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训练一个实例的分析.doc_第1页
写作思维训练一个实例的分析.doc_第2页
写作思维训练一个实例的分析.doc_第3页
写作思维训练一个实例的分析.doc_第4页
写作思维训练一个实例的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作思维训练:一个实例的分析 黄 行 福 作文教学,思维的训练,是关键的一环。没有思维的训练,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很有可能会落空。这里指的思维,是指写作过程中运思的深层次的过程。不是那种表面的写作行为的过程。行为,是看得见的,而运思,则是看不见,却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人教社新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后,有一练习:“以由方仲永想到的为题,在班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上完课文后,我本打算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原本以为,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什么障碍,一定会很顺利。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根本就没几个同学发言,而且就是那几个发了言的,也不过都是一个思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很显然,问题就出在学生的思路狭窄上。因此,我当机立断:下一节课,专门解决思路问题,并把它写成作文,就当成是一次作文练习。在课上,我把拓展学生的思路放在首位,围绕着思路的敞开,我引导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找原因,即找出方仲永由天才变为庸人的原因。那么,方仲永“变”的原因有哪些?我列出了以下几方面,作为示范:社会、家庭、邻居,这仅仅是举例性质的列举,并不惟一着只有这些因素。我告诉学生: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其他的因素,比如同伴呀,秀才们呀,等等。然后,一步步引导他们进行分析,社会因素有哪些,家庭因素又多少,邻居又是怎样影响的。这样,他们就列出了一些你叫具体的因素。其次,看背景,分析方仲永“变”平庸的背景因素。这里,有一点必须首先让学生明白,原因与背景是不是一回事,它们有什么区别?否则,他们很可能会混同,把原因当背景,将背景当原因。那么两者的区别何在哪?主要在时间。原因,一般是先于事件或现象的。换句话说,在事件产生之前就存在的是原因;事件产生时才存在的,则是背景。这里,就有可能产生交叉,就看怎样解释了。比如社会这个因素,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历来的农家子弟,都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个就是方仲永“变”的原因。而如果侧重于方仲永那个时代来说,整个社会,农家子弟也基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这就是背景了。我这样一解释,学生也就基本上明白了。我于是就提出问题:那么,方仲永生活的那个时代,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他接受不到教育?家里穷、爸爸的思想落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很多,等等。学生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教室里像炸开了锅,真是人声鼎沸。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就把那些因素概括为:经济状况和读书风气两个大的方面。再次,议影响。分析方仲永“变”的后果。方仲永由一个天才式的神童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结果会怎样?对自己,对他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番议论之后,归纳为:1、对自己,2、对他人,3、对文学。具体来说,还有一些更具体方面,这里进行一番列举,比如对自己,就有正面与反面之分;而每一个侧面,又有眼前与长远之别。对他人,也有对家人、对邻居、其他人之分。以上仅仅是列举性质的,并不是确定性的,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进行更多方向的思考。最后,寻措施。这里指的是寻找干预性的措施,对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进行干预等等。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当时那种情形下,谁能说服方仲永的父亲,使其放弃自己的做法,让儿子背起书包,走向学堂?启发学生思考之后,教室里非常热闹,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1、 方仲永的爷爷2、 一位私塾先生3、 当地的父母官4、 其他成功人士进行了这样的启发与引导,可以说,学生们原先那种无话可说的现象就基本不存在了。为了让这样的分析思维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大脑中,在分析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番这样的归纳:以上分析,第一种是原因分析,主要分析造成方仲永“变”的原因,第二种为背景分析,分析方仲永“变”的背景。两者的区别在于:原因在时间上是先于“变”的,而背景是与“变”同时存在的(针对处一学生,只能进行这样的解释)。第三种则为功能分析,它主要分析方仲永“变”的正面和负面的后果。第四种呢?则为措施分析,它主要是弄清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已经存在的事物及现象进行干预,让它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四种分析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可以运用于很多事物及现象的分析。比如部分同学的“厌学”现象,我们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一番分析。这样的分析,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认识事物,掌握情况,开阔眼界。这一阶段,侧重于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分析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这么一个问题,而且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很多方面。当然,还必须告诉学生,这样的分析方法,不是标签,也不是每一此对事件或现象的分析,四种方法都要全用,要看实际情况,或四种全用,或只运用其中的一、两种,不能机械照搬、照套。如果说,这样的分析,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他们面对问题,不至于感到束手无策,懂得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那么,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怎么说,就是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步骤了。“你想说什么?”这是下一个问题。“想说什么”,针对性就更强。这一次作文,有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为了让引导与启发更有效,我首先用投影的形式,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自己的规劝2、爷爷的感叹3、爸爸的后悔4、私塾先生的感言5、仇人的心里话6、伙伴的劝说学生看后,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想把它记下来。但我阻止了他们的做法,而是引导他们进一步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广泛的搜集,最后,又形成了以下这些方面:1、 风水先生的感言2、 一位秀才的想法3、 妈妈的述说4、 父母官的心里话5、 一位乡绅的感叹6、 弟弟的埋怨 还可以列举很多,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列举。可以说,有了这样的引导,最起码的,学生在写作的内容上,应该不会存在很多问题的。我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他们交来的作文,就可以明显反映出来。作文教学,可教之处,值得教的地方,非常多。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写作基本靠“悟”,基本靠暗中摸索的时代,就更是如此了。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怎样的指导才更有效?这应该是我们思考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基本归宿。我们必须始终明确的一点就是:可操作性的思维训练,就是比较有效的教学内容之一。“写作中的思维不仅要产生思想、观点。而且要围绕观点、主题、立意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将主题化为结构,因此在写作中结构就是思维。”(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174页。)就是说,写作思维指的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操作过程,是一种操作的思维流程。可以说,有了这样的操作流程,写作的过程,难度就要大大减小。当然,笔者没有操作性思维包打天下的意思,但我们要明确的是:有了这样的操作性思维,至少可以减少暗中摸索的时间,缩短摸索的路程,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以上实例,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这个实例中,第一部分的分析与第二部分的具体内容的落实,初看起来,好象给人一种联系不够紧密的感觉。第一部分的分析,给人大而无当的感觉;第二部分呢?则比较具体。实际上,第一部分的分析,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路,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大的背景下去理解“由方仲永想到的”这个问题的具体内涵。这样,不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