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9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议论文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安徽省2019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议论文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安徽省2019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议论文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安徽省2019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议论文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安徽省2019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议论文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议论文阅读一、(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孙超据报道,北京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今年将开始加大腾退保护力度。这其中,便有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曾经见证了鲁迅的孤独岁月。办刊物失败后,鲁迅独居北京,个人的不得志、国家前途的渺茫,给这个志向远大的青年莫大的痛苦。“这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呐喊自序里这个蛇的比喻,让人对这位未来的大文豪曾经历的孤独,有着形象的感受。步入新时代,当下的中国蒸蒸日上,气象万千。不过从年轻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来看,说二三十岁的年龄是现代年轻人最孤独的阶段,也确有一些道理。呼朋引伴的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学生时代的宿舍生活也已经挥手告别。初入职场,尚未打开局面,压力却已经迅速袭来。父母难免会因为代际沟通的问题,难以完全理解自己。能够给予情感陪伴的伴侣常常还不知身在何方孤独,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难以绕过的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然而,不必太担心,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住在绍兴会馆的几年时间,鲁迅用“抄古碑”三个字一笔带过。而实际上,除了抄写古碑,他还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或许是这些闪烁着古人光芒的物件可以让他感到超越时间的陪伴,或许是一笔一画的反复誊写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精神的力量,“抄古碑”这件事鲁迅一做就是好几年。而在鲁迅向钱玄同做了那个著名的铁屋子比喻后,鲁迅也从个人精神世界的铁屋子里走出,以一篇狂人日记震惊中国。有人认为,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便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至少,我们的确可以在中国小说史略,甚至在故事新编中,看到这长长的孤独期的深厚烙印。孤独期的探索,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能量。孤独,被他化作了生产力。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古代的贤人主张“三省吾身”,或者身体力行坚持“日课”。这对于每日在现代机构和流水线之中忙碌的人来说,未免过于奢侈。而互联网的通达,在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的同时,也让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变得更加稀有,让静思内心变得更加困难。即便反思已经变得不再流行,但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与人相处,难免相互迁就,再加上这样那样的社交规矩,往往并不能遵循自我,以至于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而孤独,却能够让人抛去了万物,直达内心深处。正因为抛弃了万物,反而能让万物了然于心。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叔本华曾很夸张地说:“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康德则在家乡的小城研读写作到老,甚至未曾亲眼见过高山与大海。但也许正是这种外人看来极端的孤独,造就了学者们极致的思索。孤独是一种稀缺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或许真的只有一次长期的孤独。离开二十几岁的时光,孤独的青年人很快就陆续拥有新的角色,成为爱人、父母,或者某个团队的领袖。充实、幸福、责任或许让人再也没有长期孤独的机会。把握这样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孤独,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19 版)1文章三次提到“绍兴会馆”,分别有何作用?_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_3结合上下文思考第段顺序能否调换,理由是什么?_4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_5结合文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_二、(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学霸奶奶”告诉我们,读书不是苦旅封寿炎读书苦吗?绝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会告诉孩子:读书就是苦的。然而,近期成为新闻人物的81岁“学霸奶奶”薛敏修却不这么认为。“只要学习我就高兴,学习我就有收获。”