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井第三方监测方案.doc_第1页
盾构井第三方监测方案.doc_第2页
盾构井第三方监测方案.doc_第3页
盾构井第三方监测方案.doc_第4页
盾构井第三方监测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地铁第三方监测方案目 录目 录1第1章 工程概况41.1、工程线路总体概况41.2、工点工程设计概况41.3、工点工程施工现状6第2章 工程周边环境72.1、工程安全监测控制范围72.2、周边建筑及地下管线72.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7第3章 监测目的与编制依据103.1、监测目的103.2、编制依据10第4章 监测工作内容124.1、监测项目与监测精度124.2、巡视检查项目及基本内容124.3、监测重点、难点13第5章 第三方监测风险分析145.1、第三方监测与监测管理风险识别145.2、第三方监测与监测管理风险清单145.3、第三方监测风险控制应对措施14第6章 控制网建立156.1、平面控制网156.2、高程控制网176.3、检查校核监督管理19第7章 监测点的布设207.1、监测点布设及监督管理总体原则207.2、盾构井结构围护结构体系监测点布设原则207.3、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原则217.4、桩(墙)顶竖向、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217.5、支撑轴力监测点的布设217.6、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测斜孔)的布设237.7、坑外潜水位监测点的布设247.8、基坑周边道路及地表监测点的布设257.9、建(构)筑物沉降、倾斜监测点的布设267.10、监测点埋设步骤27第8章 监测作业方法298.1、围护桩(墙)体水平位移(测斜)298.2、围护桩(墙)顶竖向位移监测308.3、围护桩 (墙)顶水平位移监测348.4、坑外潜水位监测398.5、支撑轴力监测408.6、裂缝监测418.7、其他监测项目428.8、监测作业监督管理42第9章 监测频率、监测周期、报警控制指标439.1、监测频率439.2、监测周期439.3、监测报警控制指标43第10章 监测信息成果和信息反馈4510.1、监测信息成果4510.2、正常情况下的信息反馈4510.3、预警、紧急事故报警状态下的信息反馈4610.4、监测成果信息反馈框图47第11章 项目组织管理4811.1、项目组织机构4811.2、规章制度50第12章 监测仪器设备5212.1、仪器设备5212.2、监督管理52第13章 应急监测53第14章 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5514.1 、质量保障措施5514.2、 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59第15章 附图及附加说明6115.1 、附图6115.2 、附加说明61第1章 工程概况1.1、工程线路总体概况XX地铁一期工程西起于草场门大街的中保站,线路走向沿着草场门大街北京西路北京东路板仓街蒋王庙街玄武大道数码路金马路灵山东止于终点站仙林东站。全线设18座车站(地下车站16座,地面车站1座,高架车站1座),1处车辆段、1处控制中心,二处主变电所。18座车站依次为:中保站、草场门站、云南路站、鼓楼站、市政府站、九华山站、锁金村站、桦墅站、紫金山北站、岔路口东站、徐庄软件园站、金马路站、汇通路站、灵山站、东流站、青龙站、桦墅站、仙林东站。车辆段为青龙车辆段,控制中心为灵山控制中心,二处主变电所分别为紫金山北主变电所和灵山主变电所。一期工程线路全长33.787km(其中,路基段和高架段1.507km、地下段32.28km),线路最大站间距3242m,为金马路站汇通路站;最小站间距806.644m,为市政府站九华山站。一期工程线路走向示意图如下(图中红线部分):1.2、工点工程设计概况1.2.1建筑设计概况桦墅站仙灵东站区间盾构工作井位于龙王山南麓,麒东路西侧。盾构井上方原为池塘(池塘最宽处约25.5m,勘察期间水深1m左右)和农田,西侧为1栋单层民房(距盾构井基坑边最近约21.7m)。基坑东侧约11.7m处有有一架空高压线(塔基未在影响范围)。盾构工作井为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主体结构宽度为24m,沿线路纵向长15.6m,顶板覆土15.6m,底板埋深18.46m,横向采用双柱三跨框架结构,纵向为单柱双跨框架结构。盾构工作井南端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与盾构法隧道分界里程为右DK42+051.333、左DK42+056.966,北端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与矿山法隧道分界里程为右DK42+065.333、左DK42+070.966。按工程筹划,本工作井为南端盾构区间的接收井,北端矿山法区间的到达井。盾构工作井基坑围护形式采用中10001200mm钻孔灌注桩,基坑长24m,宽15.6m,深18.66m(所有尺寸均不含外放)。1.2盾构井位置分布图1.2.2结构设计概况1、结构类型:盾构井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支护体系,钻孔灌注桩直径为1.0m,桩间距1.2m围护桩桩长有三种,分别为23.16m、26.66m、31.16m,桩底分别进入基坑底6m、9.5m、14m。基坑内侧桩间采用100mm厚C25挂网喷射混凝土找平。本工点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基坑竖向设置4道支撑。其中第一道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最大间距8.1m,其余钢支撑,平均间距3m;为控制围护桩在基坑开挖时的位移,需对钢支撑施加预应力,其值应按设计的预加轴力进行,且不得不大于设计轴力的50%。