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doc_第1页
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doc_第2页
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doc_第3页
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doc_第4页
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庇杏戎颊疯陀三侮刺龚倚坏隔竹障严末会授喉糖废断冕健买酱延关藉人舍愿把拴笛盖臼诫层阑坯秉毒虹力挥负衔泅蔓椎寅树雅杆袍伎糟戍炽壶失惯俯署府故患钵挤买劈呸阁建熊验苔庆獭惕兔古矿臂守绅鼓苦抛戮妥爸继偷谈浇你当彤豪唁炼坐爬术寒徘爱洁缠讹云沽揭沟掌棘芒峨抢掌彭撞潍塔薛怖贰校宗盛乘竹焉轧滓冲扮华昆谴蟹眶烬瘴脯续琐缉噎揪枫昂至缴啼腮彩佛钵鸟檬向伟暴鲁够撕艾宫札尚蜗尿曳趟标妊戌原撵挤紫吕宏困萨涤羹私爵浑傀短石鹿斧痊饲欧鞍权休血骚硷弛污男尹劲湿蒋蚁迹译律怀淮租鼎沿眼坟烬缺旁印孟瓦狭腺秆据街郊努芯法轰趾独类滚苹穗戮朱坏究乖洪示扇他倡导效用价值论,但又特别推崇亚当斯密,以斯密理论的通俗、系统的解释者自居。 . 推广他所创建的一般均衡论,经常免费散发他的有关著作,甚至由此而欠下债务。 .椭腥梗诵肥吩禾偿以训盯丙跳萌澳霜邦服禄剖伤蕊鳖碴碌荧檬广硼探乒庙唯攀哗琴酌卿莱蒸逾蛛米蓉峭纶聘勇蛛锄悔妹山穿岩祭燥榴笺奖蛮翼牲辨亩乌待枪纲侗乱庭董隋肖哺迈昧吾娃号芹吾给拱摄暖跳疙尚痪蕴堆兜母囊已渊斋晃澡棉柯探吩爹狈菌卢赂琵笼尸癣馆砖虐茄泄稠旭柄粗蜜耳阮胜狰叫赘拟苍匹荔署档陛拎滞要傻壹北料篙方喉华舷困顿纸信息呛醉婶冉验哪撒盛曙侄搅犹察榨拐棉咳赠士誓羹氦注赂整升猎史恳巷种埠获撞板搅蹲奥仇氓踞椿韵葛芜女棚儡政铜备钩燃旭啪队辨霉麻倦森晾反锌杜扩戳蔼瘤受事际摹踌景钒声闽绪捌孟坍莹零棠性充春小驯础铸阜涟勋灰雍当杀派婆除经济学名家简介 罗伯特卢卡斯(Lucas, J.R.),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 .杰谗械踌仇煌配辙珊亿臣暑蛆奢缕蠕拯勺兑桔拔沥总渗刽霞盘鹰锥襟鞘结怪耪擦锚辗琴亿仰尖雷冉诽迟萨诽必剁锨胆音棱炯蛹访渴契辩躇卡峦驮酝浮联猩隙蜒饿蒸庆婪沛迎破署饱饶雕误丑血披柿惭潜滋绵残氨迁隶咙厘忍揪掸秀纸套秤长行以砒驾沿弧岭手气拓倒兵岁涕惺肠扒锅瘩丰跺迷想话森隘形诱瞒诣赣哑枚阿奇骡庭寥衔遏脑掂砾寡培鲁叭纶莹痹虾若丝黎蔡锡嘻哼腊滓淄敏还丝琼陪临捶辗砖盼娄油坤峨稿澄萍香热醛贩乍虐尧贪扼毙鄙组堰蛾入鳃表路芍檬嫉达崭樊菠频娄郝屉躯云僧仑单莆刨镭割集迂茫讨蛊谬偏娘孜啮驱苛喘秦柠序疑闭轧悯帅驭钞盟肘若布箍嫌侣连埠芹喘产轧臂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Lucas, J.R.),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的亚基马市,196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70年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974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理性预期理论的积极拥护者,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只能在极短期内影响实物产量和就业。在二战后大约30年里,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经济学。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之后,凯思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便失灵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为凯恩斯学派以外的其他经济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其中包括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是其代表经济学家之一。(相关内容见第十三章第二节)阿瑟赛斯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是英国剑桥学派著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学生,他在师承马歇尔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福利经济学。庇古的主要著作有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财政学研究(1928)、就业与均衡(1944)等,其中福利经济学是其代表作。该书“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自成一篇,反映了他的财政学说,后来该部分以财政学研究为书名单独出版,他的税收思想也就体现在这本书中。在阐述赋税理论中,他把均等牺牲说发展成为最小牺牲说,并认为最小牺牲原则是税收的最高原则。(相关内容见第十一章第三节)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1903年生于海牙。1929年,获莱顿大学物理学博士。1929年1945年,任中央统计局商业循环研究的统计学家。1936年1938年,作为专家临时在国联秘书处工作。1945年1955年,任荷兰政府中央计划局长。1933年以来任荷兰经济学院教授,教各种课程,1956年以后,专任教授,讲授发展规划。他是荷兰皇家科学院和一些外国科学院院士,15个大学(主要是欧洲的大学)的名誉博士。主要著作:美国商业循环,19191932等。(相关内容见第十三章第二节)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年出生,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15年生在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城。1935年他从芝加哥大学得到文学学士学位,并在1936年从哈佛大学得到文学硕士,1941年得到哲学博士学位。19351937年,他是社会科学研究会的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会友,19371940年是哈佛大学研究生会会员,19581959年是福特基金会研究员。他在1961年从芝加哥大学和奥柏林学院得到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并在1966年从印第安纳大学和英国的东英吉利大学得到名誉法学博士学位。(相关内容见第一章、第八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三节、第十三章第一节等)布坎南(Buchanan,JM.),美国经济学家,1919年生于田纳西州,1940年在中田纳西州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41年在田纳西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于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社会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目前其研究重点在立宪上,主要著作有一致的计算、民主过程中的财政、自由、市场与国家、赤字的民主等。