最近,她完成了专升本课程的学习,拿到了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本科毕业证书。很多人视读书为“苦旅”,跟历史传统大有关系。在中国古代,“寒窗苦读”是读书别称,“悬梁刺股”家喻户晓。这样的苦读成了少数人的晋身之阶,但对更多读书人来说,却是皓首穷经而一事无成,把美好的年华和生命消耗在无意义的苦读之中。范进中举是讽刺名篇,然而作者还是仁慈的,起码给了范进一个“中举”的善果。对现实中更多的读书人而言,可能终其一生都成不了“中举的范进”,而是沦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今天,“寒窗苦读”式的传统思维并没有完全远去。有些中小学生甚至比家长还辛苦,他们上课和做功课的时间远远超过成年人的上班时间。眼下,中小学校仍在放寒假,可是孩子们可以快乐地玩耍吗?恐怕不能。寒假并不意味着玩耍和休息,多少孩子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冒着严寒转战于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和考场,在高压的学习考试中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因为中小学期间读书太苦,一些人进入大学之后就“放飞自我”。他们觉得读书是苦的,所以产生厌学情绪,平时沉溺于游戏和玩乐,考试之前“临阵磨枪”,只求不挂科就万事大吉。他们对待读书的态度,与“学霸奶奶”薛敏修判若云泥。薛敏修为什么这么爱读书?因为对她来说,读书是莫大的乐趣。她学的专业是电子商务,因为她对计算机知识非常着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朴素的道理在薛敏修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老人攻读本科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学习跟不上,她几次被老师劝退。最后一门“计算机”的统考课程,她重考了6次。她在学习期间经历的艰辛、付出的努力,远超许多年轻的同学。然而,因为兴趣所在,所以这些困难不能将她压倒。相反,在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一个个难关的过程中,薛敏修感到了快乐、获得了成就感。可是,为什么有些大学生觉得读书很苦?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读书丧失了兴趣。每年高考之后,笔者都会收到一些亲戚朋友的求助电话,询问他们的孩子应该如何填报大学志愿。笔者首先会问这些考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想学什么专业,希望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考生答不上来。很多孩子在幼年时期都会展现某一种天赋,表现出在某一方面的潜质。但这些潜质没有被及时发现,没有得到挖掘和发展,孩子就可能逐渐钝化,变成没什么特长的人。没有兴趣爱好作为指引,他们很难找到读书学习的乐趣。好的教育应该遵从受教育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挖掘他们的天赋和潜能,让他们的才华和能力得到成长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会得到激发,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这样的学习之路虽有艰苦的跋涉攀登,更有精神成长的愉悦和收获。(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26日10版)1第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范进中举是讽刺名篇,然而作者还是仁慈的,起码给了范进一个“中举”的善果。对现实中更多的读书人而言,可能终其一生都成不了“中举的范进”,而是沦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_2第段内容删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3请为第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_4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作用?_5“寒窗苦读”是读书别称,而“学霸奶奶”薛敏修告诉我们,读书不是苦旅。作为新时代的人,你认为读书应是什么样子的?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_三、(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莫当局外人邓洁作为编队唯一女子特战队员赴亚丁湾护航,这个春天,“能文能武”的北大学生宋玺成了热点人物,她的故事有如阵阵和风涤荡人心当人们还在为90后贴上“丧”的标签时,宋玺和她身后的很多中国军人带着“国系90后”的新标识走进人们视野。他们换上戎装、热血卫国,作为家国一分子,真切诠释着一种“不甘当局外人”的格局与担当。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局促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对社会冷眼旁观的年轻人:有的仅仅满足于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有的则困顿于精英体制下的“象牙塔”中,无意关心天下事,正如作家沃特科恩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回忆“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成绩单之外的任何事。”然而,生活在如今的大时代下,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请不要关闭与世界相通的窗户。万物联通的时代,本就无人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公共事务、祖国未来、人类理想,皆关乎我们的生活。虽然个体的声音和行动只不过是千万人中的小小一环,却也能汇入推动与建设的力量当中。“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青年人的担当和使命,更要求我们在看见日常生活里的“苟且”时,也把“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当作“与我有关”,如此,才能真正带我们抵达所期许的“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境界。