2、基坑开挖深度: 盾构工作井基坑开挖深度约19.0m。3、开挖施工方法: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4、结构工程施工次序:(1)场地平整及围护结构施工;(2)基坑开挖及支撑架设;(3)垫层、防水及底板施工;(4)侧墙及拆撑施工;(5)盾构机吊装完成后封闭顶板,回填基坑,拆除第一道砼支撑后恢复地面。5、基坑工程类别: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确定本工点基坑工程类别为一级。6、支护结构安全等级: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确定本工点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7、基坑工程变形保护等级:施工图设计文件规定本工点基坑工程变形保护等级为二级。8、基坑开挖施工影响范围:施工图设计文件考虑基坑开挖施工影响范围为2倍基坑开挖深度。9、工点工程设计现状:截止方案编制日,施工图设计蓝图已出。1.3、工点工程施工现状截止本盾构井方案编制日期,本工点工程围护桩已施工完毕。第2章 工程周边环境2.1、工程安全监测控制范围场地表层土质强度较好,岩石埋深较浅。因此,根据第三方监测合同要求,结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初步设计及部分施工图要求、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测管理办法(暂行)相关规定要求和实际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本工点工程安全监测控制范围为基坑边缘以外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场地区域,工程安全巡视检查范围为基坑边缘以外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在此深度范围内岩面埋深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则监测控制范围按2倍土层厚度考虑。初步考虑的监测控制范围按2倍基坑开挖深度约35m。2.2、周边建筑及地下管线2.2.1周边建筑根据实地调查和资料调阅结果,工程安全监测控制范围内,本工点周边为池塘、农田。西侧为3栋单层民房(距盾构井基坑边最近约21.7m)。周边监测范围内影像资料如下: 图2.1 盾构井西侧房屋 图2.2 盾构井场地2.2.2周边地下管线根据实地调查和资料调阅结果,工程安全监测控制范围内无地下管线。2.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2.3.1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场地地基岩土分布如下:-1杂填土,杂色,松散,主要由碎石、块石、砼块混粉质黏土堆积,非均质,填龄10年。-2b2-3素堆土,黄灰-灰色,松散,以可软塑状粉质黏土为主,夹少量碎石、植物棍茎,砖屑等。-1b1-2粉质黏土,灰黄黄灰,可硬塑,含铁锰质结核和少量铁质斑浸染,见青灰色高岭土细脉和小团块,局部偶夹钙质结核,欠均质,切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2b2粉质黏土,灰黄黄灰,可塑,局部夹粉土薄层,欠均质,切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3b1-2粉质扮土,灰黄黄褐,以硬塑为主,局部可塑,见铁锰质结核,夹青灰色高岭土细脉和小团块,欠均质,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高。-3b2粉质黏土夹粉土,黄灰灰黄色,可塑,切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粉质含量离,欠均质。-3e-l混合土,黄灰灰黄色,密实,以粉质黏土夹碎石为主,粉质黏土多呈可塑状,局段夹砂,粉土及风化岩屑,碎石颗径多13cm,大者可超过6cm.次梭状,磨圆度较差,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为主,含量525%不等,非均质。J1-2xn3-2强风化砂岩,灰黄夹灰白色,密实,岩芯经强烈风化上部呈砂土状,夹碎块、碎石,下部为密实碎石状,局部未完全风化的硬质岩块。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J1-2xn3-3中风化砂岩,灰黄灰白色,岩芯呈柱状短柱状、碎块状,砂质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及暗色矿物等,裂隙被铁质、钙质充,偶见煤线,锤击不易碎。采芯度8595%。为软岩为主,岩芯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IV级。J1-2xn3-3,中风化砂岩(破碎),灰黄灰白色,岩芯呈碎石状、碎块状,砂质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及暗色矿物等,裂隙发育,裂隙被铁质、钙质充填。锤击不易碎。采芯率60-70%,为软岩为主,岩芯破碎,岩体基本等级V级。J1-2xn3-3,-1中风化砂岩(软弱夹层),灰灰黑色,岩芯呈土柱状碎块状,泥质结构,裂隙极发育,裂隙被泥质充填,手掰易碎或锤轻击易碎。偶夹中风化硬块,为极软岩,岩体基本等级V级。T2z-2,强风化岩,紫红色棕黄色,芯呈碎石砂土状,裂隙极发育,手掰易碎或锤轻击易碎。岩芯较完整,为极软岩,岩体基本等级V级。T2z-3中风化灰岩,灰色灰紫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局部碎块状.局部为角砾状灰岩。局部有溶孔和溶蚀洞,洞内多被黏性土和风化岩块组成,以较软岩为主,岩芯较完整,岩体基本等级IV级。T2z-3 中风化岩(破碎),灰色灰紫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偶夹短柱状,裂隙极发。以较软岩为主,岩芯较破碎,岩体基本等级IV级。