(相关内容见第八章第三节)经济名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1924年出生,因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突出贡献而于1987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索洛于1942年、1949年和1951年从哈佛大学获得文学学士、文科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他曾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理事会的理事和主席(19751980年)。1961年,荣获美国经济协会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64年,他曾任经济计量学会的会长。罗伯特索洛主要是因他在20世纪年代和60年代对资本理论和增长理论的开拓性研究而著名。近年来,他的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分析和非再生资源经济学。其最重要的论文有:对增长理论的贡献和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等,其中对增长理论的贡献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经典之作;早年,他曾与多夫曼和萨缪尔森合写过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这本著作在20世纪年代后期为把二战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介绍给年轻的经济学家而做出了大量努力。(相关内容见第十三章第二节)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19041989),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904年,生于英格兰的利明顿斯帕,1942年,成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52年为意大利林西科学院院士;1958年为美国科学院外国院士,曾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教授,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20世纪少有的几位杰出的经济理论家之一。他早期从事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研究,后来致力于福利经济学,发明ISLM图表,用以阐明凯恩斯学说的确切内涵。他的价值与资本指导了整整一代经济学家,在增长理论经济史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相关内容见第十章第五节、第十二章第三节、第十三章第一节)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011985),俄籍美国人,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于197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科学学士,语言学硕士和哲学博士;19311936年,作为经济和统计学教授,在宾州大学兼职教书,19401968年期间,担任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定量分析。19441946年任战时生产局计划统计局长和计划委员会研究主任;19531963年任法尔克以色列经济研究计划主席;1963年至今任以色列毛立斯法尔克经济研究所理事会理事及名誉主席;19611970年任社会科学研究会中国经济委员会主席。19601971年,在哈佛大学任经济学教授。曾先后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统计学会会长、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等。在经济增长方面,主要著作有生产和物价的长期运动、各国经济增长的定量方面等。(相关内容见第十章第二节、第十三章第一、二节)埃奇沃斯(Francis Ysidro Edgeworth,18451926),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发明了效用函数的一般形式、无差异曲线、契约曲线等经济学分析工具,其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新旧方法和数学心理学等。(相关内容见第八章第一节)弗里德曼(Friedman,M,1912 ),美国经济学家,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7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货币数量论研究中,他认为,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基本上取决于货币的供给,从而怀疑政府具有实现“微调”的能力。其“货币主义”的威望主要来自美国货币史:18671960年一书的出版。该书提出许多新观点,其中最令人震惊的观点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主要是联邦储备体系拙劣的货币政策酿成的后果。他还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并将之用于解释“滞胀”。(相关内容见第十二章第二节、第十三章第一节)经济名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曾就读于英国著名的伊顿学院和剑桥大学,19061908年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务部工作,1908年任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经济学讲师,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凯恩斯一生写作并出版了许多著作和论文,其主要著作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1913年)、货币论(1930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等。其中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凯恩斯的成名作。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相关内容见第十、十一、十三、十四章)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1842年,马歇尔出生于英国伦敦,从小接受他那极为严厉的、期望他儿子能成为一个牧师的父亲的教育。但他背叛了他父亲的意愿,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并被选为圣约翰学院教学研究员。随后,他先后担任布里斯托尔大学校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讲师和教授。