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初稿(63页).docx_第1页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初稿(63页).docx_第2页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初稿(63页).docx_第3页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初稿(63页).docx_第4页
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可行性方案初稿(63页).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方案(初稿) 全国新能源节能减排公共服务平台二一年一月六日 第一章总论1.1 项目名称 中国(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1.2 项目地点 中国(深圳)国际低碳产业示范基地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拟规划面积200亩,未来将建设成为规划一流、设施完善、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化先进低碳产业示范区。 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日益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困境,特别是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深圳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深圳迫切需要以低碳生态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促进城市低碳发展、转型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市以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为奇迹,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模式,力求走出低成本、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3 项目背景 近年来,反常的气候变化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灾害。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人类推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观念,过多地使用化石(高碳)能源所造成的结果。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这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共识。 2003 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是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及经济结构逐步迈向生态文明正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 20 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外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低碳经济的?低碳经济有哪些特征?我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深入地认识我国促进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一)国外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与特征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1、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2、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保持发达国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重化工产业的能源强度是服务业的三倍多。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 20 世纪就完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3、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如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 200 多年,石油可以用 40 多年;海水中的氢能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资源。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在上述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盟国家大多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扶持重点,相应的产业成为快速增长的产业。 综上,低碳经济应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通俗地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也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 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屿国家的淹没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低碳经济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环境挑战。探索低碳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要对抗全球变暖,就要各国共同行动,就要从根本上大幅削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于是“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 2006 年 10 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如果每年有 1%的 GDP投入用以“节能减排”,将来每年就可以减少 5%至 20%的 GDP 损失。(三)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这种城市模式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和包容。 从全球来讲,共有 192 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 1997 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 2012 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 2009 年 12 月 7 日18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 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本次大会虽未达成共识,但“低碳”仍然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基本框架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公约确立了五个基本原则:1、“共同而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2、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国情;3、各缔约国方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测、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4、尊重各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权;5、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五)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第三次会议制定的。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全球各个国家对于低碳减排都作出了承诺,并纷纷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因此,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 题,“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被誉为人类第四次“低碳革命”。欧美等国家已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六)我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已提出发展低碳经济问题,以相关指标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引导型指标。