T2z-3c溶洞充填物,灰黄黄褐色,多为黏性土夹风化碎块组成.黏性土多呈软塑流塑状。局部充填为淤泥质粉质黏土充填。盾构工作井基坑大部分于-3b1-2粉质黏土中,局部T2z-2强风化岩中。围护桩分别嵌入J1-2xn3-2强风化砂岩。T2z-3中风化灰岩中。 2.3.2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本区间地形地貌复杂,地层类型多,变化大,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的分布、埋深与含水层(体)的富水性受控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区间北侧龙王山体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纪周冲村组灰岩。据野外地质调查灰岩节理裂隙发育,灰岩出露地段可见小型溶蚀孔、穴,形状各异,岩溶裂隙发育,有利于地下水的入渗及储存,隧道穿越的山体植被覆盖较好,为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创造了条件。地下水类型主要有: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七乡河冲积漫滩及阶地前缘,含水层主要为软弱土和浅部填土层中。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与基岩破碎带和裂隙发育带,局部微承压性,各向异性。 岩溶水:主要分布于岩溶孔洞、溶隙内,具微承压性。地下水富水程度取决于构造裂隙及岩溶发育程度。由于受构造的影响,岩体裂隙、溶隙发育,钻探施工部分钻孔局部有漏浆现像,反映水量一般较大,富水性、透水性好。 、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附录G环境类型分类表G.0.1规定,按表中规定划分,场地环境类型为类。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 场地地下水对基坑开挖具备一定的影响。第3章 监测目的与编制依据3.1、监测目的基坑工程开挖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工程本体支护结构的稳定,确保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为此,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监控与保护措施,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三方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围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状况,了解和掌握基坑周边土体、水体和建筑及设施的变化状况,评估施工过程中工程本体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动态安全状况,为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通过对基坑周边建筑、道路等的现场监测,为基坑周边环境中的建筑、各种设施的保护提供依据,并验证基坑工程环境保护方案的正确性,及时分析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通过监测实施过程中的成果比对、监督管理与检查控制,规范施工监测作业行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促进施工安全监控的及时有效。通过监测获得施工过程中的支护结构及周围环境动态综合信息,反馈于设计与施工管理终端,为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并指导后续施工。3.2、编制依据国家及行业相关规范规程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建筑基坑工程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地方相关规范规程依据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32/J 12-2005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 490-2007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SZ-08-2000)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勘察设计技术资料依据XX地铁一期工程初步设计 第八篇 区间工程 第十八册 桦墅站仙林东站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01。XX地铁一期工程初步设计专家预评审会专家组意见,2012.02。南京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施工设计文件组成内容与编制规定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2.05。南京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施工设计技术要求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2.09。南京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D4-XK04标桦墅站仙林东站区间(盾构段)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12.12。XX地铁一期工程沿线地形、管线图电子文件。江苏今迈工程勘察有限公司,2011年5月。南京地铁4号线工程桦墅站仙林东站盾构工作井施工设计图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12月。