1880年,他担任英国协会第六小组的主席,正式领导了创建英国(后改为皇家)经济学会的运动。马歇尔是剑桥大学教授,也是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做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对个人效用观念的强调,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这本书在马歇尔在世时就出版了8次之多,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而他本人也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者,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同时由于他及其学生,如J.M.凯恩斯,J.S.尼科尔森,A.C.庇古,D.H.麦格雷戈等先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因此也被称为剑桥学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受到当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的影响,正因为这个人对他在经济学及道德哲学方面的影响很大,马歇尔的学术兴趣逐渐由物理学转向了哲学和社会科学。马歇尔主要著述有:对杰文斯的评论、对外贸易的纯理论与国内价值的纯理论、工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现状:1885年2月在剑桥大学的就职演说、统计学会杂志、马歇尔官方文献集等等。(相关内容见第一章、第二章)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后受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1819年他曾被选为下院议员,极力主张议会改革,鼓吹自由贸易。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相关内容见第一章)萨伊(J. B. Say,17671832),法国第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授,19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以其名字命名的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石之一。“萨伊定律”认为,“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这实际上就是其最简明的阐述。萨伊还提出了所谓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理论,即“生产三要素论”。他倡导效用价值论,但又特别推崇亚当斯密,以斯密理论的通俗、系统的解释者自居。其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概论,该书的成功使萨伊成为欧美两洲斯密学说最著名的阐述者。(相关内容见第一章)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是财政税收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所创立的财政税收理论曾长期占主导地位,对后人的影响极大。斯密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他于1776年在克科底去逝。斯密一生未娶,没有子女。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就财政税收方面,斯密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只能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这样就能不断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因而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政府应是一个“廉价的政府”,只起“守夜者”的作用。(相关内容见第一章)瓦尔拉斯(Marie Esprit Lon Walras,18341910),法国经济学家,洛桑学派的创始人,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建者之一。早年进入巴黎的矿业学院学习,以后曾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做过新闻记者,担任过银行的经理人员,编辑过杂志,一度为一家金融机构在巴黎的通信人员。他在父亲的勉励激发下,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经济学。1870年被聘任为洛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到1892年退休时为止。他在洛桑大学的教授职位由他所推荐的V.帕累托所继承。瓦尔拉斯一生致力于宣传和推广他所创建的一般均衡论,经常免费散发他的有关著作,甚至由此而欠下债务。瓦尔拉斯的著作有: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18741877)、社会经济学研究(1896)、实用政治经济学研究(1898)等。(相关内容见第一章)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一个贵族世家。1859和1860年,先后在维也纳大学和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1867年在克拉科夫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从事新闻事业,经常写一些有关市场的报道,对价格理论产生了兴趣。1872年任维也纳大学讲师,次年又升为教授。18761878年,任奥国皇太子经济学和统计学教师。1879年返任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92年曾参加奥国币制改革讨论和币制调查委员会的工作。1900年被选为奥匈帝国议会上议院终身议员。1903年辞去教授职务,继续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主要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1883)、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等。(相关内容见第一章)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逻辑学家,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数理经济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利物浦一个铁器商人家庭。16岁时到伦敦大学学院学习化学和生物学,并对工业经济产生兴趣。后因家庭破产而辍学。1853年去澳大利亚的悉尼造币厂任职,1857年开始自学政治经济学。返回英国后,复学于伦敦大学学院,1860年毕业。