。4.1建立基桩控制网(CP)基桩控制网(CP)主要为铺设无砟轨道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是在CP、CP基础上采用导线测量或后方交会法施测的。为了保证无砟轨道施工满足线路平顺性要求,CP控制点应设为线路外移桩,距线路中线的距离一般为34m,控制点的间距以150200m为宜。CP控制点高程测量工作应在CP平面测量完成后进行,采用精度水准测量并起闭于二等水准基点,全线测量贯通后进行严密平差。基桩控制网(CP)布网和测量方法应根据无砟轨道的结构型式及施工工艺来确定。4.2无砟轨道的安装测量(1)加密基桩测量无砟轨道安装之前,应依据基桩控制网(CP)进行桩基加密,加密时可采用光学准直法和精密水准测量方法,逐一测定加密基桩的位置和高程,并标定点位;加密基桩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也可设置在线路中线的两侧;道岔区应在岔心、岔前、岔后位置及道岔前后100200m范围内增设控制基桩,其位置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可按坐标直线测设,也可按岔心和直股与曲股线路方向测设,并应埋置永久性桩位。(2)无砟轨道安装测量无砟轨道类型不同,需测设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有底座施工测量、支承层的施工测量以及轨道板安装测量。底座的测设主要是利用控制基桩放样并控制模板安装位置,平面采用坐标法,高程放样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测设。混凝土支承层施工测量应以CP控制点为依据,进行模板或基准线桩放样,使用混凝土摊铺机进行混凝土支承层摊铺作业时应设置基准线或导向钢索。轨道板安装测量主要是控制轨道板的安装定位。(3)道岔安装测量道岔安装测量主要任务是测设中线控制点、轨排粗调测量和精调测量。根据道岔控制基桩在底座或支承层混凝土上施测岔前、岔心、岔后点位中线控制点,直股应布置不少于5个中线控制点,侧股不少于2个控制点;轨排粗调是以加密基桩为调整基准点,控制轨排中线放样误差和钢轨顶面高程放样误差;轨排精调应在钢筋绑扎和模板安装结束后进行,轨排精调是利用基桩或加密基桩为调整基准点,使用轨检小车或全站仪+水准仪进行调整。(4)轨道衔接测量区间无砟轨道施工宜采取单一工作面,当采用多个作业面施工时应做好各施工作业面衔接测量。衔接测量的主要内容是设置贯通作业面,并在贯通作业面设置公用中线及高程控制点,在距贯通作业面不小于200m范围内,作为两作业面施工测量的共用控制桩。相关板式无砟轨道测量精度要求详见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5)线路整理测量线路整理测量主要内容有:线路整理测量应对CP控制点进行复测;需要设置临时铺轨基桩时,应以CP控制点为基准测设于线路中线上;钢轨调整宜采用轨检小车测量,也可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测量;线路中线整理测量完成后,应编制线路、道岔调整后的坐标、高程成果表。监理认真检查审核。(6)无砟轨道相关精度要求轨道精调后浇筑前的精度要求:测量参数容许误差外部几何状态平面位置1.4 mm高程1.4 mm内部几何状态轨距2 mm (相对于标准轨距,Rheda2000轨道施工)超高0.5 mm (相对于设计超高轨向(平曲线)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的偏差)1.4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 10米弦高低(竖曲线)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得偏差)1.4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 10米弦浇筑后的精度要求:测量参数容许误差外部几何状态平面位置2 mm高程2 mm内部几何状态轨距2mm (相对于标准轨距)/ 1mm超高2 mm (相对于设计超高)/ 1mm轨向(平曲线)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的偏差)2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 10米弦10 mm 对于150米间隔的两点/ 150米弦高低(竖曲线)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得偏差)2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 10米弦10 mm 对于150米间隔的两点/ 150米弦5.3轨道铺设竣工测量5.3.1维护基桩测量应符合如下规定: 1.维护基桩应根据维修检测方式布设,并充分利用已设置的基桩。2.利用已设置的基桩作为维护基桩时,应对其进行复测。3.需要增设中线维护基桩时,应检测CP控制点,并根据CP控制点进行线路中线和维护基桩测量。4.维护基桩的复测和增设的测量精度应不低于相应轨道结构加密基桩的精度要求,且满足线路维护要求。5.维护基桩的埋设应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要求执行。6.维护基桩应定期检测,不符合要求时,应按原测量精度进行恢复。5.2无砟轨道铺设竣工测量应符合如下规定:1.轨道竣工测量应采用轨检小车进行测量,轨检小车测量步长宜为1个轨枕间距;2.轨道竣工测量主要检测线路中线位置、轨面高程、测点里程、坐标、轨距、水平、高低、扭曲;3.轨道竣工测量的限差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规定;竣工测量完成后,应提交成果资料。监理予以审核检查。六、线下构筑物变形测量6.1变形测量的目的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砟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为满足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线下构筑物变形评估的需要,并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机,以及为运营养护、维修提供依据,应建立线下构筑物变形监测网,对线下构筑物进行变形观测。变形观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应按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中的相关要求进行。6.2沉降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变形测量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变形监测网、设置变形测量点以及变形观测。变形监测网包括水平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每个独立的监测网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公里。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 变形观测点以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放映变形特征的位置。6.3沉降变形观测的范围6.3.1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6.3.1.1 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6.3.1.2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6.3.1.3 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6.3.2桥涵6.3.2.1桥各墩、台6.3.2.2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6.3.2.3涵洞沉降观测6.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方法和措施6.4.1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6.4.1.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6.4.1.2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6.4.1.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6.4.1.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6.4.1.5 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6.4.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6.4.2.1 路堤填高3m,且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参见表6.4.2.1。表6.4.2.1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2基底沉降观测沉降板1个/断面200m根据工点工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6.4.2.2 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高3.0、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参见表6.4.2.2。表6.4.2.2顺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3个/断面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或高度小于5m路堤地段可100m2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沉降板12个/断面50100m地基面横坡大于1:5时,每个断面埋设2个。3路堤基底全断面沉降观测剖面沉降管1个/断面一般地段和各类过渡段路基25的剖面埋设剖面沉降管作校核剖面,校核剖面基底同时布置沉降板与剖面沉降管。4改良土填土沉降观测单点沉降计1个/断面200m根据改良土工点、土质等具体情况,且改良土路堤填高大于5m时适当增设。