工程合同依据南京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第三方监测D4-TE02-02标合同南京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第三方监测D4-TE02-02标招标、投标文件法规依据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测管理办法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管理办法住建部建质20105号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其他监测、测量规范等强制性标准和法律法规第4章 监测工作内容4.1、监测项目与监测精度根据合同要求,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工程设计确定的围护结构体系特点、基坑等级及变形控制要求、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和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测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要求,确定采用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的方法实施盾构井工程的第三方监测。仪器监测的项目与精度要求如下表4.1所示表4.1 桦仙区间盾构井第三方监测项目与监测精度要求序号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监测点数监测精度备注对象类别具体对象设计要求本方案1支护结构围护(桩)墙(桩)墙顶竖向位移监测8点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mm同点监测2(桩)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监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3(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4孔0.25 mm/m4支撑钢筋砼支撑轴力监测1组0.5%FS5钢支撑轴力监测1组(3层)0.5%FS6周边环境周边场地道路及地表土体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20点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mm7周边地下水体潜水位观测监测4孔50m/1.0mm8建(构)筑物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13点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mm建筑物裂缝监测视情况布设4.2、巡视检查项目及基本内容巡视检查项目与基本内容要求如下表4.2所示表4.2 盾构井第三方监测安全巡视检查项目与基本内容要求序号类型巡视检查项目基本内容要求规范及设计要求本方案1支护结构围护(桩)墙巡视围护(桩)墙成型质量;2止水帷幕巡视喷射砼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现象3支撑巡视钢支撑安装是否及时,有无倾斜、变形失稳趋势4围檩巡视钢围檩后空隙是否充填密实,有无倾斜、变形失稳趋势5冠梁巡视冠梁有无裂缝出现6施工开挖工况岩土状况巡视开挖后暴露的岩土情况和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坑内临时边坡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7开挖尺寸巡视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相符,基坑开挖暴露时间是否正常。8降水排水巡视基坑降水排水设施运转是否正常,基坑降水排水状况是否正常和满足设计与施工控制要求。9坑边堆载巡视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静载、动载、冲击荷载等)10周边环境周边道路及地面巡视周边道路及地面是否有沉陷、积水、裂缝现象; 11建(构)筑物巡视建筑物有无沉降、裂缝12监测设施基准及测点巡视基准点、监测点是否完好13监测元件巡视监测元件是否完好,保护设施是否完备。14测试条件巡视测试条件是否出现改变现场巡视与仪器监测相结合,若监测数据出现较大波动,可通过现场巡视查找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以确保基坑和周边建筑安全。4.3、监测重点、难点4.3.1监测重点本工点工程监测重点见表4.3所示。表4.3盾构井第三方监测重点序号重点监测对象重点监测项目列为监测重点的原因对象类别具体对象1支护结构围护(桩)墙(桩)墙顶竖向位移控制基坑工程安全的主要变形控制对象与项目2(桩)墙顶水平位移3(桩)墙体水平位移4支撑钢支撑轴力5周边环境基坑周边土体、建筑物道路、地表及建筑物沉降影响基坑周边建筑安全的主要变形控制对象与项目67基坑坑外水位潜水位观测4.4.2监测难点本工点工程监测将针对如下的监测难点予以加强控制1、确保测点埋设成活率:重点加强测斜孔、水位孔、钢筋计等一次性予埋设元器件的埋设工作,严格按要求进行各元器件埋设操作。2、加强测点保护设施的设置与日常检查工作,确保监测过程中各监测点能够正常反映出工程变形状况。3、加强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监测监控工作,确保监测工作能够及时反映出特殊气候条件下工程安全风险状况。