理由有三:一是我国要用先进理念引导发展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自“九五”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部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统计、考核指标,特别是缺乏对执行情况的监督;三是从国情出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应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1.4 项目建设预期目标 (一)示范性:将本项目建设为以低碳节能与环保产品研发生产、低碳技术应用推广、低碳交易、节能减排展览展示等低碳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为一体,成为中国低碳节能产业示范基地。(二)指导性:项目建设成功后可在全国其它地区乃至世界其它地区具有指导性。独特的低碳产业聚集优势和成熟的发展思路,除了本身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其强势的竞争力、优良的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的经营模式、先进的科技成果等都是可以异地复制和推广,真正具有产业基地的指导功能。低碳产业示范基地低碳人才培育基地低碳产业孵化创新基地低碳产业辐射基地低碳基金投资中心(三)系统性:涵盖低碳节能产业大部分内容,拟建四大板块,具 体如下图: (四)持续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产品的不断研发、服务手段的不断提高,低碳产业发展的水准将不断提升,领域将不断拓展。用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看,项目的建成要始终能够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低碳节能观念,引领低碳产业的提升,凸显低碳节能环保科技和规模集聚优势,显示其可持续发展性。(五)效益性:预期经济目标到 2022 年,完成生产总值 150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135 亿元,利税 20 亿元。用低碳高新技术生产的产品产值达 50%。低碳节能产业化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产业基地的整体规模居行业内第一位,科技水平居领先地位。 1.5 项目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共四大功能板块:l 低碳基金投资中心l 低碳产业人才培育基地l 低碳产业辐射基地l 低碳产业孵化、创新基地 项目总投资 40 亿元(不含设备投入)。将引进低碳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型企业、服务配套企业、低碳研究咨询机构、低碳技术教育培训机构 、仓储物流公司、碳排放交易所、星级酒店,新增就业岗位达10000 个以上。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我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的必要性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落下帷幕,正如会前预期,节能减排目标让各国激烈交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会议在争执与较量中让全世界更多关注“低碳”的重要性,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哥本哈根会议有望成为世界全面向低碳时代转型的历史转折点。从长远来看,可持续的低碳和绿色经济,将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早在 2007 年 9 月 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 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四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政府积极推动的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这表明国家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信号,将成为引导我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低碳经济将带来重要商机,抓住这个商机,就将占领未来世界经济的桥头堡。”(二)低碳经济助推产业升级 上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 80%的污染是由工业化国家上百年过度排放造成的,但他们目前基本渡过了高消耗资源、高污染排放阶段,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 2009 年 6 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其中“征收特别关税”条款规定,从 2020 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征收关税。上述报告中指出,中国去年对美出口机电产品总额达 1528.6 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 60%。如美国征收、碳关税”,将对中国出口产品带来严重影响,此举还可能引发其他国家效仿,使中国外贸出口“雪上加霜”。 当今全球经济日益复杂多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裁也越来越隐蔽,如今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是高能耗类的,现在要更关注出口商品的转型,否则中国经济中的结构问题就无法解决,也将会越来越多受到“碳关税”之类的压力。 发展低碳经济,还有来自我国经济内部结构调整的动力。近日,各部委反复强调要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结构调整。另外,我国经济的支柱目前都是高能耗的产业,经济发展对高能耗资源依赖很高。专家称,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要求寻找新的、有别于高能耗产业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是助力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三)我国碳交易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 2005 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下,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从 2004 年的 3.77 亿欧元激增到 2008 年的 910 亿欧元,据预测,2012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有望达到 1400 亿欧元,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对于中国而言,在碳交易及其衍生金融市场方面前景广阔。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2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 1400 亿欧元,约合 1900 亿美元,全球碳交易在 2008 年至 2012 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 500 亿欧元。尽管增长潜力巨大,碳交易将成为国际市场下一轮最大的热点,但是现在排放的仅一部分被法律约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资源国家,在碳交易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到 2012 年,仅通过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中国就有望获得 18 亿吨的碳交易份额,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 2009 年 8 月 5 日,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 27.76 万元的价格,买下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叫卖的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 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 2004 年2008 年底运营中产生的碳排放。这是中国国内第一单自愿碳减排交易,天平保险也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此次交易具有开创性意义,未来经济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的竞争,谁能超前做出部署,就将在未来经济竞争中赢得先机,碳交易市场有望奏响“低碳经济”的前奏曲。2.2 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现状(一)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 2/3 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 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了廉价利用国际“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 GDP 的碳强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发展的资源;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减排指标的确定和分解实际上也是在争夺排放权的这一发展空间。换句话说,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我国资源供应和排放权难以保证。(二)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煤炭、石油等的生产和消费,部分来自水泥生产。