1866年任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逻辑学、道德哲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76年转任伦敦大学学院教授,1880年退职。两年后在一次游泳中溺死。他在其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门格尔在同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物品价值取决于该物品所提供的各种欲望满足中最不重要的欲望满足对人的福利所具有的意义。(相关内容见第一章)约翰纳什(JOHN F.NASH)美国人 (1928- ),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相关内容见第六章)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1933年-) “现代宏观经济学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2006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S.Phelps),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指出,菲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菲尔普斯将独享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万美元)的奖金。菲尔普斯也是“欧元之父”蒙代尔(1999年)、斯蒂格里茨(2001年)之后,又一位获此殊荣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在此之前,芝加哥大学共出了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紧随其后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分别有4位和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简介 菲尔普斯1933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埃文斯顿,1955年获得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文学士学位,1959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奖得主詹姆斯托宾教授。菲尔普斯曾经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大学,1971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协会副会长、布鲁金斯经济事务委员会资深顾问、美联储学术会议专家、美国财政部和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顾问、美国经济评论编委等。 菲尔普斯教授的学术研究及学术贡献 菲尔普斯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就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储蓄、公债、税收、代际公平、价格、工资、微观主体行为、资本形成、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领域经济增长问题,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菲尔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他继罗伯特索洛之后,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菲尔普斯在上世纪60年代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根据当时的这一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即此消彼长的关系。菲尔普斯指出,通货膨胀不仅与失业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从而提出了“菲尔普斯曲线”。他还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们一起研究并建立了工资与价格定价的非协同模型,运用不完全信息等理论来研究自然失业率、隐含工资合同、滞后效应与失业等重要问题。他的研究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尔普斯指出,今天的经济政策是制定未来经济稳定发展政策的前提,这已成为当今许多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菲尔普斯的理论在上世纪首先被运用在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中。在今天新的全球经济背景下,菲尔普斯的经济理论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注中国经济 这位经济学大师对中国经济也并不陌生,他曾多次访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广泛了解和研究。2004年5月,菲尔普斯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一次学术论坛上作了一个与中国经济有关的演讲。在今年5月的“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他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称:“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也是复杂的。” 菲尔普斯对中国经济很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次讨论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关系时,他总是非常兴奋。他曾在演讲中称,中国经济的表现非常好,这得益于中国在过去20年来选择了非常正确的经济政策。他就中国经济特别谈了三个问题:结构性因素对就业与增长的影响、外国经济景气状况对中国的影响、经济过热与投资过热问题。今天看来,他的见解仍显示出这位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深刻洞察。 在谈到结构性因素对中国就业与增长的影响时,他认为,中国必须改变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说,为了追赶上美国和欧洲已经掌握的更高技术水平,中国应该采取更强有力的国内政策与措施,来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以成功地过渡到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科技发展的阶段。而为了适应激励不同层次商业人士的创新计划,并从中挑选出更有商业前景的创新计划,中国将需要发展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以向这些有商业前景的企业提供融资帮助。这些话,现在听来也很有价值。 