第5章 第三方监测风险分析综合本工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及车站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及监督管理要求等方面的特点,盾构井第三方监测风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确定:5.1、第三方监测与监测管理风险识别通过分析工程勘察设计特点、施工组织方案特点、周边环境风险源调查结果及监测管理要求等,除了常规的监测作业风险外,对本工点工程第三方监测风险识别如下表5.1所示。表5.1 盾构井第三方监测风险识别表编号风险名称发生位置风险因素(可能成因)风险损失(不利影响/危害后果)等级风险等级概率损失1围护桩(墙)渗漏基坑结构围护桩(墙)1、桩孔垂直度超限;2、桩孔施工过程中出现塌孔;3、基坑开挖过程中喷射砼止水效果差。围护桩(墙)渗漏后,水流带走周边土体中的泥沙,形成隐伏洞穴,地表因有硬壳层叠阻隔,不容易监测发现。偶尔严重5.2、第三方监测与监测管理风险清单通过风险识别,确认本工点工程第三方监测风险清单如下表5.2所示。表5.2 盾构井第三方监测与监测管理风险清单表风险类别分部工程风险名称编码风险等级风险因素基坑工程施工及监测风险基坑开挖围护桩(墙)渗漏D4-TA15-DGJ-FX011、桩孔垂直度超限;2、桩孔施工过程中出现塌孔;3、基坑开挖过程中喷射砼止水效果差。5.3、第三方监测风险控制应对措施通针对本工点工程风险识别和风险清单确认,作出第三方监测应对措施如下表5.3所示。表5.3 盾构井第三方监测风险应对措施表编号风险损失(不利影响/危害后果)风险预控措施风险应对措施1隐伏洞穴不容易监测发现1、加强巡视检查,发现围护结构渗漏现象要及时封堵。2、地表沉降测点埋设时应破除地表 硬壳层。如出现大的渗漏现象,并且水流带走大量泥沙,应及时在对应位置的地表处,破开地表硬层实施直接检查,看看地表土体是否已形成洞穴。第6章 控制网建立为确保监测测量工作具有统一的基准,提高监测测量数据的精度,从而保证工程变形控制基准的统一与协调。本次监测工作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中变形监测级技术要求,布设用于变形监测测量控制的水平位移监测平面控制网和高程监测测量控制网。6.1、平面控制网水平位移监测平面控制网一等为测量中心所管理的南京地铁工程精密导线网;二等为工程水平位移监测导线网,由工作基点和监测点组成,并布设成附合(闭合)导线形式。6.1.1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基准点引用XX地铁一期工程精密导线网的基准点,并作为本项目水平位移监测平面控制网测量成果起算点。水平位移工作基点优先使用现场施工测量导线点(强制观测墩),根据现场施工围挡情况在围挡内适当加密布设临时工作基点。如施工单位未布设的,计划在冠梁施工且地面硬化好后于基坑工程周边通视良好且地基稳固的部位,加密设置便于监测的水平位移观测工作基点。引用测量中心所管理的XX地铁一期工程精密导线网基准点测量成果信息如下:表6.1盾构井工程监测平面控制网基准点测量成果信息表序号点名点编号X(m)Y(m)H(m)备注1DTIV-西岗公路1XGL1153703.599 149495.114 16.8062 基准点2DTIV-西岗公路2XGL2154144.169 149812.663 15.6839 基准点3/JM01154116.512149751.196/工作基点计划布设1个工作基点JM01位于基坑西侧距离基坑垂直距离40米,稳固可用。6.1.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布设、引测与检查校核6.1.2.1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布设基准点利用XX地铁一期工程精密导线网的基准点,当基准点无法满足监测要求时,及时加密、补测基准点。加密布设工作基点JM01时,其引测示意图见附图2:桦仙区间盾构井工程监测精密导线网及测量示意图。工作基点布设型式采用强制对中墩,测点标志及埋设方式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相关要求执行。典型埋设方式如图6.1、6. 2所示 图6. 1地面埋点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 图6. 2楼顶埋点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 在确保稳固并校核后,工作基点可以考虑利用现场施工测量导线点(强制对中观测墩),或者根据工地现场围档情况适当加密,场地土质较好时,可参照上述地面埋点方式设置。场地土质较软时,先制作一工作台(底部1米1米,埋入地面下0.8米;地面上0.4米1米,高1.51.8米),在工作台顶部埋设测量强制对中元件,典型埋设方式如图6. 3所示图6. 3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6.1.2.2工作基点引测与检查校核工作基点引测方法和控制网测量采用边角测量和导线测量方法进行,技术要求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中变形监测级控制网布设标准要求执行。其相关技术要求如下: 表6.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技术指标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全站仪标称精度水平角观测测回数距离观测测回数往测返测3.01501.81/700002(2mm+210-6D)933在测量过程中应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测量成果必须严密平差。对工作基点与基准点每3个月联测校核一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适当的增加复核频率。6.2、高程控制网本工程项目高程监测测量控制网分首级高程监测控制网和工程沉降监测高程水准网两个等级布设,首级高程监测控制网是测量中心所管理的南京地铁工程高程水准网;其次为工程沉降监测高程水准网,由工作基点和监测点组成,并布设成附合(闭合)线路,测量精度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二等水准中相关技术要求。