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钢铁、水泥等产品,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投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因此,降低其碳强度,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三)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 计划”、“863 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我国加大投入,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适应气候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与此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也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近年来,我国低碳领域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在 2008 年底政府 4 万亿的经济激励计划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为重点投资领域。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2010 年中国也将启动碳交易国内市场。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将成为较长时期内不可或缺的主题。尤其是在未来几年我们的目光将会持续被气候、减排、低碳所吸引。我国将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2.3 低碳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如下:我国低碳产业发展总体思路1、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3、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4、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扶持力度5、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6、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7、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8、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9、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10、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一)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 GDP 的碳强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三)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四)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五)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 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六)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减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七)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八)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 应对气候变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近期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中远期(如 2030 年、2050 年)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别是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九)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我国既要秉承一贯的原则立场,又要用好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公约和文件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差别责任原则等要坚持且不能让步,姿态要积极但不能冒进,行动要主动而不能盲从,策略要灵活又与时俱进。我国应当主张,发达国家必须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的成本必须由历史上过度排放的工业化国家承担,以树立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温室气体的减排资金和技术。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十)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是我们保护地球这个惟一家园的必然选择。 2.4 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一)领导重视,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1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 2020 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温家宝总理曾对我国低碳减排发展目标的承诺:(1)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2)到 202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 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 2005 年增加 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13 亿立方米。(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为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如关于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低碳产业意见等,随着哥本哈会议的召开,发改委发起制定的低碳政策不久将出台, 2010 年上半年国家将进入新能源、节能减排政策密集发布期。对于低态生态建设的主要政策如下: 1、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联合推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国家财政对太阳能光电在建筑中的应用每瓦补助 20 元,这一补助标准与现在国内太阳能的市场价格基本相当,预计这将引发巨大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会带来新的企业形态的变化,也就是说能源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模式将跳跃式发展,预计这方面的年总产值将可达 2000 亿以上。2、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住房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近期发文推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文件规定,示范城市应已对本地区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评估;已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及近 2 年的应用实施方案;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地级市不低于 200万平方米、或应用比例不低于 30%,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不低于 300 万平方米。每个示范城市国家财政将给予 50008000 万元的资金补助。补助资金使用方式多样,可综合采用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资本金注入、设立种子基金等。3、推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补贴和北方地区热改。北方地区建筑总面积仅占全国城镇建筑总量的 10%,但是能耗却占全国建筑能耗的 40%,比如,哈尔滨每个冬季取暖大约消耗煤炭 600 万吨,北京市为 1500 万吨,沈阳市为 500 万吨。但如果供热能像供水、供电那样实行计量,就意味着供热方面可以减少至少 20%的能耗。国家财政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严寒地区 55 元/m2,其中室内计量与温度控制占 30%即 16.5 元/m2,室外管网热平衡改造占 10%即 5.5 元/m2,维护结构(包括外墙、窗户等)占 60%即 33 元/m2;寒冷地区 45 元/m2,具体比例与严寒地区相同。4、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监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巨大,单位面积耗能是民用建筑的 510 倍,因此建筑节能改造必须从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对于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国家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进行补贴,具体为前三年补贴利息的 50%。