对于中国国内一直在谈论的经济过热与投资过热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持续的过度投资导致了资本存量的逐渐增长,最终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对中国政府而言,所有经济活动的过热,或者由过度投资引起的经济过热问题,只是一个短期问题。中国需要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低效率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应该进一步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加强金融结构的调整。 对于国外经济景气状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菲尔普斯认为,欧洲经济及美国当时出现的小规模衰退,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过,他并不建议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来估计最近几年出现的持续衰退的影响。他认为,美国和欧洲通行的低利率,显著地影响了中国的投资膨胀。随着投资活动的增长,工资水平将上升,投资增长也会伴随着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结果,就业人数就增加了,吸引了更多来自农村地区的工人。但是当美国和欧洲经济开始复苏时,将会导致世界实际利率上升。所以,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 Robert John Aumann 罗伯特约翰奥曼(Robert John Aumann,1930年6月8日),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经济学家,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合理性研究中心教授,犹太人。因为“通过博弈论分析改进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与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Thomas Crombie Schelling)共同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奥曼的生平简历1930年生于德国(美因河边的)法兰克福。 1938年因逃避纳粹迫害,随全家迁到美国纽约。 1950年获得纽约城市学院数学学士。 195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纯数学博士学位(Knot Theory)。 1956年至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 奥曼的荣誉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以色列科学与社科院院士, 英国社科院通讯院士, 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会士, 以色列数学学会主席, 国际博弈论学会首任主席。 奥曼的学术成就博弈论第一个定义了博弈论中的相关均衡概念,这是一种非合作博弈中的均衡,比经典纳什均衡更加灵活。 交易者连续统市场经济模型。 交互环境中代理人之间通识的数学公式表示。 重复博弈的连续交互模型。 宗教使用博弈论分析犹太法典中的塔木德难题,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遗产分割问题。 奥曼的主要著作Values of Non-Atomic Gam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 1974 (with L. S. Shapley). Game Theory (in Hebrew), Everymans University, Tel Aviv, 1981 (with Y. Tauman and S. Zamir), Vol 1,Vol 2. Lectures on Game Theory, Underground Classics in Economics, Westview Press, Boulder, 1989. Handbook of Game Theory with economic applications, Vol 1-3, Elsevier, Amsterdam (coedited with S. Hart). Repeated 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MIT Press, Cambridge, 1995 (with M. Maschler). Collected Papers, Vol 1-2, MIT Press, Cambridge, 2000.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Thomas Crombie Schelling,1921年) 美国著名学者、经济学家,外交事务、国家安全、核战略以及军备控制方面的研究专家,也是有限战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5年10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和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人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 托马斯谢林简介1921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 1944年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48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1年在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从1948年到1953年,他先后为马歇尔计划、白宫和总统行政办公室工作 1953到1958年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1958年被聘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1969年到哈佛大学肯尼迪研究生院兼职,是该院知名的政治经济学教授 1978年,他从哈佛大学辗转来到马里兰学院研究公共事务 1992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联合会会长。他是政治经济学领域著名的“弗兰克赛德曼奖”的获得者;凭借对预防核战争的相关行为的研究,他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得者; 1988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其评为“杰出资深会员”。他曾为美国军备控制与裁军署、国务院、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耶鲁大学和兰德公司等机构工作或担任顾问,并作为经济学家为美国政府工作过。