6.2.1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基准点引用XX地铁一期工程高程水准网的基准点,并作为本项目高程水准网起算点。高程工作基点优先使用现场施工高程测量点,根据现场施工围挡情况在围挡内适当加密布设临时工作基点。如施工单位未布设的,计划在冠梁施工且地面硬化好后,于基坑工程周边附近通视良好且地基稳固的部位,加密设置便于监测工作实施的竖向位移观测工作基点。 引用测量中心所管理的XX地铁一期工程高程水准网基准点测量成果信息如表6.1所示。考虑到直接利用控制点XGL2已方便监测作业实施,暂不另布设高程工作基点。6.2.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布设、引测与检查校核6.2.2.1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布设基准点利用XX地铁一期工程高程水准网的基准点,当基准点无法满足监测要求时,及时加密、补测基准点。布设加密工作基点BM01,其引测示意图具体见附图3:桦仙区间盾构井工程监测高程水准网及测量示意图。工作基点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测点标志及埋设方式按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相关要求执行。典型埋设方式如图6.5、6.6所示 图6.5地面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 图6.6建筑物上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地面工作基点埋设步骤如下:土质地表使用洛阳铲,硬质地表使用80mm工程钻具,开挖直径约80mm,深度大于3m孔洞;夯实孔洞底部;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灌注入标号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并使用震动机具使之灌注密实,混凝土顶面距地表距离保持在5cm左右;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300cm的钢筋标志,露出混凝土面约12cm;上部加装钢制保护盖;养护15天以上。建筑物上工作基点采用钻具成孔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使用电动钻具在选定建筑物部位钻直径65mm,深度约122mm孔洞;清除孔洞内渣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向孔洞内注入适量搅拌均匀的锚固剂;放入观测点标志;使用锚固剂回填标志与孔洞之间的空隙;养护15天以上。6.2.2.2工作基点引测与检查校核工作基点引测方法和控制网测量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技术要求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中垂直沉降监测级控制网布设标准执行。其相关技术要求如下: 表6.3 垂直沉降监测控制网级技术指标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测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点高差之较差(mm)0.50.150.300.4注:n为测站数表6.4 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型号水准尺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计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辅分划读数较差(mm)基、辅分划读数所测高差较差(mm)DS05铟瓦300.51.50.30.30.4注:对于电子水准仪,同一标尺二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二次读数所测高差的差执行基、辅分划高差之差的限差。在测量过程中应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测量成果必须严密平差。对工作基点与基准点每3个月联测校核一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适当的增加复核频率。6.2.3工作基点保护工作基点须埋设在相对稳定,受破坏、震动等影响因素较小区域,必要时须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硬化面地表沉降点须加工到硬化面之下,避免过往辎重车辆、建材的压覆,必要时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6.3、检查校核监督管理监测工作过程中,第三方监测严格按方案规定的复核周期进行控制网复核,复核要形成书面成果。同时,履行其管理职责要求 ,通过如下主要措施对施工监测方的控制网复核工作进行监督管理:1、 检查测量仪器设备运行状态。2、 检查控制网复核作业原始记录。3、 检查控制网复核作业数据处理记录4、 审核控制网复核作业成果5、 双方控制网复核作业成果比对分析。6、 必要情况下,要求进行双方现场比对测量作业。第7章 监测点的布设7.1、监测点布设及监督管理总体原则1、测点布设受施工图监测设计、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和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监测管理办法最基本的约束条件限制。2、测点应尽可能布置于能够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受力、变形状况的典型部位,以便能够切实反映出工程安全状态。3、周边环境、围护结构体系测点应尽量布置在同一断面内,以便各测项之间相互验证。4、测点布设工作应充分尊重专家评审意见。