许多城市如深圳、上海等已经建立了城市公共建筑单元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监测评价系统,即城市中的每个公共建筑二氧化碳排放和能耗情况,都将可以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分析。5、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因为绿色建筑是低碳生态城的基本组成单元,我国已经建立了能效测评机构和绿色建筑标识,每一类标识的能耗水平和二氧化碳减排都有明确的标准。目前在绝大多数城市都已推行了能效测评和绿色建筑标识,只要坚持这项制度就等于能在建筑方面节约大量能源。6、推广“节水型城市”活动。如果通过“节水型城市”活动来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城市的生态,就可以避免长距离调水这种耗能、耗电、耗力、耗财的方式,这对我国的资源和能源将是巨大的节约,这对调水区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保护。与此同时,低冲击开发模式(LID)的应用将成为这些“节水型城市”发展的特点。7、推行“无车日”活动和评选绿色交通城市。通过在城市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及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就可以使得我国在步入机动化的时代避免出现美国式的机动化。而美国式机动化的后果就是,一个美国人所消耗的汽油是欧洲人的五倍、日本人的七倍。如果我国能及时走绿色交通的道路,也就是在人们习惯使用私人轿车之前,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将可以减少至少 20%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此外,中央相关部门正在考虑研究修改衡量城市发展的 GDP 指标体系,使城市增长模式的评价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三)城市建筑消耗了 85%的能源,成为低碳减排工作重点 城市消耗了 85%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相同比例的废气和废物,流经城市的河道 80%以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事实提醒我们,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必须转变城市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低碳节能环保住宅为成为大势所趋。 在我国,近几年低碳生态城已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天津、唐山、株洲、合肥、深圳、保定、日照等城市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的目标,其中有的城市已经启动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有的开始着手编制向低碳生态城转型的工作方案。(四)符合我国大力发展低碳节能环保型住宅的发展趋势 我国住宅产业化水平有所上升,但距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长期支持粗放型的住宅建设生产方式,必须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中国现阶段住宅建设受住宅生产方式、土地资源、建材资源、能源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建设在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中十分必要。 除了住房结构不太合理,当前我国住宅建造方式大多采用现场砌(浇)筑、手工作业,工业化水平低,系统化的成套技术集成和整体水平差,劳动生产率低,住宅综合质量低。由于落后的技术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物耗水平较高,因此较国际先进水平要耗费更多的自然资源。 据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住宅建设,从土地占用来看,发达国家城市人均用地 82.4 平方米,发展中国家平均是 83.3 平方米。中国城镇人均用地为 100 多平方米;从用材来看,用钢量平均水平每平方米 55kg,比发达国家高出 10%-25%,水泥用量为 221.5kg,每立方米混凝土比发达国家要多消耗 80kg 水泥。粗放的住宅生产方式,也导致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比较大。从能源消耗来看,住宅使用能耗为相同技术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从水资源消耗来看,中国卫生洁具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 30%以上。” 多位住房建设专家表示,目前在住宅项目开发过程中,只重经济效益,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重点技术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四新)的成果应用,重视程度不够;在住宅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不考虑长远因素,房屋的设计、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齐全,科技含量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在住宅室内设计上,不是盲目追求大面积、忽视功能质量,就是结构设计缺陷多,布局欠妥,使用不便,功能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造成面积浪费。目前落后的住宅生产方式与技术所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据统计,建筑用能产生气体排放占到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 25%。北方城市冬季由于燃煤导致空气污染指数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最高标准的二至五倍。目前毛坯房的供应方式还未改变,家家户户自行装修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质量隐患、环境污染等。 根据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状况,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要求,必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住宅发展模式。深入研究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住宅发展模式,包括住宅的“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与环境生态指标、户型与套型面积、建筑形态、住宅基本性能要求与技术发展导向等。低碳节能环保型住宅的推广必须强制性地使用低碳节能建筑材料,应用低碳节能技术。因此,低碳节能建筑材实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五)低碳节能建筑工程具有示范效应 近年来,全国建筑能耗持续呈上升趋势,不仅加大了我国的能源压力,也造成了诸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有专家指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预计到 2020 年将新增建筑面积约 300 亿平方米,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能环保型住宅,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 1.2 万亿度电和 4.1 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三倍。 早在 2005 年 6 月,建设部就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做好建筑“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工作。如今,节能环保建筑在我国部分城市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许多普通购房者和开发商仍旧对于购买或投资该类住房抱迟疑态度。有关专家建议,国家应多多出台鼓励政策,推进省地节能环保住宅发展。 因此,开展低碳节能环保型建筑示范、试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抓好低碳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建设,注重使用技术的集成和产业化,推动全国住宅产业整体水平提高。培育和发展一批符合住宅产业现代化要求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导、辐射作用,发展省地节能环保住宅。选择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城市,开展产业化基地的综合试点,探索推进机制、政策措施以及符合地方特色的住宅产业发展模式和因地制宜的住宅产业化体系。 项目基地内建有低碳建筑(应用)示范区,其目的就是响应住建部的号召,应用最新的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建成低碳节能环保型住宅的示范项目,成为深圳仍至全国的低碳节能环保型应用示范基地。(六)项目政策优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曾多次到国内低碳产业基地视察、指导,并给予很高的期望和关注。 