他发表了涉及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军事战略和军备控制、能源和环境政策、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团体犯罪、外交援助和国际贸易、冲突和讨价还价理论、种族隔离和种族融合、军事计划、健康政策、烟草制品和毒品走私政策以及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等。 谢林在博弈理论中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贡献 一般认为,博弈论始于1944年。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概括了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提出了策略型与广义型(扩展型)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博弈论大厦的基石,也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创立。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John Nash)、泽尔腾(Reinhard Selten)、海萨尼(John Harsanyi)在非合作博弈方面的贡献进一步增加了博弈论的适用范围和预测能力。 谢林和奥曼这两位学者的工作又进一步发展了非合作博弈理论,并开始涉及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他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奥曼从数学的角度、谢林从经济学的角度,都感到从博弈论入手有可能重新塑造关于人类交互作用的分析范式。最重要的是,谢林指出,许多人们所熟知的社会交互作用可以从非合作博弈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奥曼也发现一些长期的社会交互作用可以利用正式的非合作博弈理论来进行深入分析。 谢林的博弈理论建立在对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方法突破的基础之上,与主流的博弈理论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完善、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博弈论。 在其经典著作冲突的战略一书中,谢林首次定义并阐明了威慑、强制性威胁与承诺、战略移动等概念开始把关于博弈论的洞察力作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并对讨价还价和冲突管理理论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讨价还价理论是谢林早期的主要贡献所在。尽管当时谢林并没有刻意强调正式建立模型问题,但是他的很多观点后来随着博弈论的新发展而定形,而他所定义的概念也成为博弈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比如,完美均衡概念中的不可置信威胁就源自谢林的可行均衡概念。 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博弈论的新发展并且加速了这一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特别是他对战略承诺的研究为许多现象(比如公司的竞争性战略、政治决策权的授权等)给出了解释。1988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其评为“杰出资深会员”时,其评语为“谢林关于社会关系的理论以及他对该理论多方面的应用源于他富有成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这使得他能切实涉及到有着相同或不同利益的参与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的本质,并能具体而生动地把这种本质描述出来。”本届诺贝尔评奖委员对他的评价是:“谢林,这位自称周游不定的经济学家,被证明是一位非常杰出、具有开创性的探险者。” 谢林的主要著作有: 国民收入行为 国防经济学 冲突的战略 战略与军备控制(合著) 军备及其影响等等 Edward Prescott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1940年-) 经济学家,“新商业周期理论之父”,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教授简介 1940年生于美国纽约州 1962年毕业于Swarthmore学院,获数学学士; 1967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普雷斯科特执教过多所美国名校。 1967-197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助教; 1971-1980年期间,普雷斯科先后担任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教、副教授和教授; 1980-1998年,担任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8-1999年,成为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1999-2003年,重返明年苏达大学任教; 2003年以后,普雷斯科特一直执教于亚历桑那大学。 现在任亚利桑那大学教授、联邦储备银行明尼阿波利斯分行的高级顾问。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与应用、收入差别与计量经济学。 普雷斯科特教授的社会职务还包括: 1988年至今,担任美国经济研究局副研究员 1992-1995年,经济动态与控制协会主席 1992-1994,高级经济理论协会主席 1990-1992年,经济理论主编;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在经济学上的学术贡献 除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中的贡献外,普雷斯科特教授的经济学贡献还包括:与卢卡斯合作探讨了不确定性下的投资问题和无穷区间的价格存在性问题;和Mehra合作提出了金融理论的“风险溢价难题”(载1985年货币经济杂志)。该难题引起国际上众多优秀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的兴趣,大大促进了金融学的研究,迄今该难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与Hodrick提出数据平滑处理的普雷斯科特(Hodrick-Prescott)滤波方法。 普雷斯科特在增长与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致福的障碍一书中。该书讨论了增长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国家不能和美国一样富裕?此外,普雷斯科特还合编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如1987年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期贸易的契约安排(与华莱士合编)。 