从井底一隅跳向广阔社会、从局外走入局内的方式是多元的,每个人尽可有多样的选择。宋玺将这诉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身赴前线的努力,今年两会上的90后年轻代表们则把这展现成参与国家公共事务讨论的热情;武大樱花节成“樱花劫”,学生们在社交平台上批评不文明游客,也是主人翁精神的显现;青年志愿者投身公益,在大山教室里、西部戈壁上留下的身影亦成为当代青年追逐远方的一抹亮色青年人是千姿百态的个体,更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集体,这种朝气,体现在对家国命运的敏感关注中,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努力担当中。这种“不甘当局外人”的精神,应该多些,再多些!(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19 版)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2文章开头引用宋玺的故事有何用意? _3指出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_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_5学习文章,谈谈青年人该如何发扬“不甘当局外人”的精神。_四、(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学会做时间的主人董丝雨如今,什么事情似乎都能“速成”。想学习,有速成班把几个月的课程浓缩到一天;要出门,飞机当天往返,火车夕发朝至;被催婚,“8分钟相亲”速配,感情都能“快餐化”,还有什么不能快快节奏的生活,有人觉得充实且刺激,哪怕一分钟的等待与停留,在他们看来都意味着对生命的浪费。但更多人在抱怨,快节奏让日子变得粗线条,人也愈发急功近利,在越来越快的生活鼓点中渐渐失去了自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84%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而这其中有54.7%的人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难怪文艺青年们慨叹:“快生活让我们失去最多的其实是对生活的体验,而这恰恰是生活本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句的启发下,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命题。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斯发起“慢餐运动”,让人们以慢慢吃开始,去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快和慢是一对矛盾,似乎隔一个时期就会对抗一次。当然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质疑,是不是只有那些经济富足的人,才有能力去让生活慢下来。当一个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到透不过气的时候,慢生活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一碗“无味的鸡汤”。争论的焦点其实在一个“慢”字。但真正的“慢生活”,不是一张机票逃离北上广,或是辞掉工作去闲云野鹤那么简单。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曾说:“最重要的是慢心态,你只要记住人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时空中做一件事情,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成为时间的奴隶。”所以,提倡慢,也许只是对这种不自主状态的抵抗,为的是,把人生的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做时间的主人。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回望初心。有句网言曾十分流行:“别为了匆匆赶路而忘记为何出发。”在快马加鞭的时候能适当停一停,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让慢成为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反省自己的机会,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适当慢下来,是为了更专注于事情本身。人们时常会陷入对不确定的担忧里,渴望直接知晓结果。人们也不免会因为别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不淡定,被旁人的节奏牵着鼻子走。然而抛弃这些急躁的心态,将注意力集中于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成功自会水到渠成。适当慢下来,也是为了让快的状态更有效率。慢慢读一本“大部头”的书而不是让碎片化的阅读占据全部时间,慢慢写一篇足够分量的文章而不是只会用段子去“抖机灵”,慢慢学习一门知识、一项技能而不是去相信所谓的“速成秘籍”。看似不着急的背后,实际上是用慢的“扎实”去中和快的“不稳定”。显然,慢生活并不是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倡导慢生活的卡尔霍诺曾说,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也有网友在如何看待慢生活的问题里留下一句话:“慢生活是有底气的自给自足,而不是好吃懒做的得过且过。”对待生活,难道不应该是有稳定的目标、有周密的计划,知道什么时候驻足,什么时候跃起吗?如此才能快慢相宜,让自己的人生真正出彩。(选自 人民日报 2018年2月6日19 版)1文章第段展现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这样写有何用意?_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别为了匆匆赶路而忘记为何出发。”_3请简要分析第段论证思路。_4读文章,理解慢生活的含义。_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_五、(2018安徽蚌埠禹会区中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静候的智慧大千世界,漫漫红尘,每天都在上演着进与退的人生剧目。当机会来临,我们无疑应奋勇争先,而当机会还没降临时,我们则要学会静候。