自2001年到现在,深圳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率先针对能源消耗大户建筑行业行使特区立法权,专门制定通过了中国首部地方性建筑节能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关于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是国内最先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城市,“深圳把节能减排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为低碳经济营造了良好环境,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七)项目区域优势 作为中国的重要国际门户,深圳是世界上发展最快、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同时是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中国第四大航空港,中国第四大旅游城市。全市产业配套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这个城市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深圳市政府在国内率先运用绿色GDP”指数来评价城市发展的整体运行质量。目前,深圳的经济发展呈现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局面。 深圳又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全市专利申请量近年来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发明专利申请数、“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世界名牌产品”数均为全国第一。 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和桥梁,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深圳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深圳比邻国际自由港香港,处于大珠江三角洲的咽喉要地,是货物和人员进出华南地区的重要陆海空关口,具备中国大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高铁的建成通车,使深圳直接成为国内外获取最新资讯的首选之地。另一方面,深圳比邻作为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的香港,便于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前沿优势资源,是深圳低碳产业实现“国际化”的独特优势。2.5 建设国家级低碳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的现实意义(一)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是落实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的具体要求体体现。按照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中提到“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二)建设国家级低碳节能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符合我国低碳节能环保产业长远发展,以代价最小的代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和包容,通过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成为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实验基地和推广基地。(三)有利于引进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提升中国低碳节能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利于集中优秀人才和先进管理技术,建立起良好机制,做好研发、生产、经营和推广的有机结合,集中优势提升整体发展力。(四)对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强大的拉动作用。产业基地的建设一定会引领国内低碳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潮流,为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很好的信息交流平台。由于信息沟通的便捷性和频繁的联系,先进经验、技术和技能的外溢更迅速、更彻底,使企业能很快地采用新技术;集群内的企业通常能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要的物品和条件,供应商和合作者们也容易参与创新过程,从而确保更适合消费者需求。 另外,基地基地内的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对于来基地参观学习的企业及个人具有强大示范效应,这也符合温总理对我国低碳减排工作的战略部署中“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五)创建符合国际化的低碳节能环保检测实验室,建立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能加速低碳节能环保产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继而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温总理对我国低碳减排工作的战略部署中“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的具体实施。(六)更好地接近市场及专业人才。基地集中了大批的供应商,可降低交易成本并使原料及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基地吸引大批专业人才,使企业吸收人才时可降低搜寻成本。同时,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内成员之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使客户愿意来此采购。(七)公共设施的增效作用。产业基地的形成促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鉴定等公共设施;另一方面,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基地内企业的发展。(八)更好的内在动力。产业基地内的企业,由于互相熟悉产品及相关活动成本、费用和构成及技术状态,较易于进行业绩比较,由此形成的内部竞争压力可促进企业进步。(九)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进而扩张基地规模和数量。由于需求和客户集中,更易产生新供应商;人们更容易发现市场、服务缺口,从而建立新企业;新建企业进入障碍和风险都低于基地外的企业;新企业的大量形成,使基地不断扩张,而不断扩张的基地,使上述各种利益倍增。(十)产业基地容易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壁垒。成功的产业基地往往是多工序的产业链在某一地区的集中,这种集群一旦形成,其它地区或大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它的成功要素。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运作 战略 3.1 项目市场分析(一)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已成为全球共识,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撬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杠杆。但目前,中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与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能源与环保压力逐年增加,低碳经济日益受到各国领导人及企业界的重视。 低碳经济就是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降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升能源安全和国际安全,各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场“低碳经济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1、改善大气环境。气候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低碳经济可以达到改善大气环境的目的,孕育着巨大的商机:(1)约有70%的所需减排量都可以利用现有及接近商业化的技术在未来 20 年的时间里实现。(2)单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减少20%至24%的能源需求量,并可每年节约数千亿美元。(3)目前已经有一些低碳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在进行大规模的利用,并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4)利用甘蔗制造的生物燃料以及下一代纤维素生物燃料,由于比其他具有较低持续性的生物燃料对食品及土地的影响更小,在交通领域存在巨大潜力。(5)还有一些即将发展的新技术: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新型交通燃料、以及对能源使用进行监控的信息技术等,都为大量减排提供了潜力。(6)保护世界自然的碳汇来源,即森林,具有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