测点布设的基本原则由监测中心根据上述要求与设计方协调结果最终审核确定。5、测点埋设时间顺序要求根据各分部工程施工阶段特点并综合考虑周边环境与围护结构体系整体情况确定,正常情况下,监测点埋设的次序为:影响范围内的周边环境的建筑监测点-围护结构内预埋元器件及监测点-周边道路及地表监测点-围护结构顶监测-支撑、支锚体系监测点。6、现场测点埋设工作由施工监测方根据通过审核及评审的监测方案实施,测点埋设遇到障碍物可适当做调整,并且时刻保持布点图的更新,与实际保持一致。7、第三监测监督管理工作:审核核准监测点布设方案;监督检查测点埋设作业;验收测点埋设结果;监督检查监测点保护状况和受损修复情况;8、设计文件允许施工监测及第三方监测单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标准规范要求对监测设计进行调整。7.2、盾构井结构围护结构体系监测点布设原则盾构井结构监测点布设原则如下表7.1所示:表7. 1 盾构井围护结构体系监测布点原则监测项目测点位置及间距监测点布设原则桩(墙)顶竖向位移布点部位沿基坑周边布置于围护桩(墙)顶部冠梁上。布点间距沿基坑周边布置于围护桩(墙)上冠梁顶部间距10米对称布置桩(墙)顶水平位移布点部位沿基坑周边布置于围护桩(墙)顶部冠梁上。布点间距沿基坑周边布置于围护桩(墙)上冠梁顶部间距10米对称布置围护桩(墙)体变形布点部位沿基坑周边布置于围护桩(墙)体内。布点间距沿基坑周边对称布置于基坑边中间位置砼支撑轴力布点部位选择在砼支撑两支点间1/3 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布点间距选择中间位置布设一道砼支撑(直撑)钢支撑轴力布点部位选择在钢支撑的端头 。布点间距选择基坑中间位置布设一道7.3、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原则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原则如下表7.2所示:表 7.2 盾构井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原则监测项目测点位置及间距监测点布设原则周边道路及地表沉降布点部位沿基坑周边布置于道路及地表土体中。布点间距按断面布置,每个断面布设5个测点,断面上测点间距38米。坑外潜水位布点部位沿基坑周边布置于道路及地表土体中,距离基坑边1m布点间距沿基坑周边土体基坑边中间对称布置。建筑物沉降布点部位房屋四角点布设建(构)筑物裂缝布点部位视现场实际情况布设布点间距有代表性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不少于2个,宜在裂缝最宽处及裂缝末端设置,进行目测。围护结构体系监测点布设7.4、桩(墙)顶竖向、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1、监测点布设:盾构井桩(墙)顶竖向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同点监测,测点标志采用具有强制归心的监测标,根据测点布置原则及监测设计要求,盾构井围护结构共布设8点, 测点编号详见相应的监测点布置图。2、埋设方法:监测点埋设时先在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用冲击钻钻出深约10cm的孔,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入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埋设形式如图7.1所示:图7.1 监测点埋设示意图3、埋设技术要求:测点标志埋设时应注意保证与工作基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4、监测点保护:变形监测点的布设须避开基坑护栏、防水矮墙等存在观测障碍的地方,并设立明显标志。5、受损修复:应及时补设测点,重新取得初始值,累计变量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累加。7.5、支撑轴力监测点的布设1、砼支撑轴力监测 监测点布设:盾构井工点砼支持轴力传感器采用振弦式钢筋应力计,根据测点布置原则及监测设计要求,盾构井共布设1组, 测点编号详见相应的监测点布置图。 砼支撑轴力埋设方法:将安装位置处的主筋切断,采用搭接焊方法将钢筋计与主筋焊接好,在浇筑砼的同时将钢筋计上的信号线引出至合适位置以便后续测试时使用。安装方式示意图如下图7.27.4所示:图7.4 轴力线保护孔图7.3 钢筋计图7.2 砼支撑轴力布设示意图 埋设技术要求:钢筋计量程选型宜为最大设计值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钢筋计连接钢筋应与主筋规格相匹配,直径大于25mm的主筋,应双面满焊;搭焊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为了避免焊接温度过高而损坏仪器,焊接时仪器要包上湿棉纱并不断地浇冷水,直到焊接完毕后钢筋冷却到一定温度为止;采用对焊焊接时,主筋直径大于25mm。 2、钢支撑轴力监测 监测点布设:盾构井钢支撑轴力采用振弦式反力计(又称轴力计)测试,根据测点布置原则及监测设计要求,盾构井围护结构共布设1组(3层钢支撑), 测点编号详见相应的监测点布置图。 轴力计埋设方法:采用专用的轴力计安装架固定轴力计,将安装架圆形钢筒上没有开槽的一端面与支撑的牛腿(活络头)上的钢板用电焊焊接牢固,电焊时必须与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待焊接冷却后,将轴力计推入安装架圆形钢筒内,并用螺丝(M10)把轴力计固定在安装架上。将钢支撑吊装到位,在安装架的另一端(空缺的那一端)与围护墙体上的端头钢板之间,加一块25025025mm的加强钢垫板(提高端头钢板强度,防止轴力计受力后陷入钢板影响测试结果)。将读数电缆接到基坑顶上的观测站;电缆统一编号,用白色胶布绑在电缆线上作出标识,电缆每隔两米进行固定,外露部分作好保护措施。