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2.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4.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 哲学基本派别之间的差异:【哲学史,出材料分析】(1)唯物主义: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泰勒斯(Thales)水;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阿那克西米尼气;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特点和局限: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感性物质形态,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是具有直观性、简单化倾向,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猜测。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特点和问题:用近代物理学对物质的理解(如“原子”的不可入性、广延性、密度等机械性质)来解释世界,造成学说的片面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辩证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列宁(2)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虚构的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体。(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朱熹的“理在事先”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感觉、经验、意志、“心”)当作万物的本原。(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叔本华的“世界是我的表象”;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等)唯心主义的问题在于:把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物质世界是精神的派生;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黑格尔、毛泽东等。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只有极少数的哲学家是不可知论者),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4)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代表人物:笛卡尔。二元论的问题在于:把物质和精神并立起来,以二元论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最后必然导致唯心主义。(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诸实体的集合辩证法消解实体概念,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是过程的集合体6. 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1)列宁的基本观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实在性。(2)马克思的基本观点:不要做抽象的唯物主义者,抽象的唯物主义者因其抽象性而与抽象的唯心主义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主义;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7. 马克思不是抽象的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的抽象性是很多唯物主义者共同的毛病,并且由于这种抽象性,唯物主义者所把握到的不是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个人,而是抽象的自然界和抽象的个人。(今天我们对于自然界和人自身的理解基本上都是抽象的)8. 意识:(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发展的三个环节: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其次,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本质包括两点:一、意识具有物质的基础:意识的载体和意识的对象;二、意识具有主观的特征)(3)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9.唯物辩证法(1)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所在。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2)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根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3)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防止工作中的过和不及的关键是什么?质量互变规律。要掌握一个“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所以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5)什么叫做辩证的否定,如何理解?【重要】掌握“辨证的否定”:事物是通过自我否定而向前发展的。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0.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是先验论。11.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重要】(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特征:实践的观点: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辨证的观点: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过程。(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离开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把认识理解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所以旧唯物主义又叫做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彻底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是: (1)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2)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13.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指什么?(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抽象性。两者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割裂两者的关系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2)从认识到实践(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发展,并变成物质力量来改变世界。补充: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认识过程是反复的和无限的。14.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1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会又会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说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16.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17.生产关系的定义: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18. 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19.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因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20.社会意识可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无阶级性的)2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共四点)【重要】书P98(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间的相互影响。(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补: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2.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3.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时怎样的?(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补充: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相互排斥又内在统一。(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注意: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2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想比的绝对过剩。2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7.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剥削剩余价值;所以,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28. 剥削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重要】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乃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基础。成为商品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报酬,而是劳动力的报酬。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9.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物,不是货币,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方式,换言之,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30.剩余价值的生产:(1)在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被产生出来;(2)把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什么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划分依据: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不变资本原有价值转移;价值量没有变化。可变资本原有价值增值;能产生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c + v + m剩余价值率(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计算:m= m / v(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