静候不是守株待兔,更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大智慧。看到这么一则故事。挪威布特森山林地区有一种长角鹿,每到冰雪即将消融的季节,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踩着布森河厚厚的冰过河,迁移到对岸去觅食春天的草籽。但每年总有一批长角鹿来得晚,而错过了过河。此时,河冰已经消融,面对解冻的河面,这些长角鹿显得异常狂躁。它们常常会对着大树或大石撞自己的犄角,直到弄得伤痕累累才罢休。虽然在此后,它们情绪得到了平复,伤势也得到了痊愈,但尽管如此,它们依然过不了河,只能死在原地。而这一带还有一种动物野羚,它们每年跟长角鹿一样,也是要在这个季节过河。但奇怪的是,一些错过了过河最佳时机的野羚,并没有像长角鹿那样狂躁不已。而是昼夜守在河边,靠踩着上游不断漂来的浮冰,最后一个个地都成功渡到了对岸。为什么同样的过河,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局?动物学家经多年观察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在不利的情况下,野羚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学会了静候。在静候中,它们把不断漂来的浮冰当成“机会”,当这些“机会”被它们一一把握到时,也就顺利到达了对岸。生活中,有许多像长角鹿一样的“愚人”。他们怀着远大的抱负,渴望在人生的路上攻城拔寨,取得成功。但是,面对“解冻”的“大河”,看着别人顺利到达彼岸的身影,他们往往会焦虑、烦躁,坐卧不宁,有时甚至还会做出自暴自弃的举动。面对不利的局面,他们不会抓机会,哪怕是像“浮冰”一样的小机会他们都熟视无睹。因而,终其一生,就只能碌碌无为。但环顾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野羚一样的智者。面对困境,他们不急不躁,在光阴里静候着时机。一旦发现机会降临,哪怕是像“浮冰”一样的丁点儿机会,他们也不放弃,靠着这一个个机会,终于渡过了道道难关,到达成功的彼岸。静候需要多方面的智慧,平和的心态,洞若观火的敏锐,捕捉时机的果敢,缺一不可。此时,要调整状态,扩大视野,畅通信息,一旦局面改观,就抓住时机,果断行动。静候,磨炼着我们的心性。过急了,会掉进“冰河”;过缓了,又会错过“过河”。只有恰到好处,拿捏有度,才能趟过“大河”。静候,还考验着我们的勇气。勇气不够时,会让我们错失良机。只有勇气足够时,我们才会进退自如,胜利跨上人生的绿洲。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蜿蜒的大河,面对这条奔腾的河流,我们常会面临“过河”的考验。当错过了最佳时机时,千万不要彷徨,更不能浮躁,而是要静候下来,像野羚一样,运用智慧,果断地抓住第二次、第三次的机会。只要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再大的“冰河”也会被我们踩在脚下,最终赢来属于我们的春天。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2本文第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_4下面哪一则材料最适合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请说明理由。【材料1】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材料2】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材料3】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_六、(2018淮北相山区质量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把生命放在征途陈凌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事实真是如此么?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个把小时去锻炼吧?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工作人员稍有不解,问他几岁,老人回答是六十八。这么高的年纪,学完课程,至少要两年,“可两年后您都七十了!”老人却不以为意,笑着反问道:“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这一问,问到了紧要处。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曾读到一首名为船的诗,诗中写道:“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我想,这才是一个想拥抱独属于自己未来的人应有的模样。1选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_2联系语境,简略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_(2)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_3选文运用了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方法。请分别举例说明。_4作者说“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若为这一分论点补充论据,下列不能作为它的论据的一项是()A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B近人吴兆江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C乾隆十四年,已届不惑的李绿园回到故园,以“载道”的严肃态度,开始了歧路灯的创作。终其一生心血,洋洋70万字,写成108回,至70岁才脱稿刻印。D华罗庚小时候家庭贫穷,初中毕业就失学,他先后在小杂货铺做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他边工作边自学,28岁当上西南联大教授。七、(2018安徽合肥、安庆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懒人改变世界孔令龙懒人改变世界,是这样吗?从改变生活的发明看,似乎有道理:懒人们在不断提供更加简易的解决方案。比如,想交流点什么,却又懒得跑过千山万水去聊天,所以琢磨出了邮政系统;再到后来,连鸡毛信都不想去寄的贝尔发明了电话这种沟通神器;而约30年前手机的出现,则让人们躺在床上或者在公园里晒着太阳都能和想找的人交流无阻。从信封、邮票到电话、手机,这只是懒人改变世界的一个缩影,在更大的维度上,大家发现生活中处处留下了懒人发明的印记。