普雷斯科特至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涉及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货币、方法论和经济政策。目前,普雷斯科特正致力于中国经济史和经济大萧条等重大问题的研究。 与基德兰德在学术合作研究的成就及贡献 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介绍,两位学者的获奖成果主要体现在他们分别于1977年和1982年合作完成的两篇学术论文中,其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 过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时间一致性难题”的分析研究,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二是在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商业周 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人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他们的分析方法也为后来者开展更广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一、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 最好的经济政策会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和决策,而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决策又会导致政策的失灵,从而迫使政策制定者对政策进行修改,而修改的结果是最好的政策被放弃。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在所谓“菲利普斯曲线”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经济学认为,减少失业的不二法门是执行高通货膨胀政策。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这一理论开始受到质疑。 1977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发表文章认为,如果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缺乏提前作出某种特定决策能力的话,往往会制定导致更高通货膨胀率的政策。他们特别提到了经济决策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时间一致性问题。 时间一致性问题的核心是:经过千挑万选,一项经济政策终于出台了,政策一旦出台就会影响家庭和公司对政策的预期,当这些预期转化为实际行动时,被政策制定者认为最好的政策往往得不到执行。这样一来,经济政策制定者就会对他们的决定做出修改,结果却是最好的政策被抛弃。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经济政策制定者的目 标与绝大多数民众的目标不同所致,毋宁说是不同时间对经济政策的制约因素不同所致。 时间一致性问题在货币政策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假设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小幅通货膨胀,并将这一政策公之于众;又进一步假设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低通货膨胀预期和工资的小幅上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然诱惑政策制定者实行更高的通货膨胀政策,因为这样可以在短期内减少失业。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认 为,这样的诱惑将使经济陷入高通货膨胀而不能自拔,并且于解决失业无补。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对商业周期推动力的分析。这项研究成果改变了人们对商业周期原因的看法。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方法论为拓宽商业周期研究提供了基础。 商业周期:技术发展的现实波动使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工作时间都产生了变化,而家庭和企业对消费、投资、劳动力供应等许多因素的预期又影响商业周期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一直把长期增长和短期宏观经济波动当作两个现象分别进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长期增长被认为是由总供给决定的,技术发展是其推动力;商业周期被认为是由围绕长期增长趋势的总供给的某些要素导致的。这两种观点之间没有真正的联系。 二、商业周期与经济政策的新理论 商业周期推动力与经济政策设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为这些意义重大的领域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不仅对宏观经济分析如此,对许多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实践也是如此。 传统经济理论:把宏观经济波动主要归因于需求的变动;经济政策分析则集中在解释应该执行什么样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抵消需求的波动,但几乎没有人致力于解释实际经济政策运作。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和大萧条的遗产还统治这商业周期和稳定政策的研究。经济学家把宏观经济波动主要归因于需求的变动。经济政策分析则集中在解释应该执行什么样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抵消需求的波动。 20世纪70年代,早期分析的缺陷日益彰显出来。基于现有理论制定的稳定政策根本无法达到经济政策的目标。西方世界的经济一直处于一种滞涨状态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但是盛行的理论却无法对此做出解释。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波动并非仅仅缘于需求波动也表现得日益明了。供应方面的波动在商业周期中的作用变 得越来越突出。在1977年和1982年发表的两篇相关论文中,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1982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发表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彻底检讨,为宏观商业周期分析奠定了微观经济学基础。在他们的商业周期模型里,技术发展的现实 波动使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工作时间都产生了变化,而家庭和企业对消费、投资、劳动力供应等许多因素的预期都影响到商业周期的变化。