6.4.2.3 路堤加载预压地段路堤加堆载预压地段按上述6.4.2.2项布设断面及点,其中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表面后,在基床底层表面两侧设观测桩,在路基面中间设沉降板后,加载预压进行沉降观测。待预压卸除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桩。6.4.2.4 土质路堑地段土质路堑(含基岩全风化层)一般地段只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23个/断面,断面间距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间距100m;当地基地层为红黏土、膨胀土时,同时在换填底面埋设单点沉降计观测地基沉降或隆起情况。6.4.3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6.4.3.1 观测元件的选取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以及精度要求。路基面采用观测桩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和电测元件相结合进行观测。对于剖面沉降管、单点沉降计等电测元件及检测仪器的选配,应选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稳定性好的仪器;仪器企业厂家应具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许可证和质量等证明文件,并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业绩和信誉评价。6.4.3.2 观测元件的埋设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I 沉降观测桩(点):在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3.2 m处。埋设规格见下图,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II 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40m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 cm;具体按设计图样焊接组装。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III 单点沉降计: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108或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孔口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IV 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槽内,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起始端管口标高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再通过数据处理计算求出不同位置处地基的沉降量。剖面沉降管在褥垫层顶面开槽埋设,槽底中粗砂找平,表面回填5cm中粗砂并与褥垫层相平,两端部应进行有效保护。6.4.3.3 每个工点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应该根据设计要求由设计、施工、监理方在现场核查确定,并填写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6.4.4精度要求沉降变形的水准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管的测量精度为4mm/30m。6.4.5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6.4.5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监理单位平行观测数量一般地段为总测点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等区段为20%。表6.4.5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以后1次/1月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6.5桥涵沉降变形观测的方法和措施6.5.1一般要求6.5.1.1 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6.5.1.2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6.5.1.3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体、墩台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台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原则上每个墩台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台观测标,可根据具体设计进行调整。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墩台观测标埋设,当墩台全高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观测标;当墩台全高小于等于14m时,埋设一个墩台观测标。具体埋设位置参见设计文件。墩台标一般设置在墩台身高出地面(桥台为椎体上缘边坡线)或常水位0.5m左右。具体情况应以设计文件为准。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3孔梁逐孔设置观测标,以后每30孔选择1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梁体变形观测点一般应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简支梁每孔梁的测点数应不少于6个,对于连续梁梁体变形观测点还应在支点和跨中截面之间每隔15-20m等间隔加密设置。涵洞边墙两侧设置沉降观测点,测点数量不少于4个。6.5.2观测频次6.5.2.1 每个墩台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观测频次见表6.5.2.1。表6.5.2.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台顶,二者高程转换时测量精度不应低于首次测量要求,回填完成后临时观测点取消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架梁后除荷载变化观测外,每十五天应有一次观测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两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每1次/天,连续2次,其后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周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6.5.2.2 梁体变形观测需在梁体施工完成后开始布置测点,并在张拉预应力前进行首次观测,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小标要求。梁体变形观测频次见表6.5.2.2。表6.5.2.2 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2个月1次/1、3、5天后期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 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残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3个月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6.5.2.3涵洞施工完成后,应系统观测涵洞的沉降。各阶段观测频次见表6.5.2.3。表6.5.2.3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两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每1次/天,连续2次,其后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周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监理单位一般地段平行检查总测点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等区段,平行检查总测点的20%。6.5.3其他要求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6.6沉降变形观测的有关规定6.6.1一般要求6.6.1.1沉降变形观测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网按三等变形测量等级技术要求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水准测量采用二等变形观测测量技术要求。6.6.1.2应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沉降变形观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二等水准基点上。6.6.1.3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6.6.1.4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并妥善保存。6.6.1.5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6.6.2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6.6.2.1 观测水准基点的布设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