如果列一个最勤劳民族榜单的话,那么中国人的排名肯定不低,邻居日本人估计也榜上有名,因为在一些刻板的印象中,日本社会就像一个蜂巢:在井井有条的秩序中,每个成员都在勤奋劳作着。因此,乍看起来如工蜂一样的日本人和懒并不沾边,但事实上,日本经常出现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黑科技”,让人们能够在方方面面偷闲。两年前,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集睡觉、吃饭、上网、储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懒人床。该床配有电脑桌,可以容纳零食、杂志、书籍、纸巾等各种杂物,甚至还配有洗衣机和垃圾桶。在人们的印象中,德国人的勤劳也不输于日本人。可有趣的是,在开发起懒人神器方面,德国人一点也不落后。比如大家经常看到的各种令人赞叹的小厨具,就是德国人的发明和创造。从怎么优雅地取出苹果核到将一个煮鸡蛋平均分成6份,德国人总能拿出各类工具来解决厨房里的问题,甚至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切葱花这件事,德国人也发明了专门的剪刀来搞定。最神奇的是,德国人还研制出一款自动系带鞋。穿上该款鞋,踏上安置在鞋内的传感器,鞋底的小电机就会开始工作,束紧鞋带。脱鞋时,将两只鞋跟轻碰两次,触及鞋跟部位的“多萝西”传感器,鞋舌处就会释放弹簧以松开鞋带,帮你脱下鞋子。该款自动系带鞋更“高大上”的一点是,走路即可产生能量,不需要充电,因为鞋内安置有能量收集系统,可以把使用者运动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力。各种懒人神器的精髓,其实是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闲暇时光。大家都逐渐遇到这样的困局:交流方式越来越多,要说的话却越来越少。部分原因就是人们忙于交流。而正是因为忙碌,所以懒人精神成了遥不可及的信仰。这种懒人精神有时甚至会带来一些反技术的倾向,认为以前的产品才是天生的懒人神器。比如,不久前,著名演员埃迪雷德梅尼加入了拒绝智能手机的行列。他转而使用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式“傻瓜手机”。“傻瓜手机”比智能手机能给用户留下更多的空闲,因而重新成为懒人的选择,这估计是手机产品经理没有预料到的。从懒人床到“傻瓜手机”,种种懒人发明都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至少是让用户认为世界更美好。(选自读者,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2第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_3第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4“这估计是手机产品经理没有预料到的”中的“这”指什么?_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懒人精神”的看法。_八、(2018安徽名校联盟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在坚守中变通徐璐老子曰“上善若水”,我认为,水“几于道”的重要作用是它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坚守,也有随形于物的变通。人亦如此。当人心中既有珞珞如石般至死不渝的坚守,又有适时而动、随情而变的通达时,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画出人生完美的圆。我们心中所坚守的信念、目标、原则,构成了一个人的“脊梁”,使我们成为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而我们心中“柔软的部分”不至于使我们成为“刚而无智”之人。灵活处理人生万事,以图形作喻,刚强坚定之人均可看做“三角形”,固然稳定,却多了些许棱角,滚动起来寸步难行不若在其外表套上一个圆,便可顺利前行。如韩信一般,虽有铮铮铁骨,却懂得变通,愿承受胯下之辱,方保全性命;如勾践一般,虽矢志复国,却懂得变通,暂屈于吴,为吴人臣,终一雪国耻,复兴越国。_ _古今英雄,无不深谙,只有将坚守与变通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如水一般,一边坚守滴至石穿的信念,一边随形于物,灵活变通。人柔弱中“和”的一面,即为变通的一面,多因情义而起,随形势而动,是对“坚硬”气概的补充和美化;人坚硬的一面,即为坚守的一面,多如屈子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柔弱”的精神前提。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撑起了人的精神,使人有尊严地挺立,而“柔弱”的东西使人能够灵活处置一切事务。世间事物毕竟瞬息万变,人若只固执地坚守,不懂得变通,是一种可悲。屈子、项王,他们正是少了份变通,固执地坚守,才有了千年的遗憾。相反,坚守士大夫气节的司马迁,在辱经宫刑后,没有固执坚守所谓“气节”,而是灵活地坚定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刚正不阿的关云长正是由于心中柔软报恩之情的呼唤,于华容道义释曹操;疾恶如仇的孙悟空也是由于心中柔软不忍之情的呼唤,每次都在菩萨的劝说下放走被打回原形的妖怪。他们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在原则中多了一层圆润,更懂得在坚守中变通。我们需要有屈子九死不悔的坚毅刚强,也需要有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成熟圆润而不刺眼的光芒。(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8年第3期,有删改)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_2阅读第段,说说第段中加点的“柔软的部分”具体指什么。_3文章第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_4请在第段的横线处补充一则事实论据,以证明文章的观点。_5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九、(2018安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要争气不要斗气 徐文秀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有的人曾家境贫寒、出身低微,被人瞧不起、看不上,然而刻苦努力、一路打拼,最终靠苦学苦干成就一番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