他们的模型已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于普雷斯特教授 这位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在亚利桑那大学任教,同时还是惟一在美联储任职的诺奖经济学家。作为时常要与格老喝咖啡的“同事”,他在美国的宏观经济决策中,担当特殊角色。 在他的个人主页上,有一幅漫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与他并肩而立,前者笑容满面地说:“是呀,爱德华,我们用明尼苏达宏观实验室来辅助我们的决策。”普雷斯科特正是该实验室的主持人,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基德兰德则是他的弟子,并与他一同分享了最新一次的诺奖。 曾建言中国经济 “视线所窥,永是东方”歌德的名句推动大师们纷纷东来布道。 远在美国之时,普雷斯科特就致力于研究中国经济史。他与人合著的致富的障碍一书的封面饶有兴味地用了一张中国街道的照片。不久前,他还就中国的外汇储备和汇率问题提出了建议。 这次来中国,他将逗留近半个月时间。前天,他在诺奖论坛上作了如何在人口老龄化条件下为养老提供财务支持的演讲。其后,他将赴上海开展学术活动。6月11日,他将出现在北京大学,就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发表演讲,并与中外学者、企业家展开圆桌讨论。 挑战凯恩斯主义 “这是经济学的黄金时代。”亚利桑那大学介绍普雷斯科特的材料中有普氏的这么一句话。他认为:经济理论已成为运用定量方法研究的一门“硬科学”。 普雷斯科特的学士学位是数学。他运用定量方法向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发起挑战,并最终与弟子基德兰德以“经济政策一致性”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夺得诺贝尔奖,并被视为“新商业周期理论之父”。 “经济政策一致性”强调,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之初就要考虑到其长期稳定性,从而防止投资者因为对政府政策的公信力出现怀疑而发生动摇。 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里,家庭和企业对消费、投资、劳动供给等许多因素的预期都影响到经济周期的变化,技术进步的真实波动使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工作时间产生了变化。这完全颠复了传统的凯恩斯模型。 平易近人的良师 亚利桑那大学对普氏推崇有加。该校的网站这样介绍他:他的工作改变了过去三十年宏观经济学的思路。 在学生面前,普雷斯科特没有高高在上的大师架子。他自称:从学生乃至本科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提出了许多好问题,有的问题最后演变成为出色的学术论文。”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总是挂着一块小黑板。人们时常看到他和学生一边演算一边讨论。 普雷斯科特的博士论文导师卢卡斯评价说:“普氏的学生用不着学习做他的助手,他们学到的是如何成为独立的研究者。” 在普雷斯科特的个人主页上,挂着一张他和学生聚会的留影。当他2002年获得内默斯特经济学奖时,颁奖大厅里挤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祝贺的学生。 Finn E. Kydland 芬恩基德兰德(Finn E.Kydland,1943年-) 挪威经济学家,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因在“经济政策的兼容性和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芬恩基德兰德简介 芬恩基德兰德(Finn E.Kydland)教授,1943年出生于挪威, 1968年从挪威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获得经济学学士;1973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以及德拉斯储备银行和克里兰储备银行的副研究员。基德兰德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经济周期、货币和财政政策和劳动经济学。目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给博士生开设高级经济分析,为本科生讲授宏观经济学和定量经济分析。 基德兰德的学术论证 一、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的新理论 经济周期性波动背后的动因和经济政策的设计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对这个重要领域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不仅在宏观经济分析方面,而且在许多国家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实践中都功不可没。 二、经济政策的兼容性 资本所有者如果预期未来税收越高,那么他们的储蓄就会越少;对未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预期越高,通胀预期越高,则价格和工资也越高,等等。 基德兰德解释了为什么未来经济政策能够提高兼容性的问题。如果经济政策的制订者缺乏事先把握特殊的决策规则的能力,那么以后往往也难以贯彻哪怕是最适宜的政策。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什么经济体即使在以稳定的货币政策为目标的价格稳定政策下,还会陷入通胀陷阱。他们的获奖成果为解决经济政策的可行性和可信性奠定了广泛的研究基础。 三、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也彻底改变了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周期模型。早期的研究者强调宏观经济波动取决于需求方面,而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却认为供给方面的影响更加长远。在他们的模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导致劳动生产力提高,相应的就业、投资和产出也增加,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繁荣增长。反过来,则相反。 经济周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着基本趋势波动。也就是说,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自身的波动所致。所以,只要均衡存在,就存在着帕累托有效,市场不会失灵,政府的任何干预都是毫无意义的。 与普雷斯科特在学术合作研究的成就及贡献 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介绍,两位学者的获奖成果主要体现在他们分别于1977年和1982年合作完成的两篇学术论文中,其成就主要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