安装方式示意图如下图7.57.6所示: 图7.5 振弦式反力计 图7.6 轴力计安装断面图 埋设技术要求:轴力计量程选型宜为最大设计值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安装前测量一下轴力计的初频,是否与出厂时的初频相符合(20Hz),如果不符合应重新标定或者然后另选用符合要求的轴力计。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钢支撑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确保钢支撑受力状态通过轴力计(反力计)正常传递到支护结构上。在钢支撑在吊装前,把轴力计的电缆妥善地绑在安装架的两翅膀内侧,防止在吊装过程中损伤电缆。3、监测点保护:安装完毕后应注意日常监测过程中的传感线的保护,并分股做好标志。在轴力计安装位置附近涮涂明显的颜色标记,提醒施工方作业时注意规避。4、受损修复: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轴力线容易被扯断,无法读取数据,监测人员应及时将导线接上。砼支撑钢筋计受损时,可考虑安装应变计应急替代。轴力计受损时,应及时更换。7.6、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测斜孔)的布设1、监测点布设:盾构井工程采用在围护结构桩(墙)内预埋测斜孔、采用滑动式测斜仪测试方法监测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根据测点布置原则及监测设计要求,盾构工作井围护结构共布设4个测斜孔, 测点编号详见相应的监测点布置图。2、埋设方法:在围护桩施工时,将外径70mm、内径59mm的PVC测斜管预埋在钻孔桩内,顶底密封,接头处用套管接箍连接并用自攻螺丝拧紧,同时用胶布封闭,顶部用配套的塑料盖保护,随钢筋笼下入桩孔内后,浇筑混凝土紧固。安装方式示意图如下图7.7所示:图7.7 测斜管埋设现场实景图3、埋设技术要求:管底宜与钻孔桩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钻孔桩底部,顶部达到地面。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预埋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4、测斜孔的保护:由于施工的工期较长,为确保测斜孔不被破坏,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措施如下:对施工单位作业人员进行专门交底,在桩(墙)顶破除及冠梁施工时要进行现场旁站监督。由于测斜管破坏恢复困难,埋设过程中,在围护结构关键部位埋设备用管为防止异物落入孔内,测斜孔应盖钢板保护,测试前清除孔口周围杂物,测量完毕封堵孔口。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避免测斜孔被损、被堵等情况的发生。专人看管,防止拆断。5、受损修复:墙体测斜孔破坏后,及时补打坑外土体测斜孔,重新取得初始值。根据土体变化情况推断连续墙变化趋势,并充分考虑测斜管破坏前墙体变形情况。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7.7、坑外潜水位监测点的布设1、监测点布设:盾构井工程采用在基坑围护结构桩(墙)外侧周边土体中埋设水位孔监测坑外潜水位的变化状况,水位孔与围护结构桩(墙)水平距离不小于2米,孔深应达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以下5米,根据测点布置原则及监测设计要求,盾构工作井围护结构共布设4个水位孔, 测点编号详见相应的监测点布置图。2、埋设方法:水位管选用直径50mm左右的钢管或硬质塑料管,管底加盖密封,防止泥砂进入管中。下部留出0.51m的沉淀段(补打孔),用来沉积滤水段带入的少量泥砂。中部管壁周围钻出68列直径为6mm左右的滤水孔,纵向孔距50100mm。相邻两列的孔交错排列,呈梅花状布置。管壁外部包扎过滤层,过滤层可选用土工织物或网纱。上部管口段补打孔,以保证封口质量。在要监测的位置,利用地质钻机成孔,孔深要求打穿潜水含水层,达到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以下5米,但不得穿透下部隔水层。在孔内埋入滤水塑料套管,管径约50mm。套管与孔壁间用干净细砂填实,然后用清水冲洗孔底,以防泥浆堵塞测孔,保证水路畅通。测管高出地面约20cm,上面加盖,不让雨水进入。在管的四周用砖砌起,以防损坏。安装方式示意图如图7.8、图7.9所示:图7.9 水位孔埋设示意图回填泥球透水段PVC管回填黄砂 图7.8 地下水位实景观测3、埋设技术要求:围护结构桩(墙)外侧有外包防水帷幕时,水位孔应避开至少2米的距离。 下入水位管前,应确保钻孔清洗干净。 孔口下1米段应用粘土球封填密实,防止雨水进入。4、监测点保护:水位孔埋设后应注意施工期间的保护,必要时加工对硬化地表下,并加盖保护,日常监测后应及时盖好顶盖,防止地表水的进入。5、受损修复:水位孔堵塞,及时冲洗;被破坏后,及时补打,数据继续累加。7.8、基坑周边道路及地表监测点的布设1、监测点布置:盾构井工程采用在基坑围护结构桩(墙)外侧周边土体中埋设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点监测周边土体的变化状况,按断面布点,断面上测点间距3m、5m、5m、8m、8m,根据测点布置原则及监测设计要求,盾构井主体共布设4组监测断面计20个监测点, 测点编号详见相应的监测点布置图。2、埋设方法:测点标志采用20螺纹钢筋制作,长60厘米。在测点设计位置处采用取芯钻机钻穿地面硬壳层,将钢筋锤击埋入原状土中不小于50厘米的深度,上方采用黄砂回填,并加盖保护并加以保护设施。安装方式示意图如图7.10、图7.11所示:黄砂钻机钻孔土体土体钢筋测点 图7.10 地表点埋设示意图意刘玉林/高东东曙图7.11 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点效果图3、埋设技术要求: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4、监测点保护:地表监测点须埋设在相对稳定、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